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锅具及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7644发布日期:2020-03-24 14:04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背景技术:

烹饪锅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烹饪锅具可以在电磁炉或者燃气灶等加热装置上使用。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和位于底壳顶部的面板,底壳内设有线圈盘、电路板等。电磁炉一般都有烧水、煮粥、煲汤等功能,精确控温可以使电磁炉更好的实现这些功能。为了实现电磁炉等加热装置对烹饪锅具的精确控温,现有技术的烹饪锅具主要包括:锅体以及用于检测锅体温度的测温组件,其中,锅体的外壁上开设有可容纳测温组件的凹槽,测温组件通过粘结剂粘接在凹槽中。在烹饪时,将烹饪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通过测温组件采集锅体的温度,然后使电磁炉根据测温组件测得的温度调节加热功率,从而实现电磁炉对烹饪锅具的控温。

但是,由于上述烹饪锅具中的测温组件通过粘结剂粘接在锅体外壁的凹槽中,而锅具需要经常清洗,在长时间使用后,粘结剂容易老化,粘力失效,导致测温组件容易从凹槽中脱出,从而影响测温组件的准确测温,影响电磁炉的温控精度,容易导致干烧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及烹调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测温组件从凹槽中脱出,提高了测温组件的稳定性以及温控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包括锅体以及用于检测所述锅体温度的测温组件,所述锅体的外壁上开设有可容纳所述测温组件的凹槽,所述测温组件通过丝印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锅具,通过将测温组件通过丝印的方式设置在锅体外壁的凹槽中,从而使测温组件不会轻易从凹槽中脱出,提高了测温组件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准确测温提供了保障。同时,测温组件通过丝印的方式设置在凹槽中,使得测温组件可以制作的更薄,相应的,容纳测温组件的凹槽则无需开的过深,在保证测温组件有效测温的基础上,同时提高了锅体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测温组件包括用于检测所述锅体温度的测温元件以及与所述测温元件电连接的线路;

所述测温组件与所述锅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

通过在测温组件与锅体之间设置第一绝缘层,从而可有效防止测温元件和线路直接与锅体接触而发生短路,导致测温元件检测的信号无法正常传输,进而无法实现控温的情况发生,在保证测温元件有效测温的同时,保证了测温元件信号的可靠传输,为正常控温提供了保障。

可选的,所述凹槽上具有保护层,所述测温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保护层之间;

所述测温组件通过丝印的方式印设在所述保护层上;或者,所述测温组件通过丝印的方式印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

由于测温组件位于第一绝缘层和保护层之间,保护层可起到对测温组件防护的作用,使测温组件稳定的处于凹槽中,避免测温组件外露而发生磨损或者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安全性;同时,可在保护层上设置图案标识或者文字标识,提高锅体的外观美感。

可选的,所述保护层的外表面低于所述凹槽的槽口,或者,所述保护层的外表面与所述凹槽的槽口平齐。

这样可进一步保证锅体放置时的平稳性以及提高锅具的外观美感。

可选的,所述保护层包括基板,所述测温组件印设在所述基板上;或者,所述测温组件印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

可选的,所述保护层包括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内侧的第二绝缘层,所述测温组件印设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或者,所述测温组件印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

通过将保护层设置为基板和第二绝缘层,在提高防护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锅具使用的安全性,而且使得基板的材质选择更加灵活。

可选的,所述测温元件的厚度范围为0.1mm~0.5mm;

所述线路的厚度范围为0.05mm~0.3mm。

通过将测温元件和线路的厚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保证有效测温和信号有效传输的同时,使得测温组件的整体厚度不会太厚,相应地,凹槽则无需开的过深,从而使凹槽更易制作,且保证了锅体的整体强度。

可选的,所述线路的一端与所述测温元件电连接,所述线路的另一端设置有电极,所述电极与所述烹饪锅具的控制板电连接。

通过设置电极,使得线路与控制板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可靠。

可选的,所述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控制板连接,所述导线焊接在所述电极上。

通过导线实现测温组件与控制板之间的电连接,使得测温组件与控制板之间的信号传输更加及时可靠,同时将导线焊接在电极上,使得导线与电极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可选的,所述电极与所述导线的焊接处的外侧还覆盖有防护层。

防护层不仅可以起到防水作用,且可防止电极与导线的焊接处生锈的现象出现,进一步保证了测温组件与控制板之间信号的正常传输;而且防护层对电极和导线的连接处起到了进一步加固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电极通过导电弹片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导电弹片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电极上,所述导电弹片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通过将导电弹片抵接在电极上,即可实现电极与控制板之间的电性连接,从而使得装配更加方便,同时可方便手柄与锅体之间的拆卸。

可选的,所述导电弹片与所述控制板之间通过导线连接。

可选的,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段以及由所述第一凹槽段的一端沿所述锅体的外侧壁向上延伸而形成的第二凹槽段;

所述第二凹槽段为弧形段;第一凹槽段位于所述锅体的锅底或者靠近所述锅体的锅底;

所述测温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段内,所述线路沿着所述第二凹槽段向上延伸,以与所述烹饪锅具的控制板电连接。

通过将第一凹槽段设置在锅体的锅底或者靠近锅体的锅底,使测温元件位于第一凹槽段中,这样可使测温元件直接采集锅底的温度,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组件测温的准确性。

可选的,所述第二凹槽段所在圆的半径不小于50mm。

这样更加方便测温组件的装配,比如当测温元件和线路印设在保护层上时,在将这个整体安装在凹槽中时,如上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测温元件和线路从保护层上脱落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凹槽的槽宽范围为5mm~15mm;

所述凹槽的槽深范围为0.5mm~2mm。

可选的,所述凹槽上具有保护层,所述测温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保护层之间时;

所述保护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凹槽段内的与所述锅体相匹配的第一层段以及由所述第一层段向上延伸的第二层段,所述第二层段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凹槽段内。

这样使得保护层能够与凹槽更好的配合,提高整个锅具的外观美感。

可选的,所述第二层段的靠近所述第一层段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层段之间的夹角不小于120°。

这样更加方便保护层的装配,使保护层与锅体之间能够更好的配合,当测温元件和线路印设在保护层上,如上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第一层段和第二层段的连接处断裂或者测温元件和线路从保护层上脱落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第二层段包括第一子弧形段和由所述第一子弧形段向上延伸的第二子弧形段,所述第一子弧形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锅体相匹配;

所述第一子弧形段所在的圆的半径不小于50mm;所述第二子弧形段所在的圆的半径不小于70mm。

这样更加方便保护层的装配,使保护层与锅体之间能够更好的配合,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印设在保护层上的测温元件和线路脱落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锅体的一侧具有手柄,所述烹饪锅具的控制板设置在所述手柄内。

通过将与测温组件电连接的控制板设置在手柄中,对控制板进行了有效保护,不仅有效利用了手柄的内部空间,而且使得测温组件与控制板之间的走线更加方便、合理,连接更加可靠。

可选的,所述线路的一端与所述测温元件电连接,所述线路的另一端设置有电极,且所述电极通过抵接在所述电极上的导电弹片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时,所述导电弹片位于所述手柄内。

通过将导电弹片设置在手柄内,不仅方便设置,且有效利用了手柄的内部空间,在装配时,使测温组件的部分伸入至手柄中,使导电弹片抵接在电极上即可。

可选的,所述手柄内具有安装部,所述导电弹片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上。

这样使得导电弹片更易固定,且提高了导电弹片的稳定性,为导电弹片和电极的可靠抵接提供了保证。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器,包括电磁炉以及如上所述的烹饪锅具;

所述烹饪锅具上设置有与所述测温组件电连接的控制板,所述电磁炉内具有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的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烹调器,通过将其烹饪锅具上的测温组件通过丝印的方式设置在锅体外壁的凹槽中,从而使测温组件不会轻易从凹槽中脱出,提高了测温组件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准确测温提供了保障。同时,测温组件通过丝印的方式设置在凹槽中,使得测温组件可以制作的更薄,相应的,容纳测温组件的凹槽则无需开的过深,在保证测温组件有效测温的基础上,同时提高了锅体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当电极通过导电弹片与控制板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上安装有测温组件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a-a向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上未设置测温组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以及测温组件的拆分结构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以及测温组件的拆分结构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凹槽上的保护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测温组件印设在保护层上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保护层、测温组件以及第一绝缘层设置在一起时的展开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5为图13中i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剖视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锅体;

10—凹槽;

101—第一凹槽段;

102—第二凹槽段;

2—手柄;

21—第一腔体;

22—第二腔体;

220—容置槽;

230—通孔;

23—手柄本体;

24—第一盖体;

25—第二盖体;

26—密封圈;

27—供电装置;

271—电池;

272—电池板;

28—密封件;

20—安装部;

3—测温组件;

31—测温元件;

32—线路;

33—第一绝缘层;

34—电极;

30—保护层;

305—基板;

306—第二绝缘层;

301—第一层段;

302—第二层段;

303—第一子弧形段;

304—第二子弧形段;

4—手柄座;

5—控制板;

6—导线;

7—防护层;

8—导电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3为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图4为图1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当电极通过导电弹片与控制板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上安装有测温组件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a-a向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上未设置测温组件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以及测温组件的拆分结构图一;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以及测温组件的拆分结构图二;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凹槽上的保护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测温组件印设在保护层上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保护层、测温组件以及第一绝缘层设置在一起时的展开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15为图13中i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整体结构爆炸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剖视结构图。参照图1至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该烹饪锅具可应用在电磁炉上。

该烹饪锅具可包括:锅体1以及可盖设在锅体1上的锅盖(图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在烹饪时,可以使用锅盖,也可以不使用锅盖。为了实现电磁炉等加热装置对该烹饪锅具的控温,该烹饪锅具还包括用于检测锅体1温度的测温组件3、与测温组件3电连接的控制板5。具体实现时,还可以在锅体1的一侧设置手柄2,通过手柄2可方便地将锅体1端起或者放下。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烹饪锅具上也可以不设置控制板5,直接使测温组件3与电磁炉的控制器电连接,或者,将控制板5设置在电磁炉上,使测温组件3与控制板电连接即可,比如两者通过无线方式连接。

以将该烹饪锅具使用在电磁炉上为例进行说明:在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烹饪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电磁炉内的线圈盘,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体1,从而在锅体1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体1进行加热。在加热时,通过测温组件3直接采集锅体1的温度,然后将温度信号传递至烹饪锅具上的控制板,控制板接收到该温度信号后,将其传递至电磁炉内的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进行加热功率、加热时间的调整,从而实现电磁炉对该烹饪锅具的精确控温。

其中,锅体1的外壁上开设有可容纳测温组件3的凹槽10,即,测温组件3具体位于锅体1外壁的凹槽10中。由于锅具需要经常清洗,为了避免在移动锅具时或者在长时间使用后,测温组件3从凹槽10中脱出,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3具体通过丝印的方式设置在凹槽10中,因此,与现有技术的测温组件粘接在凹槽中的方案相比,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在使用、清洗、挪移时,使测温组件3不会轻易从凹槽10中脱出,装配非常方便,提高了测温组件3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3准确测温提供了保障,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寿命。同时,测温组件3通过丝印的方式设置在凹槽10中,使得测温组件3可以制作的更薄,相应的,容纳测温组件3的凹槽10则无需开的过深,在保证测温组件3有效测温的基础上,同时提高了锅体1的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不仅能够在电磁炉上使用,也可以在电陶炉、燃气灶等其他需要进行精确控温的加热装置上使用。具体地,电陶炉上设有与控制板5电连接的控制器,控制板5将测温组件3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输至该控制器,以使电陶炉内的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控制放置在其上方的烹饪锅具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3具体可包括测温元件31以及与测温元件31电连接的线路32。其中,测温元件31具体可以是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egativetemperaturecoefficient,简称ntc)。线路32具体与控制板5电连接。测温元件31用于采集锅体1的温度,然后通过线路32将采集到的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板5,进而通过控制板5与电磁炉中的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实现电磁炉对锅具的精确控温。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测温元件31也可以是其他能够通过丝印的方式设置在锅体1上的且具有采温性能的器件。

为了防止测温组件3与锅体1直接接触而发生短路,导致测温组件3无法与控制板5之间正常通信,具体实现时,测温组件3与锅体1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绝缘层33。由于第一绝缘层33的存在,可在保证测温组件3对锅体1有效测温的同时,防止测温组件3与锅体1直接接触而发生短路,为正常控温提供了保障。

具体地,可以在凹槽10上设置保护层30,测温组件3具体位于第一绝缘层33和保护层30之间。由于测温组件3位于第一绝缘层33和保护层30之间,保护层30可起到对测温组件3防护的作用,使测温组件3稳定的处于凹槽10中,避免测温组件3外露而发生磨损或者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安全性;同时,可在保护层30上设置图案标识或者文字标识,提高锅体1的外观美感。

具体实现时,第一绝缘层33具体可以是陶瓷层,也可以是其他能够绝缘的材质,比如,绝缘油漆。其中,第一绝缘层33的厚度h3可设置在0.05mm~0.5mm之间,这样既保证了有效的绝缘效果,而且可保证测温元件31对锅体1的准确测温,同时无需使凹槽10开设的过深而影响锅体1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层30具体可包括基板305和设置在基板305内侧的第二绝缘层306,其中,基板305的内侧即基板305的面向凹槽10的一面。其中,测温组件3具体可以印设在第二绝缘层306上,也可以印设在第一绝缘层33上。由于第二绝缘层306的存在,基板305可以是金属基板,比如,不锈钢、铝、铜、铁、铝合金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比如,当锅体1为铁质锅体时,可将基板305由铁制成,这样使得锅体的整个外表面美感更好。基板305也可以是非金属基板,比如,硅胶、电木、尼龙等。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绝缘层306的存在,第二绝缘层306位于测温组件3的外侧,起到很好的绝缘作用,使得基板305材质的选择更加灵活。

其中,第二绝缘层306可以通过丝印的方式印设在基板305上,也可以通过喷涂、熔射等其他方式设置在基板305上,第二绝缘层306具体可以是陶瓷层,也可以是其他能够绝缘的材质,比如绝缘油漆等。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保护层30具体包括基板305,也就是说,无需设置第二绝缘层306,其中,测温组件3具体可以印设在基板305上,也可以印设在第一绝缘层33上。在该种情况下,基板305具体可由非金属材质制成,以保证良好的保护及绝缘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3具体印设在凹槽10的保护层30上。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先在凹槽10内设置第一绝缘层33,第一绝缘层33可以通过丝印的方式设置在凹槽10的槽壁上,也可以通过喷涂、熔射等方式设置,然后将测温组件31和线路32通过丝印的方式印设在保护层30的面向凹槽10的一面,具体地,当保护层30包括基板305和第二绝缘层306时,先在基板305上通过丝印或者喷涂等方式设置第二绝缘层306,然后在第二绝缘层306上丝印测温元件31和线路32,最后再将印设有测温元件31和线路32的保护层30固定在凹槽10中即可。其中,保护层30可以直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凹槽10中,由于整体焊接在凹槽10中,与现有技术的粘接的方案相比,即使锅体1长时间清洗,测温组件3也不会从凹槽10中脱出。或者,也可以使基板305的一侧可翻转的连接在凹槽10的槽口一侧,即,基板305可翻折,当在保护层30上丝印好测温元件31和线路32时,将基板305翻折,使基板305的另一侧与凹槽10的槽口另一侧固定即可将测温组件3和保护层30固定在凹槽10中。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绝缘层33位于测温组件3上,即,在制作时,先在保护层30的内侧面丝印测温元件31和线路32,然后在测温元件31和线路32上丝印或者喷涂第一绝缘层33,然后再将这个整体结构固定在凹槽10中,具体固定方式与上述相同,且可实现上述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测温组件3可以通过丝印的方式印设在第一绝缘层33上。此时,第一绝缘层33具体设置在凹槽10的槽壁上。示例性的,先在凹槽10的内壁上设置第一绝缘层33,再将测温组件3印设在第一绝缘层33上,然后再设置保护层30。其中,保护层30可以焊接在凹槽10中,或者通过卡接等方式固定在凹槽10中,或者,也可以是,将测温组件3印设在第一绝缘层33上后,在测温组件3的外侧印设或者喷涂第二绝缘层306,然后将基板材质喷涂或者丝印在第二绝缘层306外侧,通过烧结的方式使其最终形成为基板305。

较为优选的,可使保护层30的外表面低于凹槽10的槽口,或者,使保护层30的外表面与凹槽10的槽口平齐,这样设置可进一步保证锅体1放置时的平稳性以及提高锅具的外观美感。也就是说,基板305的外表面低于凹槽10的槽口,或者,基板305的外表面与凹槽10的槽口平齐。

具体实现时,可将测温元件31的厚度h4设置在0.1mm~0.5mm之间,将线路的厚度范围为0.05mm~0.3mm。通过将测温元件31和线路32的厚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保证有效测温和信号有效传输的同时,使得测温组件3的整体厚度不会太厚,相应地,凹槽10则无需开的过深,从而使凹槽10更易制作,且保证了锅体1的整体强度。

可将基板305的厚度h1设置在0.5mm~2mm之间,将第二绝缘层306的厚度h2设置在0.05~0.5mm之间,这样在起到有效保护作用的同时,无需使凹槽10开设的过深,使凹槽10更易制作,且保证了锅体1的整体强度。

其中,可将凹槽10的槽宽设置在5mm~15mm之间,将凹槽的槽深d设置在0.5mm~2mm之间,这样既能够保证对测温组件3的有效容置,且可保证锅体1上开设凹槽10处的强度,进而保证了整个锅体1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板5具体设置在手柄2中,这样可对控制板5进行有效保护,不仅有效利用了手柄2的内部空间,而且使得测温组件3与控制板5之间的走线更加方便、合理,连接更加可靠。具体实现时,手柄2可通过手柄座4固定在锅体1的一侧,手柄座4覆盖在至少部分测温组件3的外侧。通过设置手柄座4,使得手柄2与锅体1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可靠,同时,使手柄座4覆盖在部分测温组件3的外侧,即,将测温组件3的部分隐藏在手柄座4与锅体1之间,对测温组件3进行了有效保护,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而且手柄座4可同时起到对测温组件3的进一步固定作用。

示例性的,手柄座4通过螺钉连接在锅体1上,手柄座4的顶端插入至手柄2内,手柄2与手柄座4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本实施例对其连接方式并不限于此。

具体实现时,可以在手柄2内设置与控制板5电连接的发射模块,同时在电磁炉内设置与控制器电连接的接收模块,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电连接,控制板5通过发射模块将采集到的温度信号发送至接收模块,由接收模块将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器。需要说明的是,发射模块可以直接集成在控制板5上,接收模块可以直接集成在控制器上。当然,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也可以是单独的模块,只要能够实现控制板5与控制器之间正常的信号传输即可。

发射模块可以为无线发射模块,接收模块可以为无线接收模块,也就是说,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实现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之间的信号传输,信号传输顺畅且可靠,而且使整个烹饪锅具的外观更加简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实现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之间的信号传输,比如,烹饪锅具上具有与发射模块电连接的第一连接器,电磁炉上具有与接收模块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器,使用时,通过电源线将两个连接器连通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在锅体1的外侧额外设置安装室,将控制板5设置在安装室内。或者,控制板5也可以位于锅盖上。

具体实现时,线路32的一端与测温元件31电连接,线路32的另一端可设置电极34,电极34与控制板5电连接。通过设置电极34,使得线路32与控制板5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可靠。其中,电极34可以通过丝印的方式设置在线路32的另一端,也可以通过喷涂或者焊接的方式设置在线路32的另一端上。可以理解的是,线路32具体包括正极线和负极线,相应的,电极34具体包括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其中,可将电极34的厚度h5设置在0.05mm~0.4mm之间。

参照图3和图4,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电极34具体通过导线6与控制板5连接,导线6具体焊接在电极34上。可以理解的是,导线6的一端焊接在电极34上,导线6的另一端与控制板5连接。通过导线6实现测温组件3与控制板5之间的电连接,使得测温组件3与控制板5之间的信号传输更加及时可靠,同时将导线6焊接在电极34上,使得导线6与电极34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在该种情况下,当控制板5位于手柄2内时,测温组件3的部分可以伸入至手柄2内,以实现电极34与控制板5之间的连接,或者,测温组件3也可以不伸入至手柄2内,使导线6从手柄2伸出以与凹槽内的测温组件3上的电极34连接。

较为优选的,还可以在电极34与导线6的焊接处的外侧覆盖防护层7,从而可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且可防止电极34与导线6的焊接处生锈的现象出现,进一步保证了测温组件3与控制板5之间信号的正常传输,而且防护层7对电极34和导线6的连接处起到了进一步加固的作用。

其中,防护层7具体可以是密封胶,也可以是由喷涂或电镀或印设在焊接处外侧的防锈材料而形成。比如,防锈材料为防锈油漆或者油脂。或者,防护层为对焊接处进行氮化处理而形成。

参照图5,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电极34通过导电弹片8与控制板5电连接,其中,导电弹片8的一端抵接在电极34上,导电弹片8的另一端与控制板5电连接。通过将导电弹片8抵接在电极34上,即可实现电极34与控制板5之间的电性连接,从而使得装配更加方便。其中,导电弹片8比如可以是铜、铜合金,或者为其他具有一定弹性的且可导电的材质,本实用新型对其材质不作特别限定。

当电极34通过上述导电弹片8与控制板5电连接时,导电弹片8具体可位于手柄2内,这样方便导电弹片8的设置,在装配时,使测温组件3的部分伸入至手柄2内,使导电弹片8抵接在测温组件3的电极34上即可,其中,可将导电弹片8设置为斜面状,这样在安装时,在将测温组件3的部分插入至手柄2内的过程中,可通过滑动的方式实现导电弹片8与电极34的抵接,安装更加方便。而且,通过导电弹片8与电极34的抵接实现测温组件3与控制板5的电连接,使得手柄2与锅体1之间的拆卸更加方便。

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中,手柄2具有安装部20,导电弹片8具体连接在安装部20上,比如,安装部20包括设置在手柄2内的安装板,导电弹片8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安装部20上,紧固件比如可以是螺钉、螺栓、铆钉等,或者,导电弹片粘接在安装部20上。其中,导电弹片8的另一端可通过导线6与控制板5连接,比如,导线6焊接在导电弹片8的另一端。当然,导电弹片8的另一端也可以直接连接在控制板5上,或者,导电弹片8和导线6被紧固件共同压接在安装部20上。

其中,凹槽10具体包括第一凹槽段101以及由第一凹槽段101的一端沿锅体1的外侧壁向上延伸而形成的第二凹槽段102。第二凹槽段102为弧形段。参照图9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凹槽段101具体位于锅体1的锅底。参照图10所示,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凹槽段101靠近锅体1的锅底设置。其中,测温元件31具体位于第一凹槽段101内,线路32沿着第二凹槽段102向上延伸,以与控制板5电连接。通过将第一凹槽段101设置在锅体1的锅底或者靠近锅体1的锅底,使得测温元件31位于第一凹槽段101中,这样可使测温元件31直接采集锅底的温度,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组件3测温的准确性。同时使第二凹槽段102沿锅体1的外侧壁向上延伸,使得测温组件3与控制板5的连接更加方便,走线更加合理。

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具体可以为平底锅,第一凹槽段101具体设置在锅体1的锅底,其中,第一凹槽段101可以形成为平直段或者基本成平直段。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锅体1也可以是圆底锅,此时第一凹槽段101具体为弧形段。

具体实现时,可将第二凹槽段102所在圆的半径r1设置为不小于50mm。这样更加方便测温组件3的装配,而且,当测温元件31和线路32印设在保护层30上时,在将印设有测温元件31和线路32的保护层30弯折以装配在凹槽10中时,如上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印设在保护层30上的测温元件31和线路32等层发生断裂或者脱落的现象出现。

其中,保护层30具体包括位于第一凹槽段101内的第一层段301以及由第一层段301向上延伸的第二层段302,其中,第一层段301与锅体1相匹配,这里的匹配可以理解为,第一层段301可以与凹槽10的内壁匹配,或者,第一层段301与锅体1的外表面匹配,比如,锅体1的外表面与第一层段301的外表面具有共同拼合形成图案等;或者,第一层段301不仅与凹槽10的内壁匹配,同时与锅体1的外表面匹配。其中,第二层段30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凹槽段102内,如上设置使得保护层30能够与凹槽10更好的配合,提高整个锅具的外观美感。

具体可使第二层段302的靠近第一层段301的部分与第一层段301之间的夹角a不小于120°,这样更加方便保护层30的装配,比如,当测温组件3印设在保护层30上,然后将印设有测温组件3的保护层30装配在凹槽10中时,将该整体结构弯折呈大致与凹槽10匹配的形状,通过将夹角a设置为不小于120°,可防止在装配时第一层段301和第二层段302的连接处断裂或者保护层30上的测温元件31和线路32等层断裂或者脱落的情况发生。

其中,第二层段302具体可包括第一子弧形段303和由第一子弧形段303向上延伸的第二子弧形段304,第一子弧形段303的至少部分与锅体1相匹配,其中,可将第一子弧形段303所在的的圆的半径r2设置为不小于50mm,第二子弧形段304所在的圆的半径r3设置为不小于70mm。这样更加方便保护层30的装配,使保护层30与锅体1之间能够更好的配合,且可防止保护层30以及印设在保护层30上的测温元件31和线路32等断裂或者脱落的情况发生。具体地,第二子弧形段304可向手柄2的方向延伸,以方便电极34与控制板5的连接。

具体实现时,手柄2内还设有用于为控制板5供电的供电装置27,具体地,手柄2内具有第一腔体21和位于第一腔体21一侧的第二腔体22,控制板5设置在第一腔体21内,供电装置27设置在第二腔体22内。也就是说,控制板5和供电装置27处于两个不同的腔体中,使得控制板5和供电装置27的安装和取出不受干涉,比如,当供电装置27没电或者电量不足,需要更换供电装置27时,只需将供电装置27所在的第二腔体22打开即可,此时不会对控制板5产生影响;或者,在取出控制板5时,只需将控制板5所在的第一腔体21打开即可,此时不会对供电装置27产生影响,从而实现了控制板5和供电装置27的有效隔离,避免在安装或者取出其中一个部件时对另一个部件产生影响。

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可沿手柄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第一腔体21位于锅体1和第二腔体22之间。即,第一腔体21比第二腔体22更靠近锅体1,使得控制板5与检测锅体1温度的测温组件3之间的距离更近,使得信号的传输更加及时和准确,且便于测温组件3与控制板5之间的走线;同时可使供电装置27距离锅体1较远,避免锅体1的高温对供电装置27产生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板5和供电装置27具体通过引线实现电连接,在该种情况下,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之间开设有可供引线穿过的通孔230,在保证控制板5和供电装置27有效隔离的同时,保证了两者之间的正常走线。具体地,手柄2包括:手柄本体23和手柄盖。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均设置在手柄本体23上。手柄盖包括第一盖体24和第二盖体25,第一盖体24盖设在第一腔体21的开口上,第二盖体25盖设在第二腔体22的开口上。这样设置装配和使用都非常方便,当需要安装或者更换供电装置27时,将第二盖体25打开即可,使控制板5不受影响;当需要安装、更换或者维修控制板5时,将第一盖体24打开即可,使供电装置27不受影响。

具体地,第一腔体21的开口朝上,第二腔体22的开口朝下。其中,控制板5上可以设置按键、指示灯,用户可以通过按键选择不同的烹调功能,例如:无油烟、爆炒等,通过指示灯实现提醒用户的作用。通过将容纳控制板5的第一腔体21的开口朝上设置,从而方便用户按压按键,提高用户体验感。通过将容纳供电装置27的第二腔体22的开口朝下设置,使得水、灰尘或者油渍不易进入至第二腔体22中,对供电装置27进行了有效保护,且从俯视角度来看,看不到第二腔体22和第二盖体25,提高了手柄2的外观美感。

当然,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的开口也可以均朝上设置或者均朝下设置,或者,第一腔体21的开口朝下设置,第二腔体22的开口朝上设置。

具体实现时,第一盖体24可通过卡接的方式盖设在第一腔体21的开口上。第二盖体25可通过旋转卡合的方式盖设在第二腔体22的开口上,其中,为了提高第二盖体25和第二腔体22开口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水、蒸汽、灰尘等脏物进入至第二腔体22内而导致供电装置27受潮或损坏等情况发生,第二腔体22的开口处还设置有密封圈26,密封圈26可以是硅胶圈,也可以是橡胶圈。具体地,第二腔体22的开口处设置有用于容置该密封圈26的容置槽220,这样使得密封圈26更易装配,提高了密封圈26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了第二盖体25和第二腔体22的开口之间的密封效果。

其中,供电装置27具体可包括电池271和电池板272,电池板272固定在第二腔体22内,控制板5具体通过引线与电池板272电连接,电池271可从第二腔体22中取出。当电池271电量不足或耗尽时,将第二盖体25打开,将电池271从第二腔体22取出,然后将新的电池装入第二腔体22中,再盖上第二盖体25即可。需要说明的是,供电装置27也可以为与控制板5电连接的发电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为控制板5供电。

为了提高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之间的密封性,参照图8和图9所示,该烹饪锅具还包括:用于密封通孔230的密封件28,且密封件28上开设有可供引线穿过的引线孔,引线与引线孔之间密封设置。由于密封件28的存在,使得水不会在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之间流动。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28为可插入至通孔230中的密封塞,具体地,密封塞的外壁可与通孔230的孔壁之间过盈配合。当然,密封件28也可以为密封片。或者,引线与通孔230之间的间隙通过灌胶密封。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调器,该烹调器包括:电磁炉和烹饪锅具。

本实施例中的烹饪锅具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其中,电磁炉包括:底壳和位于底壳顶部的面板,底壳内设有线圈盘、电路板、控制器等。面板可以是玻璃面板,也可以是陶瓷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的材质不作限定。其中,烹饪锅具上具有与测温组件3电连接的控制板5,控制器与控制板5电连接。利用电磁炉进行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面板上,给电磁炉通电,此时会有高频的电流通过线圈盘上的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的磁场力,磁力线切割面板上的烹饪锅具,在烹饪锅具的底面产生无数小涡流,从而对烹饪锅具进行加热。

电磁炉工作过程中,位于烹饪锅具上的测温组件3检测锅体1的温度,测温组件3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递至控制板5,然后控制板5将该温度信号传递至电磁炉内的控制器上,从而使电磁炉的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控制锅具的温度,实现电磁炉的精确控温。

本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通过将其烹饪锅具的测温组件3通过丝印的方式设置在锅体1外壁的凹槽10中,因此,在使用、清洗、挪移该烹饪锅具时,使测温组件3不会轻易从凹槽10中脱出,装配非常方便,提高了测温组件3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3准确测温提供了保障,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寿命。同时,测温组件3通过丝印的方式设置在凹槽10中,使得测温组件3可以制作的更薄,相应的,容纳测温组件3的凹槽10则无需开的过深,在保证测温组件3有效测温的基础上,同时提高了锅体1的结构强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