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震自救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13292发布日期:2019-11-01 19:16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震自救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救床,尤其涉及一种地震自救床。



背景技术: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会对人类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由于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存在,我们人类必须采取地震应急措施自救,当地震发生在夜晚时,人们醒来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导致逃生的时间更短容易伤亡,并且人们避震的时间空间较小,时间一长容易窒息,所以现在的部分地区都会装有地震预警设备,但有的时候还是不能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报导致伤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人们醒来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导致逃生的时间更短容易伤亡,并且人们避震的时间空间较小,时间一长容易窒息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对人们进行保护避免伤亡,并且还能进行通风避免窒息的地震自救床。

一种地震自救床,包括有床架、床板、触发装置、第二支杆、弧形滑套、弧形板、第二弹簧、第一固定块、第三弹簧、第二卡块、第二拉绳、第二定向轮、第一滑套、第一滑杆、第四弹簧和支撑板,床架顶部中间嵌入式的设有床板,床架内顶部左右两壁与床板底部左右两壁之间均设有触发装置,床架内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支杆,第二支杆尾端连接有弧形滑套,弧形滑套内滑动式设有弧形板,床架内底部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一凹槽,弧形板底端位于第一凹槽内,弧形板外侧面下部设有第一固定块,左右两侧第一固定块顶部与左右两侧弧形滑套外底部之间均连接有第二弹簧,左右两侧弧形板内侧面下部均开有第二卡槽,左侧第一凹槽右侧中部与右侧第一凹槽左侧中部都开有滑槽,滑槽内设有第二卡块,右侧第二卡块右端位于右侧第二卡槽内,左侧第二卡块左端位于左侧第二卡槽内,第二卡块内壁与滑槽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左右两侧第二卡块内壁中部之间连接有第二拉绳,床架内底部中间开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左右两侧滑槽内连通,第二凹槽内壁左右两侧中部都安装有第二定向轮,第二凹槽内壁上部设有第一滑套,第一滑套内设有第一滑杆,左右两侧第二拉绳尾端分别绕过左右两侧第二定向轮与第一滑杆底端连接,第一滑杆顶部设有支撑板,第一滑杆底端与第二凹槽底部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

进一步的是,触发装置包括有第一支杆、重物块、第一定向轮、第一拉绳、第一弹簧和第一卡块,床架内左右两壁上部均设有第一支杆,床架内顶部左右两侧均开有槽孔,左侧槽孔左部与右侧槽孔右部均设有第一定向轮,床板左右两壁中部均开有第一卡槽,左右两侧槽孔内均滑动式设有第一卡块,左右两侧第一卡块内端位于第一卡槽内与其配合,左侧第一卡块左壁与左侧槽孔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右侧第一卡块右壁与右侧槽孔内壁之间也连接有第一弹簧,左右两侧第一卡块外侧面中部都连接有第一拉绳,第一拉绳尾端穿过第一弹簧再绕过第一定向轮连接有重物块,重物块底端与第一支杆顶端接触。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有管道、第三支杆、轴承、第一转轴、第五弹簧、扇叶、绕线轮、第三拉绳、第一支座、第三定向轮和把手,床架右侧下部设有管道,管道与床架内连通,管道内左侧上下两壁之间连接有第三支杆,第三支杆中间设有轴承,轴承内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左端固接有两个扇叶,第一转轴内左侧面与轴承左壁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第一转轴右端设有绕线轮,管道顶部左侧开有通孔,管道外顶部左侧设有第一支座,第一支座位于通孔左侧,第一支座顶部转动式安装有第三定向轮,绕线轮上绕有第三拉绳,第三拉绳尾端穿过通孔再绕过第三定向轮连接有把手,把手底部与管道外顶部左侧接触。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有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六弹簧和第二固定块,左侧弧形板顶部前后两侧均开有第四凹槽,右侧的弧形板顶部前后两侧均开有第三凹槽,第四凹槽左壁中间设有第二固定块,第三凹槽底部右侧转动式设有第一夹板,第一夹板上转动式安装有第二夹板,第一夹板底部与第二夹板内侧面右侧之间连接有第六弹簧,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均与第二固定块配合。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有第二支座、第一连杆、第二转轴、圆盘、转柄和第二连杆,第三凹槽后侧面左侧设有第二支座,第二支座前端转动式安装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底端固接有圆盘,第二转轴顶端设有转柄,第一夹板左侧与圆盘底部偏心位置之间转动式连接有第一连杆,第二夹板左侧与圆盘底部偏心位置之间转动式连接有第二连杆。

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触发装置使得床板带动人向下掉落至床架内,进而床板与支撑板接触使得左右两侧弧形板向上移动接触配合将人保护,无需人在地震时走动进行逃亡,避免了伤亡,并且通过拉动把手使得扇叶转动,能对床架内进行通风,避免长时间的待在床架内导致窒息,通过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与第二固定块的配合,能使得左右两侧弧形板更加稳固的合在一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a的放大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b的放大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c的放大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d的放大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e的放大主视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床架,2床板,3触发装置,301第一支杆,302重物块,303槽孔,304第一定向轮,305第一拉绳,306第一弹簧,307第一卡块,308第一卡槽,4第二支杆,5弧形滑套,6弧形板,7第二弹簧,8第一固定块,9第一凹槽,10第二卡槽,11滑槽,12第三弹簧,13第二卡块,14第二拉绳,15第二凹槽,16第二定向轮,17第一滑套,18第一滑杆,19第四弹簧,20支撑板,21管道,22第三支杆,23轴承,24第一转轴,25第五弹簧,26扇叶,27绕线轮,28第三拉绳,29通孔,30第一支座,31第三定向轮,32把手,33第三凹槽,34第一夹板,35第二夹板,36第六弹簧,37第四凹槽,38第二固定块,39第二支座,40第一连杆,41第二转轴,42圆盘,43转柄,44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地震自救床,如图1-4所示,包括有床架1、床板2、触发装置3、第二支杆4、弧形滑套5、弧形板6、第二弹簧7、第一固定块8、第三弹簧12、第二卡块13、第二拉绳14、第二定向轮16、第一滑套17、第一滑杆18、第四弹簧19和支撑板20,床架1顶部中间嵌入式的设有床板2,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壁与床板2底部左右两壁之间均设有触发装置3,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支杆4,床架1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第二支杆4连接,第二支杆4尾端连接有弧形滑套5,弧形滑套5内滑动式设有弧形板6,床架1内底部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一凹槽9,弧形板6底端位于第一凹槽9内,弧形板6外侧面下部设有第一固定块8,弧形板6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固定块8连接,左右两侧第一固定块8顶部与左右两侧弧形滑套5外底部之间均连接有第二弹簧7,左右两侧弧形板6内侧面下部均开有第二卡槽10,左侧第一凹槽9右侧中部与右侧第一凹槽9左侧中部都开有滑槽11,滑槽11内设有第二卡块13,右侧第二卡块13右端位于右侧第二卡槽10内,左侧第二卡块13左端位于左侧第二卡槽10内,第二卡块13内壁与滑槽11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12,左右两侧第二卡块13内壁中部之间连接有第二拉绳14,床架1内底部中间开有第二凹槽15,第二凹槽15与左右两侧滑槽11内连通,第二凹槽15内壁左右两侧中部都安装有第二定向轮16,第二凹槽15内壁上部设有第一滑套17,第一滑套17内设有第一滑杆18,左右两侧第二拉绳14尾端分别绕过左右两侧第二定向轮16与第一滑杆18底端连接,第一滑杆18顶部设有支撑板20,第一滑杆18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支撑板20连接,第一滑杆18底端与第二凹槽15底部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19。

实施例2

一种地震自救床,如图1-4所示,包括有床架1、床板2、触发装置3、第二支杆4、弧形滑套5、弧形板6、第二弹簧7、第一固定块8、第三弹簧12、第二卡块13、第二拉绳14、第二定向轮16、第一滑套17、第一滑杆18、第四弹簧19和支撑板20,床架1顶部中间嵌入式的设有床板2,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壁与床板2底部左右两壁之间均设有触发装置3,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支杆4,第二支杆4尾端连接有弧形滑套5,弧形滑套5内滑动式设有弧形板6,床架1内底部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一凹槽9,弧形板6底端位于第一凹槽9内,弧形板6外侧面下部设有第一固定块8,左右两侧第一固定块8顶部与左右两侧弧形滑套5外底部之间均连接有第二弹簧7,左右两侧弧形板6内侧面下部均开有第二卡槽10,左侧第一凹槽9右侧中部与右侧第一凹槽9左侧中部都开有滑槽11,滑槽11内设有第二卡块13,右侧第二卡块13右端位于右侧第二卡槽10内,左侧第二卡块13左端位于左侧第二卡槽10内,第二卡块13内壁与滑槽11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12,左右两侧第二卡块13内壁中部之间连接有第二拉绳14,床架1内底部中间开有第二凹槽15,第二凹槽15与左右两侧滑槽11内连通,第二凹槽15内壁左右两侧中部都安装有第二定向轮16,第二凹槽15内壁上部设有第一滑套17,第一滑套17内设有第一滑杆18,左右两侧第二拉绳14尾端分别绕过左右两侧第二定向轮16与第一滑杆18底端连接,第一滑杆18顶部设有支撑板20,第一滑杆18底端与第二凹槽15底部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19。

触发装置3包括有第一支杆301、重物块302、第一定向轮304、第一拉绳305、第一弹簧306和第一卡块307,床架1内左右两壁上部均设有第一支杆301,床架1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第一支杆301连接,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侧均开有槽孔303,左侧槽孔303左部与右侧槽孔303右部均设有第一定向轮304,床板2左右两壁中部均开有第一卡槽308,左右两侧槽孔303内均滑动式设有第一卡块307,左右两侧第一卡块307内端位于第一卡槽308内与其配合,左侧第一卡块307左壁与左侧槽孔303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306,右侧第一卡块307右壁与右侧槽孔303内壁之间也连接有第一弹簧306,第一卡块307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弹簧306连接,左右两侧第一卡块307外侧面中部都连接有第一拉绳305,第一拉绳305尾端穿过第一弹簧306再绕过第一定向轮304连接有重物块302,重物块302底端与第一支杆301顶端接触。

实施例3

一种地震自救床,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床架1、床板2、触发装置3、第二支杆4、弧形滑套5、弧形板6、第二弹簧7、第一固定块8、第三弹簧12、第二卡块13、第二拉绳14、第二定向轮16、第一滑套17、第一滑杆18、第四弹簧19和支撑板20,床架1顶部中间嵌入式的设有床板2,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壁与床板2底部左右两壁之间均设有触发装置3,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支杆4,第二支杆4尾端连接有弧形滑套5,弧形滑套5内滑动式设有弧形板6,床架1内底部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一凹槽9,弧形板6底端位于第一凹槽9内,弧形板6外侧面下部设有第一固定块8,左右两侧第一固定块8顶部与左右两侧弧形滑套5外底部之间均连接有第二弹簧7,左右两侧弧形板6内侧面下部均开有第二卡槽10,左侧第一凹槽9右侧中部与右侧第一凹槽9左侧中部都开有滑槽11,滑槽11内设有第二卡块13,右侧第二卡块13右端位于右侧第二卡槽10内,左侧第二卡块13左端位于左侧第二卡槽10内,第二卡块13内壁与滑槽11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12,左右两侧第二卡块13内壁中部之间连接有第二拉绳14,床架1内底部中间开有第二凹槽15,第二凹槽15与左右两侧滑槽11内连通,第二凹槽15内壁左右两侧中部都安装有第二定向轮16,第二凹槽15内壁上部设有第一滑套17,第一滑套17内设有第一滑杆18,左右两侧第二拉绳14尾端分别绕过左右两侧第二定向轮16与第一滑杆18底端连接,第一滑杆18顶部设有支撑板20,第一滑杆18底端与第二凹槽15底部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19。

触发装置3包括有第一支杆301、重物块302、第一定向轮304、第一拉绳305、第一弹簧306和第一卡块307,床架1内左右两壁上部均设有第一支杆301,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侧均开有槽孔303,左侧槽孔303左部与右侧槽孔303右部均设有第一定向轮304,床板2左右两壁中部均开有第一卡槽308,左右两侧槽孔303内均滑动式设有第一卡块307,左右两侧第一卡块307内端位于第一卡槽308内与其配合,左侧第一卡块307左壁与左侧槽孔303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306,右侧第一卡块307右壁与右侧槽孔303内壁之间也连接有第一弹簧306,左右两侧第一卡块307外侧面中部都连接有第一拉绳305,第一拉绳305尾端穿过第一弹簧306再绕过第一定向轮304连接有重物块302,重物块302底端与第一支杆301顶端接触。

还包括有管道21、第三支杆22、轴承23、第一转轴24、第五弹簧25、扇叶26、绕线轮27、第三拉绳28、第一支座30、第三定向轮31和把手32,床架1右侧下部设有管道21,管道21与床架1内连通,管道21内左侧上下两壁之间连接有第三支杆22,管道21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第三支杆22连接,第三支杆22中间设有轴承23,轴承23内设有第一转轴24,第一转轴24左端固接有两个扇叶26,第一转轴24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扇叶26连接,第一转轴24内左侧面与轴承23左壁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25,第一转轴24右端设有绕线轮27,管道21顶部左侧开有通孔29,管道21外顶部左侧设有第一支座30,管道21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第一支座30连接,第一支座30位于通孔29左侧,第一支座30顶部转动式安装有第三定向轮31,绕线轮27上绕有第三拉绳28,第三拉绳28尾端穿过通孔29再绕过第三定向轮31连接有把手32,把手32底部与管道21外顶部左侧接触。

实施例4

一种地震自救床,如图1-7所示,包括有床架1、床板2、触发装置3、第二支杆4、弧形滑套5、弧形板6、第二弹簧7、第一固定块8、第三弹簧12、第二卡块13、第二拉绳14、第二定向轮16、第一滑套17、第一滑杆18、第四弹簧19和支撑板20,床架1顶部中间嵌入式的设有床板2,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壁与床板2底部左右两壁之间均设有触发装置3,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支杆4,第二支杆4尾端连接有弧形滑套5,弧形滑套5内滑动式设有弧形板6,床架1内底部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一凹槽9,弧形板6底端位于第一凹槽9内,弧形板6外侧面下部设有第一固定块8,左右两侧第一固定块8顶部与左右两侧弧形滑套5外底部之间均连接有第二弹簧7,左右两侧弧形板6内侧面下部均开有第二卡槽10,左侧第一凹槽9右侧中部与右侧第一凹槽9左侧中部都开有滑槽11,滑槽11内设有第二卡块13,右侧第二卡块13右端位于右侧第二卡槽10内,左侧第二卡块13左端位于左侧第二卡槽10内,第二卡块13内壁与滑槽11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12,左右两侧第二卡块13内壁中部之间连接有第二拉绳14,床架1内底部中间开有第二凹槽15,第二凹槽15与左右两侧滑槽11内连通,第二凹槽15内壁左右两侧中部都安装有第二定向轮16,第二凹槽15内壁上部设有第一滑套17,第一滑套17内设有第一滑杆18,左右两侧第二拉绳14尾端分别绕过左右两侧第二定向轮16与第一滑杆18底端连接,第一滑杆18顶部设有支撑板20,第一滑杆18底端与第二凹槽15底部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19。

触发装置3包括有第一支杆301、重物块302、第一定向轮304、第一拉绳305、第一弹簧306和第一卡块307,床架1内左右两壁上部均设有第一支杆301,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侧均开有槽孔303,左侧槽孔303左部与右侧槽孔303右部均设有第一定向轮304,床板2左右两壁中部均开有第一卡槽308,左右两侧槽孔303内均滑动式设有第一卡块307,左右两侧第一卡块307内端位于第一卡槽308内与其配合,左侧第一卡块307左壁与左侧槽孔303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306,右侧第一卡块307右壁与右侧槽孔303内壁之间也连接有第一弹簧306,左右两侧第一卡块307外侧面中部都连接有第一拉绳305,第一拉绳305尾端穿过第一弹簧306再绕过第一定向轮304连接有重物块302,重物块302底端与第一支杆301顶端接触。

还包括有管道21、第三支杆22、轴承23、第一转轴24、第五弹簧25、扇叶26、绕线轮27、第三拉绳28、第一支座30、第三定向轮31和把手32,床架1右侧下部设有管道21,管道21与床架1内连通,管道21内左侧上下两壁之间连接有第三支杆22,第三支杆22中间设有轴承23,轴承23内设有第一转轴24,第一转轴24左端固接有两个扇叶26,第一转轴24内左侧面与轴承23左壁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25,第一转轴24右端设有绕线轮27,管道21顶部左侧开有通孔29,管道21外顶部左侧设有第一支座30,第一支座30位于通孔29左侧,第一支座30顶部转动式安装有第三定向轮31,绕线轮27上绕有第三拉绳28,第三拉绳28尾端穿过通孔29再绕过第三定向轮31连接有把手32,把手32底部与管道21外顶部左侧接触。

还包括有第一夹板34、第二夹板35、第六弹簧36和第二固定块38,左侧弧形板6顶部前后两侧均开有第四凹槽37,右侧的弧形板6顶部前后两侧均开有第三凹槽33,第四凹槽37左壁中间设有第二固定块38,第三凹槽33底部右侧转动式设有第一夹板34,第一夹板34上转动式安装有第二夹板35,第一夹板34底部与第二夹板35内侧面右侧之间连接有第六弹簧36,第一夹板34和第二夹板35均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第六弹簧36连接,第一夹板34和第二夹板35均与第二固定块38配合。

实施例5

一种地震自救床,如图1-7所示,包括有床架1、床板2、触发装置3、第二支杆4、弧形滑套5、弧形板6、第二弹簧7、第一固定块8、第三弹簧12、第二卡块13、第二拉绳14、第二定向轮16、第一滑套17、第一滑杆18、第四弹簧19和支撑板20,床架1顶部中间嵌入式的设有床板2,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壁与床板2底部左右两壁之间均设有触发装置3,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支杆4,第二支杆4尾端连接有弧形滑套5,弧形滑套5内滑动式设有弧形板6,床架1内底部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一凹槽9,弧形板6底端位于第一凹槽9内,弧形板6外侧面下部设有第一固定块8,左右两侧第一固定块8顶部与左右两侧弧形滑套5外底部之间均连接有第二弹簧7,左右两侧弧形板6内侧面下部均开有第二卡槽10,左侧第一凹槽9右侧中部与右侧第一凹槽9左侧中部都开有滑槽11,滑槽11内设有第二卡块13,右侧第二卡块13右端位于右侧第二卡槽10内,左侧第二卡块13左端位于左侧第二卡槽10内,第二卡块13内壁与滑槽11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12,左右两侧第二卡块13内壁中部之间连接有第二拉绳14,床架1内底部中间开有第二凹槽15,第二凹槽15与左右两侧滑槽11内连通,第二凹槽15内壁左右两侧中部都安装有第二定向轮16,第二凹槽15内壁上部设有第一滑套17,第一滑套17内设有第一滑杆18,左右两侧第二拉绳14尾端分别绕过左右两侧第二定向轮16与第一滑杆18底端连接,第一滑杆18顶部设有支撑板20,第一滑杆18底端与第二凹槽15底部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19。

触发装置3包括有第一支杆301、重物块302、第一定向轮304、第一拉绳305、第一弹簧306和第一卡块307,床架1内左右两壁上部均设有第一支杆301,床架1内顶部左右两侧均开有槽孔303,左侧槽孔303左部与右侧槽孔303右部均设有第一定向轮304,床板2左右两壁中部均开有第一卡槽308,左右两侧槽孔303内均滑动式设有第一卡块307,左右两侧第一卡块307内端位于第一卡槽308内与其配合,左侧第一卡块307左壁与左侧槽孔303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306,右侧第一卡块307右壁与右侧槽孔303内壁之间也连接有第一弹簧306,左右两侧第一卡块307外侧面中部都连接有第一拉绳305,第一拉绳305尾端穿过第一弹簧306再绕过第一定向轮304连接有重物块302,重物块302底端与第一支杆301顶端接触。

还包括有管道21、第三支杆22、轴承23、第一转轴24、第五弹簧25、扇叶26、绕线轮27、第三拉绳28、第一支座30、第三定向轮31和把手32,床架1右侧下部设有管道21,管道21与床架1内连通,管道21内左侧上下两壁之间连接有第三支杆22,第三支杆22中间设有轴承23,轴承23内设有第一转轴24,第一转轴24左端固接有两个扇叶26,第一转轴24内左侧面与轴承23左壁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25,第一转轴24右端设有绕线轮27,管道21顶部左侧开有通孔29,管道21外顶部左侧设有第一支座30,第一支座30位于通孔29左侧,第一支座30顶部转动式安装有第三定向轮31,绕线轮27上绕有第三拉绳28,第三拉绳28尾端穿过通孔29再绕过第三定向轮31连接有把手32,把手32底部与管道21外顶部左侧接触。

还包括有第一夹板34、第二夹板35、第六弹簧36和第二固定块38,左侧弧形板6顶部前后两侧均开有第四凹槽37,右侧的弧形板6顶部前后两侧均开有第三凹槽33,第四凹槽37左壁中间设有第二固定块38,第三凹槽33底部右侧转动式设有第一夹板34,第一夹板34上转动式安装有第二夹板35,第一夹板34底部与第二夹板35内侧面右侧之间连接有第六弹簧36,第一夹板34和第二夹板35均与第二固定块38配合。

还包括有第二支座39、第一连杆40、第二转轴41、圆盘42、转柄43和第二连杆44,第三凹槽33后侧面左侧设有第二支座39,第二支座39前端转动式安装有第二转轴41,第二转轴41底端固接有圆盘42,第二转轴41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圆盘42连接,第二转轴41顶端设有转柄43,第二转轴41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转柄43连接,第一夹板34左侧与圆盘42底部偏心位置之间转动式连接有第一连杆40,第二夹板35左侧与圆盘42底部偏心位置之间转动式连接有第二连杆44。

初始时,第二弹簧7为拉伸状态,当发生地震时床架1会晃动,床架1晃动通过触发装置3导致床板2掉落至床架1内底部,人也就掉落至床架1内,床板2掉落至床架1内底部压至支撑板20向下移动,支撑板20向下移动带动第一滑杆18向下移动,第四弹簧19被压缩,第一滑杆18向下移动带动第二拉绳14向下移动,第二拉绳14向下移动带动左右两侧第二卡块13向内移动,第二卡块13向内移动与第二卡槽10脱离将弧形板6松开,第三弹簧12被压缩,因第二弹簧7的作用,左右两侧弧形板6向上移动接触配合,进而左右两侧弧形板6与床架1配合对人进行保护,当地震结束后,救援人员推动左右两侧弧形板6向下移动复位,即可将床架1内的人救出,再将床板2移动至原位不再压住支撑板20,因第四弹簧19的作用,第一滑杆18向上移动带动支撑板20复位,第二拉绳14被放松,因第三弹簧12的作用,第二卡块13向外移动卡入第二卡槽10将弧形板6固定。

当发生地震时,震动导致重物块302与第一支杆301脱离,重物块302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左右两侧重物块302向下移动通过左右两侧第一拉绳305带动左右两侧的第一卡块307向外移动,第一弹簧306被压缩,左右两侧第一卡块307向外移动与左右两侧的第一卡槽308脱离,床板2也就掉落与支撑板20接触使得弧形板6将人保护,当地震结束后,救援人员将床板2复位,再将重物块302放在第一支杆301上,因第一弹簧306的作用,第一卡块307向内移动插入第一卡槽308内将床板2固定住。

当地震发生后,使用者无法逃生,可以用手拉动把手32左右运动,因第五弹簧25的作用,把手32左右运动带动第三拉绳28上下运动,第三拉绳28上下运动带动绕线轮27正反交替转动,绕线轮27正反交替转动带动第一转轴24正反交替转动,第一转轴24正反交替转动带动扇叶26正反交替转动,扇叶26正反交替转动起风从而对床架1内进行通风,如此,避免床架1内的人呆的时间过长无人来救援窒息,当人得到救援后,将把手32复位即可。

当左右两侧弧形板6向上移动接触时,右侧弧形板6带动第一夹板34和第二夹板35与第二固定块38接触并卡住,第六弹簧36被拉伸,第一夹板34和第二夹板35与第二固定块38配合将左右两侧的弧形板6固定,当救援人员到达后,拉动第一夹板34与第二夹板35向外移动,第六弹簧36再次拉伸,当第一夹板34与第二夹板35向外移动不与第二固定块38接触时,即可推动左右两侧的弧形板6向下移动复位,松开第一夹板34与第二夹板35,因第六弹簧36的作用,第一夹板34与第二夹板35向内移动复位。如此,可防止左右两侧弧形板6移动影响对人的保护。

当需要打开第一夹板34与第二夹板35时,扭动转柄43正转,转柄43正转带动第二转轴41正转,第二转轴41正转带动圆盘42正转,圆盘42正转通过第一连杆40带动第一夹板34向外移动,同时,圆盘42还通过第二连杆44带动第二夹板35向外移动,第一夹板34与第二夹板35向外移动不与第二固定块38接触时,停止扭动转柄43,即可推动弧形板6向下移动复位,再松开转柄43,因第六弹簧36的作用,第一夹板34与第二夹板35向内移动复位,进而带动转柄43反转复位。如此,更方便操作人员使第一夹板34与第二夹板35向外移动与第二固定块38脱离。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的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