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杯子及其泡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229816发布日期:2019-07-20 01:08阅读:701来源:国知局
智能杯子及其泡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具,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杯子及其泡茶方法。



背景技术:

杯子用于放置茶叶进行泡茶饮用,且是可以密封随身携带,随时可以喝到茶水。现有的杯子泡茶时,将茶叶放置到杯体内,杯体内设置茶漏,在喝水时茶漏阻隔茶叶,让无茶叶的茶水可被饮用。但这种杯子的茶叶一直在泡在茶水中,用户无法掌控茶叶浸泡的时间,在用户喝茶时,茶叶已经浸泡了较长时间,导致泡出的茶水失去最好的风味。另外,如果用户用该杯子泡茶时,需要自己计时,无法干其他事情,甚至有时忘记正在泡茶,使得茶叶浸泡过久,茶水风味改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设计了一种智能杯子及其泡茶方法,使得用户可以随身携带,且在需要喝茶时随时浸泡茶叶,提醒用户及时喝茶,随时给用户提供风味适宜口感最佳的茶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智能杯子,所述杯子包括:用于盛水的杯体、用于盛放茶叶的杯盖、设置在所述杯体和杯盖之间的分离器;所述分离器用于导通所述杯体和所述杯盖,或用于断开所述杯体和所述杯盖;

所述智能杯子还包括:

计时模块,用于计算泡茶时间;

传感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杯盖内的温度和所述杯盖的翻转角度;

警示模块,用于向用户发出提示信息;

主控模块,分别与所述传感模块、所述计时模块和警示模块电性连接;所述主控模块用于在所述传感模块同时检测到所述杯盖内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以及所述杯盖的翻转角度达到预设的翻转角度时,开启所述计时模块开始计时;

所述主控模块还用于在所述计时模块计时的时长达到预设时长时,打开所述警示模块向用户发出提示信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杯子的泡茶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实时检测杯子杯盖内的温度和杯盖的翻转角度;

判断所述杯盖内的温度是否达到预设温度,同时判断所述杯盖的翻转角度是否达到预设的翻转角度;

在判定所述杯盖内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同时在判定所述杯盖的翻转角度达到预设的翻转角度后,开始计时泡茶时长;

在计时的时长达到预设时长后,向用户发出提示信息。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智能杯子包括杯体、杯盖和分离器,分离器设置在杯体和杯盖之间,茶叶放置在分离器和杯盖之间,水放在杯体内。在需要泡茶时,将杯子倒置,分离器导通杯体和杯盖,水进入分离器和杯盖之间,浸泡茶叶。由于设有计时模块、传感模块、警示模块和主控模块,传感模块一直检测杯盖内的温度和杯盖的翻转角度,在杯子翻转时,水进入杯盖内,传感模块检测到杯盖内的水的温度和杯盖的翻转角度时,表示此时的水温以及水和茶叶得到混合,适合泡茶。主控模块同时开启计时模块,计时模块计时到达预设时长时,主控模块打开警示模块,提示用户茶叶已经到达浸泡时间,茶水已泡好,从而提醒用户可以将杯子正放,让茶水进入杯体内,用户此时喝茶可以喝到风味最好的茶水。也使得用户在泡茶时,可以专注的干其他事情,无需花精力计时茶叶浸泡的时长。也防止用户忘记杯子正在使用泡茶中。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

温度传感器,与所述主控模块电性连接,用于检测杯盖内的温度;

陀螺仪,与所述主控电性连接,用于检测所述杯盖的翻转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警示模块至少包括:振动模块和发光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模块还用于与用户的终端侧进行无线通讯;

所述用户的终端侧用于对泡茶时间进行设定,并用于将设定的所述泡茶时间发送至所述主控模块。从而在泡不同品种的茶叶时,杯子也会按照目前在泡的茶叶标准泡茶时间计时,让用户使用该杯子可以喝到不同茶叶泡出的标准时长的茶水。让用户无需在泡不同茶叶时,还不断自己看时间计时,用户喝茶更为方便便捷。

进一步的,所述分离器包括:

上转动件,用于与所述杯盖可拆卸连接;

下转动件,用于与所述杯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下转动件还与所述上转动件转动连接,用于与所述上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

上漏水板,设置于所述上转动件内;所述上漏水板上开设上漏水孔;

下漏水板,设置于所述下转动件内,并与所述上漏水板紧密贴合;所述下漏水板上开设下漏水孔;

所述上漏水板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转动时跟随所述上转动件一同转动,所述下漏水板用于在所述下转动件转动时跟随所述下转动件一同转动;

所述上漏水孔还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所述下漏水孔相互连通;所述上漏水孔还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所述下漏水孔相互错开。

进一步的,所述上漏水孔和所述下漏水孔均设有多个,且数量相同一一对应设置;

任意一个所述上漏水孔均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该所述上漏水孔所对应的所述下漏水孔相互连通;

任意一个所述上漏水孔均用于在所述上转动件和所述下转动件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该所述上漏水孔所对应的所述下漏水孔相互错开。

进一步的,所述杯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分离器内的茶漏。

进一步的,所述茶漏包括:

茶漏本体,设置在所述分离器内,并与所述分离器同轴固定;

茶漏檐,以所述茶漏本体的轴线,对所述茶漏本体进行环设,并与所述分离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茶漏本体包括:

顶部,与所述茶漏檐连接;

底部,沿轴线方向与所述顶部相对设置;

至少一个侧部,连接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且绕所述轴线环设围成一过滤空间;各所述侧部均从所述顶部至所述底部朝所述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

各所述侧部上开设有若干个漏孔。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方式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杯子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上漏水板和下漏水板配合使用中上漏水孔和下漏水孔相通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上漏水板和下漏水板配合使用中上漏水孔和下漏水孔错开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上漏水板和下漏水板配合使用中上漏水孔和下漏水孔相通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转动件在上下转动件在下的爆炸图;

图6为本发明型第一实施方式中下转动件在上上转动件在下的爆炸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茶漏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茶漏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智能杯子的电路模块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智能杯子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智能杯子的泡茶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智能杯子,如图1和图9所示,智能杯子包括盛水的杯体6、盛放茶叶的杯盖7、设置在杯体6和杯盖7之间的分离器8。分离器8导通杯体6和杯盖7,或用于断开杯体6和杯盖7。该杯子为保温杯子,可保持放置在杯体6内热水的温度,实现在保温时效内想泡茶时,水都是热的,可以满足泡茶要求。分离器8与杯体6和杯盖7均通过螺纹可拆卸连接,茶叶放置在杯体6和杯盖7之间,在杯子的杯体6朝下放置时,分离器8断开杯体6和杯盖7,茶叶和杯体6内的水分开。实现在该智能杯子中放入分开的水和茶叶,并可随时携带,在想喝茶水时让茶叶再浸泡在茶水中。智能杯子还包括计时模块、传感模块、警示模块和主控模块,主控模块分别与传感模块、计时模块和警示模块电性连接。

在使用时,使用分离器8将杯体6和杯盖7导通,将水注入杯体6内,翻转杯子,使得杯盖7朝下,水穿过分离器8进入到分离器8和杯盖7之间,使得茶叶浸泡到水中。而传感模块一直在检测杯盖7内的温度和杯盖7的翻转角度,杯子翻转,杯盖7完全朝向,传感模块检测到杯盖7的翻转角度达到让茶叶浸泡到水的需求,同时有水进入到杯盖7内,泡茶的水为热水,传感模块检测到的水温也满足泡茶水温,此时证明可以开始泡茶。传感模块将检测到的水的温度信号以及杯盖7翻转的角度信号给主控模块,主控模块接收到的两个信号同时满足泡茶需要,主控模块此时控制计时模块开始计时,记录茶叶浸泡在水中的时间,在计时模块记录的时长到达预设时长时,主控模块再打开警示模块,警示模块向用户发出提示信息,让用户知道茶叶泡在水中已经达到最佳的浸泡时长,此时茶水的风味最佳,可以引用。用户接到提示信息再将杯子放正,让杯体6朝下,茶水进入到杯体6内部。

具体的说,如图1和图9所示,杯盖7包括外壁72和与外壁72相对设置的内壁71,内壁71套在外壁72内,且内壁71与外壁72之间有部分形成容置区73,计时模块、传感模块、警示模块和主控模块安装在容置区73内。内部与外壁72有部分相连,可通过密封胶粘结在一起,防止水进入内壁71和外壁72之间,从而让容置区73内保持干燥,电器元件放置环境安全。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智能杯子包括杯体6、杯盖7和分离器8,分离器8设置在杯体6和杯盖7之间,茶叶放置在分离器8和杯盖7之间,水放在杯体6内。在需要泡茶时,将杯子倒置,分离器8导通杯体6和杯盖7,水进入分离器8和杯盖7之间,浸泡茶叶。由于设有计时模块、传感模块、警示模块和主控模块,传感模块一直检测杯盖7内的温度和杯盖7的翻转角度,在杯子翻转时,水进入杯盖7内,传感模块检测到杯盖7内的水的温度和杯盖7的翻转角度时,表示此时的水温以及水和茶叶得到混合,适合泡茶。主控模块同时开启计时模块,计时模块计时到达预设时长时,主控模块打开警示模块,提示用户茶叶已经到达浸泡时间,茶水已泡好,从而提醒用户可以将杯子正放,让茶水进入杯体6内,用户此时喝茶可以喝到风味最好的茶水。也使得用户在泡茶时,可以专注的干其他事情,无需花精力计时茶叶浸泡的时长。也防止用户忘记杯子正在使用泡茶中。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9所示,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和陀螺仪,温度传感器与主控模块电性连接,用于检测杯盖7内的温度。杯子翻转后,并且分离器8导通杯体6和杯盖7,水进入杯盖7,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进入杯盖7的水温。陀螺仪也与主控电性连接,检测杯盖7的翻转角度,在杯子翻转时,即杯盖7也被翻转,此时陀螺仪检测到的杯盖7的角度也不同。

进一步的,警示模块至少包括振动模块和发光模块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说,当警示模块包括振动模块和发光模块时,在计时模块计时到达预设时长时,主控模块控制震动模块震动,也控制发光模块发光,该震动模块可以为震动马达,发光模块为灯带。同时,由于有发光模块的存在,与贴发光模块的区域靠近的外壁72可以透光,在发光模块发光时,从外界可以看到光亮,也可以是整个外壁72都可以透光。

当然,警示模块也可以是振动模块或发光模块中的一种,当是发光模块时,此时外壁72必然至少有部分区域可以透光,从外界可以看到发光模块产生亮光,提醒用户茶水已经泡好,用户可以喝水。

更值得一提的是,主控模块还用于与用户的终端侧进行无线通讯,用户的终端侧用于对泡茶时间进行设定,并用于将设定的泡茶时间发送至主控模块。在实施使用中,可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安装客户端,主控模块与手机或平板之间无线网连接,在客户端上选择不同的茶叶品种,计时模块计时的预设时长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在用户使用时,用户在终端侧选择杯盖7中茶叶的品种,在茶叶浸泡在水中,计时模块开始计时泡茶,计时模块计时的预设时长为用户在终端侧选择的茶叶品种泡茶的标准时长,主控模块按照该标准时长到达时,再控制其他模块。从而在泡不同品种的茶叶时,杯子也会按照目前在泡的茶叶标准泡茶时间计时,让用户使用该杯子可以喝到不同茶叶泡出的标准时长的茶水。让用户无需在泡不同茶叶时,还不断自己看时间计时,用户喝茶更为方便便捷。

另外,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分离器8包括上转动件81、下转动件82、上漏水板83和下漏水板84,上转动件81于与杯盖7可拆卸连接,下转动件82于与杯体6可拆卸连接,下转动件82还与上转动件81转动连接,与上转动件81彼此相对转动。上漏水板83设置于上转动件81内,上漏水板83上开设上漏水孔11。如图2和图4所示,下漏水板84设置于下转动件82内,并与上漏水板83紧密贴合,下漏水板84上开设下漏水孔12。上漏水板83用于在上转动件81转动时跟随上转动件81一同转动,下漏水板84用于在下转动件82转动时跟随下转动件82一同转动。上漏水孔11还用于在上转动件81和下转动件8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下漏水孔12相互连通。如图3所示,上漏水孔11还用于在上转动件81和下转动件8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下漏水孔12相互错开。

在实际使用中,如图1所示,将上转动件81和杯盖7拧紧,下转动件82与杯体6拧紧,茶叶放置在上转动件81和杯盖7之间,水在杯体6内,不需要泡茶时,转动上转动件81到第二预设位,此时杯盖7和上漏水板83与上转动件81一起转动,下转动件82拧紧在杯体6上,下转动件82和下漏水板84不会与上转动件81转动,上漏水孔11与下漏水孔12错开,由于下漏水板84与上漏水板83紧密贴合,尽管翻转杯子,水也无法进入到杯盖7内,茶叶与水被彻底隔开,茶叶也不会被水的热气影响,一直保持干燥。在需要泡茶时,再转动上转动件81到第一预设位,同样的杯盖7和上漏水板83与上转动件81一起转动,下转动件82拧紧在杯体6上,下转动件82和下漏水板84不会与上转动件81转动,上漏水孔11与下漏水孔12连通,翻转杯子,水从上漏水孔11与下漏水孔12穿过进入杯盖7内,让茶叶浸泡到水中。

同样的,也可以是旋转下转动到第二预设位,如图1和图3所示,此时下转动件82带动下漏水板84和杯体6与下转动件82一起转动,而上转动件81、上漏水板83和杯盖7都不转动,上漏水孔11与下漏水孔12错开。在需要泡茶时,再转动下转动件82到第一预设位,同样的下转动件82带动下漏水板84和杯体6与下转动件82一起转动,而上转动件81、上漏水板83和杯盖7都不转动,上漏水孔11与下漏水孔12连通。当然,也可以是,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上转动件81与下转动件82一起转动,要让上漏水孔11与下漏水孔12错开时,上转动件81与下转动件82相对转动的到第二预设位处,要让上漏水孔11与下漏水孔12连通时,上转动件81与下转动件82相对转动的到第一预设位处。

进一步的,上漏水孔11和下漏水孔12均设有多个,且数量相同一一对应设置。任意一个上漏水孔11均用于在上转动件81和下转动件8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该上漏水孔11所对应的下漏水孔12相互连通。任意一个上漏水孔11均用于在上转动件81和下转动件8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该上漏水孔11所对应的下漏水孔12相互错开。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下转动件82包括下转动环821、下环状板件822和第一下固定环823,下转动环821被杯体6部分插入,与杯体6可拆卸连接。下环状板件822设置于下转动环821内,并与下转动环821同轴固定。第一下固定环823设置于下转动环821内,且位于下环状板件822远离杯体6的一侧,第一下固定环823与下转动环821同轴,并与下转动环821之间隔开形成下连接区。上转动件81包括上转动环811、上环状板件812和第一上固定环813,上转动环811与杯盖7可拆卸连接,被杯盖7部分插入,杯盖7与上转动环811之间螺纹连接,上环状板件812设置于上转动环811内,并与上转动环811同轴固定,第一上固定环813设置于上转动环811内,且位于上环状板件812远离杯盖7的一侧。第一上固定环813有部分暴露于上转动环811外,并插入下连接区内与第一下固定环823转动连接。下环状板件822远离杯体6的一侧连接下漏水板84,上环状板件812远离杯盖7的一侧连接上漏水板83。从而实现下转动件82和上转动件81的转动连接。

具体的说,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下固定环823包括第一下固定环本体8231、绕第一下固定环本体8231的轴线n方向等距设置的若干个下扣体8232。第一上固定环813包括与第一下固定环本体8231同轴设置的第一上固定环本体8131、绕第一上固定环本体8131的轴线n方向等距设置的若干个上扣体8132。下扣体8232和上扣体8132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任意对应的上扣体8132和下扣体8232沿第一下固定环本体8231和第一上固定环本体8131的轴线n方向相互抵扣,而绕第一下固定环本体8231和第一上固定环本体8131的轴线n方向相对滑动。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各上扣体8132均设置于第一上固定环本体8131远离上环状板件812一侧的端面上,且任意一个上扣体8132均包括上扣板81321、第一限位板81322和第二限位板81323,上扣板81321沿第一上固定环本体8131的轴线n方向,与第一上固定环本体8131相对且隔开形成抵扣区域,上扣板81321绕第一上固定环本体8131的轴线n方向弯曲。第一限位板81322绕第一上固定环本体8131的轴线n方向,设置于上扣板81321的一端,并与第一上固定环本体8131连接。第二限位板81323绕第一上固定环本体8131的轴线n方向,设置于上扣板81321的另一端,并与第一上固定环本体8131连接。各下扣体8232均为设置于第一下固定环本体8231的外环面上的凸起,且各凸起均嵌入各在所对应的上扣体8132的抵扣区内,并与上扣板81321相互抵接。上转动环811和下转动环82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任意一个凸起抵住该凸起所对应的上扣体8132的第一限位板81322。在上转动环811和下转动环82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任意一个凸起抵住该凸起所对应的上扣体8132的第二限位板81323。任意一个上扣体8132还均包括连接板,连接第一上固定环本体8131、上扣板81321、第一限位板81322和第二限位板81323,连接板连接在上扣板81321靠近上转动环811的一侧。

优选的,如图5和图6所示,下转动环821的内环面形成用于旋合杯体6的下内螺纹,上转动环811的内环面形成用于旋合杯盖7的上内螺纹。杯体6的杯口端有部分下外螺纹,与下内螺纹配合,杯盖77的开口端设有上外螺纹,与上内螺纹配合。

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上转动件81还包括第二上固定环814和第一上密封圈(图中未示出),第二上固定环814设置于上转动环811内,且位于上环状板件812相对于杯盖7的一侧,第二上固定环814与上转动环811相互隔开形成用于被杯盖7部分插入的上环形区域内。第一上密封圈套设于第二上固定环814的外环面,用于与杯盖7插入上环形区域内的部分之间形成密封。从而杯盖7部分插入在上转动环811和第二上固定环814之间进入上环形区域,再通过第一上密封圈,第一上密封圈与杯盖7抵持,防止水从杯盖7和上转动环811之间流出。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上转动件81还包括第三上固定环815和第二上密封圈(图中未示出),第三上固定环815设置于上转动环811朝向下转动环821一侧的端面上,且与上转动环811同轴固定。上固定环用于与插入下连接区内,第二上密封圈套设于第三上固定环815的外环面。在第三上固定环815插入下连接区内后,第二上密封圈与下转动环的内环面之间形成密封。从而上转动件81与下转动件82连接,防止水从上转动件81和下转动件82之间流出。

另外,如图6所示,下转件还包括第二下固定环824和下密封圈(图中未示出),第二下固定环824设置于下转动内,且位于下环状板件822相对于杯体6的一侧。第二下固定环824与下转动环821相互隔开形成用于被杯体6部分插入的下环形区域。下密封圈套设于第二下固定环824的外环面,用于与杯体6插入下环形区域内的部分之间形成密封。从而杯体6部分插入在下转动环821和第二下固定环824之间进入下环形区域,再通过下密封圈,下密封圈与杯体6抵持,防止水从杯体6和下转动环821之间流出。

另外,杯子还包括设置在分离器8内的茶漏。

具体的说,如图1所示,茶漏包括茶漏本体3和茶漏檐4,茶漏本体3设置在分离器8内,并与分离器8同轴固定。茶漏檐4以茶漏本体3的轴线n,对茶漏本体3进行环设,并与分离器8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7和图8所示,茶漏本体3包括茶漏包括顶部31、底部32和至少一个侧部33,顶部31与茶漏檐4连接,底部32沿轴线n方向与顶部31相对设置。至少一个侧部33,连接顶部31和底部32,且绕轴线n环设围成一过滤空间,各侧部33均从顶部31至底部32朝轴线n的方向倾斜延伸,各侧部33上开设有若干个漏孔2。具体的说,茶漏檐4包括竖直段41和水平段42,竖直段41环绕于顶部31,并与顶部31相连,水平段42环绕于竖直段41,并与竖直段41相连。分离器8上转动件81的顶端上设有凸出部,水平段42的四周开设有卡槽10,将茶漏放入分离器8上转动件81中时,水平段42与上转动件81的顶端相抵持,凸出部插入卡槽10内,将茶漏定位住,再通过橡胶密封套9圈套在水平段42和分离器8上,从而茶漏卡固在分离器8上。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以侧部33设有四个平面为例,且两两相对设置。其中,两个侧部33为长方形面且相对设置,另两个侧部33为三角形面也相对设置,从而两个三角形面均与两个长方形面相邻,两个长方形面的倾斜延伸汇聚成成一线,即两个长方形面的底边相接。同时,两个三角形面的一个顶角也均与两个长方形面的底边相接,从而各侧部33倾斜延伸汇聚成一线。从而水流顺着倾斜的侧部33通过漏孔2流入杯体6内,倾斜的侧部33使得水流竖直向下流动时,垂直击打在侧部33上,从而水流无法在侧部33的漏孔2处形成水膜,流畅长期处于通畅状态,使得水流可顺畅的经过茶漏进入杯体6,也防止了水流被水膜阻挡溢出杯体6外部。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智能杯子的泡茶方法,如图10和图11所示,包含如下步骤:

步骤910,实时检测杯子杯盖7内的温度和杯盖7的翻转角度;具体的说,智能杯子包括盛水的杯体6、盛放茶叶的杯盖7、设置在杯体6和杯盖7之间的分离器8。杯盖7包括外壁72和与外壁72相对设置的内壁71,内壁71套在外壁72内,且内壁71与外壁72之间有部分形成容置区73,计时模块、传感模块、警示模块和主控模块安装在容置区73内。传感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和陀螺仪,温度传感器与主控模块电性连接,用于检测杯盖7内的温度。陀螺仪也与主控电性连接,检测杯盖7的翻转角度。

步骤920,判断杯盖7内的温度是否达到预设温度,同时判断杯盖7的翻转角度是否达到预设的翻转角度;杯子翻转后,并且分离器8导通杯体6和杯盖7,水进入杯盖7,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进入杯盖7的水温,此时陀螺仪检测到的杯盖7的角度也不同。

步骤930,在判定杯盖7内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同时在判定杯盖7的翻转角度达到预设的翻转角度后,开始计时泡茶时长;具体的说,传感模块检测到杯盖7的翻转角度达到让茶叶浸泡到水的需求,同时有水进入到杯盖7内,泡茶的水为热水,传感模块检测到的水温也满足泡茶水温,此时证明可以开始泡茶。传感模块将检测到的水的温度信号以及杯盖7翻转的角度信号给主控模块,主控模块接收到的两个信号同时满足泡茶需要,主控模块此时控制计时模块开始计时,记录茶叶浸泡在水中的时间。

步骤940,在计时的时长达到预设时长后,向用户发出提示信息。具体的说,在计时模块记录的时长到达预设时长时,主控模块再打开警示模块,警示模块向用户发出提示信息,让用户知道茶叶泡在水中已经达到最佳的浸泡时长,此时茶水的风味最佳,可以引用。用户接到提示信息再将杯子放正,让杯体6朝下,茶水进入到杯体6内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