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智能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厨具包括烹饪器皿和下料装置,在使用烹饪器皿进行烹饪时,利用下料装置自动添加物料至烹饪器皿,从而实现全自动化烹饪。
在烹饪过程中,通常需要添加多种不同的物料至烹饪器皿中,因此现有的下料装置的物料容器通常设有多个竖向的条状容料腔以容置不同的物料,每个竖向的条状容料腔设有出料口,这样在烹饪过程中,打开出料口就可令竖向的条状容料腔中的物料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掉落到烹饪器皿中。但是,若要物料容器能容置较多物料,则需增高竖向的条状容料腔的高度,即需增大物料容器的体积,从而导致智能厨具的下料装置所占空间变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令物料容器能容置较多物料但不会导致智能厨具的下料装置所占空间变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厨具,包括烹饪器皿和用于自动添加物料至烹饪器皿的下料装置,所述下料装置包括柱状容器,所述柱状容器设有并列的多个条状容料腔,每个条状容料腔沿容器轴线设置并在出口端设有出料口,多个条状容料腔呈绕容器中轴线的平行螺旋状。
优选地,所述多个条状容料腔呈圆柱螺旋状。
优选地,所述柱状容器是食用料的容器,条状容料腔用于容置食用料。
优选地,所述食用料是调味料。
优选地,所述调味料呈粒状。
优选地,所述下料装置包括转盘,所述柱状容器有多个,多个柱状容器安装在转盘上且围绕转盘的转轴。
优选地,所述下料装置包括用于驱动转盘绕其转轴转动的旋转装置,所述旋转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蜗杆、蜗轮、转杆和法兰,所述法兰固定安装在转盘的转轴处,所述转杆固定安装在法兰上,所述蜗轮同轴安装在转杆上,所述蜗杆同轴安装在驱动电机的转轴上,且蜗杆与蜗轮啮合。
优选地,所述旋转装置包括轴承,所述转杆穿过所述轴承。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因为多个条状容料腔呈绕容器中轴线的平行螺旋状,而相对于竖向的条状容料腔,螺旋状的条状容料腔使得相同高度的物料容器能容纳更多的物料,所以无需增高条状容料腔的高度即可令条状容料腔能容置较多物料,即无需增大物料容器的体积,故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物料容器能容置较多物料,但不会导致智能厨具的下料装置所占空间变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智能厨具的结构图;
图2是下料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柱状容器的爆炸图;
图4是容料件示出其中一个条状容料腔的示意图;
图5是转盘与柱状容器分离之后的示意图;
图6是传动结构与柱状容器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旋转装置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架;2-转盘;3-旋转装置;4-柱状容器;5-传动结构;6-推拉式电磁铁;7-连接件;8-容料件;9-底盖;10-转轮;11-安装杆;12-出料口;13-中转腔;14-棘轮;15-通孔;16-挡片;17-下料孔;18-条状容料腔;19-安装位;20-连杆;21-推杆;22-拉簧;23-扭簧;24-推顶部;25-驱动电机;26-电机固定座;27-蜗杆;28-蜗轮;29-转杆;30-轴承;31-法兰;101-烹饪器皿;102-下料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能够以各种形式实现本申请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申请,并且能够将本申请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智能厨具如图1所示,包括烹饪器皿101和用于自动添加配料丸至烹饪器皿101的下料装置102,下料装置102位于烹饪器皿101上方。
本实施例中,下料装置102自动添加至烹饪器皿101中的配料丸是可食用的粒状调味料,下料装置102如图1所示,包括安装架1、转盘2、旋转装置3和柱状容器4。转盘2安装在安装架1的下方,旋转装置3安装在安装架1的上方,且旋转装置3可驱动转盘2绕其转轴转动;柱状容器4有四个,这四个柱状容器4中的配料丸的各种调味料混合比例各不相同,即各个柱状容器4中的配料丸口味不同;四个柱状容器4围绕转盘2的转轴安装在转盘2上,在转盘2的靠近各个柱状容器4处各设有一个传动结构5,还包括一个用于驱动传动结构5的推拉式电磁铁6,推拉式电磁铁6通过连接件7安装在安装架1下方。推拉式电磁铁6具有可活动的伸缩杆,在推拉式电磁铁6得电时其伸缩杆伸出,在推拉式电磁铁56电时其伸缩杆回缩,由于推拉式电磁铁6是现有常规器件,在此不再赘述其详细结构和工作原理。
柱状容器4如图2所示,包括容料件8、底盖9和转轮10,转轮10设在容料件8与底盖9之间。容料件8的底面转轴处设有安装杆11,安装杆11穿过转轮10的转轴处,且容料件8的底面均布有四个围绕其转轴的出料口12,容料件8内部开设有四个用于容置配料丸的条状容料腔(图2中未示出),各个条状容料腔对应一个出料口12。转轮10上开设有四个中转腔13,这四个中转腔13分别对应容料件8的四个出料口12,且转轮10的底面转轴处凸出有一个棘轮14,容料件8的安装杆11穿过转轮10的转轴处后,转轮10可绕该安装杆11旋转。底盖9的转轴处开设有供棘轮14伸出的通孔15,通孔15上设有用于抵顶棘轮14的止回棘爪16;底盖9上还开设有一个下料孔17,该下料孔17与容料件8的四个出料口12都错开,若底盖9绕转轮10的转轴转动45°,则底盖9的下料孔17会对准容料件8的其中一个出料口12,即下料孔17与相邻的出料口12偏差45°;转轮10可转动至其四个中转腔13分别对准容料件8的四个出料口12,也可转动至其中一个中转腔13对准下料孔17。图3示出了容料件8的其中一个条状容料腔18,可以看出条状容料腔18呈绕容器中轴线的圆柱螺旋状,各个条状容料腔18相互平行,相对于竖向设置的条状容料腔,螺旋状的条状容料腔18使得相同高度的柱状容器4能容纳更多的配料丸,所以无需增高条状容料腔18的高度即可令条状容料腔18能容置较多配料丸,即无需增大柱状容器4的体积,故本实施例的下料装置102的柱状容器4能容置较多配料丸,但不会导致下料装置102所占空间变大。
柱状容器4在初始状态下,转轮10的其中一个中转腔13对准底盖9上的下料孔17,则转轮10的四个中转腔13与容料件8的四个出料口12一一错开,故容料件8的条状容料腔18中的配料丸因被转轮10挡住而不会落入至转轮10的中转腔13中。
如图4所示,在转盘2上围绕其转轴均布有四个供柱状容器4安装的安装位19,转盘2的位于安装位19内的部位镂空,使得柱状容器4安装在安装位19后,转轮10上的棘轮14和底盖9上的下料孔17不被遮挡,传动结构5安装在转盘2的靠近安装位19处以靠近柱状容器4。
如图5所示,传动结构5包括连杆20、主动棘爪21、拉簧22和扭簧23,棘轮14、主动棘爪21和止回棘爪16组成棘轮机构。连杆20中部折弯,使得连杆20的两端相互垂直,结合图4可得知连杆20折弯的中部铰接在转盘2的靠近安装位19处,连杆20第一端位于转盘2上方且往远离柱状容器4的方向伸出,第二端铰接主动棘爪21,主动棘爪21从其与连杆20之间的铰接处伸往柱状容器4,连杆20第二端的背对柱状容器4的一面经拉簧22连接转盘2。扭簧23绕在连杆20与主动棘爪21之间的铰接处,且扭簧23一端陷入连杆20,另一端陷入主动棘爪21,使得主动棘爪21在初始状态下垂直于连杆20的第二端,并使得主动棘爪21的上端面贴合柱状容器4的底盖9的下端面。主动棘爪21的远离连杆20的一端折弯形成推顶部24,在初始状态下,推顶部24朝向棘轮14且顶在棘轮14的其中一个齿上,则传动结构5的主动棘爪28能推动该齿使得棘轮14转动,在棘轮14转动至一定角度后主动棘爪28不再顶在该齿上,使得棘轮14停止转动。
旋转装置3如图6所示,包括驱动电机25、电机固定座26、蜗杆27、蜗轮28、转杆29、轴承30和法兰31。法兰31固定安装在转盘2的上表面转轴处,轴承30固定安装在安装架1的上表面,转杆29一端穿过轴承30和安装架1后固定安装在法兰31上,另一端与蜗轮28同轴安装;电机固定座26固定安装在安装架1的上表面,驱动电机25固定安装在电机固定座26上,蜗杆27同轴安装在驱动电机25的转轴上,且蜗杆27与蜗轮28啮合。
驱动电机25和推拉式电磁铁6分别电性连接plc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在需要令其中一个柱状容器4下料时,plc控制器控制相关电路令驱动电机25启动,驱动电机25启动后其转轴带动蜗杆27同步转动,蜗杆27转动则驱动蜗轮28转动,蜗轮28转动则带动转杆29同步转动,转杆29转动则带动转盘2同步转动,直至转盘2转动至需下料的柱状容器4对应的传动结构5对准推拉式电磁铁6,此时推拉式电磁铁6的伸缩杆对准该传动结构5的连杆20的第一端;然后plc控制器控制相关电路令推拉式电磁铁6得电,推拉式电磁铁6得电后其伸缩杆伸出抵顶连杆20的第一端,使得连杆20绕其中部铰接处转动,则连杆20的第二端翘起并拉伸拉簧22,此时由于主动棘爪21铰接在连杆20的第二端,且主动棘爪21的上端面贴合柱状容器4的底盖9的下端面,连杆20的第二端翘起会推动主动棘爪21往棘轮14移动并令扭簧23张开,则主动棘爪21的推顶部24推动棘轮14的齿,使得棘轮14带动转轮10转动45°。在转轮10转动45°后,其上的四个中转腔13分别完全对准容料件8的四个出料口12,使得容料件8的四个条状容料腔18中的配料丸分别落入到转轮10的四个中转腔13中,此时转轮10的四个中转腔13都没有对准底盖9上的下料孔17,故柱状容器4不能下料。
随后plc控制器控制相关电路令推拉式电磁铁6失电,推拉式电磁铁6失电后其伸缩杆收缩回原位,则连杆20第一端不再被伸缩杆抵顶,此时拉簧22与扭簧23令连杆20与主动棘爪21复位,使得主动棘爪21的推顶部24回到原位,在推顶部24回到原位的过程中,止回棘爪16挡住棘轮14的齿,使得主动棘爪21的推顶部24不会往回拖动棘轮14和转轮17,在推顶部24回到原位后,其顶在棘轮14的齿上。
在传动结构5复位后,plc控制器控制相关电路令推拉式电磁铁6再次得电,在推拉式电磁铁6再次得电后其伸缩杆再次伸出抵顶连杆20的第一端,使得连杆20再次绕其中部铰接处转动,则连杆20的第二端再次翘起并再次拉伸拉簧22,连杆20的第二端再次翘起会推动主动棘爪21再次往棘轮14移动并再次令扭簧23张开,则主动棘爪21的推顶部24再次推动棘轮14的齿,使得棘轮14再次带动转轮10转动45°,转轮10再次转动45°后,转轮10的其中一个中转腔13完全对准底盖9的下料孔17,则该中转腔13中的配料丸经下料孔17掉落下料。
然后,若plc控制器控制相关电路令推拉式电磁铁6继续失电一次和得电一次,则转轮10又再转动45°,此时转轮10的各个中转腔13分别完全对准容料件8的各个出料口12,使得其中空置的中转腔13重新填充进配料丸。然后,若plc控制器控制控制相关电路令推拉式电磁铁6又失电一次和得电一次,则转轮10又再转动45°,此时转轮10的其中一个中转腔13就会对准底盖9的下料孔17,以使得该中转腔13中的配料丸也经下料孔17掉落下料。
本实施例中,因为转轮10上设有中转腔13,转轮10转动至其中转腔13连通容料件8的出料口12则容纳待下料的配料丸,转轮10运动至其中转腔13连通底盖9的下料孔17则排出所述待下料的配料丸,所以落入至转轮10的中转腔13中的配料丸才能被排出下料,即中转腔13中的配料丸数量就是下料装置102的下料量,因此下料装置102能精确地控制下料量;又因为棘轮机构驱动转轮10作步进式单向循环转动,实现中转腔13对准出料口12的状态与中转腔13对准下料孔17的状态之间的切换,所以只需令出料口12和下料孔17的位置分别位于转轮10每次转动时其中转腔13的初始位置和终点位置,就能令棘轮机构驱动转轮10的中转腔13从完全对准出料口12的状态切换至完全对准下料孔17的状态,在转轮10的中转腔13完全对准底盖9的下料孔17后,配料丸不会被转轮10和底盖9卡住,从而使得下料装置102能顺畅地下料。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