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防止后溜和侧滑的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55082发布日期:2019-12-10 19:05阅读:9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防止后溜和侧滑的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梯子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能够防止后溜和侧滑的梯子。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业、通讯业、广告业、单位居家需求等工作、生活中,常常用到各种各样的梯子。梯子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借力登高工具,一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一人扶好梯子,另一人才能沿着梯子向上爬,否则就有可能发生梯子后溜或侧滑的情况,对爬梯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现在,梯子的防滑措施一般只有梯子腿根部的防滑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技术发展的需求和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后溜和侧滑的梯子。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防止后溜和侧滑的梯子,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能够防止后溜和侧滑的梯子,其结构包括梯子本体,梯子本体底部开设有预留孔。为了解决现有梯子容易后溜和侧滑的问题,在现有梯子本体的结构基础上,增设底部摩擦件和侧部支撑件,侧部支撑件有两个,两个侧部支撑件对称布置于梯子本体的左右两侧。

底部摩擦件包括导轨、限位杆、摩擦垫;导轨的相对两侧面开设有限位孔,梯子本体向下配合伸入导轨,且在导轨的限位孔与梯子本体的预留孔重合时,限位杆穿过限位孔和预留孔后固定连接梯子本体和导轨;摩擦垫固定于导轨底面,摩擦垫接触地面的表面具有反向齿,反向齿的延伸方向与梯子本体底部将要滑动的方向为锐角。

侧部支撑件包括限位底座、支撑连杆、伸缩液压油缸、地面接触结构;限位底座固定于梯子本体侧部,限位底座具有凹槽、与凹槽连通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支撑连杆顶部为球形结构,支撑连杆顶部内嵌并转动于限位底座的凹槽,且支撑连杆顶部在限位底座的凹槽转动时,支撑连杆与竖直平面的夹角不超过45°,支撑连杆与梯子本体侧部的夹角为0°-130°;伸缩液压油缸的伸缩方向平行于支撑连杆的延伸方向,伸缩液压油缸向上固定于支撑连杆底部,伸缩液压油缸向下连接有地面接触结构。

具体的,所涉及限位底座连接梯子本体的中上部。

具体的,所涉及梯子本体与地面夹角大于50°时,支撑连杆卡接于第一限位槽,支撑连杆与梯子本体侧部的夹角为60°-90°;梯子本体与地面夹角小于50°时,支撑连杆卡接于第二限位槽,支撑连杆与梯子本体侧部的夹角为100°-150°。

具体的,所涉及地面接触结构为摩擦块,伸缩液压油缸向下铰接于摩擦块顶部,摩擦块底面具有摩擦凸点。

具体的,所涉及地面接触结构为橡胶吸盘,伸缩液压油缸向下铰接于橡胶吸盘,橡胶吸盘表面具有螺纹换气孔,螺纹堵头密封连接螺纹换气孔。

优选,限位底座与梯子本体的接触面开设有凹槽,且限位底座与梯子本体固定时,该凹槽与梯子本体侧面围成容纳支撑连杆顶部转动的腔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防止后溜和侧滑的梯子,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梯子本体的结构基础上增设底部摩擦件和侧部支撑件,通过增大底部摩擦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防止梯子本体后溜,通过侧部支撑件对梯子本体的支撑和牢固固定,避免梯子本体发生侧滑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主视图;

附图2是图1中限位底座的结构仰视图;

附图3是图1的结构左视图;

附图4是图2中底部摩擦件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附图5是图1的结构俯视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主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信息表示:

10、梯子本体,20、底部摩擦件,30、侧部支撑件;

21、导轨,22、限位杆,23、摩擦垫,24、反向齿;

31、限位底座,32、支撑连杆,33、伸缩液压油缸,

34、第一限位槽,35、第二限位槽,36、凹槽,

37、摩擦块,38、摩擦凸点,37’、橡胶吸盘,38’、螺纹堵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实施例,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结合附图1-5,本实施例提出一种能够防止后溜和侧滑的梯子,其结构包括梯子本体10,梯子本体10底部开设有预留孔。

为了解决现有梯子容易后溜和侧滑的问题,在现有梯子本体10的结构基础上,增设底部摩擦件20、对称布置于梯子本体10左右两侧的侧部支撑件30。

结合附图1-5,底部摩擦件20包括导轨21、限位杆22、摩擦垫23;导轨21的相对两侧面开设有限位孔,梯子本体10向下配合伸入导轨21,且在导轨21的限位孔与梯子本体10的预留孔重合时,限位杆22穿过限位孔和预留孔后固定连接梯子本体10和导轨21;摩擦垫23固定于导轨21底面,摩擦垫23接触地面的表面具有反向齿24,反向齿24的延伸方向与梯子本体10底部将要滑动的方向为锐角,查看附图3、4中箭头方向,此箭头方向即为梯子本体10将要滑动的方向。

侧部支撑件30包括限位底座31、支撑连杆32、伸缩液压油缸33、摩擦块37。限位底座31固定于梯子本体10的中上部,限位底座31与梯子本体10的接触面开设有凹槽36,限位底座31还开设与凹槽36连通的第一限位槽34和第二限位槽35。支撑连杆32顶部为球形结构,支撑连杆32顶部内嵌并转动于限位底座31的凹槽36,限位底座31与梯子本体10固定时,该凹槽36与梯子本体10侧面围成容纳支撑连杆32顶部转动的腔体。支撑连杆32顶部在腔体内转动时,支撑连杆32与竖直平面的夹角不超过45°,支撑连杆32与梯子本体10侧部的夹角为0°-130°;伸缩液压油缸33的伸缩方向平行于支撑连杆32的延伸方向,伸缩液压油缸33向上固定于支撑连杆32底部,伸缩液压油缸33向下铰接于摩擦块37顶部,摩擦块37底面具有摩擦凸点38。

结合附图1-5,本实施例工作时,基于实际需求,我们将梯子放置的倾斜度也不同,为了实现梯子的牢固稳定:在梯子本体10与地面夹角大于50°时,支撑连杆32卡接于第一限位槽34,支撑连杆32与梯子本体10侧部的夹角为60°-90°;在梯子本体10与地面夹角小于50°时,支撑连杆32卡接于第二限位槽35,支撑连杆32与梯子本体10侧部的夹角为100°-150°。通过导轨21可以可以增加梯子本体1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通过摩擦垫23可以增大导轨21与地面的摩擦力,防止梯子本体10后溜,通过侧部支撑件30可以对梯子本体10进行侧面支撑,再加上摩擦块37底面的摩擦凸点38,可以实现侧部支撑的稳固放置,避免梯子本体10发生侧滑问题。不使用时,将侧部支撑件30贴合于梯子本体10的左右两侧面,随后可以利用捆绳将侧部支撑件30绑紧于梯子本体10,方便携带。

实施例二:

结合附图2-6,本实施例提出一种能够防止后溜和侧滑的梯子,其结构包括梯子本体10,梯子本体10底部开设有预留孔。

为了解决现有梯子容易后溜和侧滑的问题,在现有梯子本体10的结构基础上,增设底部摩擦件20、对称布置于梯子本体10左右两侧的侧部支撑件30。

结合附图2-6,底部摩擦件20包括导轨21、限位杆22、摩擦垫23;导轨21的相对两侧面开设有限位孔,梯子本体10向下配合伸入导轨21,且在导轨21的限位孔与梯子本体10的预留孔重合时,限位杆22穿过限位孔和预留孔后固定连接梯子本体10和导轨21;摩擦垫23固定于导轨21底面,摩擦垫23接触地面的表面具有反向齿24,反向齿24的延伸方向与梯子本体10底部将要滑动的方向为锐角,查看附图3、4中箭头方向,此箭头方向即为梯子本体10将要滑动的方向。

结合附图2-6,侧部支撑件30包括限位底座31、支撑连杆32、伸缩液压油缸33、橡胶吸盘37’。限位底座31固定于梯子本体10的中上部,限位底座31与梯子本体10的接触面开设有凹槽36,限位底座31还开设与凹槽36连通的第一限位槽34和第二限位槽35。支撑连杆32顶部为球形结构,支撑连杆32顶部内嵌并转动于限位底座31的凹槽36,限位底座31与梯子本体10固定时,该凹槽36与梯子本体10侧面围成容纳支撑连杆32顶部转动的腔体。支撑连杆32顶部在腔体内转动时,支撑连杆32与竖直平面的夹角不超过45°,支撑连杆32与梯子本体10侧部的夹角为0°-130°;伸缩液压油缸33的伸缩方向平行于支撑连杆32的延伸方向,伸缩液压油缸33向上固定于支撑连杆32底部,伸缩液压油缸33向下铰接于橡胶吸盘37’,橡胶吸盘37’表面具有螺纹换气孔,螺纹堵头38’密封连接螺纹换气孔。

结合附图2-6,本实施例工作时,基于实际需求,我们将梯子放置的倾斜度也不同,为了实现梯子的牢固稳定:梯子本体10与地面夹角大于50°时,支撑连杆32卡接于第一限位槽34,支撑连杆32与梯子本体10侧部的夹角为60°-90°;梯子本体10与地面夹角小于50°时,支撑连杆32卡接于第二限位槽35,支撑连杆32与梯子本体10侧部的夹角为100°-150°。通过导轨21可以可以增加梯子本体1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通过摩擦垫23可以增大导轨21与地面的摩擦力,防止梯子本体10后溜,通过侧部支撑件30可以对梯子本体10进行侧面支撑,再加上橡胶吸盘37’的吸附作用,可以实现侧部支撑的稳固放置,避免梯子本体10发生侧滑问题。不使用时,将侧部支撑件30贴合于梯子本体10的左右两侧面,随后可以利用捆绳将侧部支撑件30绑紧于梯子本体10,方便携带。

针对上述两个实施例,需要补充的是,实施例一的地面接触结构选用摩擦块37,适用于粗糙地面,实施例二的地面接触结构选用橡胶吸盘37’,尤其适用于光滑地面。

以上应用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些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技术内容,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制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内。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所作出的任何改进和修饰,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