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型材连接件及型材连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86647发布日期:2020-09-01 20:08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型材连接件及型材连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门窗组装用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包含应用于室外腔和室内腔的组合配件。



背景技术:

使用型材组合门窗时,通常会包含型材与型材之间的连接,如中挺-中挺之间的连接或框体-中挺之间的连接。制作门窗的型材一般包含室内腔和室外腔,中间通过隔热型材连接为整体。通过中挺连接件实现挺-挺连接或框-挺连接。

现有中挺连接件,包含应用于室内腔的内中挺连接件及应用于室外腔的外中挺连接件。

门窗最好的稳固状态是室内腔和室外腔均是有效的连接,所谓有效连接就是,连接处承载力好,抗剪力好,抗扭转性能好,抗拉性能好。

室内腔通常设置与门窗开启五金及固定玻璃压条配合的c型槽,对应的内中挺连接件与型材c型槽的接触端设置相应的内侧凹槽和外侧凹槽,并设置有自上至下的安装孔,并通过顶丝将内中挺连接件与型材实现固定。如此一来,该内中挺连接件实现了向上,向左,向右三方向的力,基本上达到相对有效的连接。

而室外腔由于成本及构造原因,且不涉及任何的五金件,其整体宽度相对于室内腔而言比较窄,其不会预留c型槽,在门窗的挺-挺连接,框-挺连接时,没有好的方法做到理想的力学状态,市场上多用(1)角铝连接,(2)中挺自带丝孔连接,或(3)只带单边挂钩的自由状态连接。其中第(3)中方式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形式。

铝材室外腔外悬壁一般会预留胶条槽和平整钢片槽,只带单边连接件会采用挂钩形式挂住这些沟槽,在门窗组装时防止缝隙方面起单纯的轴向抗拉作用,且只起轴向抗拉作用。对门窗而言,单单一个方向的抗拉是不够的,这种做法,在有效拉力的状态下,实为力学的铰支座,抗扭为零、小挂钩的抗剪也不足。并且这种挂钩方式在门窗的组装过程中容易脱落,造成返工,不方便。

从力学而言,门窗的连接件应承载水平方向的力和垂直方向的力,以及重力引起的扭力,现有的中挺连接件,无法达到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标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型材形成有效连接的型材连接件。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型材连接件,其改进于:包含顶部连接段,后侧壁和底部连接段,所述顶部连接段具有侧部连接部,所述顶部连接段和底部连接段通过后侧壁一体连接成型,所述底部连接段自其下方前端朝向后侧壁向上倾斜延伸设置,形成有一倾斜安装面,所述倾斜安装面上设置有贯穿底部连接段的安装孔,所述顶部连接段和底部连接段之间形成有一操作区。

上述室外型材连接件预设倾斜安装面、安装孔和操作区,便于实现安装,保证其与所连接型材之间的有效连接。

适用于型材室内腔时,所述底部连接段底端前侧设置有第一卡合部,底端后侧设置有第二卡合部。

适用于型材室外内腔时,所述后侧壁后端设置有卡固部。

适用于型材室外内腔时,进一步所述底部连接段前端下方设置有前端卡合槽。

无论是适用于型材室外腔,还是型材室内腔,所述后侧壁向前端延伸设置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顶部连接段、底部连接段、左侧壁、后侧壁及右侧壁之间形成有操作区。

无论是适用于型材室外腔,还是型材室内腔,所述顶部连接段开设有注胶胶道,其自侧部连接部的两侧横向延伸至后侧壁,于后侧壁向下延伸设置。

无论是适用于型材室外腔,还是型材室内腔,当存在左侧壁和右侧壁时,所述顶部连接段开设有注胶胶道,其自侧部连接部分别向两侧的左侧壁及右侧壁的下方延伸,并横向延伸至后侧壁,于后侧壁向下延伸设置。

此外,所述底部连接段上开设有上溢注胶胶道,所述上溢注胶胶道向上延伸至后侧壁上。

此外,所述顶部连接段包含间隔设置的第一顶部连接段及第二顶部连接段,所述第一顶部连接段及第二顶部连接段之间形成所述侧部连接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横向型材与纵向型材的组合架构,包含横向型材组件,其包含室内腔体、室外腔体及中间隔热条,所述室内腔体包含c型槽,所述室外腔体具有外侧臂及内侧臂,外侧臂及内侧臂之间具有平台面,其中外侧臂上具有胶条槽,其改进在于:

包含室内腔连接件及室外腔连接件;

所述室内腔连接件包含顶部连接段,后侧壁和底部连接段,所述顶部连接段具有侧部连接部,所述顶部连接段和底部连接段通过后侧壁一体连接成型,所述底部连接段自其下方前端朝向后侧壁向上倾斜延伸设置,形成有一倾斜安装面,所述倾斜安装面上设置有贯穿底部连接段的安装孔,所述顶部连接段和底部连接段之间形成有一操作区;所述底部连接段底端前侧设置有第一卡合部,底端后侧设置有第二卡合部;

所述室内腔连接件放置于c型槽中,并通过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与c型槽形成卡固;

所述室外腔连接件包含顶部连接段,后侧壁和底部连接段,所述顶部连接段具有侧部连接部,所述顶部连接段和底部连接段通过后侧壁一体连接成型,所述底部连接段自其下方前端朝向后侧壁向上倾斜延伸设置,形成有一倾斜安装面,所述倾斜安装面上设置有贯穿底部连接段的安装孔,所述顶部连接段和底部连接段之间形成有一操作区;所述后侧壁上设置有后端卡固部;

所述室外腔连接件通过后端卡固部与横向室外腔体的胶条槽实现卡固,并通过侧部连接部与纵向型材的室外腔体形成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横向型材组件和纵向型材组件通过室内腔连接件及室外腔连接件分别连接型材室内腔体、型材室外腔体,最终实现有效稳固的连接。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安装效果更加科学合理,稳固。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c为本发明中第一种室内腔连接件的主视图、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1d为本发明中第一种室内腔连接件与型材室内腔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c为本发明中第二种室内腔连接件的的主视图、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2d为本发明中第二种室内腔连接件与型材室内腔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三种室内腔连接件与型材室内腔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c为本发明中第一种型材室外腔连接件的主视图、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4d为本发明中第一种型材室外腔连接件与型材室外腔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a至图5c为本发明中第二种型材室外腔连接件的主视图、侧视图及后视图。

图5d为本发明中第二种型材室外腔连接件与型材室外腔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第三种型材室外腔连接件与型材室外腔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顶丝受力分解图。

图8为室内腔连接件、室外腔连接件与横向型材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室内腔连接件、室外腔连接件与横向型材之间连接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室内腔连接件、室外腔连接件、横向型材及纵向型材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室内腔连接件、室外腔连接件、横向型材及纵向型材之间连接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型材连接件,包含顶部连接段,后侧壁和底部连接段,所述顶部连接段具有侧部连接部,所述顶部连接段和底部连接段通过后侧壁一体连接成型,所述底部连接段自其下方前端朝向后侧壁向上倾斜延伸设置,形成有一倾斜安装面,所述倾斜安装面上设置有贯穿底部连接段的安装孔,所述顶部连接段和底部连接段之间形成有一操作区。上述结构为基本结构,为了描述清楚,下文中使用了相似的标号方式。

该型材连接件可以是图1a至图1c或图2a至图2c或图3所示的适用于型材室内腔的结构,其底部连接段底端前侧设置有第一卡合部,底端后侧设置有第二卡合部。该适用于型材室内腔的连接件,下文称室内腔连接件。图1a至图1c为第一种实施方式。图2a至图2c为第二种实施方式。图3为第三种实施方式。

该型材连接件也可以是图4a至图4c或图5a至图5c或图6所示的适用于型材室外腔的结构,其后侧壁后端设置有卡固部。该适用于型材室外腔的连接件,下文称室外腔连接件。图4a至图4c为第一种实施方式。图5a至图5c为第二种实施方式。图6为第三种实施方式。于后两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底部连接段前端下方设置有前端卡合槽。

如图1a至图1c所示,该室内腔连接件10包含顶部连接段101,后侧壁102和底部连接段103,所述顶部连接段101具有侧部连接部109,所述顶部连接段101和底部连接段103通过后侧壁102一体连接成型,所述底部连接段103自其下方前端朝向后侧壁102向上倾斜延伸设置,形成有一倾斜安装面104,所述倾斜安装面104上设置有贯穿底部连接段103的安装孔105,所述顶部连接段101和底部连接段103之间形成有一操作区106。所述底部连接段103底端前侧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07,底端后侧设置有第二卡合部108。所述顶部连接段101开设有注胶胶道110,其自侧部连接部109的两侧横向延伸至后侧壁102,于后侧壁102向下延伸,直至延伸至底端。所述底部连接段103上开设有上溢注胶胶道113,所述上溢注胶胶道113向上延伸。注胶自侧部连接通孔409进入,大部分通过注胶注胶胶道溢流,留至底部的注胶,进一步通过上溢注胶胶道413上溢,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注胶的效果,从而保证了型材连接的效果。所述侧部连接部109是贯穿顶部连接段101侧壁的贯穿孔。

所述型材室内腔连接件用于与型材室内腔体配合,实现中挺与中挺或者窗框与中挺的横向和纵向的连接。如图1d所示,所述室内腔体11包含c型槽110。所述室内腔连接件前端的第一卡合部107及后端的第二卡合部108插入c型槽110中,形成与室内腔的第一步骤卡固。随后,使用螺栓穿入安装孔105直至穿透型材,形成螺栓固定。当然,型材领域一般使用顶丝100,基于前后侧卡合部与c型槽的卡合关系,整个连接结构达到稳定的有效连接。

请参阅图2a至图2c所示,所述后侧壁102向前端延伸设置左侧壁211和右侧壁212,所述顶部连接段201、底部连接段203、左侧壁211、后侧壁202及右侧壁212之间形成有操作区206。所述顶部连接段201开设有注胶胶道210,其自侧部连接部209分别向两侧的左侧壁211及右侧壁212的下方延伸,并横向延伸至后侧壁202,于后侧壁202向下延伸设置。左侧壁211及右侧壁212上的注胶胶道210b,自侧部连接通孔509两侧分别向下延伸,汇集于一条最终向下延伸至侧壁底端。所述底部连接段203上开设有上溢注胶胶道213,所述上溢注胶胶道213向上延伸。

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顶部连接段301包含间隔设置的第一顶部连接段301a及第二顶部连接段301b,所述第一顶部连接段301a及第二顶部连接段301b之间形成所述侧部连接区301c。所述底部连接段303下端面具有向上弯曲的拱形部303a,所述弯曲的拱形部303a上设置有预留穿孔305;所述后侧壁302具有向前方凸出设置,其后侧具有凹陷部,该凹陷部内设置有所述后端卡合部307。

上述三种室内腔连接件,方案一和方案二为一体铸件,方案三为挤压件,均为一体成型件,整体稳固性强。安置于型材室内腔体中,无论采用螺栓还是顶丝固定,均可以保证稳定有效的连接。

请参阅图4a至图4c所示,其为型材室外腔连接件40,包含顶部连接段401,后侧壁402和底部连接段403,顶部连接段401具有侧部连接部409,所述顶部连接段401和底部连接段403通过后侧壁402一体连接成型,顶部连接段401和底部连接段403之间形成有一操作区406。底部连接段403自其下方前端朝向后侧壁402向上倾斜延伸设置,形成一倾斜安装面404,所述倾斜安装面404上设置有贯穿底部连接段403的安装孔405,后侧壁402后侧面上设置有后端卡合部407,底部连接段403前侧设置有前端卡合槽415。

所述型材室外腔连接件用于与型材室外腔体配合,实现中挺与中挺或者窗框与中挺的横向和纵向的连接。如图4d所示,其为室外腔连接件40与型材室外腔体12配合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型材室外腔体12具有外侧臂121及内侧臂122,外侧臂121及内侧臂122之间具有平台面120,外侧臂121具有较高高度,其上设置胶条槽1211及平整钢片卡槽。本发明中,为了配合上述连接件,所述内侧臂122向上延伸出高于平台面120的限位臂1221,内侧臂122顶端设置有朝向外侧臂延伸的限位凸起1222。

上述型材室外腔连接件40一体铸造而成,其前端和后侧壁之间的宽度与型材平台面120的宽度相匹配,顶部连接段401高于外侧臂121,顶部连接段401的厚度要大于底部连接段403的厚度,其侧部连接部409为自侧面贯穿的通孔409,其需要与纵向的型材配合紧固。

所述倾斜安装面404的角度为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所述安装孔405自倾斜面向朝向下方贯穿设置,安装孔的倾斜角度优选与倾斜面垂直,以便于后续的安装操作。所以,考虑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和安装孔的角度时,以安装孔下方抵达底壁中间或偏右为最佳。所述操作区406内,后侧壁402下方开设有与安装孔405倾斜角度相一致的内凹面408,便于下述紧固件的定位和安装。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部连接段401开设有注胶胶道410,其自侧部连接通孔409两侧横向延伸至后侧壁402,于后侧壁402向下延伸,汇集于一条胶道,最终向下延伸至后端卡合部407。所述底部连接段403上开设有上溢注胶胶道413,所述上溢注胶胶道413向上延伸至后侧壁上。注胶自侧部连接通孔409进入,大部分通过注胶注胶胶道溢流,留至底部的注胶,进一步通过上溢注胶胶道413上溢,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注胶的效果,从而保证了型材连接的效果。

使用时,将连接件推入平台面120,其前端通过前端卡合槽415与限位凸起1222卡合,其后端通过后端卡合部407与胶条槽1211卡合,形成基本的卡固关系,然后使用紧固件,如螺栓或常用的顶丝100穿入安装孔405直至穿透型材,形成紧固。

型材领域采用的紧固件是顶丝100,请同时参阅图7所示,基于顶丝的作用原理,倾斜的安装孔的受力关系,当使用顶丝时,需要考虑整体的稳定性。相应的,本方案为了加强连接的稳定性,前端卡合与后端卡合,有利的保障了有效连接,使得整个连接结构达到稳固的效果,即使受到外力,也不会发生脱落。

请参阅图5a至图5c所示,其为本发明中第二种型材室外腔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具有相似的标号。该型材室外腔连接件50,包含顶部连接段501,后侧壁502和底部连接段503,顶部连接段501具有侧部连接部509,所述顶部连接段501和底部连接段503通过后侧壁502一体连接成型,顶部连接段501和底部连接段503之间形成有一操作区506。底部连接段503自其下方前端朝向后侧壁502向上倾斜延伸设置,形成一倾斜安装面504,所述倾斜安装面504上设置有贯穿底部连接段503的安装孔505。后侧壁502后侧面上设置有后端卡合部507。本实施例中,自后侧壁502向前端延伸设置左侧壁511和右侧壁512,所述顶部连接段501、底部连接段503、左侧壁511、后侧壁502及右侧壁512之间形成所述操作区506。所述侧部连接部509为是侧面贯穿的通孔509。底部连接段503前侧设置有前端卡合槽515。本实施例中的型材室外腔连接件两侧具有坚固侧壁,且为一体铸件成型,整体结构坚固,稳定性更强。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部连接段501开设有注胶胶道510,其自侧部连接部409两侧分别向两侧的左侧壁511及右侧壁512的下方延伸,并横向延伸至后侧壁502,于后侧壁502向下延伸,汇集于一条胶道,最终向下延伸至后端卡合部507。左侧壁511及右侧壁512上的注胶胶道510a,自侧部连接通孔509两侧分别向下延伸,汇集于一条,最终向下延伸至侧壁底端。所述底部连接段503上开设有上溢注胶胶道513,所述上溢注胶胶道513向上延伸至后侧壁上。注胶自侧部连接通孔509进入,大部分通过注胶注胶胶道溢流,留至底部的注胶,进一步通过上溢注胶胶道13上溢,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注胶的效果,从而保证了型材连接的效果。

请参阅图5d所示,其为室外腔连接件50与型材室外腔体12配合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型材室外腔体12具有外侧臂121及内侧臂122,外侧臂121及内侧臂122之间具有平台面120,外侧臂121向上延伸设置,其上设置胶条槽1211及平整钢片卡槽。本发明中,为了配合所述连接件,内侧臂122顶端设置有朝向外侧臂延伸的限位凸起1222。使用时,将连接件推入平台面120,其前端通过前端卡合槽515与限位凸起1222卡合,其后端通过后端卡合部507与胶条槽1211卡合,形成基本的卡固关系,然后使用紧固件,如螺栓或常用的顶丝100穿入安装孔505直至穿透型材,形成紧固。

请参阅图6所示,其为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具有相似的标号。该型材室外腔连接件60,包含顶部连接段601,后侧壁602和底部连接段603,顶部连接段601具有侧部连接部609,所述顶部连接段601和底部连接段603通过后侧壁602一体连接成型,顶部连接段601和底部连接段603之间形成有一操作区606。底部连接段603自其下方前端朝向后侧壁602向上倾斜延伸设置,形成一倾斜安装面604,所述倾斜安装面604上设置有贯穿底部连接段603的安装孔605。后侧壁602后侧面上设置有后端卡合部607。底部连接段603前侧设置有前端卡合槽615。

本实施例与上述方案不同的是,所述顶部连接段601包含间隔设置的第一顶部连接段601a及第二顶部连接段601b,所述第一顶部连接段601a及第二顶部连接段601b之间形成所述侧部连接区601c。纵向型材上设置有与之相对应的安装孔,当横向型材与纵向型材相互连接时,通过螺栓穿过型材及该侧部连接区601c实现固定。本实施方式便于挤压成型,保证整体受力稳固。

同时,底部连接段603下端面具有向上弯曲的拱形部603a,所述弯曲的拱形部603a上设置有预留穿孔605。所述后侧壁602具有向前方凸出设置,其后侧具有凹陷部,该凹陷部内设置有所述后端卡合部607。本方案中连接件比较薄,为了增强整体的稳定性,后侧壁602具有向前方凸出设置,底部连接段603下端面具有向上弯曲,加之前端卡合槽615与型材限位凸起1222之间的卡合,整体虽然较为纤薄,但受力稳定,可以与型材形成有效的连接。

使用时,其前端通过前端卡合槽615与限位凸起1222卡合,其后端通过后端卡合部6507与胶条槽1211卡合,形成基本的卡固关系,然后打开预留穿孔605,使用紧固件,如螺栓或常用的顶丝100穿入安装孔605直至穿透型材,形成紧固。

请参阅图8至图11所示,其为室内腔连接件、室外腔连接件与横向型材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横向型材组件1和纵向型材组件2均包含型材室内腔体11、型材室外腔体12,两者通过隔热条13分隔连接。门窗横向中挺和纵向中挺或者纵向中挺和横向边框实现有效连接是,横向型材组件1和纵向型材组件2通过室内腔连接件20及室外腔连接件50分别连接型材室内腔体11、型材室外腔体12,最终实现连接。现有技术中型材室外腔常用的是只带单边挂钩的自由状态连接,有脱落和不能实现有效连接的风险。采用本方案中的前后卡固,又结合紧固件的方式,可以解决相应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