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式家用便捷洗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6731发布日期:2019-11-05 22:30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式家用便捷洗碗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家用便捷洗碗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家用电动洗碗机多以箱柜结构为主,利用毛刷和高压水进行擦拭和冲洗,该种清洗方式增加了设备的体积,其占用了厨房大面积的空间;虽然其功能多样且自动化程度高,但成本高昂、电能和水资源消耗大;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使用的餐具和需要清洗的餐具较少,采用较大设备进行清洗反而不方便、能源消耗大;对于较少的餐具进行清洗时人们依然采用常规的手洗操作,卫生要求较高的家庭会穿戴橡胶手套进行洗碗操作、普通家庭直接进行手洗,这样既不卫生、清洗效果难以保障,同时人工体力消耗也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持式家用便捷洗碗机,旨在解决现有的洗碗设备体积大、能源消耗大,无法对少量餐具进行快速有效清洗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手持式家用便捷洗碗机,包括控制把手、设置在控制把手端部的套筒、设置在套筒下端的真空吸盘、设置在套筒外圆周上且位于真空吸盘上方的支撑板、均布在支撑板上的弹性内清洗爪、套设在套筒外圆周上且位于支撑板上方的抓取机构、设置在控制把手上且作用在抓取机构上的调节装置、设置在控制把手上且可带动真空吸盘旋转的传控装置;所述抓取机构上设有多个弹性外清洗爪;

进一步,所述真空吸盘包括吸盘本体、设置在吸盘本体内部且可上下滑移的活塞、与活塞连接的传动杆、轴向固定在传动杆上端且可相对套筒轴向滑移的滑座、设置在控制把手上方且作用在滑座上的杠杆把手,所述滑座设置在控制把手端部,所述传动杆穿插在套筒内,所述吸盘本体与套筒连接并可相对套筒转动;

进一步,所述传动杆外圆周上、活塞上方设置有突起,所述吸盘本体上设置有与突起相适配的滑槽,在套筒和吸盘本体的外圆周上扣合有使套筒和吸盘本体轴向固定的扣盖;

进一步,所述抓取机构包括套设在套筒外圆周上且可上下滑移的滑套、其中部铰接在支撑板边沿处的摆动臂、其两端分别与滑套和摆动臂铰接的传动臂,所述弹性外清洗爪设置在摆动臂另一端,所述摆动臂数量为三个且均布在支撑板边沿处;

进一步,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端部设置有齿轮且铰接在控制把手上的摆动把手、其端部设置有与摆动把手上的齿轮相啮合齿轮的拨叉,所述拨叉铰接在控制把手上且作用在滑套上;

进一步,所述传控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滑座上的传动电机、设置控制把手上且用于启闭传动电机的控制开关,所述传动电机的输出轴与传动杆的顶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弹性内清洗爪和弹性外清洗爪均由呈弧形的弹簧片制成,弹簧片的外表面设置橡胶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单手握持控制把手,洗碗操作由单手进行,操作简单方便、体积小巧;利用真空吸盘将餐具吸附固定、并可带动餐具的旋转,然后利用弹性内清洗爪对餐具内表面进行清洗、利用弹性外清洗爪对餐具外表面进行清洗,餐具的旋转与弹性内清洗爪和弹性外清洗爪产生相对运动,实现了擦拭操作,其简单省力、清洗效率更高、省水省电更加节省能源,由于采用了弹簧片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的特点,能够更好的适应餐具的形状且作用力较大,增加了清洗效果;操作中具体利用调节装置控制弹性外清洗爪对餐具外表面的施力大小,在清洗外表面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防止餐具掉落的作用,在实际应用时弹性内清洗爪和弹性外清洗爪上可套设清洗布进行使用;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上更加方便快捷,更加适用于家庭的少量餐具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滑座与控制把手端部脱离配合后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吸盘本体与套筒连接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1-控制把手;2-套筒;3-支撑板;4-弹性内清洗爪;5-弹性外清洗爪;6-吸盘本体;7-活塞;8-传动杆;9-滑座;10-杠杆把手;11-突起;12-滑槽;13-扣盖;14-滑套;15-摆动臂;16-传动臂;17-摆动把手;18-拨叉;19-传动电机;20-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至4所示,一种手持式家用便捷洗碗机,包括控制把手1、设置在控制把手1端部的套筒2、设置在套筒2下端的真空吸盘、设置在套筒2外圆周上且位于真空吸盘上方的支撑板3、均布在支撑板3上的弹性内清洗爪4、套设在套筒2外圆周上且位于支撑板3上方的抓取机构、设置在控制把手1上且作用在抓取机构上的调节装置、设置在控制把手1上且可带动真空吸盘旋转的传控装置;所述抓取机构上设有多个弹性外清洗爪5;其中,套筒2贯穿把手1端部并与把手1固定连接;套筒2与真空吸盘连接后可在传控装置作用下实现真空吸盘相对套筒2的转动,同时传控装置还可配合真空吸盘实现真空吸盘的吸附功能;支撑板3和套筒2固定连接,弹性内清洗爪4固定在支撑板3外圆周上;抓取机构与支撑板3配合使用可使弹性外清洗爪5实现收缩或扩展动作;调节装置用于实现弹性外清洗爪5动作的控制;

操作者单手持控制把手1进行洗碗操作;使用前可将筒状的块擦洗布套在弹性内清洗爪4和弹性外清洗爪5上并固定,使用前也可直接使用弹性内清洗爪4和弹性外清洗爪5;洗碗时,可使真空吸盘转动,利用真空吸边沿摩擦盘子等餐具中部位置处,摩擦出一片洁净区域,再利用真空吸盘吸附碗、碟、盘子的中部,再通过传控装置控制真空吸盘进行旋转,真空吸盘在吸附盘子等餐具时弹性内清洗爪4受到一定挤压,使弹性内清洗爪4与盘子的内表面贴合,此时弹性外清洗爪5位于盘子等餐具的外表面处,控制调节装置可使抓取机构运动并带动弹性外清洗爪5与盘子等餐具的外表面贴合;通过盘子与弹性内清洗爪4和弹性外清洗爪5产生的相对移动,实现餐具的清洗,清洗过程中可直接置入水池中清洗,也可通过淋水进行清洗。

真空吸盘具体包括吸盘本体6、设置在吸盘本体6内部且可上下滑移的活塞7、与活塞7连接的传动杆8、轴向固定在传动杆8上端且可相对套筒2轴向滑移的滑座9、设置在控制把手1上方且作用在滑座9上的杠杆把手10,所述滑座9设置在控制把手1端部,所述传动杆8穿插在套筒2内,所述吸盘本体6与套筒2连接并可相对套筒2转动;

真空吸盘的吸附操作是通过杠杆把手10将滑座9翘起,滑座9带动设在其上的传动电机19上移,传动电机19的输出轴与传动杆8固定连接并带动传动杆8相对套筒2上移,传动杆8上移过程中带动活塞7上移,对吸盘本体6的芯部产生抽吸操作形成负压,进而实现吸附操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手部把持控制把手1时可对杠杆把手10形成顺势挤压操作、也可用大拇指按压实现真空吸盘的吸附操作;控制把手1的端部具有一圆柱段,滑座9的相对滑动是在圆柱段上进行滑移的,滑座9具有与控制把手1圆柱段匹配的筒状结构。

传动杆8外圆周上、活塞7上方设置有突起11,突起11呈长条状沿传动杆8轴向布设,所述吸盘本体6上设置有与突起11相适配的滑槽12,在套筒2和吸盘本体6的外圆周上扣合有使套筒2和吸盘本体6轴向固定的扣盖13;

扣盖13设有两个抱合后呈圆筒状,扣盖13的上下边沿设有翻边,套筒2和吸盘本体6对接端设有与翻边匹配的环形槽,两个扣盖13抱合后可实现套筒2和吸盘本体6轴向固定,周向可转动,两个扣盖13抱合后可采用胶黏连接固定;在活塞7相对吸盘本体6滑移时,传动杆8可通过突起11和滑槽12的配合,维持传动杆8相对吸盘本体6的周向固定,在传动杆8转动时可带动吸盘本体6转动。

抓取机构包括套设在套筒2外圆周上且可上下滑移的滑套14、其中部铰接在支撑板3边沿处的摆动臂15、其两端分别与滑套14和摆动臂15铰接的传动臂16,所述弹性外清洗爪5设置在摆动臂15另一端,所述摆动臂15数量为三个且均布在支撑板3边沿处;

抓取机构是用于控制弹性外清洗爪5聚拢收缩和外展扩散幅度大小的;其原理类似于现有的三抓夹持器;滑套14上下滑移时可带动传动臂16移动,传动臂16移动带动摆动臂15相对支撑板3摆动,进而实现相连接的弹性外清洗爪5的内收和外张动作。

调节装置包括端部设置有齿轮且铰接在控制把手1上的摆动把手17、其端部设置有与摆动把手17上的齿轮相啮合齿轮的拨叉18,所述拨叉18铰接在控制把手1上且作用在滑套14上;

调节装置用于控制滑套14的滑移,摆动把手17通过齿轮的啮合带动拨叉18动作,将摆动把手17的上摆操作转化为拨叉18的同步上摆操作,进而实现滑套14的上移控制,滑套14的下移控制利用机构自身重力的作用实现下降;滑套14可以设置成外螺纹结构、再设置与之配和的螺母,螺母上对称设置挡柱,螺母上的挡柱与拨叉18作用;螺母可在滑套14上调节上下位置,这样可以增加摆动把手17对滑套14升降终止位置的调节。

传控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滑座9上的传动电机19、设置在控制把手1上且用于启闭传动电机19的控制开关20,所述传动电机19的输出轴与传动杆8的顶端固定连接;

传动电机19可以通过蓄电池供电,并将蓄电池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上构成整体,也可通过外置变压插头与厨房内的电源连接,传动电机19的启闭控制由控制开关20实现。

弹性内清洗爪4和弹性外清洗爪5均由呈弧形的弹簧片制成,弹簧片的外表面设置橡胶层;

呈弧形的弹簧片具有一定可塑性变形的特点,通过人工简易的弯折适应餐具形状,能够对特殊形状的餐具进行有效清洗,弹簧片的外表面设置橡胶层可直径对餐具进行擦拭清洗,实际应用时套设上擦拭布清洗效果更加。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家庭进餐具的快速清洗,根据实际需要亦可对其它器具进行清洗。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