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除渣的洗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0390发布日期:2019-07-06 11:19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除渣的洗碗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除渣的洗碗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事业单位、学校和工厂的食堂、酒店、饭馆带来丰盈的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用工成本的日益增加和消费者对用餐餐具的安全性要求,洗碗机是自动清洗碗、筷、盘、碟、刀、叉等餐具的设备,洗碗机为酒店、饭馆、食堂的工作人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增进清洁卫生。但是,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洗碗机在机体内设置筛网,使用时,将需要清洗餐具放入洗碗机进口的传送带上,传送进洗碗机内,通过清洗喷淋管清洗餐具渣落在洗碗机内的筛网上,还要用人工拿出来清渣,洗碗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自动除渣的洗碗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除渣的洗碗机,包括依次可拆卸连接的餐具进口、初洗机、精洗机、漂洗机、烘干机及餐具出口,所述餐具进口内设有第一主动轮,所述餐具出口内设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的外周围设有餐具输送带,所述餐具输送带依次穿设于所述初洗机、精洗机、漂洗机和烘干机;所述初洗机的下方设有初洗水箱,所述精洗机的下方设有精洗水箱,所述漂洗机的下方设有漂洗水箱,所述初洗水箱与所述精洗水箱之间的接触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精洗水箱与所述漂洗水箱之间的接触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初洗机内设有第一喷淋管,所述初洗水箱与所述初洗机接触的位置设有隔板,所述初洗水箱内设有第一抽水泵,所述第一抽水泵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的上端贯穿所述隔板且与所述第一喷淋管连通,所述第一抽水泵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精洗机内设有第二喷淋管,所述精洗水箱内设有第二抽水泵,所述第二抽水泵的一端通过第二出水管与所述第二喷淋管连通,所述第二抽水泵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进水管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漂洗机内设有第三喷淋管,所述漂洗水箱内设有第三抽水泵,所述第三抽水泵与所述第三喷淋管通过第三出水管连通,所述漂洗水箱内安装有加热器,所述漂洗水箱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连通有进水管;所述初洗水箱外侧设有排渣槽,所述排渣槽内设有第二主动轮,所述初洗水箱内设有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的外周围设有网格输送带,所述初洗水箱的隔板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网格输送带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排渣槽的底部设有刮板,所述刮板的上端与所述网格输送带的下表面接触。

优选的,所述排渣槽的底部设有排渣口。

优选的,所述隔板的开口处设有中空的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下方开口位于所述网格输送带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加热器为加热管。

优选的,所述初洗水箱与所述精洗水箱之间的接触壁上开设有第一溢水口,所述精洗水箱与所述漂洗水箱之间的接触壁上还开设有第二溢水口。

优选的,所述自动除渣的洗碗机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漂洗水箱内设有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初洗水箱、所述精洗水箱和所述漂洗水箱中的至少一个水箱内设有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液位计,所述进水管靠近所述进水口的一端设置有进水电磁阀,所述进水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初洗水箱、所述精洗水箱和所述漂洗水箱的底部均设有第二排水口;所述第二排水口处设有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排水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初洗机、所述精洗机、所述漂洗机和所述烘干机的侧壁上均设有视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除渣的洗碗机实现了餐具清洗流水线作业,通过进水口向漂洗水箱内注入清水,逐级使用,最后初洗水箱排出,避免了餐具的相互污染,又节约用水;清水通过初洗机内的第一喷淋管对餐具进行高压喷淋后,废渣和水一起落入水洗水箱内的网格输送带上,输送带将废渣输送至排渣槽排出,使用方便,快捷,无需人工清理洗碗机内的废渣,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还可通过视窗观察初洗机、精洗机、漂洗机和烘干机内餐具的具体情况,实现实时监控。

附图说明

图1为自动除渣的洗碗机的立体图;

图2为自动除渣的洗碗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初洗水箱的纵剖图。

图中,1-餐具进口,2-初洗机,3-精洗机,4-漂洗机,5-烘干机,6-餐具出口,7-第一主动轮,8-第一从动轮,9-餐具输送带,10-初洗水箱,11-精洗水箱,12-漂洗水箱,13-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第一喷淋管,16-隔板,17-第一抽水泵,18-第一出水管,19-第一进水管,20-第二喷淋管,21-第二抽水泵,22-第二出水管,23-第二进水管,24-第三喷淋管,25-第三抽水泵,26-第三出水管,27-加热器,28-进水口,29-排渣槽,30-第二主动轮,31-第二从动轮,32-网格输送带,33-开口,34-烘干器,35-第一溢水口,36-第二溢水口,37-控制器,38-视窗39-刮板,40-排渣口,41-导流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除渣的洗碗机,包括依次可拆卸连接的餐具进口1、初洗机2、精洗机3、漂洗机4、烘干机5及餐具出口6,餐具进口1内设有第一主动轮7,餐具出口6内设有第一从动轮8,第一主动轮7和第一从动轮8的外周围设有餐具输送带9,餐具输送带9依次穿设于初洗机2、精洗机3、漂洗机4和烘干机5;初洗机2的下方设有初洗水箱10,精洗机3的下方设有精洗水箱11,漂洗机4的下方设有漂洗水箱12,初洗水箱10与精洗水箱11之间的接触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3,精洗水箱11与漂洗水箱12之间的接触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4;初洗机2内设有第一喷淋管15,初洗水箱10与初洗机2接触的位置设有隔板16,初洗水箱10内设有第一抽水泵17,第一抽水泵17的一端连通有第一出水管18,第一出水管18的上端贯穿隔板16且与第一喷淋管15连通,第一抽水泵17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进水管19与第一通孔13连通;精洗机3内设有第二喷淋管20,精洗水箱11内设有第二抽水泵21,第二抽水泵21的一端通过第二出水管22与第二喷淋管20连通,第二抽水泵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进水管23与第二通孔14连通;漂洗机4内设有第三喷淋管24,漂洗水箱12内设有第三抽水泵25,第三抽水泵25与第三喷淋管24通过第三出水管26连通,漂洗水箱12内安装有加热器27,漂洗水箱12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28,初洗水箱10的外侧设有排渣槽29,排渣槽29内设有第二主动轮30,初洗水箱10内设有第二从动轮31,第二主动轮30和第二从动轮31的外周围设有网格输送带32,初洗水箱10的隔板16设有开口33,开口33位于网格输送带32的上方;烘干机5的上部设有烘干器34。

具体的,加热器27为加热管。

具体的,初洗水箱10与精洗水箱11之间的接触壁上开设有第一溢水口35,精洗水箱11与漂洗水箱12之间的接触壁上还开设有第二溢水口36;第一溢水口35在第二溢水口36的下方。

具体的,第一喷淋管19、第二喷淋管20和第三喷淋管24的数量均为2根,每根第一喷淋管19、第二喷淋管20和第三喷淋管24上均设有至少3个喷头,两根第一喷淋管19上的喷头相对设置,两根第二喷淋管20上的喷头相对设置,两根第三喷淋管24上的喷头相对设置。

具体的,自动除渣的洗碗机还包括控制器37;漂洗水箱12内设有与控制器37连接的温度传感器;初洗水箱10、精洗水箱11、和漂洗水箱12中至少一个水箱内设有与控制器37连接的浮球式液位计,进水口28处设置有与控制器37连接的进水电磁阀;初洗水箱10、精洗水箱11和漂洗水箱12的底部均设有第二排水口33;第二排水口33处设有与控制器37连接的排水电磁阀。

具体的,初洗机2、精洗机3、漂洗机4和烘干机5的侧壁上均设有视窗38。

具体的,排渣槽29的底部设有刮板39,刮板39的上端与网格输送带32的下表面接触。排渣槽29的底部设有排渣口40;隔板16的开口33处设有中空的导流筒41,导流筒41的下方开口位于网格输送带32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除渣的洗碗机工作原理如下:

使用前将进水管28与外部自来水管接通,然后通过控制器37打开进水管28上的进水电磁阀,向漂洗水箱12自动注入清水,当浮球式液位计检测到漂洗水箱12中的清水达到设定高度时,通过控制器37关闭进水管28上的进水电磁阀,从而停止向漂洗水箱12自动注入清水,通过控制器37启动加热器27,对漂洗水箱12内的水进行加热,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漂洗水箱12中的水温达到设定温度(例如85℃)时,停止加热;初洗水箱10、精洗水箱11、漂洗水箱12内的第一抽水泵17、第二抽水泵21、第三抽水泵25开始工作,在电机的驱动下,第一主动轮7和第一从动轮8转动,餐具从餐具进口1经餐具输送带9依次经过初洗机2、精洗机3进行高压冲洗,经过漂洗机4进行高压冲洗和高温消毒,再经过烘干机5对餐具全方位无死角烘干,达到彻底干燥的目的,进而完成餐具清洗工作,清洗过程中,可通过视窗38观察初洗机2、精洗机3、漂洗机4和烘干机5内餐具的具体情况。初洗机2内的清水经第一喷淋管15高压冲洗餐具后,沿着导流筒41落入网格输送带32上,经网格状的网格输送带32过滤出废渣,在电机的驱动下,第二主动轮30和第二从动轮31转动,废渣经网格输送带32输送至排渣槽29内,刮板39将粘附在网格输送带32上废渣刮下,废渣从排渣口40排出。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