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0491发布日期:2019-09-12 09:2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充气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体,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分支拉带的充气体。



背景技术:

由于充气体兼具携带方便、便于收纳和舒适性的优点,其使用越来越广泛。为了使充气体在充气状态保持在期望的形状,通常需要在其充气腔体内设置拉带,以充气床垫为例,传统的充气床垫一般采用直拉带或S形的拉带直接连接充气床垫的面片和底片,在向充气床垫充气后,拉带会对面片和底片产生垂直方向的拉力,但是,具有此类结构的充气床垫的拉带和面片或底片连接的接缝处受力比较集中,从而容易使拉带与面片或底片的连接处剥离或者使得面片或底片被撕裂。为了避免这一缺陷,有些充气床垫采用增加拉带或者加厚面片或底片的方法提高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但是这种方法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增加充气床垫的重量。还有些充气床垫在原来的拉带基础上增加两个延伸部,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改善拉带和面片或底片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但是这种拉带的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不便于批量生产。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一种既能降低拉带和面片或底片连接处承受的拉力,还能简化生产工艺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对现有技术中的充气体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新型的充气体,这种充气体的生产工艺简便,且具有改善的结构强度,而且充气体表面形成起伏,增加使用舒适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体,所述充气体包括:充气腔体;多个主拉带,所述多个主拉带设于所述充气腔体内,每个主拉带具有上边缘和下边缘;以及多个分支拉带,每个主拉带的上边缘和/或下边缘设置有所述分支拉带,每个分支拉带包括第一连接区域、第二连接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和所述第二连接区域之间的第三连接区域,所述第三连接区域和所述主拉带的上边缘或下边缘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区域和所述第二连接区域连接至所述充气腔体的壁部,并分别与所述壁部的内表面形成压花连接部。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压花连接部为波浪形连接部。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区域和所述第二连接区域焊接至所述充气腔体的壁部,并分别与所述壁部的内表面形成波浪形焊缝。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每个分支拉带形成的两个波浪形焊缝的相位相反。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相邻的分支拉带的相邻的波浪形焊缝的相位相反。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分支拉带呈片状。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区域和所述第二连接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区域对称设置。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充气腔体由至少一条围片、面片和底片构成,所述面片与所述底片平行,所述围片连接所述面片和所述底片,所述主拉带沿与所述面片和所述底片垂直的方向设置于所述充气腔体内。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充气体还包括第一斜拉带,所述第一斜拉带设置于所述充气腔体内,所述第一斜拉带的两个相对的边缘分别焊接至所述围片和所述面片,所述第一斜拉带的上表面与所述围片之间形成α角。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的第一斜拉带、所述面片和所述围片界定出第一腔室,且所述第一斜拉带具有多孔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充气腔体的其它部分流体连通。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充气体还包括第二斜拉带,所述第二斜拉带设置于所述充气腔体内,所述第二斜拉带的两个相对的边缘分别焊接至所述围片和所述底片,所述第二斜拉带的下表面与所述围片之间形成β角。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二斜拉带、所述面片和所述围片界定出第二腔室,且所述第二斜拉带具有多孔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充气腔体的其它部分流体连通。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多个分支拉带包括多个上分支拉带和多个下分支拉带,每个上分支拉带设于每个主拉带的上边缘,每个下分支拉带设于每个主拉带的下边缘,所述上分支拉带和所述下分支拉带呈片状;每个上分支拉带的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焊接至所述面片,并分别与所述面片的内表面形成波浪形焊缝;每个上分支拉带的第三连接区域与每个主拉带的上边缘焊接形成上边缘焊缝;每个下分支拉带的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焊接至所述底片,并分别与所述底片的内表面形成波浪形焊缝;每个下分支拉带的第三连接区域与每个主拉带的下边缘焊接形成下边缘焊缝。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上边缘焊缝和所述下边缘焊缝位于所述主拉带的同一侧。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上边缘焊缝和所述下边缘焊缝位于所述主拉带的相对的两侧。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多个分支拉带包括多个上分支拉带,每个上分支拉带设于每个主拉带的上边缘,所述上分支拉带呈片状;每个上分支拉带的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焊接至所述面片,并分别与所述面片的内表面形成波浪形焊缝;每个上分支拉带的第三连接区域与每个主拉带的上边缘焊接并形成上边缘焊缝;每个主拉带的下边缘焊接至所述底片并与所述底片的内表面形成下边缘焊缝。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上边缘焊缝和所述下边缘焊缝位于所述主拉带的同一侧。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上边缘焊缝和所述下边缘焊缝位于所述主拉带的相对的两侧。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多个分支拉带包括多个下分支拉带,每个下分支拉带设于每个主拉带的下边缘,所述下分支拉带呈片状;每个下分支拉带的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焊接至所述底片,并分别与所述底片的内表面形成波浪形焊缝;每个下分支拉带的第三连接区域与每个主拉带的下边缘焊接,每个主拉带的上边缘焊接至所述面片。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每个主拉带还具有左边缘和右边缘,所述左边缘和右边缘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凹口。

本实用新型的充气体的分支拉带大幅降低了面片和底片连接处单位面积所承受的拉力,消除了面片和底片连接处的集中应力,还通过设置斜拉带进一步降低了面片和底片连接处单位面积所承受的拉力,并且在充气腔体内设置该分支拉带和斜拉带的工艺简便,而且充气体表面形成起伏,增加使用舒适感。

从以下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上述优点和其它优点和特征将变得明白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现在应该参考在附图中更详细示出并且下面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描述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床垫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充气床垫的俯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床垫的立体图,该充气床垫带有靠背,其中去掉了充气床垫的部分围片、面片和底片以显示充气床垫的内部结构。

图4为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充气床垫的局部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参照任何一个附图示出和描述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其它附图中示出的特征组合以产生没有明确示出或描述的其它实施例。所示特征的组合为典型应用提供了代表性实施例。然而,对于特定的应用或实现,可以期望与本公开内容的教导一致的对特征进行各种组合和修改。

本实用新型中的“上”和“下”是相对的,均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左”和“右”是相对于用户使用充气床垫时而言的,当用户使用充气床垫时,用户的左侧即为“左”,用户的右侧即为“右”。

图1至图5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床垫1,其中图3示出的充气床垫1还带有靠背。如图1至图5所示,充气床垫1包括面片111、底片112和围片113,面片111和底片112彼此平行,面片111的外边缘与围片113的上边缘连接,底片112的外边缘与围片113的下边缘固定连接,从而构成充气腔体11,换而言之,面片111、底片112和围片113构成了充气腔体11的壁部,充气腔体11内设有多个主拉带12,每个主拉带12的上边缘设有上分支拉带13,如图3和4所示。围片113可以为一条连续的长围片,也可以由多条短围片拼接而成。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充气床垫可以不包括围片,仅仅面片和底片连接就可以构成充气腔体。

具体而言,主拉带12和上分支拉带13均为连续的片状拉带,主拉带12沿与面片111、底片112垂直的方向设置于充气腔体11内,该主拉带12和上分支拉带13在充气床垫1充气后适于向面片111和底片112施加拉力以使充气床垫1保持预设的形状,避免充气床垫膨胀成不期望的其它形状。

上分支拉带13包括第一连接区域、第二连接区域以及位于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之间的第三连接区域,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分别为靠近分支拉带相对两侧的区域,并且相对于第三连接区域对称设置,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和面片111的内表面连接,第三连接区域和主拉带12的上边缘连接,这将在下文详细描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分支拉带的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也可以是非对称设置。

如图5所示,主拉带12的上边缘设置有上分支拉带13,上分支拉带13的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焊接至面片111的内表面,并与面片111分别形成波浪形焊缝131和波浪形焊缝13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波浪形焊缝131和波浪形焊缝132的相位相反。应理解,波浪形焊缝131和波浪形焊缝132的相位也可以相同,或者两者的相位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此外,相邻的上分支拉带13的相邻的波浪形焊缝的相位相反。应理解,相邻的上分支拉带13的相邻的波浪形焊缝的相位也可以相同,或者既不相同也不相反。应理解,上分支拉带13的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与面片111也可以形成其它形状的焊缝,而无需局限于波浪形焊缝。上分支拉带13的第三连接区域焊接至主拉带12的上边缘,并与主拉带12的上边缘形成上边缘焊缝121,主拉带12的下边缘与底片112的内表面焊接,并与底片112的内表面形成下边缘焊缝122,波浪形焊缝131和波浪形焊缝132相对于上边缘焊缝121对称设置。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实际需要,波浪形焊缝131和波浪形焊缝132可以非对称设置。

当向充气腔体11充气后,面片111在波浪形焊缝位置处受到上分支拉带13和主拉带12的拉力的作用而向下凹陷,面片111在其它位置处则受到充气腔体11内的气压作用而鼓起,从而在面片111的表面形成波浪形起伏,增加使用舒适感。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主拉带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也可以通过胶黏连接或机械连接等其它任何合适的方式分别与上分支拉带和底片的内表面连接,上分支拉带也可以通过胶黏连接或机械连接等其它任何合适的方式与面片的内表面连接。

当向充气腔体11充气后,上分支拉带13和主拉带12呈拉伸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上分支拉带13呈弯曲的连续的片状,并且连接在一起的上分支拉带13和主拉带12的横截面近似呈“Y”形。当充气腔体11中的气体排出后,上分支拉带13恢复至非充气状态,呈平整的连续片状(未示出)。当主拉带12由夹网料制成,上分支拉带13由PVC(聚氯乙烯)材料制成时,非充气状态下的主拉带的高度与充气状态下面片111和底片112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40±2)/(46±2)。当主拉带12由PVC材料制成,上分支拉带13也由PVC材料制成时,非充气状态下的主拉带的高度与充气状态下面片111和底片112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39±2)/(46±2)。上分支拉带13的设置增大了上分支拉带13和面片111连接处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了面片111在连接处单位面积承受的拉力,消除了面片111在连接处的集中应力,并且上分支拉带13与主拉带12上边缘的连接工艺简单,连接处的结构强度高。

如图5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边缘焊缝121和下边缘焊缝122位于主拉带12的同一侧,上边缘焊缝121、下边缘焊缝122和这两者之间的主拉带12的横截面近似呈“[”形。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降低面片111和底片112连接处单位面积承受的拉力,充气床垫1还包括设于充气腔体11内的第一斜拉带15和第二斜拉带16,如图5所示。第一斜拉带15、第二斜拉带16、主拉带12以及上分支拉带13均为连续的片状拉带。第一斜拉带15的两个相对的边缘分别焊接至面片111和围片113,第一斜拉带15的上表面与围片113之间形成α角,如图5所示。第一斜拉带15、面片111和围片113界定出第一腔室151,且第一斜拉带15具有多孔结构(未示出),以使得第一腔室151与充气腔体11的其它部分流体连通。第二斜拉带16设置于充气腔体11内,第二斜拉带16的两个相对的边缘分别焊接至底片112和围片113,第二斜拉带16的下表面与围片113之间形成β角,如图5所示。第二斜拉带16、底片112和围片113界定出第二腔室161,第二斜拉带16具有多孔结构(未示出),以使得第二腔室161与充气腔体11的其它部分流体连通。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斜拉带的两个相对的边缘也可以通过胶黏连接或机械连接等其它任何合适的方式分别与面片和围片连接;当然,第二斜拉带的两个相对的边缘也可以通过胶黏连接或机械连接等其它任何合适的方式分别与底片和围片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在充气腔体内仅仅设置上述第一斜拉带或第二斜拉带;或者,在充气腔体内既不设置第一斜拉带,也不设置第二斜拉带。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主拉带12的左边缘具有主拉带凹口123,当充气床垫处于充气状态时,主拉带12处于张紧状态,主拉带凹口123可以使得主拉带12的左边缘的受力面积增大,从而降低左边缘单个受力点所承受的拉力,特别是降低上边缘焊缝121端部或下边缘焊缝122端部的集中应力,以防止上边缘焊缝121端部、下边缘焊缝122端部或主拉带的左边缘受力过大而撕裂。另外,主拉带凹口123也可便于充气腔体11内的流体连通。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主拉带的右边缘也可以具有主拉带凹口以增加右边缘的受力面积,从而降低右边缘单个受力点所承受的拉力,特别是降低上边缘焊缝端部或下边缘焊缝端部的集中应力,以防止上边缘焊缝端部、下边缘焊缝端部或主拉带的右边缘受力过大而撕裂,同时可以进一步使得充气腔体内的流体连通;或者,仅仅主拉带的右边缘具有主拉带凹口。在又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主拉带的左边缘和右边缘都不具有主拉带凹口,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便于充气腔体内的流体连通,主拉带须为多孔结构;在主拉带的左边缘和右边缘的至少一者具有主拉带凹口的情况下,主拉带可以为多孔结构,也可以不为多孔结构。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分支拉带可以为多孔结构。

以下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床垫的一种示例性加工方法。首先,提供面片111,并将多个片状的上分支拉带13按照预先设定的位置并排放置到面片111的内表面上,相邻的上分支拉带13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接着,将放置有上分支拉带13的面片111送入模具进行超声波焊接,使得上分支拉带13焊接到面片111的内表面上,并由于模具的设计而实现波浪形焊缝;然后,由于每个上分支拉带13的两侧均焊接到面片111的内表面上,所以每个上分支拉带13与面片111的内表面形成空隙,将插片插入该空隙中;再提供主拉带12,并在每个上分支拉带13上设置压条,压条将主拉带12的上边缘压在上分支拉带上,主拉带12的下边缘放置在压条上;最后,在最上方放置底片112,底片112的内表面与放置在压条上的主拉带12的下边缘接触,随后送入模具进行超声波焊接,使得主拉带12的上边缘焊接到上分支拉带13上,主拉带12的下边缘焊接到底片112的内表面上。这样就完成了上分支拉带13、主拉带12、面片111和底片112的相互连接。

以下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该示例性实施方式和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其它设置都相同,其区别仅仅在于上边缘焊缝121、下边缘焊缝122和这两者之间的主拉带12的横截面近似呈“]”形。

以下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该示例性实施方式和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其它设置都相同,其区别仅仅在于:上边缘焊缝121和下边缘焊缝122位于主拉带相对的两侧;上边缘焊缝121、下边缘焊缝122和这两者之间的主拉带12的横截面近似呈“Z”形。

尽管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分支拉带仅仅设置在主拉带的上边缘,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仅在主拉带的下边缘设置分支拉带,即在主拉带的下边缘设置下分支拉带,下分支拉带的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与底片的内表面焊接,下分支拉带的第三连接区域与主拉带的下边缘焊接并形成下边缘焊缝,主拉带的上边缘与面片的内表面焊接并形成上边缘焊缝,连接在一起的下分支拉带和主拉带的横截面近似呈倒“Y”形。上边缘焊缝、下边缘焊缝和这两者之间的主拉带的横截面可以近似呈“[”、“]”或“Z”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主拉带12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设置有分支拉带。具体而言,为了进一步降低面片和底片单位面积承受的拉力,分支拉带包括设于主拉带上边缘的上分支拉带和设于主拉带下边缘的下分支拉带,上分支拉带的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焊接至面片,并分别与面片的内表面形成第一波浪形焊缝和第二波浪形焊缝;上分支拉带的第三连接区域与主拉带的上边缘焊接形成上边缘焊缝,第一波浪形焊缝和第二波浪形焊缝相对于上边缘焊缝对称设置;下分支拉带的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焊接至底片,并与底片的内表面形成第三波浪形焊缝和第四波浪形焊缝;下分支拉带的第三连接区域与主拉带的下边缘焊接形成下边缘焊缝,第三波浪形焊缝和第四波浪形焊缝相对于下边缘焊缝对称设置。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实际需要,第一波浪形焊缝和第二波浪形焊缝可以非对称设置;第三波浪形焊缝和第四波浪形焊缝也可以非对称设置。

在向充气腔体充气后,上分支拉带、主拉带和下分支拉带呈拉伸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上分支拉带和下分支拉带均呈弯曲的连续的片状,并且连接在一起的上分支拉带、主拉带和下分支拉带的横截面近似呈“X”形。当充气腔体中的气体排出后,上分支拉带和下分支拉带恢复至呈平整的连续片状(未示出)。当主拉带由夹网料制成,上分支拉带和下分支拉带由PVC材料制成时,非充气状态下的主拉带的高度与充气状态下面片和底片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35±2)/(46±2)。当主拉带由PVC材料制成,上分支拉带和下分支拉带也由PVC材料制成时,非充气状态下的主拉带的高度与充气状态下面片和底片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34±2)/(46±2)。

上分支拉带和下分支拉带的设置增加了底片连接处的面积,进而降低了面片和底片的连接处单位面积承受的拉力,消除了面片和底片的连接处的集中应力;上分支拉带和下分支拉带分别和主拉带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连接简便,结构强度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分支拉带也可以通过胶黏连接或机械连接分别与面片和主拉带的上边缘连接;主拉带也可以通过胶黏连接或机械连接与面片或底片连接;当然,下分支拉带也可以通过胶黏连接或机械连接分别与底片和主拉带的下边缘连接。

上边缘焊缝和下边缘焊缝位于主拉带的同一侧,上边缘焊缝、下边缘焊缝和这两者之间的主拉带的横截面近似呈“[”形。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边缘焊缝、下边缘焊缝和这两者之间的主拉带的横截面可以近似呈“]”形。在又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边缘焊缝和下边缘焊缝可以位于主拉带相对的两侧,上边缘焊缝、下边缘焊缝和这两者之间的主拉带的横截面近似呈“Z”形。

在该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分支拉带和下分支拉带分别为连续的片状结构,上分支拉带通过由PVC或夹网料制成的连续的一整片层裁剪而成,下分支拉带也通过由PVC或夹网料制成的连续的一整片层裁剪而成。

尽管上文仅仅描述了充气床垫,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充气体不限于充气床垫,可以为其它任何形式的充气体,例如充气浮板、充气水池、充气冲浪板。

本实用新型的充气体的分支拉带大幅降低了面片和底片连接处单位面积所承受的拉力,消除了面片和底片连接处的集中应力,还通过设置斜拉带进一步降低了面片和底片连接处单位面积所承受的拉力,并且在充气腔体内设置该分支拉带和斜拉带的工艺简便,而且充气体表面形成起伏,增加使用舒适感。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从这样的讨论中以及从附图和权利要求中容易认识到,在不脱离由以下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真实精神和合理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改变、修改和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