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用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颈枕及其内芯。
背景技术:
颈枕通常适于人们靠在座椅、沙发、角落等处休息时使用,在开车时套颈枕,颈枕也能对人的颈部形成支撑,增强舒适感。
现有的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3417070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颈枕,包括一体成型的u形状的枕体,其材质为倍率30至45的epp材料。所述颈枕还包括包裹于所述枕体外层的枕套,所述枕套为柔性面料制成。
当颈枕在使用时,枕体对整体的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采用上述颈枕时,枕体通过一体成型形成u形,颈枕整体的透气性不佳,使得使用时人的颈部容易产生汗液,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颈枕及其内芯,其具有透气性强,使用更加舒适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颈枕及其内芯,包括枕芯主部和设置于枕芯主部两侧的两个枕芯侧部,每个所述枕芯侧部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均连通于颈枕内芯的内外两侧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颈枕内芯配合枕套使用时,当人的颈部晃动挤压颈枕内芯时,挤压颈枕内芯使得颈枕内芯发生形变,此时通气孔能够被挤压缩小,从而使得原先存储于通气孔内的空气被挤压排出,从而形成气流,增强整体的透气效果。当颈部不再晃动挤压颈枕内芯时,颈枕内芯因其自身的回弹性变回初始状态,此时通气孔扩大变回初始大小,通气孔和排气孔扩大的过程中,外部空气会填充至通气孔内,从而再次形成气流。设置通气孔,通过通气孔的压缩和扩张形成气流,从而加强了整体的透气性,从而使得颈部不容易产生汗液,提高整体的舒适度。另外,通气孔的设置可以减少枕芯侧部的回弹力,使得颈枕内芯更加柔软,颈部晃动时阻力更小,更加的轻松。
进一步的,所述枕芯主部上设置有连通颈枕内芯内外两侧的排气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排气孔,排气孔在颈枕内芯压缩和扩大时也能形成气流,加强了枕芯主部的通气性能,使得颈部的后端的透气性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和排气孔均沿着颈枕内芯的外侧朝内侧的方向呈缩口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气孔和排气孔均朝颈枕内芯的内侧的方向呈缩口设置,当颈枕内芯被挤压变形时,颈枕内芯外侧的形变两会大于内侧的形变量,使得颈枕内芯形变时会向外压合变形,减少了变形挤压颈部的情况,从而使得整体的舒适度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与排气孔的两端均与颈枕内芯均呈圆弧过渡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圆弧过渡设置,使得整体的过渡比较圆滑,从而使得一体成型加工时边角不容易出现缺料的情况,使得整体加工的成品率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枕芯主部和枕芯侧部的外侧壁上连通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沿着颈枕内芯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凹槽连通于排气孔和若干通气孔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凹槽,可以进一步减少颈枕内芯外侧的回弹力,使得颈枕整体的挤压变形更加方便。凹槽连通与排气孔和通气孔,当颈枕内芯被挤压时,挤压变形集中于凹槽所在处,从而使得通气孔和排气孔的压缩更加彻底,使得整体的透气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枕芯主部上端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朝向颈枕内芯内侧的一侧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从上至下朝颈枕内芯的内侧倾斜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颈枕内芯与枕套配合后套设在颈部时,凸起能够对后脑勺处进行支撑,且倾斜面使得后脑勺与凸起的贴合更加舒适,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枕芯侧部靠近枕芯主部处设置有凹陷,所述凹陷设置于枕芯侧部的上端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凹陷,凹陷可以避让耳朵,使得颈枕不会对耳朵进行挤压,从而使得颈枕内芯在实际使用时更加的舒适。
进一步的,所述枕芯侧部的上端面还凸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凹陷远离枕芯主部的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支撑部,支撑部能够对人的下颌进行支撑,从而使得整体更加舒适。
进一步的,所述枕芯主部和枕芯侧部的下端面内侧呈圆弧过渡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枕芯主部和枕芯侧部的下端内侧的圆弧过渡,可以使得颈枕的下端更加贴合于人的背部和肩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颈枕,包括上述的颈枕内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颈枕的透气性更好,从而使得颈枕使用时更加舒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通气孔,通过通气孔的压缩和扩张形成气流,从而加强了整体的透气性,从而使得颈部不容易产生汗液,提高整体的舒适度。;
(2)通过设置排气孔,排气孔在颈枕内芯压缩和扩大时也能形成气流,加强了枕芯主部的通气性能,使得颈部的后端的透气性更好;
(3)通过设置凹槽,使得颈枕内芯的挤压变形集中于凹槽所在处,从而使得通气孔和排气孔的压缩更加彻底,使得整体的透气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凸起和通气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枕芯主部;2、枕芯侧部;3、凸起;4、倾斜面;5、凹陷;6、支撑部;7、通气孔;8、排气孔;9、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一种颈枕内芯,如图1所示,包括枕芯主部1和设置于枕芯主部1两侧的两个枕芯侧部2,枕芯主部1和两个枕芯侧部2的材质均为高回弹性海绵,且枕芯主部1和两个枕芯侧部2一体成型并呈u形设置。当颈枕内芯通过对应的枕套套好后放置于颈部时,枕芯主部1贴合颈部的后面,两个枕芯侧部2对应贴合于颈部的两侧。
枕芯主部1上端设置有凸起3,凸起3朝向颈枕内芯内侧的一侧设置有倾斜面4,且倾斜面4从上至下朝颈枕内芯的内侧倾斜设置。枕芯侧部2靠近枕芯主部1处设置有凹陷5,凹陷5设置于枕芯侧部2的上端面。枕芯侧部2的上端面还凸起形成支撑部6,支撑部6上端面呈圆弧设置,且支撑部6位于凹陷5远离枕芯主部1的一侧。
如图1所示,枕芯主部1和枕芯侧部2的下端面内侧呈圆弧过渡设置。当颈枕内芯与枕套配合后套设在颈部时,凸起3能够对后脑勺处进行支撑,且倾斜面4使得后脑勺与凸起3的贴合更加舒适。凹陷5可以避让耳朵,使得颈枕不会对耳朵进行挤压,支撑部6能够对人的下颌进行支撑,从而使得整体更加舒适。另外枕芯主部1和枕芯侧部2的下端内侧的圆弧过渡,可以使得颈枕的下端更加贴合于人的背部和肩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如图2所示,每个枕芯侧部2均设置有若干通气孔7,通气孔7均连通于颈枕内芯的内外两侧设置,且若干通气孔7沿着枕芯侧部2的长度方向分布。枕芯主部1的外侧上设置有排气孔8,排气孔8用于连通颈枕内芯内外两侧。通气孔7和排气孔8均沿着颈枕内芯的外侧朝内侧的方向呈缩口设置,且通气孔7与排气孔8的两端均与颈枕内芯均呈圆弧过渡设置。
当颈枕内芯配合枕套使用时,当人的颈部晃动挤压颈枕内芯时,挤压颈枕内芯使得颈枕内芯发生形变,此时通气孔7和排气孔8能够被挤压缩小,从而使得原先存储于通气孔7和排气孔8内的空气被挤压排出,从而形成气流,增强整体的透气效果。当颈部不再晃动挤压颈枕内芯时,颈枕内芯因其自身的回弹性变回初始状态,此时通气孔7和排气孔8扩大变回初始大小,通气孔7和排气孔8扩大的过程中,外部空气会填充至通气孔7和排气孔8内,从而再次形成气流。
如图2所示,枕芯主部1和枕芯侧部2的外侧壁上连通设置有凹槽9,凹槽9沿着颈枕内芯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凹槽9连通于排气孔8和若干通气孔7设置。当挤压颈枕内芯使其形变时,凹槽9能够使得排气孔8和通气孔7处变薄,从而能够进一步引导颈枕内芯的形变,使得颈枕内芯挤压时使得排气孔8和通气孔7的压缩更加方便。
实施例二
一种颈枕,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颈枕内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