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7227发布日期:2019-08-07 01:23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烹饪器具的煲体一般包括内锅、保温罩及线圈盘组件,保温罩罩设在内锅外,线圈盘组件设置在内锅底部及保温罩底部之间,对内锅进行加热。所述线圈盘组件通常包括线圈盘、线圈及导磁架,其中线圈固定在线圈盘与导磁架之间。所述线圈盘底部延伸有支撑脚,该支撑脚抵压在该保温罩的底壁上。烹饪时,内锅的压力通过该支撑脚传递至该保温罩上,所以保温罩通常为金属材质,强度高,抗压能力强。保温罩底壁中部设有开口,风扇吹出的冷气流自该开口一侧进入该保温罩内与该线圈盘组件接触,进行热交换,热气流自该开口另一侧离开该保温罩,实现对该线圈盘组件的散热。但是该开口会能影响该底壁的整体强度。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烹饪器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保温罩的承压性能良好。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内锅、保温罩及线圈盘组件,所述内锅位于所述保温罩内,该线圈盘组件包括线圈盘及线圈,该线圈盘位于该内锅底侧并支撑所述内锅,所述保温罩设有底壁、侧壁及连接底壁及侧壁的过渡壁,所述底壁支撑所述线圈盘,该底壁中部设有开口,该开口面积与该底壁面积的比值为0.4-0.6。通过合理设计该开口占底壁的比值,可确保该保温罩的承压能力,避免该保温罩局部受压变形;同时也保证了通过该开口为所述线圈盘组件的提供良好的散热。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开口面积与该底壁面积的比值为0.45-0.55。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开口面积与该底壁面积的比值为0.5。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开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线圈的水平投影面积。可提升该线圈盘组件的散热。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线圈至少部分位于该保温罩的外侧。可提升该线圈盘组件的散热,降低其温升。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保温罩设有自该开口的边缘向上突伸的一圈凸筋。可提高该底壁的强度。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保温罩的侧壁及过渡壁上冲压形成有若干向内突出的加强筋。可提高该保温罩的强度。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线圈盘设有若干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抵压在该底壁上,所述线圈盘的顶面至所述支撑部的底面高度为14.5-20.5mm。所述线圈盘的高度低,相应可节约保温罩的材料,降低成本。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部包括内侧面及外侧面,该内侧面与该外侧面之间的宽度为18.5-26.5mm。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线圈盘组件还设有导磁架,所述线圈位于该线圈盘及导磁架之间,该导磁架固定在所述底壁的下侧,所述线圈盘设有向下延伸的定位柱,所述保温罩的底壁设有定位孔,该定位柱穿过该定位孔,与所述导磁架固定连接,所述线圈盘还设有向下突伸的抵压部,该抵压部呈环形围绕在该线圈外,该抵压部伸入该保温罩的开口内,支撑在所述导磁架上。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所述烹饪器具煲体的部分立体组合图。

图3为图2所示所述煲体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为该烹饪器具的保温罩的立体图。

图5为该烹饪器具线圈盘的立体图。

图6为图2所示煲体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内锅1、保温罩2、底壁20、侧壁21、过渡壁22、加强筋23、开口24、过孔25、定位孔26、凸筋27、线圈盘组件3、线圈盘31、线圈32、支撑部311、内侧面3110、外侧面3111、下表面312、固定孔314、定位柱315、抵压部316、导磁架33。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

参图1至图3所示,依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及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内锅1、保温罩2及线圈盘组件3(参图6)。所述内锅1位于所述保温罩2内,该线圈盘组件2设置在该内锅1底部,为该内锅1加热。所述线圈盘组件3包括线圈盘31及线圈32,该线圈盘31位于该内锅1底侧并支撑所述内锅1。所述锅体还包括外壳、底座及风扇组件等元件。所述外壳及底座形成容纳保温罩2的腔室,风扇位于该腔室的外侧。

结合图4所示,所述保温罩2设有底壁20、侧壁21及连接底壁及侧壁的过渡壁22。所述线圈盘31固定在该底壁20上侧,所述底壁20支撑所述线圈盘31,该底壁20的中部设有开口24,该开口24面积与该底壁20面积的比值为0.4-0.6。所述开口24是冷气流进入及热气流流出该保温罩2内的主要通道,在底壁20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比值过小,即开口24面积过小,将影响该保温罩2内的线圈盘组件3的散热性能;比值过大,即开口24面积过大,则会影响该保温罩2的承压面积及承压性能。本申请烹饪器具保温罩2的底壁20开口24面积与该底壁20面积的比值0.4-0.6是一合理值,即保证了散热性能又确保了该保温罩的承压能力。

优选的,该该开口24面积与该底壁20面积的比值为0.45-0.55。在本实施例中,该比值为0.5。

所述开口24的面积大于所述线圈32的水平投影面积。使全部线圈32均能与经过该开口24进入该保温罩2的冷气流接触,保证该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该线圈盘组件的散热效果,所述线圈32至少部分位于该保温罩2的外侧。因为位于该保温罩2的外侧,则避开该保温罩2的遮挡,可以更好的与风扇吹过来的冷气流接触,有效降低该线圈盘组件3的温升,同时也可相应减少该线圈盘组件3对该保温罩2的热辐射,起到提高该线圈盘组件3及该保温罩2散热性能的功效。具体线圈32的设置方式将在后文详述。

为了进一步加强所述保温罩2,所述保温罩2还设有自该开口24的边缘向上突伸的一圈凸筋27。该凸筋27可提高该保温罩2的底壁20的强度,提高承压能力。另外,所述保温罩的侧壁21及过渡壁22上冲压形成有若干向内突出的加强筋23。该加强筋23可以进一步提升该保温罩2的强度。

结合图5及图6所示,下面将具体描述所述线圈盘组件3与所述保温罩2的互配。所述线圈盘组件3还包括导磁架33,其中所述线圈盘31固定在该保温罩2底壁20的上侧,所述导磁架33固定在该保温罩2底壁20的下侧,所述线圈32固定在该线圈盘31及该导磁架33之间。

所述线圈盘31的边缘设有若干支撑部311,该支撑部311抵压在该保温罩2的所述底壁20上。相比先前技术中的线圈盘,该线圈盘31的高度降低了,该线圈盘31顶面至所述支撑部311的底面的高度h为14.5-20.5mm。相应的该保温罩2的高度也降低了,可降低该保温罩2的成本。所述支撑部311设有内侧面3110及外侧面3111,该内侧面3110与外侧面3111之间的宽度为18.5-26.5mm。此尺寸设计可以使该线圈盘31较平稳地被支撑。

所述线圈盘31固定至所述底壁20上,具体的,部分所述支撑部311的中部设有固定孔314,所述底壁20设有过孔25,螺丝穿过该过孔25固定至该固定孔314,以将该线圈盘31可靠固定至保温罩2的底壁20的上侧。

部分前述支撑部311还设有定位柱315,所述保温罩2底壁20设有定位孔26。所述定位柱315穿过保温罩2的所述定位孔26与位于该保温罩2底侧的所述导磁架33通过螺丝固定。即将该导磁架33固定至该线圈盘31及该保温罩2上,风扇(未图示)吹出的冷气流穿过该导磁架33接触所述线圈32。

所述线圈盘31在其绕线区的周围还设有抵压部316,该抵压部316自其下表面向下突伸,呈环形围绕在该线圈32外。组装后,该抵压部316伸入该保温罩2开口24内,并支撑在下侧的所述导磁架33上。该抵压部316的外侧面紧贴着前述保温罩2的所述凸筋27的内侧面设置,避免产生漏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圈32绕设固定在该线圈盘31的下表面。所述该线圈盘31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该线圈32的线槽,避免线圈32发生松散。作为简单的替换,所述线圈32也可以固定在该导磁架33的上表面,然后随该导磁架33一起组装至保温罩2的底壁20上。

所述线圈盘31对应该内锅1的球形底设计,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球面,可使该线圈盘组件3对该内锅1均匀加热。所述线圈盘31突伸进该开口24内,使所述线圈32至少部分位于该保温罩2的外侧。作为简单的变换,所述线圈32可以全部位于该保温罩2的外侧,这样散热性能更佳。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