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4294发布日期:2019-06-19 00:19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枕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枕头,特别涉及一种安全稳定的多区域可精确调节的枕头。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脑力劳动量占总工作总量的占比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倚重脑力劳动,而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脑力劳动的发挥水平与效率,因此,睡眠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影响睡眠质量的很大一个因素是枕头的好坏,一个能够符合用户个人生理上的人机工程学原理的枕头尤为重要。但可惜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枕头都是单一的软性材料填充物而成的常规枕头,它们通常是统一的厚度,但是由于软性材料虽然舒适但本身不具备稳定性与承托力,做太薄平躺合适侧躺太低,做太厚侧躺合适平躺太高。即便做的稍微好一点的产品会在枕头中部做一定的凹陷,让两侧高中间低,但是依然拉不开高度差。更不用说,不同肩宽,不同粗细长短的脖子,不同大小的头部,对枕头不同位置的高度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最终大家选择一种折中的方案,就是取人群身体特征平均值来计算平躺与侧躺需要的中间数值。但由于人体构造,通常情况下平躺要求位置很低,侧卧要求位置很高,取平均值的做法直接导致无论侧卧、平躺都没有在合理的高度上,导致两种睡姿都不合适的结果。而人的脑部又是极为敏感的器官,对丝毫的变化都会造成不适。

那么是否没有好办法可以应对,我们发现很多相关专利有涉及这方面的信息。有把枕头按部位分成一片片堆叠起来,按需要调整不同部位叠起的高度来实现;有的把枕头分割成几个区域的袋子,分区域填充软性材料,实现调整不同位置高度的功能。但是就如前面所述,软性材料不具备稳定性与承托力,也无法精确控制添加量的多少,以及无法判断到底调节到位没有,误差过大,而且本身这种操作过于麻烦,不好控制,添加物太零碎不好保存。还有一种方法是做成分区域的气囊,通过对不同区域充不同体积的气体来实现,首先气体也与软性填充物类似,不稳定承托力差,无法解决软性材料作支撑所带来的相同问题,而且因为膨胀表面张力大偏硬与肌肤接触时失去了舒适性,而且还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容易漏气。即便调节好了,一天两天就慢慢漏气,慢慢偏离了位置。另外还有一些直接给枕头添伸缩支撑脚的,此方式本身缺陷是支撑脚的管体至少需要占据其可调最高高度的一半,因此,只能调节一半高度以上的行程,仍然无法符合高度落差要求调节范围大的需求。最后比较有可能的是一种X支撑架分区调节高度的方式,确实可以根据每个位置的需要调节该区域高度,精准满足不同身体情况的需求,但是由于其X型架构,主要转轴集中在架构中心,容易形成剪刀式剪切结构,误伤到人体,尤其在睡眠这种无意识又柔弱的时候,面对这么机械结构强烈的形式,有很大隐患。另外这种方式的传动部分的机构也在中心,这导致一部分空间高度被这些传动调节机构占据,无法调节到很低的位置,无法满足仰卧位置低的要求,而且其内部的传动调节机构的体积也不适合运用到某些小空间的调节中,比如颈部的承托空间。另外,这种X型架构只能实现直上直下的调节,导致每个区的高度形成明显落差,产生一个明显的落差挡面,睡眠中要从低位向高位翻转时会遇到极大阻挡,必须抬起头放到高位才可以实现,如此一来就十分不便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市面上的,还是未上市已有专利的,都没有一种完善的解决方案,更不用说更细致的用户需求的实现。

发明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完善的解决以上缺陷,提出一种可针对不同区域细节进行精确调节的方式,适合不同个人生理特征与睡姿习惯而且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的枕头。不会因高低落差而形成转身时的阻挡障碍;不会因结构缺陷而让高低可调范围不大;不会因实现原理特殊性导致调节方式较难操作;不会因带有安全隐患的机械结构而产生睡眠中受伤的隐患。另外,更进一步融入更多细致性需求考虑,包括化解因不同部位调节后产生高度落差所形成的过度障碍的问题;对侧卧时耳朵位置释放压力进行镂空避空;多开孔增加皮肤接触空气面积的透气性,改善血液循环。实现方便拆卸清洗等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枕头,包括支撑部与软体部,其特征在于:软体部由一片以上的软垫拼接而成,软体部通过其柔软特性沿着支撑部表面起伏附着;支撑部包括支撑部本体、以及两个以上固定在支撑部本体上的升降机构,至少两个分别镜像分布于所述支撑部本体的两侧,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一个以上水平托架、两对以上并列平行分布的双摇杆机构以及一个以上的伸缩调节杆,所述双摇杆机构包括由两端带有铰链机构的摇杆组成的第一侧摇杆、第二侧摇杆,所述第一侧摇杆与第二侧摇杆的一端通过铰链机构分别连接于所述水平托架相对的边沿上;另一端通过铰链机构分别等距连接于所述支撑部本体上,保证同侧摇杆对应的铰链机构的轴心都在一条直线上,伸缩调节杆包括一调节杆以及一丝杆,所述调节杆一端带有铰链机构另一端带有类螺母结构的旋钮环;所述丝杆一端带有铰链机构而杆体带有与所述旋钮环匹配的螺纹,所述丝杆与所述调节杆通过与旋钮环的螺纹咬合,结合成伸缩调节杆整体,所述伸缩调节杆两端分别通过铰链机构连接于所述双摇杆机构的对角铰链机构同一轴线方向的等效位置上,在所述旋钮环调节时伸缩调节杆实现伸长或缩短,使双摇杆机构在伸缩调节杆牵引下因对角距离的推远或拉近而实现摆动变化,从而使连接于双摇杆机构另一端的水平托架沿着摆动路径上升或下降,实现精确稳定的高度调节。

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超过两个时,其中一个可作为颈部调节与其余两个镜像分布的升降机构方向垂直,分布于所述支撑部本体的中部靠近边沿处。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可添加1片以上加强板,添加于所述支撑部本体上和/或水平托架上和/或由两根以上同侧摇杆所组成的面上,结合方式不限于螺丝紧固、贴合、卡扣、甚至直接融为一体的结构板代替。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可以是以曲面形态的形式实现,而与其连接固定的所述支撑部本体、水平托架或同侧摇杆相应跟随其曲率走向而替换成等效的形态。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中间可以穿孔或镂空。

优选地,所述旋钮环与所述调节杆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运用紧配的轴承连接或其他任何轴向限位固定方式,把旋钮环以轴向限位而旋转方向自由的方式,固定在调节杆上。

优选地,所述调节杆为一管体结构,所述旋钮环调节时所述丝杆可穿过旋钮环伸进或伸出所述管体结构内部完成整个伸缩调节杆的的伸缩动作,从而完成对传动机构的包裹保护。优选地,所述伸缩调节杆除了使用手动转动旋钮环调节外,还可以与具有齿轮或传动带的电机驱动套件进行任何传动式结合,实现电动调节。

优选地,所述软体部所包括的软垫可以由不限于:不同厚度、外形,镂空、穿孔,局部凸起或凹陷等不同形式的组合而成。

优选地,所述软体部沿着支撑部附着的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纽扣扣合、磁铁吸附、捆绑带系绑、魔术贴贴合等任何方便拆洗替换的方式。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枕头,包括支撑部与软体部两个部分组成,软体部由一片以上的软垫拼接而成,软体部通过其柔软特性沿着支撑部表面起伏附着,其中,支撑部包括两个以上带有双摇杆机构可精确调节的升降机构,带动覆盖表面的所述软体部的起伏,用于实现整个枕头对应部位高度的精确调整,满足侧卧、仰卧的不同身体特征的不同情况需求,同时双摇杆机构的核心传动机构不在框架内部中心而是分布在四周,因此内部没有多余核心传动部件的高度限制,活动度十分大,可折叠得很低的位置也可伸展很高的位置,最大化调节幅度,满足各种身体尺寸特征的用户精确调整到满足其自身特点的承托高度要求,而且由于所述双摇杆机构加调节杆所构建的双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原理,使整个支撑部的支撑稳固而有力,给用户提供稳固的承托,不摇晃,获得安稳的睡眠。另外,由于双摇杆机构的升降特性不是直上直下,而是遵循摇杆半径的圆弧轨迹斜上斜下,这种升降特征巧妙地给于不同高度的落差之间形成一个斜面,由于有了斜面的过度,用户想从平躺低位翻转到侧卧高位时,可以顺利沿着斜面翻转上去,而不会因为所调节高度较高时所形成的落差挡面挡住翻转的路径,造成翻转困难,影响睡眠,这种特性使其能够实现流畅过度的高度调节效果。双摇杆支架形式,也让调节只需要至少一根伸缩调节杆即可完成,无需更多复杂的传动机构,只需轻松旋转伸缩调节杆上的旋钮环即可实现调节,而且伸缩调节杆,采用管式包含结构,让所述丝杆在管内运动完成伸缩,实现尽可能多的把活动传动机构都包裹保护住,有益于:其一保证运作稳定性,其二几乎杜绝用户使用时任何无意的触碰产生任何机械性伤害的可能。关于安全性方面还有一个重要优势,双摇杆的机构组合关系刚好都是平行远离的,不存在两个贴合的类似剪刀式的机构进行剪切式动作,从而避免了机械机构所担心的使用安全性问题。伸缩调节杆还可以增加电机驱动套件让调节更为轻松自如。另外,所述加强板的添加可以增加软体部的承托效果,曲面形式的加强板,更能让调节后的整个枕头的起伏落差过度更为柔和,配合所述软垫在厚度形状等针对身体特征的形态变化配合,让使用更为舒适。而让加强板的部分穿孔或镂空的设计,配合所述软垫的穿孔与镂空,有益于两点:1.使枕头在保证承托稳定性的情况下增加透气的可能性,让头部接触面更透气舒适,有利于头皮皮肤呼吸;2.释放头部特殊部位的压迫力,比如耳朵,使其在压迫姿势下仍然自然舒展,更有利于血液循环。最后,支撑部与软体部分离的设计方式,让功能与接触面分离,方便拆洗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可调节枕头的整体透视图;

图2为支撑部与软体部的拆分图;

图3为支撑部本体与升降机构的拆分图;

图4为双摇杆机构与水平托架的拆分细节图;

图5为双摇杆机构细节图;

图6为伸缩调节杆的装配图;

图7为升降调节效果示意图;

图8为增加颈部升降机构示意图;

图9为增加加强板的示意图;

图10为加强板若为曲面时的示意图;

图11为加强板若带孔或镂空时的示意图;

图12为伸缩调节杆的丝杆与调节杆穿插关系剖面图;

图13为伸缩调节杆的旋钮环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14为伸缩调节杆添加电机驱动套件示意图;

图15为软垫开孔与镂空时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软体部100、软垫110、支撑部200、升降机构210、支撑部本体220、加强板230、水平托架211、双摇杆机构212、伸缩调节杆213、第一侧摇杆2121、第二侧摇杆2122、丝杆2131、调节杆2132、电机驱动套件2133、管体结构21321、旋钮环21322、轴承213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13和实施方式对本使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枕头,包括支撑部200与软体部100,所述软体部100由一片以上的软垫110拼接而成,软体部100通过其柔软特性沿着支撑部200表面起伏附着如图1所示;支撑部200包括支撑部本体220、以及两个以上固定在支撑部本体220上的升降机构210,至少两个分别镜像分布于所述支撑部本体220的两侧如图2-3所示,所述升降机构210包括一个以上水平托架211、两对以上并列平行分布的双摇杆机构212以及一个以上的伸缩调节杆213如图4所示,所述双摇杆机构212包括由两端带有铰链机构的摇杆组成的第一侧摇杆2121、第二侧摇杆2122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侧摇杆2121与第二侧摇杆2122的一端通过铰链机构分别连接于所述水平托架211相对的边沿上如图3所示;另一端通过铰链机构分别等距连接于所述支撑部本体220上如图2所示,保证同侧摇杆对应的铰链机构的轴心都在一条直线上,伸缩调节杆213包括一调节杆2132以及一丝杆2131,所述调节杆2132一端带有铰链机构另一端带有类螺母结构的旋钮环21322;所述丝杆2131一端带有铰链机构而杆体带有与所述旋钮环21322匹配的螺纹,所述丝杆2131与所述调节杆2132通过与旋钮环21322的螺纹咬合,结合成伸缩调节杆213整体如图6所示,所述伸缩调节杆213两端分别通过铰链机构连接于所述双摇杆机构212的对角铰链机构同一轴线方向的等效位置上如图2-4所示,在所述旋钮环21322调节时伸缩调节杆213实现伸长或缩短,使双摇杆机构212在伸缩调节杆213牵引下因对角距离的推远或拉近而实现摆动变化,从而使连接于双摇杆机构212另一端的水平托架211沿着摆动路径上升或下降,实现精确稳定的高度调节。如图7所示。

进一步而言,所述升降机构210超过两个时,其中一个可作为颈部调节与其余两个镜像分布的升降机构210方向垂直,分布于所述支撑部本体220的中部靠近边沿处。用于实现对颈部区域单独的高度精确调节。如图8所示。

更进一步而言,所述支撑部200可添加1片以上加强板230,添加于所述支撑部本体220上和/或水平托架211上和/或由两根以上同侧摇杆所组成的面上,结合方式不限于螺丝紧固、贴合、卡扣、甚至直接融为一体的结构板代替。如图9所示。

再进一步而言,所述加强板230可以是以曲面形态的形式实现,而与其连接固定的所述支撑部本体220、水平托架211或同侧摇杆相应跟随其曲率走向而替换成等效的形态。如图10所示。

具体地,所述加强板230中间可以穿孔或镂空。如图11所示。

具体地, 所述旋钮环21322与所述调节杆2132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运用紧配的轴承21323连接或其他任何轴向限位固定方式,把旋钮环21322以轴向限位而旋转方向自由的方式,固定在调节杆2132上。其中运用轴承的情况如图13所示。

具体地, 所述调节杆2132为一管体结构21321,所述旋钮环21322调节时所述丝杆2131可穿过旋钮环21322伸进或伸出所述管体结构21321内部完成整个伸缩调节杆213的的伸缩动作,从而完成对传动机构的包裹保护。 而且,由于丝杆机构的传动特性是以旋转控制步进可以实现精确的伸缩,从而实现精确的调节。如图12所示。

进一步而言,所述伸缩调节杆213除了使用手动转动旋钮环21322调节外,还可以与具有齿轮或传动带的电机驱动套件2133进行任何传动式结合,实现电动调节。如图14所示。

进一步而言,所述软体部100所包括的软垫110可以由不限于:不同厚度、外形,镂空、穿孔,局部凸起或凹陷等不同形式的组合而成。其中一种情况如图15所示。

具体地,所述软体部100沿着支撑部200附着的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纽扣扣合、磁铁吸附、捆绑带系绑、魔术贴贴合等任何方便拆洗替换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枕头,区别于目前有可能出现的调节方式中,类似层叠调整,填充物调整,充气调整,支撑脚调整,X支架调整等各种能找到的枕头调节方式中都存在着较大或较多的问题和缺陷,比如承托力稳定性不够、调节操作繁琐、无法调出足够的高度落差、高度落差过度形成阻挡面、机械支架带剪切性容易造成伤害等问题。提出一种通过双摇杆机构巧妙实现枕头调整的创新方式,具体地,通过运用双摇杆机构加上成对角连接的伸缩调节杆形成双三角形结构形式,具有三角形稳定性特征,实现稳定承托。而伸缩调节杆的调节方式只需要简单的旋转旋钮环即可精确控制所述水平托架的高度,更方便精确地满足各种生理特征的用户精确需求。同时也由于运用了双摇杆机构,其核心传动机构不在框架内部中心而是分布在四周,因此内部没有多余核心传动部件的高度限制,活动度十分大,可折叠成很低的高度也可伸展成很高的高度,最大化调节幅度,不会出现结构特征导致的调节区间的限制,因为人体平躺与侧卧所需的低位可能很低,高位可能很高。另外也是由于双摇杆机构调节时升降特性不是直上直下,而是遵循以摇杆为半径的圆弧轨迹的斜向上或斜向下,这种升降特征巧妙地给予不同高度的落差之间形成一个斜面,由于有了斜面的过度,用户想从平躺低位翻转到高位时,可以顺利沿着斜面翻转上去,而不会因为所调节高度较高时形成落差挡面,挡住翻转的路径,造成翻转困难,影响睡眠。而安全性方面,双摇杆机构的主要传动转轴核心部件是分散在四周,而不是集中汇集于中心点,而且机构的组合关系刚好都是平行远离的,不存在两个贴合的类似剪刀式的机构进行剪切式动作,不容易形成类似X型支架一样的剪刀式的剪切机构,造成伤害隐患,唯一的传动方式也只是通过包裹式的丝杆结构实现,即便调节时旋钮环与丝杆也没有多余缝隙可使肉体伸进,造成伤害。而且调节杆的包裹式设计,还能保证调节操作的稳定性。

另外,伸缩调节杆还可以增加电机驱动套件让调节更为轻松自如。所述加强板的添加可以增加软体部的承托效果,曲面形式的加强板,更能让整个枕头的起伏落差过度更为顺畅,配合所述软垫针对身体特征在厚度形状等不同形态配合,让使用更为舒适。而穿孔或镂空的设计,有益于两点:1.使枕头在保证承托稳定性的情况下增加透气性,让头部接触面更透气舒适,有利于皮肤呼吸;2.释放头部特殊部位的压迫力,比如耳朵,使其在压迫姿势下仍然自然舒展,更有利于血液循环与睡眠舒适度。最后,支撑部与软体部可分离的设计方式,让功能机构与人体接触面分离,方便拆洗更换。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