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浮梯,具体涉及一种专用于风电运维船的悬浮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前进,发电方式越发多样化,在海洋中设立风电桩也是一种获得风能以转化成电能的方式,所以相应的风电桩的维修和养护也成为海洋风力发电中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一般而言,维修人员乘坐风电运维船靠近风电桩,通过扶梯登上风电桩进行相应的检查维修作业,在维修人员从船体至扶梯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种悬浮梯从船体过渡至风电桩上,其中,过渡的形式一般有如下三种:1、悬浮梯的下端固定连接在船体上,上端通过抱箍固定连接在风电桩上,此种连接形式,难以经受风浪的颠簸,上下连接为硬连接,对船体及风电桩的损伤较大,人员上下不安全;2、悬浮梯的下端通过液压油缸顶推作用提升,上端通过抱箍固定连接在风电桩上,此种连接形式对船体及风电桩的损伤小,人员上下安全,但是成本高,需要400万至500万,用户无法承受;3、风电运维船的船首安装电磁线圈,直接通过导电,产生磁力吸附于风电桩上,此种连接形式,风浪流对船体、风电桩的损伤达到最大,已被淘汰。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专用于风电运维船的悬浮梯装置,包括:
弹性护舷和悬浮梯本体,所述弹性护舷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第二表面,在所述弹性护舷上设有至少两个插杆孔,所述插杆孔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方向凹陷,在船体的甲板上设有一个通孔,所述弹性护舷安装于所述通孔上,并与所述通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外露于所述甲板,
所述悬浮梯本体具有至少两个长杆和多个横杆,所述长杆平行设置,任意两个横杆平行设置,所述长杆与所述横杆垂直,所述横杆的一端与一根长杆连接,所述横杆的另一端与另一根长杆连接,在使用时,所述长杆的下端插接固定在所述插杆孔内,所述长杆的上端与风电桩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长杆的上端设置有电磁感应装置,所述电磁感应装置与电源电性连接,当所述电磁感应装置通电时,所述长杆的上端吸附于所述风电桩上。
作为优选,所述电磁感应装置包括两个镜像设置的吸附机构,所述吸附机构包括与所述长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的圆柱筒、固定在所述圆柱筒内的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当所述电磁感应装置通电时,所述圆柱筒吸附在所述风电桩上。
作为优选,所述电源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之间的电线自所述长杆的上端伸入至所述悬浮梯本体之中,由所述长杆的下端伸出并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插杆孔的底部中心设有穿线孔,所述穿线孔自所述第一表面贯穿至所述第二表面,由所述长杆的下端伸出的所述电线穿过所述穿线孔与船舱内的电源电性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长杆的上端通过抱箍与所述风电桩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长杆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风电桩的侧壁形状相适配的弹性连接部,当所述悬浮梯本体与所述风电桩连接时,所述弹性连接部与所述风电桩贴合,所述抱箍箍住所述弹性连接部和所述风电桩。
作为优选,所述长杆包括多根短杆,设任意相邻的两根短杆为第一根短杆和第二根短杆,第一根短杆与第二根短杆之间通过关节机构连接,所述关节机构包括球头和抱头,所述球头与所述第一根短杆的下端连接呈一体结构,在所述球头的下接触面开设有矩形通孔,所述抱头与所述第二根短杆的上端连接呈一体结构,所述抱头的上接触面设有一个球形凹槽,所述球形凹槽与所述球头相互匹配,所述抱头的底端开设有通线口;所述抱头上接触面环抱所述球头的下接触面,当转动所述第一根短杆或/和第二根短杆时,所述球头在所述抱头内转动。
作为优选,沿所述通线口边缘处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电线的橡胶圈。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护舷的材料为橡胶,所述悬浮梯本体的材料为不锈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专用于风电运维船的悬浮梯装置,在甲板通孔处设置弹性护舷,在风浪流中能够带动悬浮梯本体上下浮动,对抵抗风浪流起到缓冲作用,而且易于更换,维护成本低;通过插杆孔的设置,使悬浮梯本体的下端能够得到很好的固定,加强其稳固的效果;设置关节梯结构,允许船体有一定的自由度,即使与风电桩未完全对齐也可以实现对接,而且在对接后,如果风浪流大也可以随风浪起伏调整位置;该悬浮梯装置对风电桩和船体几乎无损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护舷在船体甲板通孔处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悬浮梯本体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两根短杆和关节机构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两根短杆和关节机构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和电磁感应线圈之间的框图。
其中:弹性护舷1、穿线孔11、插杆孔2、悬浮梯本体3、长杆31、短杆311、上端短杆311a、下端短杆311b、横杆32、关节机构33、球头33a-1、矩形通孔33a-2、抱头33b-1、通线口33b-2、橡胶圈33b-3、吸附机构34、圆柱筒341、电磁感应线圈342、电线343。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5所示,一种专用于风电运维船的悬浮梯装置,包括:安装在船体甲板通孔处的弹性护舷1和悬浮梯本体3,为了便于理解,将弹性护舷1的上表面设为第一表面(未图示),将下表面设为第二表面(未图示),将悬浮梯本体3分成两个平行的长杆31和多个平行的横杆32,长杆31与横杆32垂直,任意一根横杆32的两端分别与两根长杆31连接,在弹性护舷1的第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两个插杆孔2,插杆孔2的数量与悬浮梯本体3的长杆31的数量相等;长杆31的下端插接固定在插杆孔2内,长杆31的上端与风电桩固定连接。为了能够保证良好的连接效果插杆孔2和长杆31的下端之间是过盈配合,从而在抵抗风浪流的过程中,防止长杆31的下端脱出插杆孔2,弹性护舷1的材料采用橡胶之类的弹性材料。通过插杆孔2的设置,使悬浮梯本体3的下端能够很好的固定,加强其固定的效果。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之上,介绍两种实施例。
实施例1
长杆31的上端的连接形式为通过电磁感应装置连接:
在长杆31的上端设置电磁感应装置,电磁感应装置适于通电并吸附在风电桩上。在长杆31上端设置电磁感应装置,配合弹性护舷1,能够缓冲悬浮梯本体3上端和风电桩之间的冲撞力。
电磁感应装置包括两个镜像设置的吸附机构34;吸附机构34包括与悬浮梯本体3的上端固定连接的圆柱筒341和固定在该圆柱筒341内的电磁感应线圈342;电磁感应线圈342与电源电性连接;当通电时,电磁感应线圈342将电能转化成磁场吸力,使圆柱筒341吸附在风电桩上。
长杆31的中心有通孔,电磁感应线圈342连接的电线343是由长杆31的上端内伸入通孔,由长杆31的下端伸出,与船舱内的电源电性连接。电线343整体的走线过程都是在悬浮梯本体3内实现走线,起到保护电线343的效果。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电源,防止电源受到天气或者其他的影响,因此在插杆孔2的底部设有穿线孔11,由长杆31的下端伸出的电线343穿过穿线孔11与船舱内的电源电性连接,船舱中的控制装置与电源电性连接,能够有效的控制电源的充放电。
实施例2
长杆31的上端的连接形式为通过抱箍与风电桩固定连接:
在长杆31的上端设置有与风电桩的侧壁形状适配的弹性连接部,保证良好的连接效果,抱箍抱紧弹性连接部和风电桩,起到了缓冲保护悬浮梯本体3的效果。弹性连接部采用了类似橡胶的材料。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悬浮梯本体3的连接结构可以为普通梯子。下面介绍一种特殊设置的梯子结构:
每个圆柱筒341固定在一个长杆31的上端,长杆31包括关节机构33和多根短杆311,相邻两根短杆311之间通过关节机构33连接,关节机构33包括:上端短杆311a一体设置的球头33a-1,球头33a-1下开设有矩形通孔33a-2;与下端短杆311b一体设置的抱头33b-1,抱头33b-1的顶端设置有球形凹槽,底端开设有通线口33b-2;抱头33b-1环抱球头33a-1并且球头33a-1能够在抱头33b-1内自由旋转。为了使球头33a-1在转动的过程中,不会触碰到电线343,所以在球头33a-1上开设矩形通孔33a-2,电线343从矩形通孔33a-2中穿过,然后由球头上的孔进入另一个短杆311中…直至穿入穿线孔11。
在本实施例中,沿通线口33b-2边缘处设置有用于保护电线343、防止电线343磨损致漏电的橡胶圈33b-3。弹性护舷1的材料的选择可以有多种,仅需满足有一定的弹性,且不导电即可,如:橡胶;悬浮梯本体3的选择也可以有多种,仅需满足防锈性能好,牢固度高即可,如:不锈钢。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