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窗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61981发布日期:2019-09-24 23:49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窗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窗帘。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卧室,人们往往喜欢将床摆在对应窗户的位置,以获得更舒适的睡眠空间。这也导致外界光线极易由窗户进入室内,影响用户的休息。因此,为了保证休息质量,窗帘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白天时,可利用窗帘进行遮阳光和挡风;晚上时,也可利用窗帘遮挡月光和保护隐私。

参见图1,现有技术中的窗帘通常包括窗帘本体1,顶板2和滑杆3,窗帘本体1通过数个连接环31与滑杆3连接,窗帘本体1可通过连接环31在滑杆3上滑动,实现窗帘本体1的开启和关闭。滑杆3的两端分别通过一固定架32与顶板2的下部连接,以保证滑杆3的稳定性,顶板2安装于窗户的上沿,进而使得窗帘本体1可以稳定地悬挂在窗户前,实现遮光和挡风效果。

但是,在利用现有技术中的窗帘进行遮光和挡风操作时,需要用户手动拉拽,并从窗户的一边走到另一端才能完成开启窗帘遮光的操作。这对于不想离床的用户来说,使用极其不方便;且现有的窗帘由于是布料材质所致,极易被风吹起,影响窗帘的遮光和挡风效果。可见,现有的窗帘存在使用不便、无法保证使用效果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窗帘,以解决现有的窗帘存在使用不便、无法保证使用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窗帘,包括:窗帘本体,顶板和滑杆,所述窗帘本体通过数个连接环与滑杆连接,所述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架与顶板的下部连接,还包括:设置在顶板和滑杆之间、外表面设有螺纹的横梁,横梁的两端位于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固定在用于安装驱动装置的底座上,每个底座通过对应的连接架固定在顶板的下部;

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横梁的一端连接,横梁可在安装槽内转动,以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横梁旋转;滑杆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所述滑杆和横梁之间通过传动件连接;所述传动件的底部通过拉杆与位于窗帘本体一端上的连接环固定;所述传动件在横梁上移动,实现窗帘本体的开启和关闭;

安装有所述驱动装置的底座下端设有用于固定窗帘本体另一端的竖支架,所述窗帘本体固定在竖支架的一端为定端,与传动件连接的一端为活动端,通过驱动装置使传动件牵引活动端向远离竖支架的方向移动;

所述滑杆远离竖支架的一端下侧设有固定在安装框内的电磁铁,所述窗帘本体的活动端设有数个由上至下排列的磁铁,在窗帘本体的活动端移动到滑杆远离竖支架的一端后,磁铁和电磁铁相吸,通过磁铁和电磁铁的吸引力使窗帘本体的活动端固定;

所述顶板的内腔设有与驱动装置和电磁铁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驱动装置进行正转或反转,以及控制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窗帘,外表面设有螺纹的横梁设置在顶板和滑杆之间,由驱动装置驱动横梁转动,使得传动件在横梁上移动,进而通过拉杆牵引或推动窗帘本体,实现窗帘本体的开启和关闭,方便使用。该智能窗帘在使用时,根据控制器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控制驱动装置驱动横梁进行正转或反转,通过传动件和拉杆牵引窗帘本体向电磁铁方向移动,或推动窗帘本体向竖支架方向移动,实现窗帘的自动开启和关闭;另外,当需要展开窗帘进行遮光或挡风时,利用磁铁和电磁铁相吸的特点,可固定窗帘本体的活动端,进而提高窗帘本体的密封效果,避免窗帘本体的活动端因风吹翘起,影响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窗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窗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板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窗帘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窗帘,包括:窗帘本体1,顶板2和滑杆3,窗帘本体1通过数个连接环31与滑杆3连接,滑杆3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架32与顶板2的下部连接。滑杆3固定在顶板2的底部,使得窗帘本体1可以沿滑杆3稳定的滑动。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窗帘使用不方便的问题。顶板2安装于窗户上沿的上侧,窗帘本体1的面积大于窗户的面积,以达到遮光和挡风的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窗帘还包括:设置在顶板2和滑杆3之间、外表面设有螺纹的横梁5,横梁5与滑杆3相互平行。横梁5的两端位于固定在用于安装驱动装置6的底座61上的安装槽内,横梁5并未固定在安装槽内,使得横梁5在安装槽内容易转动。每个底座61通过对应的连接架62固定在顶板2的下部,即横梁5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底座61,每一底座61与一连接架62固定,以保证横梁5的稳定性。

驱动装置6装置在其中一个底座61上,驱动装置6的驱动端与横梁5的一端连接,横梁5可在安装槽内转动,以通过驱动装置6驱动横梁5旋转。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6可选用无刷伺服电机,该无刷伺服电机体积小,重量轻,出力大,响应快,容易实现智能化,其电子换相方式灵活,可以正弦波换相,效率高。该无刷伺服电机通过减速机与横梁5的一端连接,当开启无刷伺服电机时,通过减速机驱动横梁5旋转。

滑杆3位于横梁5的正下方,滑杆3的两端通过固定架32固定在底座61上;滑杆3和横梁5之间通过传动件7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横梁5和传动件7的配合带动窗帘本体1进行开启和关闭的操作,实现智能操作。为此,传动件7的底部通过拉杆8与位于窗帘本体1一端上的连接环31固定,该连接环31需位于窗帘本体1的侧边缘,以便于在拉动时,将窗帘本体1全部展开,以起到遮光的、挡风的作用。

使用时,驱动装置6启动,驱动横梁5转动,使得传动件7在横梁5上移动,进而通过拉杆8牵引或推动窗帘本体1,实现窗帘本体1的开启和关闭,方便使用。

如图4所示,为了使传动件7具有良好的传动精度,传动件7包括用于滑杆3穿过的第一通孔71和用于横梁5穿过、设有内螺纹的第二通孔72。第一通孔71的内表面光滑,以使得传动件7在滑杆3的部分可以顺利滑动。由于横梁5具有外螺纹,为使传动件7在移动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需要传动件7的用于横梁5穿过的第二通孔72内设有内螺纹,横梁5的外螺纹与第二通孔72的内螺纹适配,以使横梁5转动时,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的啮合使传动件7移动,以带动窗帘本体1移动。

安装有驱动装置6的底座61下端设有用于固定窗帘本体1另一端的竖支架4,竖支架4固定在窗户的一侧墙壁上,竖支架4用于固定窗帘本体1的一端,以使窗帘本体1的遮光和挡风效果更佳。以窗帘本体1的固定在竖支架4的一端为定端,与传动件7连接的一端为活动端,通过驱动装置6使传动件7牵引活动端向远离竖支架4的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窗帘,将窗帘本体1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进行拉拽,实现单侧的展开和闭合,使操作更方便。

而为了提高窗帘本体1的遮光效果和挡风效果,在将窗帘本体1展开后,将活动端进行固定,避免因室外的风将窗帘本体1的活动端吹起,影响使用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中,利用磁铁9和电磁铁10相吸的原理实现窗帘本体1活动端的固定。

即在滑杆3的远离竖支架4的一端下侧设有固定在安装框11内的电磁铁10,将电磁铁10设置于窗帘本体1在完全展开后活动端所能到达的位置,便于固定活动端。窗帘本体1的活动端设有数个由上至下排列的磁铁9,每个磁铁9位于窗帘本体1的活动端边缘,以便于与电磁铁10相吸实现固定。

电磁铁10通电后即可产生磁性,在窗帘本体1的活动端移动到滑杆3远离竖支架4的一端后,磁铁9逐渐与电磁铁10接近,到达一定距离后二者相吸,通过磁铁9和电磁铁10的吸引力使窗帘本体1的活动端固定,由此可防止窗帘本体1因风吹而使遮光效果和挡风效果差的情况发生。

如图3所示,为了实现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窗帘的智能化控制,本实施例在顶板2的内腔设有与驱动装置6和电磁铁10连接的控制器12,控制器12用于控制驱动装置6进行正转或反转,以及控制电磁铁10通电产生磁性。

控制器12可外接电源,由该外接电源提供电能,使得控制器12可以自动地控制智能窗帘的相应操作。控制器12内可设有信号接收模块,而信号发送模块可设置在由用户操作的遥控器内。当用户想自动控制窗帘的展开或闭合时,或者想遮光或挡风时,按下遥控器的开关,发送启动信号至控制器12,控制器12接收到启动信号后控制驱动装置6开始正向旋转,同时,控制电磁铁10通电并产生磁性。

驱动装置6启动后驱动横梁5正转,进而通过传动件7牵引窗帘本体1的活动端向设有电磁铁10的方向移动,实现开启窗帘的操作。当窗帘本体1的活动端内的磁铁9与电磁铁10相吸后,反馈动作完成信号至控制器12,由控制器12控制驱动装置6停止提供驱动力,横梁5停止转动。

当用户想拉开窗帘时,再按一次开关,发送关闭信号至控制器12,控制器12接收到关闭信号后控制驱动装置6进行反向旋转,同时,控制电磁铁10断电以使磁性消失。驱动装置6再次启动后驱动横梁5反转,使传动件7推动窗帘本体1向设有竖支架4的方向移动,实现关闭窗帘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装置6的正转和反转,与横梁5和传动件7的第二通孔72上螺纹方向有关,此处不做具体限定,以能实现开启窗帘和关闭窗帘的操作即可。另外,为了保证磁铁9和电磁铁10的相吸作用,在设置电磁铁10的磁性时,需要以磁铁9的磁性为参照,此处也不做具体限定。

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窗帘,无需用户站在窗前进行开合窗帘的操作,只需按下一个开关,即可自动控制窗帘的开合。即该智能窗帘使用时,根据控制器12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控制驱动装置6驱动横梁5进行正转或反转,通过传动件7和拉杆8牵引窗帘本体1向电磁铁10方向移动,或推动窗帘本体1向竖支架4方向移动,实现窗帘的自动开启和关闭;另外,当需要展开窗帘进行遮光或挡风时,利用磁铁9和电磁铁10相吸的特点,可固定窗帘本体1的活动端,进而提高窗帘本体1的密封效果,避免窗帘本体1的活动端因风吹翘起,影响使用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果用户想自动控制窗帘的开合时,可按下遥控器上的自动模式开关,发送自动控制信号至控制器12,使得控制器12根据当前环境的温度和光照强度进行自动控制窗帘的开启和关闭。

因此,为实现上述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窗帘还包括固定在连接架62上、位于窗帘本体1外侧的感温感光元件14,感温感光元件14与控制器12连接,以使控制器12根据感温感光元件14检测到的温度值和光强度值控制窗帘本体1的开启和关闭。

感温感光元件14位于与室外接近的那一侧,使得感温感光元件14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到当前室外的温度和光照强度。感温感光元件14根据检测到的光强度值区分当前室外环境为白天还是夜晚,处于不同时段时的判断条件不同。

阳光照射在感温感光元件14上,当感温感光元件14检测到室外的温度或光照强度高于预设的白天阈值时,说明当前室外温度过高、光强度过强,需要进行遮光处理。因此,感温感光元件14将检测结果反馈至控制器12,由控制器12控制驱动装置6开启进行正转,进行相应的开启窗帘操作,以实现遮光目的。

当感温感光元件14检测到户外的温度或光照强度低于预设的白天阈值时,说明当前室外温度适宜、光强度较弱,可将窗帘拉开,不再进行遮光处理。因此,感温感光元件14将检测结果反馈至控制器12,由控制器12控制驱动装置6再次开启进行反转,进行相应的关闭窗帘操作。

当感温感光元件14检测到户外的温度或光照强度高于预设的夜晚阈值时,说明当前室外的月光强度较强,进入可睡眠的时段,为保护隐私,需利用窗帘进行遮挡处理。因此,感温感光元件14将检测结果反馈至控制器12,由控制器12控制驱动装置6开启进行正转,进行相应的开启窗帘操作。

本实施例中,感温感光元件14可选用光敏传感器,其型号可选用LXD/GB5-A1E,该光敏传感器具有电流随光变化的比例呈线性、对可见光的反应近似于人眼和工作温度范围广的特点。

前述实施例中,智能窗帘的供电需求由外接电源满足,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利用蓄电池13进行供电,以免出现断电而无法控制窗帘正常开启和关闭的现象出现。因此,本实施例中,将蓄电池13固定在顶板2的内腔,蓄电池13分别与控制器12和电磁铁10连接,由蓄电池13为控制器12和电磁铁10供电。

蓄电池13内的电量可来源于太阳能的转化,利用太阳能板15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进行存储。

因此,本实施例中,窗帘本体1的外侧表面设有数个串联和/或并联的太阳能板15,太阳能板15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后存储在与太阳能板15连接的蓄电池13内。

太阳能板15位于靠近室外的那一侧,便于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太阳能板15上,以将全部的太阳光吸收以转换成电能。

由于窗帘本体1为布料材料,因此,为了避免影响窗帘本体1的开启和关闭,本实施例采用柔性太阳能板,其由薄膜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制成。安装时,相邻两个太阳能板15之间留有缝隙,便于保持窗体本体1的柔性和外观。

由于太阳能板15位于靠近室外的那一侧,因此,当出现下雨的情况时,雨水会溅落在窗帘上,使得太阳能板15被雨水侵蚀,影响使用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中,在窗帘本体1的外侧表面设有用于覆盖太阳能板15的防水层,将太阳能板15用防水层覆盖住,雨水不会侵蚀太阳能板15,以保证太阳能板15的使用寿命。

当窗帘本体1内雨水冲刷后,若不及时将窗帘本体1烘干,会使窗帘本体1发霉;同时,横梁5长期置于空中,外螺纹处会积聚许多灰尘,灰尘过多,会影响传动件7在横梁5上移动的精度。因此,为了使潮湿的窗帘本体1能够快速的干燥,以及保证传动件7的移动精度,本实施例中,在顶板2内设有沿顶板2长度方向均匀排列的至少一个风扇21,风扇21与控制器12连接,用于向横梁5和窗帘本体1上吹风,既可干燥窗帘本体1,又可将横梁5上的灰尘吹干净。根据顶板2的长度,以及满足快速干燥的使用效果,风扇21的设置数量可相应增加。

由于冷风的干燥速度并没有热风的干燥速度快,因此,为了风扇21能够提供热风,本实施例中,在顶板2的内腔设有数个红外线灯22,红外线灯22穿插于相邻两个风扇21之间,以使得红外光线能够均匀地加热空气,进而通过风扇21将加热后的热空气吹向窗帘本体1,提高干燥速度。

现有技术中的窗帘,在使用中,如果外界光线特别强烈时,仍会有一部分光线穿过窗帘进入到室内,因此,为了提高窗帘的遮光效果,本实施例中,在窗帘本体1的内侧表面设有遮光涂层,用于提供遮光保护,避免外界光线进入到室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