本实用新型涉及蒸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蒸箱的蒸汽冷凝结构。
背景技术:
蒸箱的外排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部分蒸汽在排出时会带走大量的热,在遇到外界的冷空气时会产生冷凝,导致蒸箱的机体上出现大量的冷凝水。这样不仅会影响用户使用体验,而且会导致厨房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汽,使得厨房的环境变得潮湿。
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一般通过贯流风机或蜗壳风机作为气体驱动源,配合导风板的使用,来吸入外界的冷空气,并和蒸箱内胆中排出的水蒸气混合,从而达到降低排气温度的作用。该方法利用离心风机的驱动,通过与冷空气混合,达到降低排气温度的目的,但是不能收集降温后气体中冷凝水的功能,这样会使冷凝水聚集在蒸箱的安装板上,冷凝水长时间聚集在安装板上会对金属造成腐蚀,此外,利用冷风混合的方式对蒸汽的冷凝效果也不佳,有待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蒸汽冷凝效果好的用于蒸箱的蒸汽冷凝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蒸箱的蒸汽冷凝结构,包括排气风机、与排气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的排风通道以及具有蒸汽入口的冷凝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腔设置在排风通道的顶部并与该排风通道共用其能导热的底壁,并且,该冷凝腔上除底壁外的至少一侧侧壁上设有蓄热夹层,该蓄热夹层中容置有能蓄热的液体,该液体能吸收通入上述冷凝腔的蒸汽的热量。
热蒸汽具有向上运动的特点,为使蓄热夹层能更好地吸收冷凝腔中蒸汽的热量,所述蓄热夹层设置在冷凝腔的顶壁上。
为使蓄热夹层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造,本实用新型中的蒸汽冷凝结构还包括夹层板体,该夹层板体设置在冷凝腔的顶壁的下方并于该顶壁围设形成空腔,该空腔即为上述蓄热夹层。
为能更好地传递热量,所述夹层板体与冷凝腔的底壁均为导热材质。
作为优选,所述蓄热夹层的高度为2~5mm,从而使得蓄热夹层较薄,有利于吸收热量。
作为优选,所述能蓄热的液体为水,所述蓄热夹层的顶壁上开设有进水孔,侧壁上开设有出水孔,并且上述进水孔的面积大于出水孔的面积。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孔的面积是出水孔的面积的5/3~10/3倍,这样不仅能保持蓄热夹层中水体的流动性,使得水体吸收的热量能不断地随着流动而被带走,而且能保证蓄热夹层未被完全充满前出水孔处有一定的阻力,从而能使蓄热夹层中蓄积尽量多的冷水,进而保证吸收更多的热量。
为更好地对蓄热夹层的出水进行控制,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冷凝结构还包括蒸汽发生器,所述出水口与上述蒸汽发生器通过出水管连通,并且该出水管上设置有电磁阀。
作为优选,所述电磁阀的设置位置低于上述蓄热夹层,并且,两者的高度差为 20~400mm。这样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蓄热夹层中吸收热量的水可通过上述电磁阀的开合,利用出水孔流出的水的重力作用,流到蒸汽发生器中而产生蒸汽。此外,在一个工作周期后,若水箱中的水未被完全利用,也可以通过电磁阀的开合,使顶部蓄热夹层中的水全部流出,从而能避免水长期残留在蓄热夹层和水路中而发生腐蚀、变质等隐患。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冷凝结构还包括水箱和进水泵,所述进水泵的进水口与水箱流体连通,进水口的出水口通过接水管与上述进水孔连通,且该接水管上安装有与大气相通的单向阀。这样能使水箱中的水顺利地流入蓄热夹层中,而蓄热夹层中的水不会回流至水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排风通道能对进入冷凝腔的蒸汽进行风冷,即通过冷凝腔能导热的底壁,利用排风通道中的冷风来带走通入冷凝腔的蒸汽的热量,同时冷凝腔上设置有蓄热夹层,蓄热夹层中容置有能蓄热的液体,该液体能吸收通入上述冷凝腔的蒸汽的热量,这样蓄热夹层能吸收蒸汽的热量,从而实现对蒸汽的冷凝。本实用新型通过风冷和水冷双重作用,大大改善对蒸汽的冷凝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蒸汽冷凝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蒸汽冷凝结构的局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蒸汽冷凝结构的另一局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应用有本实用新型中的蒸汽冷凝结构的蒸箱的水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蒸箱的蒸汽冷凝结构,包括排气风机71、导风板72、冷凝腔5、蒸汽发生器2、进水泵3以及水箱4。上述导风板72设置在蒸箱内胆1的顶部,其围设形成排风通道70,该排风通道70的一端为排风入口端701,另一端为排风出口端702,上述排风机71设置在上述排风入口端701,即排风风机71的出风口连通上述排风通道70。
进一步,上述冷凝腔5设置在排风通道70的顶部并与该与该排风通道70共用其底壁,即冷凝腔5的底壁作为排风通道70的顶壁的一部分,本实施例中上述底壁为导热材质,具体地,该导热材质为金属,并且记上述底壁为第一金属板53。由于第一金属板 53同时为上述导风板72的一部分,第一金属板53的下方即为上述排风通道70,这样排风风机71产生的冷风能带走通入冷凝腔5的蒸汽传递至第一金属板53的热量,进而实现对冷凝腔5中蒸汽的冷凝。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金属板53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其最低处开设有排水口51,该排水口51可以与水箱4(如下所述)连通或者与上述蒸汽发生器2连通,从而实现冷凝水的回收利用。
为更好地实现对通入冷凝腔5的蒸汽的冷凝,本实施例中,冷凝腔5上除底壁外的至少一侧侧壁上设有蓄热夹层6,该蓄热夹层6中容置有能蓄热的液体,该液体能吸收通入上述冷凝腔5的蒸汽的热量,蓄热夹层6能吸收蒸汽的热量,从而实现对蒸汽的冷凝。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蒸汽冷凝结构还包括夹层板体,该夹层板体设置在冷凝腔5 的顶壁的下方并与该顶壁围设形成空腔,该空腔即为上述蓄热夹层6。该夹层板体也为导热材料,从而能使通入冷凝腔5的蒸汽的热量传递至夹层板体上,蓄热夹层6中的能蓄热的液体能带走传递至夹层板体上的热量。优选地,上述夹层板体也为金属材质,并记为第二金属板52。本实施例中,第二金属板52与冷凝腔5的顶壁平行设置且两者的大小相匹配,并且该蓄热夹层6的厚度(即其高度)为2~5mm,即形成截面积大而厚度小的薄层,这样有利于蓄热夹层6吸收蒸汽的热量。
为实现对蓄热夹层6中的液体的循环利用,优选地,上述能蓄热的液体为水,所述蓄热夹层6的顶壁上开设有进水孔61,侧壁上开设有出水孔62,并且上述进水孔61的面积大于出水孔62的面积,具体地,进水孔61的面积是出水孔62的面积的5/3~10/3 倍,这样不仅能保持蓄热夹层6中水体的流动性,使得水体吸收的热量能不断地随着流动而被带走,而且能保证蓄热夹层6未被完全充满前出水孔62处有一定的阻力,从而能使蓄热夹层6中蓄积尽量多的冷水,进而保证吸收更多的热量。
为对蓄热夹层6中吸收热量的水进行回收利用,上述出水孔62与蒸汽发生器2流体连通,该出水孔62与上述蒸汽发生器2流体连通,此处流体连通的含义如下:当蒸汽发生器2与蓄热夹层6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时,可以通过额外管子或管路连通(图1中的出水管92),当蒸汽发生器2与蓄热夹层6紧挨设置时,排水口也可以与蒸汽发生器 2直接连通(图略)。
本实施例中,上述蓄热夹层6的出水孔62与蒸汽发生器2通过出水管92连通,为更好地对蓄热夹层6的出水进行控制,上述出水管92上设置有电磁阀82,并且电磁阀 82的设置位置低于上述蓄热夹层6,两者的高度差H为20~400mm。这样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蓄热夹层6中吸收热量的水可通过上述电磁阀82的开合,利用出水孔62流出的水的重力作用,流到蒸汽发生器2中产生蒸汽。此外,在一个工作周期后,若水箱4中的水未被完全利用,也可以通过电磁阀82的开合,使顶部蓄热夹层6中的水全部流出,从而能避免水长期残留在蓄热夹层6和水路中而发生腐蚀、变质等隐患。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蒸汽冷凝结构还包括水箱4和进水泵3,所述进水泵3的进水口与水箱4流体连通(此处流体连通的含义与上述相同),进水泵3的出水口通过接水管91与上述进水孔61连通,且该接水管91上安装有与大气相通的单向阀81。这样能使水箱4中的水顺利地流入蓄热夹层6中,而蓄热夹层6中的水不会回流至水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