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躺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1497发布日期:2020-05-22 20:51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躺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折叠躺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躺椅。



背景技术:

折叠躺椅,即指可提供躺卧以及可折叠收放的椅子,其种类繁多,市场需求大,多应用于户外休息、办公室午休等场所,市场上常见的折叠躺椅折叠后需要靠在墙壁或者其他物体上,否则只能将折叠躺椅平放在地面上,这样不仅占地面积大,还容易弄脏躺椅上的面料,影响使用者使用,而将折叠躺椅靠在墙壁上,折叠躺椅下端容易与地面相对滑动,使折叠躺椅倾倒,不方便使用者储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可以独自竖立放置的折叠躺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折叠躺椅,包括折叠架和设置于该折叠架上的面料,所述折叠架由用于安装面料的面架以及转动设置于该面架上的支架构成,面架两侧设置有扶手杆,所述折叠架还包括安装在面架上的支撑部,当躺椅折叠时,支撑部与地面接触,躺椅的重心位于支撑部上方,使躺椅竖立在地面上。

所述面架包括脚架、转动连接于脚架上的座架以及转动连接于座架上的靠架,支撑部设置在座架上,当躺椅折叠时,脚架和靠架分别折叠收缩在座架两侧,并使躺椅的重心位于支撑部上方。

所述支架包括转动设置于座架另一端的第一底架,第一底架与座架交叉呈x型,扶手杆转动设置在第一底架上端,且扶手杆与靠架转动设置,靠架、扶手杆、第一底架及座架构成四杆机构,且连接第一底架下部与脚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杆,脚架、连接杆、第一底架及座架构成四杆机构,使靠架与脚架同步展开和折叠。

所述连接杆包括可伸缩的内杆和外杆,内杆上活动设置有卡接件,外杆上设置有若干与卡接件配合的卡接孔。

所述座架上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上转动设置有第二底架,安装座上设置有倾斜的抵紧壁,当躺椅展开时,重力使抵紧壁抵紧在第二底架上。

所述靠架上可折叠设置有支撑脚,当躺椅完全展开时,支撑脚支撑在靠架下方。

所述靠架上设置有卡槽,支撑脚上设置有与卡槽配合的凸起,当凸起与卡槽配合时,支撑脚与靠架相对展开。

所述支撑脚上固定设置有连接座,凸起设置在连接座上,且连接座上设置有限制支撑部与靠架转动角度的限位部。

所述支撑部由u型的杆件制成,并通过杆件与地面接触形成u型的接触面。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架还包括安装在面架上的支撑部,当躺椅折叠时,支撑部与地面接触,躺椅的重心位于支撑部上方,使躺椅竖立在地面上,该结构有利于提高躺椅放置的稳定性,便于躺椅的储藏放置;所述面架包括脚架、转动连接于脚架上的座架以及转动连接于座架上的靠架,脚架、座架和靠架的设置,支撑部设置在座架上,当躺椅折叠时,脚架和靠架分别折叠收缩在座架两侧,该结构便于折叠过程中躺椅的重心移动到支撑部上方,避免支撑部单侧的质量较大导致躺椅重心偏移,影响折叠后躺椅的稳定性;所述支撑部由u型的杆件制成,并通过杆件与地面接触形成u型的接触面,通过杆件直接弯折形成支撑部,方便支撑部的生产安装。

2、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架包括转动设置于座架另一端的第一底架,第一底架与座架交叉呈x型,扶手杆转动设置在第一底架上端,且扶手杆与靠架转动设置,靠架、扶手杆、第一底架及座架构成四杆机构,且连接第一底架下部与脚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杆,脚架、连接杆、第一底架及座架构成四杆机构,使靠架与脚架同步展开和折叠,四杆机构有利于躺椅折叠和展开过程中各个零部件的平稳运动,避免折叠过程中出现卡顿,两组四杆机构中均包括第一底架和座架,便于折叠和展开过程中脚架与靠架同步运动,且有利于避免转动过程中脚架或座架没有折叠到位,从而导致折叠后的躺椅倾倒;所述连接杆包括可伸缩的内杆和外杆,内杆上活动设置有卡接件,外杆上设置有若干与卡接件配合的卡接孔,便于使用者通过控制内杆与外杆的相对位置调节脚架,提高躺椅的舒适性。

3、本实用新型所述座架上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上转动设置有第二底架,安装座上设置有倾斜的抵紧壁,当躺椅展开时,重力使抵紧壁抵紧在第二底架上,该结构避免了躺椅使用过程中第二底架意外折叠,且有利于增大第二底架与安装座的接触面积,避免安装座与第二底架接触位置应力集中。

4、本实用新型所述靠架上可折叠设置有支撑脚,当躺椅完全展开时,支撑脚支撑在靠架下方,避免躺椅完全展开时靠架下垂,使用者使用躺椅休息时头部向下倾斜,影响使用者休息;所述靠架上设置有卡槽,支撑脚上设置有与卡槽配合的凸起,当凸起与卡槽配合时,支撑脚与靠架相对展开,避免支撑脚与靠架自由转动,避免当躺椅完全展开时,支撑脚转动倾斜,从而导致支撑脚无法对靠架进行支撑,方便使用者使用,所述支撑脚上固定设置有连接座,凸起设置在连接座上,且连接座上设置有限制支撑部与靠架转动角度的限位部,便于支撑腿对靠架的稳定支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状态参考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底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靠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含义:1-座架;2-支架;3-连接杆;4-安装座;5-扶手杆;

6-铰接座;11-靠架;12-座架;13-脚架;14-支撑部;21-第一底架;

22-第二底架;23-支撑脚;31-外杆;32-内杆;33-卡接件;34-弹性件;

41-抵紧壁;111-卡槽;231-连接座;232-凸起;233-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见图1至图8所示,一种折叠躺椅,包括折叠架和设置于该折叠架上的面料,面料可以是布料也可以是尼龙料,通过折叠架将面料支撑展开,所述折叠架由用于安装面料的面架1以及转动设置于该面架1上的支架2构成,面架1两侧设置有扶手杆5,所述折叠架还包括安装在面架1上的支撑部14,当躺椅折叠时,支撑部14与地面接触,躺椅的重心位于支撑部14上方,使躺椅竖立在地面上,该结构有利于提高躺椅放置的稳定性,便于躺椅的储藏放置,优选支撑部14固定设置在面架1中部,当躺椅折叠过程中,面架1两端向中部收缩折叠,使躺椅的重心移到支撑部14上方,便于躺椅的充分折叠;

本实用新型优选面架1包括脚架13、转动连接于脚架13上的座架12以及转动连接于座架12上的靠架11,脚架13、座架12和靠架11的设置,支撑部14设置在座架12上,当躺椅折叠时,脚架13和靠架11分别折叠收缩在座架12两侧,该结构便于折叠过程中躺椅的重心移动到支撑部14上方,避免支撑部14单侧的质量较大导致躺椅重心偏移,影响折叠后躺椅的稳定性。

所述支撑部14和座架12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也可以将支撑部14与座架12一体式设置,本实用新型优选支撑部14与座架12一体式设置,该结构减少了折叠躺椅的组成零部件,便于支撑部14的生产安装,优选支撑部14由u型的杆件制成,并通过杆件与地面接触形成u型的接触面,杆件可以直接弯折形成支撑部14,方便支撑部14的生产安装,且座架12与支撑部14可以通过同一杆件加工而成,节约生产成本,所述座架12上方设置有铰接座6,靠架11转动设置在铰接座6上,且支撑部14设置在靠架11下方。

所述支架2包括转动设置于座架12另一端的第一底架21,第一底架21与座架12交叉呈x型,扶手杆5转动设置在第一底架上端21,且扶手杆5与靠架11转动设置,靠架11、扶手杆5、第一底架21及座架12构成四杆机构,且连接第一底架21下部与脚架13之间设置有连接杆3,脚架13、连接杆3、第一底架21及座架12构成四杆机构,使靠架11与脚架13同步展开和折叠,四杆机构有利于躺椅折叠和展开过程中各个零部件的平稳运动,避免折叠过程中出现卡顿;优选两组四杆机构中均包括第一底架21和座架12,便于折叠和展开过程中脚架13与靠架11同步运动,且有利于避免转动过程中脚架13或座架12没有折叠到位,从而导致折叠后的躺椅倾倒。

所述连接杆3包括可伸缩的内杆32和外杆31,内杆32上活动设置有卡接件33,外杆31上设置有若干与卡接件33配合的卡接孔,内杆32与卡接件33之间设置有弹性件34,弹性件34驱动卡接件33与卡接孔配合,便于使用者通过控制内杆32与外杆31的相对位置调节脚架13,提高躺椅的舒适性。

所述座架12下方设置有安装座4,安装座4上转动设置有第二底架22,安装座4上设置有倾斜的抵紧壁41,当躺椅展开时,重力使抵紧壁41抵紧在第二底架22上,该结构避免了躺椅使用过程中第二底架22意外折叠,且有利于增大第二底架22与安装座4的接触面积,避免安装座4与第二底架22接触位置应力集中。

所述靠架11上可折叠设置有支撑脚23,当躺椅完全展开时,支撑脚23支撑在靠架11下方,避免躺椅完全展开时靠架11下垂,使用者使用躺椅休息时头部向下倾斜,影响使用者休息;所述靠架11上设置有卡槽111,支撑脚23上设置有与卡槽111配合的凸起232,当凸起232与卡槽111配合时,支撑脚23与靠架11相对展开,避免支撑脚23与靠架11自由转动,避免当躺椅完全展开时,支撑脚23转动倾斜,从而导致支撑脚23无法对靠架11进行支撑,方便使用者使用。

本实用新型优选支撑脚23上固定设置有连接座231,凸起232设置在连接座231上,且连接座231上设置有限位部233,当支撑脚23与靠架11相对展开时,靠架11抵紧在限位部233上,提高支撑脚23与靠架11的连接强度,避免使用过程中卡槽111与凸起232脱离。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