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8175发布日期:2019-06-26 00:58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气囊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气囊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枕头通常只有枕睡的功能,因此其功能较为单一。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助眠功能的气囊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气囊枕,包括枕头主体、安装于所述枕头主体的控制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充排气组件、以及与所述充排气组件连接的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位于所述枕头主体的外部,所述充排气组件可对所述气囊组件充气或放气,以使气囊组件产生呼吸节律。可选地,所述气囊组件包括分别与所述充排气组件连接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枕头主体的外部的两侧。可选地,所述充排气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连接的气泵、与所述第一气囊连接的第一排气管、以及与所述第二气囊连接的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的自由端安装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排气管的自由端安装有第二电磁阀,所述气泵、所述第一电磁阀以及所述第二电磁阀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可选地,所述充排气组件包括排气总管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的气泵,所述排气总管包括两个连接端和一个排气端,所述两个连接端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所述排气端安装有第三电磁阀,所述气泵和所述第三电磁阀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可选地,所述充排气组件还包括第一导管和安装于所述第一导管的第四电磁阀,所述第一导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气泵,所述第四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可选地,所述充排气组件还包括第二导管和安装于所述第二导管的第五电磁阀,所述第二导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气囊和所述气泵,所述第五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可选地,所述两个连接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第四电磁阀和所述第一气囊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第五电磁阀和所述第二气囊之间。可选地,所述气囊枕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位置检测装置,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枕头主体内,并可检测人体头部在枕头主体上的位置。可选地,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包括薄膜开关。可选地,所述气囊枕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呼吸检测装置,所述呼吸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枕头主体内,并可检测人体的呼吸心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于枕头主体设置控制器和充放气组件,通过控制器控制充放气组件的工作,并通过充放气组件对气囊组件充气和放气,这样,气囊组件能够充气或放气来模拟人体的呼吸节律,并诱导用户调整其呼吸率,以达到较佳的助眠的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气囊枕不仅具有枕睡的功能,还具有助眠功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囊枕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囊枕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气囊枕的功能图;图4为图1所示的气囊枕的工作流程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气囊枕341b第二连接端10枕头主体343排气端20控制器3431第三电磁阀30充排气组件35第一排气管31气泵351第一电磁阀32第一导管36第二排气管321第四电磁阀361第二电磁阀33第二导管40气囊组件331第五电磁阀41第一气囊34排气总管42第二气囊341连接端50位置检测装置341a第一连接端60呼吸检测装置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气囊枕100。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气囊枕100,包括枕头主体10、安装于枕头主体10的控制器20、与控制器20电连接的充排气组件30、以及与充排气组件30连接的气囊组件40,气囊组件40位于枕头主体10的外部,充排气组件30可对气囊组件40充气或放气,以使气囊组件40产生呼吸节律。近年来,睡眠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不良的睡眠会导致焦虑、暴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性下降,创造力减退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发现人体长期睡眠不良者或处于紧张状态,会使神经内分泌的应激调控系统被激活并逐渐衰竭而发生调节紊乱,血管硬化明显,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明显下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存在睡眠问题的人群还在日益增多,科技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到了一个24小时都有着新鲜刺激的世界,而高效高质量的睡眠成为一个难题。现有睡眠类的产品大部分以监测为主,而不能进行睡眠干预,或干预效果不好;而助眠药物类又存在对肝脏的损害,上瘾和依赖等问题。本申请的气囊枕100中,枕头主体10可选记忆棉、海绵、乳胶等定型效果较好,同时又具备一定柔软度和舒适性的材质制成。气囊组件40可选材料包括聚氯乙烯、硅胶、树脂、矽胶、橡胶等,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弹性,不易破裂。气囊组件40的外部可用与枕头主体10同材料的记忆棉等材料包裹,柔和气囊组件40的充放气运动。有研究报告表明,人的部分生理活动,如心率、呼吸、注意力等,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受到外界刺激的节律的影响。比如“呼吸带走”现象,人的呼吸快慢会随着外界刺激的节奏的快慢而改变;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自己的注意在外界刺激的节奏节拍处进行加强,并且人在听觉、视觉或触觉节奏的重音处,会出现人的注意加强的现象等。因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气囊组件40充气或放气的形式模拟人体呼吸,并诱导用户调整其呼吸率以趋近于气囊组件40充气或放气形成的模拟人体呼吸的频率,给用户的呼吸以节律,以刺激副交感神经来达到放松的状态,并达到良好的助眠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于枕头主体10设置控制器20和充放气组件30,通过控制器20控制充放气组件30的工作,并通过充放气组件30对气囊组件40充气和放气,这样,气囊组件40能够充气或放气来模拟人体的呼吸节律,并诱导用户调整其呼吸率,以达到较佳的助眠的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气囊枕100不仅具有枕睡的功能,还具有助眠功能。请参照图1所示,气囊组件40包括分别与充排气组件30连接的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分别固定连接于枕头主体10的外部的两侧。具体地,充排气组件30分别对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进行充气,如图1所示,第一气囊41位于枕头主体10的左侧,第二气囊42位于枕头主体10的右侧。如图1所示,在枕头主体10的靠近人体头部的侧面设置可充放气的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并在枕头主体10的左右两侧延长为气囊握柄。这样,可通过利用“呼吸带走”、人的呼吸节律特性,在用户使用时,能够降低用户的呼吸频率,达到放松身心、逐渐入眠的效果;同时,用户也可手握住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形成的气囊握柄,当用户达到放松状态,用户的呼吸节律减缓而轻度入睡时,由于肌肉松弛,手部将会自然脱离气囊,这样,通过采用触觉接触的方式进行呼吸调节,而不采用传统的视觉、听觉的助眠放松模式,可以使用户睡眠动作更自然,也避免了传统的采用视觉、听觉等助眠的方式中容易受到灯光声音干扰而影响继续入睡的问题。当用户的头部枕在枕头主体10的左侧时,则通过控制器20控制充排气组件30对第一气囊41充气,并使得第一气囊41能够产生充放气运动;而当用户的头部枕在枕头主体10的右侧时,则通过控制器20控制充排气组件30对第二气囊42充气,并使得第二气囊42能够产生充放气运动;或者,当用户的头部枕在枕头主体10的中间位置时,则通过控制器20控制充排气组件30对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充气,并使得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均充气,在用户的头部两侧均产生充放气运动;这样,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的调节更加的灵活,并可模拟人体呼吸,发挥助眠作用以加速用户的入睡。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示,充排气组件30包括排气总管34和连接于第一气囊41与第二气囊42的气泵31,排气总管34包括两个连接端341和一个排气端343,两个连接端341分别连通至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排气端343安装有第三电磁阀3431,气泵31和第三电磁阀3431均与控制器20电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设置与控制器20电连接的气泵31,通过控制器20自动控制气泵31对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两者或两者之一进行充气操作,以及,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可分别由与其连接的连接端341将气体通向第三电磁阀3431,并通过控制器20自动控制第三电磁阀3431的开闭,来控制第一气囊41或第二气囊42的排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气囊枕100在设定时,仅对于充气速率有限定,对气囊的充气气压大小没有限制(有明显的体感即可),所以气泵31可以基本做到静音,微弱的气流声可视为呼吸时自然发出的声音,也可作为呼吸节律的听觉干预。需要说明的是,两个连接端341可直接连接并连通至与其对应的第一气囊41或第二气囊42(即直接连接),或者两个连接端341通过与其它的管路连接并连通至第一气囊41或第二气囊42(即间接连接)。当然,气泵31的充气过程为阶段性的,即,气泵31将第一气囊41或第二气囊42充气到一定程度即停止,待第一气囊41或第二气囊42排气后再进行下一次的充气过程,以及,第一气囊41与第二气囊42分别通过与其连接的排气端343将气体排走,以完成排气的过程。第一气囊41或第二气囊42在工作时其状态是:充气-排气-充气-排气......,如此循环以模拟人体的呼吸节律,并可进一步通过控制器20控制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的充排气频率来模拟人体舒适的呼吸频率,诱导用户的呼吸节律调整以加速睡眠进程,这样,有助于提升助眠效果。请参照图1所示,充排气组件30还包括第一导管32和安装于第一导管32的第四电磁阀321,第一导管3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气囊41和气泵31,第四电磁阀321与控制器20电连接。具体地,第一导管32用以连通气泵31和第一气囊41,当然,具体设置时,可将第一导管32设置在枕头主体10的内部的填充材料中间夹层中,以将隐藏收容第一导管32,避免其外露,并能够对第一导管32形成保护。以及,通过设置第四电磁阀321来控制气泵31导通至第一气囊41、或者控制第四电磁阀321堵塞第一导管32使得气泵31和第一气囊41不相通。请参照图1所示,充排气组件30还包括第二导管33和安装于第二导管33的第五电磁阀331,第二导管3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气囊42和气泵31,第五电磁阀331与控制器20电连接。具体地,第二导管33用以连通气泵31和第二气囊42,当然,具体设置时,可将第二导管33设置在枕头主体10的内部的填充材料中间夹层中,以将隐藏收容第二导管33,避免其外露,并能够对第二导管33形成保护。以及,通过设置第四电磁阀321来控制气泵31导通至第二气囊42、或者控制第四电磁阀321堵塞第二导管33使得气泵31和第二气囊42不相通。请参照图1所示,两个连接端341分别为第一连接端341a和第二连接端341b,第一连接端341a连接于第四电磁阀321和第一气囊41之间,第二连接端341b连接于第五电磁阀331和第二气囊42之间。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端341a和第二连接端341b之间不连通,即,第一气囊41内的气体会由第一连接端341a通向第三电磁阀3431,并通过第三电磁阀3431排出于外界,而第一气囊41内的气体不能由第一连接端341a通向第二连接端341b,同样地,第二气囊42内的气体亦不能由第二连接端341b通向第一连接端341a。这样,可通过控制器20控制第三电磁阀3431的开闭,来控制第一气囊41或者第二气囊42的排气。当然,在充气时,第三电磁阀3431保持关闭状态,而当气泵31对第一气囊41充气时,对应的第四电磁阀321开启,当气泵31对第二气囊42充气时,对应的第五电磁阀331开启,气囊鼓起,以模拟人体吸气的状态,并且,可避免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在充气过程中其内的气体从第三电磁阀3431处排走;当然,气泵31可仅对第一气囊41进行充气,或者仅对第二气囊42进行充气,或者同时对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充气时。在气泵31同时对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同时充气时,第三电磁阀3431保持关闭状态,第四电磁阀321、第五电磁阀331均开启。而在排气时,第三电磁阀3431开启,第四电磁阀321和第五电磁阀331关闭,气囊自然放气,以模拟人体呼气的状态,并且,可避免排气过程中气体回流至气泵31。因此,可保证第一气囊41或第二气囊42的充气和排气过程互不影响。请参照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充排气组件30包括与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连接的气泵31、与第一气囊41连接的第一排气管35、以及与第二气囊42连接的第二排气管36,第一排气管35的自由端安装有第一电磁阀351,第二排气管36的自由端安装有第二电磁阀361,气泵31、第一电磁阀351以及第二电磁阀361均与控制器20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囊41在排气时其内的气体由第一排气管35排出,第二气囊42在排气时其内的气体由第二排气管36排出,并且,可通过控制器20控制第一电磁阀351和第二电磁阀361,并通过第一电磁阀351来控制第一排气管35排气的开闭,以及通过第二电磁阀361来控制第二排气管36排气的开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排气管35可直接连接并连通至与其对应的第一气囊41(即直接连接),或者,第一排气管35通过与其它的管路(如图1所示的第一导管32)连接并连通至第一气囊41(即间接连接);同样地,第二排气管36也与此类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请参照图1所示,气囊枕100还包括与控制器20电连接的位置检测装置50,位置检测装置50安装于枕头主体10内,并可检测人体头部在枕头主体10上的位置。优选地,位置检测装置50具体可设置有薄膜开关。其中该薄膜开关放置在枕头主体10内部的填充材料的中间夹层中,与控制器20连接,可用于分辨用户所处的位置和姿势。当用户躺在枕头主体10上的左部、中部、右部,则会触发对应位置处的薄膜开关,薄膜开关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20,通过控制器20输出控制信号给气泵30,气泵30根据控制器20的控制信号对气囊组件40进行充气操作,相应的气囊则会运动产生呼吸。当用户靠左侧躺时开启左侧第一气囊41,当用户靠右侧躺时开启右侧第二气囊42,而当用户平躺时同步开启双侧的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请参照图1所示,气囊枕100还包括与控制器20电连接的呼吸检测装置60,呼吸检测装置60安装于枕头主体10内,并可检测人体的呼吸心率。具体地,通过在枕头主体10内设置呼吸检测装置60,以监测使用气囊枕100的用户的呼吸率,并可将检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控制器20。采用呼吸检测装置60进行实时监测,更有效的提供最佳入睡呼吸率的计算基础,科学助眠。呼吸检测装置60可选用压电薄膜阵列、陀螺仪阵列、加速度传感器阵列或者压电电缆阵列作为呼吸监测器,放置在枕头主体10的填充材料中间夹层中,并置于薄膜开关(位置检测装置50)之上而与控制器20电连接,呼吸检测装置60可选采用银离子纳米抗菌材料进行封装,避免油污损坏。当然,控制器20还可设置有通信模块,比如设置无线收发器等,以用于将用户的呼吸心率等数据传输至终端APP应用、后台服务器等等。控制器20还可设置有枕头助眠开关,以用于控制控制器20开启或关闭助眠模式。如图3所示,控制器20集成在MCU(微处理器)上,控制其他各个功能模块的工作,并进行数据存储。控制器20置于枕头主体10的内部并与各个模块相连。当位置检测装置50获取了用户的睡眠位置,并将结果传输给控制器20,控制器20控制打开对应的左侧或右侧气囊工作;当呼吸检测装置60获取到用户的呼吸频率时,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20,控制器20根据现有算法对适合用户的睡眠呼吸频率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和位置结果形成指令发送给气泵和对应的电磁阀,如此来实时控制气囊组件40的充放气运动以模拟人体呼吸并可进行充放气的频率调整。气囊枕100可选采用WIFI、蓝牙进行通信,将用户的呼吸率数据以天为单位传输至用户的手机应用APP中进行查看,并将数据传输至后台的服务器。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APP控制是否开启助眠模式。此外,气囊枕100可选锂电池进行供电。如图4所示,当用户躺在气囊枕100上并准备入睡时,可以开启枕头助眠开关、或者是通过手机APP开启气囊枕100的助眠功能,呼吸检测装置60开始监测用户的呼吸率并将检测数据传输给控制器20;控制器20基于呼吸检测装置60实时获取的用户的呼吸率,根据现有算法计算出适合用户的放松呼吸率(例如,正常情况下人在睡眠时的呼吸率为16-20次/分钟),并通过控制器20调整控制气泵30,以使气囊组件40按照放松呼吸频率进行充放气,最终诱导用户在非注意的状态下,降低呼吸率以趋近于气囊组件40充放气形成的模拟呼吸频率,达到放松助眠的目的。位置检测装置50根据薄膜开关的工作情况,判断用户是左侧躺(在枕头左侧)、平躺(在枕头中部)、右侧躺(在枕头右部),并将相应薄膜开关的开启电信号发送至控制器20。同时呼吸检测装置60获取用户的呼吸心率等信息,并传输给控制器20进行处理。控制器20根据现有算法技术,对最佳睡眠呼吸频率进行计算,最佳睡眠呼吸频率有直接降低的方式和特异呼吸节律两种:第一种为直接降低,为当前呼吸节律降低20%,并持续降低,直到检测到用户呼吸率在正常睡眠呼吸率范围,即16~20次/分钟;第二种为特异呼吸节律,如第一调息法(吸气4拍,呼气4拍),传统调息法(吸气4拍,呼气8拍),第二调息法(吸气4拍,呼气12拍),第三调息法(吸气5拍,呼气15拍),第四调息法(吸气4拍,屏气7拍,呼气8拍)等。使用时,优先按照直接降低的方式进行助眠,当助眠效果不佳(超过20分钟用户的呼吸率未降低至最佳睡眠呼吸频率)时,再自动切换为特异呼吸节律(具体还可按照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选择,或通过处理器20内设定的程序自行切换的方式进行选择)。控制器20将计算结果形成指令传输至气泵31,并控制用户所在位置对应的气囊进行充放气运动。如,当用户左侧躺时开启左侧的第一气囊41,当用户右侧躺时开启右侧的第二气囊42,当用户平躺时同步开启双侧的第一气囊41和第二气囊42;当用户呼吸率降低至最佳睡眠呼吸频率并维持该频率达到20分钟,控制器20控制对应的气囊逐渐降低充气幅度并直至停止。位置检测装置50休眠,呼吸检测装置60继续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记录在控制器20的存储模块中,当用户早晨清醒离床,将数据结果传输给用户的手机APP,形成前晚睡眠报告。如用户夜晚中再次清醒,需要在此进行助眠,可通过助眠开关或者手机APP再次开启气囊枕100的助眠模式。优选地,气囊枕100还可设置有枕套,枕套可采用纯棉、腈纶、涤纶、化纤材质,用以包裹枕头主体10、位置检测装置50、呼吸检测装置60以及气囊组件40等等部件,并可隔离灰尘油污,可拆洗。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