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普通的电水壶都是由温度传感器来控制温度,而采用温度传感器控制温度的形式,使内部相应的结构更为复杂,成本较高,其内部的电子板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不便于维修。为了避免产生上述问题,发展成采用蒸汽控制温控器断开形式的玻璃电水壶,在壶内的水烧开后,产生的蒸汽作用于温控器,以断开温控器的连接,从而使发热盘停止加热。
另外,专利号201721264759.6公开的一种具有蒸汽通道的水壶,设计有钩挂部,在钩挂部内设有蒸汽通道,采用此种结构配合的形式,使加热产生的蒸汽进入钩挂部内的蒸汽通道,流向蒸汽开关,蒸汽开关受热后发生跳断,实现液体加热容器的断电。但采用此种结构配合方式,加工复杂装配困难,并且通常钩挂部为塑料件,蒸汽进入其内部的蒸汽通道时,钩挂部受热容易变形,导致结构不稳定,容易从手柄脱落或造成手柄整体变形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简单结构的配合,使其在蒸汽的作用下不易损坏且稳定性较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
壶身;
壶盖,盖合在所述壶身的壶口处,所述壶盖设有与所述壶身内腔连通的壶盖蒸汽通道;
发热盘,所述发热盘置于所述壶身底部,用于对所述壶身内的液体加热;
温控器,用于控制所述发热盘对所述壶身内的液体加热;
蒸汽通道,所述蒸汽通道与所述壶盖蒸汽通道连通,所述蒸汽通道内的蒸汽达到预设流量时,所述温控器断开,以控制所述发热盘停止加热。
进一步的,所述壶盖蒸汽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蒸汽入口和第一蒸汽出口;
所述第一蒸汽入口置于所述壶盖底部且与所述壶身内腔连通,所述第一蒸汽出口置于所述壶盖侧壁且与所述蒸汽通道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壶把,所述壶把包括钩挂部和握持部,所述蒸汽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蒸汽入口和第二蒸汽出口,所述第二蒸汽入口设置于所述钩挂部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温控器置于所述壶把内,所述蒸汽通道置于所述壶把内;
所述第一蒸汽出口与所述第二蒸汽入口连通,所述温控器置于所述第二蒸汽出口处。
进一步的,所述温控器置于所述壶把上部,所述第二蒸汽出口在所述壶把内与所述温控器对应;
所述蒸汽通道具有入口段、出口段和位于二者之间的中间段,所述入口段与所述第二蒸汽入口连通,所述出口段与所述第二蒸汽出口连通,所述中间段的内径大于所述入口段和所述出口段的内径;
所述中间段相对于所述入口段和所述出口段折弯,以使所述蒸汽通道呈z型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温控器置于所述壶身底部,所述蒸汽通道置于所述壶身或所述壶把的任一者上,所述蒸汽通道至少部分伸出至所述壶身底部与所述温控器对应;
所述第一蒸汽出口与所述第二蒸汽入口连通,所述温控器置于所述第二蒸汽出口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蒸汽出口伸出至所述壶身底部与所述温控器对应;
所述蒸汽通道具有中间段,所述中间段将所述第二蒸汽入口和所述第二蒸汽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蒸汽出口与所述中间段之间具有缓冲部。
进一步的,所述温控器具有伸出的感应金属片;
所述感应金属片置于所述第二蒸汽出口处,从所述第二蒸汽出口导出的蒸汽达到所述预设流量后,所述感应金属片动作使所述温控器断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蒸汽入口处具有挡片,所述挡片上设置多个均匀分布的孔,所述壶身内腔与所述第一蒸汽入口通过所述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壶盖蒸汽通道的内腔横截面为圆形,且其直径不小于7mm,所述蒸汽通道的直径不小于7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该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身;壶盖,盖合在壶身的壶口处,壶盖设有与壶身内腔连通的壶盖蒸汽通道;发热盘,发热盘置于壶身底部,用于对壶身内的液体加热;温控器,用于控制发热盘对壶身内的液体加热;蒸汽通道,蒸汽通道与壶盖蒸汽通道连通,蒸汽通道内的蒸汽达到预设流量时,温控器断开,以控制发热盘停止加热。该液体加热容器通过设置在壶盖上的壶盖蒸汽通道将壶内加热产生的蒸汽导入蒸汽通道,随着在蒸汽通道内导入的蒸汽量逐渐增大到预设流量后,内部的蒸汽足以将温控器断开,从而使发热盘停止加热。在本方案中,在壶盖上增加壶盖蒸汽通道与蒸汽通道连通,通过此种结构配合的形式,从壶盖上的壶盖蒸汽通道导出的蒸汽,在经过蒸汽通道控制温控器断开的过程中,蒸汽的热量不会对钩挂部产生影响,避免产生钩挂部受热变形,导致结构不稳定甚至脱落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体加热容器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液体加热容器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液体加热容器主视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标:
1-壶盖;
101-第一蒸汽入口;
102-第一蒸汽出口;
2-壶身;
3-发热盘;
4-连接器;
5-底盖;
6-壶身密封垫;
7-开关;
8-壶把;
81-握持部;
82-钩挂部;
9-蒸汽通道;
901-第二蒸汽入口;
902-第二蒸汽出口;
903-入口段;
904-出口段;
905-中间段;
906-缓冲部;
10-手柄软垫;
11-密封垫;
12-引线;
13-温控器;
131-感应金属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身2;壶盖1,盖合在壶身2的壶口处,壶盖1设有与壶身2内腔连通的壶盖蒸汽通道;发热盘3,发热盘3置于壶身2底部,用于对壶身2内的液体加热;温控器13,用于控制发热盘3对壶身2内的液体加热;蒸汽通道9,蒸汽通道9与壶盖蒸汽通道连通,蒸汽通道9内的蒸汽达到预设流量时,温控器13断开,以控制发热盘3停止加热。该液体加热容器通过设置在壶盖2上的壶盖蒸汽通道将壶内加热产生的蒸汽导入蒸汽通道9,随着在蒸汽通道9内导入的蒸汽量逐渐增大到预设流量后,内部的蒸汽足以控制温控器13断开,使发热盘3停止加热(详见下述)。在本方案中,在壶盖1上增加壶盖蒸汽通道与蒸汽通道9连通。而现有技术中有些采用蒸汽断电形式的电水壶,蒸汽的入口一般设置在壶身2上,壶内产生的蒸汽通过壶身2侧壁进入通道,而通道置于独立可拆卸连接的钩挂部件内,在流经蒸汽的热胀冷缩作用下断开温控器13。本方案设计的壶盖蒸汽通道与蒸汽通道9连通的形式与现有技术的壶身2侧壁作为蒸汽口的设计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具体的,现有技术中在壶身2侧壁开设蒸汽口的形式,在壶身2内部液体沸腾产生蒸汽后,蒸汽向上流动,首先会从壶口流出,在蒸汽的产生量大于壶口的流出量后,蒸汽在壶身2内堆积然后才会逐渐从壶身2侧壁导出,从而通过蒸汽断开加热开关,效率较低。而本方案中优选的,壶盖蒸汽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蒸汽入口101和第一蒸汽出口102;第一蒸汽入口101置于壶盖1底部且与壶身2内腔连通,第一蒸汽出口102置于壶盖1侧壁且与蒸汽通道9连通。使该电水壶在使用时,壶身2内部的液体加热产生蒸汽,由于蒸汽自身的特性,使蒸汽同时从壶口和第一蒸汽入口101导出,随着蒸汽量的增加,第一蒸汽出口102导出更多的蒸汽至蒸汽通道9,保证了蒸汽较高的流动性,避免在开始产生蒸汽时使蒸汽更多的从壶口流出,提高了蒸汽控制加热断开的及时性。
另外,该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壶把8,壶把8包括钩挂部82和握持部81,蒸汽通道9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蒸汽入口901和第二蒸汽出口902,第二蒸汽入口901设置于钩挂部82上方。通过此种配合的形式,使蒸汽通道9与钩挂部82对应,两者分别为独立的个体,从壶盖1上的壶盖蒸汽通道导出的蒸汽,在经过蒸汽通道9控制温控器13断开的过程中,蒸汽的热量不会对钩挂部82产生影响,避免产生钩挂部82受热变形,导致结构不稳定甚至脱落的现象。
优选的,第一蒸汽入口101处具有挡片,挡片上设置多个均匀分布的孔,壶身2内腔与第一蒸汽入口101通过孔连通。通过孔的设计,保证了蒸汽进入的规律性,使其进入壶盖蒸汽通道的蒸汽更加有序的流入蒸汽通道9内,减少蒸汽对壶盖的冲击力,提高壶盖1盖合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第一蒸汽出口102与第二蒸汽入口901连通,温控器13置于第二蒸汽出口902处。温控器13具有伸出的感应金属片131;感应金属片131置于第二蒸汽出口902处,从第二蒸汽出口902导出的蒸汽达到预设流量后,感应金属片131动作使温控器13断开。具体的,在加热时,用户按下开关7,开关控制温控器工作,温控器13控制发热盘3发热,对壶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当壶内液体沸腾后,产生的蒸汽通过壶盖蒸汽通道进入连通的蒸汽通道9,随着蒸汽在蒸汽通道9内的增加,达到预设流量(指能够使感应金属片131的两个接触的弹片受热膨胀后相互弹开,不再接触,而产生的蒸汽量)后,此时,蒸汽控制温控器13断开,发热盘3停止加热工作,从而完成壶内液体沸腾后自动断电。该设计将传统的由温度传感器控制温度的形式设计成感应蒸汽热量来控制启闭的形式,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且不易损坏。
作为优选,壶身2底部设有底盖5,其中,连接器4置于底盖5中,以便于通过连接器4与外部电源连通,使温控器13通电,温控器13通过引线12与发热盘3连接,以控制发热盘3对壶身2内液体加热。另外,将发热盘3等零部件包覆在底盖5内,避免暴露在外部,并且,壶身2和底盖5之间通过壶身密封垫6密封连接。避免内部的电子零部件受到外部的损坏,提高使用寿命。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蒸汽通道9为在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内开设的通孔。通孔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蒸汽入口901和第二蒸汽出口902,第二蒸汽入口901与第一蒸汽出口102连通,感应金属片131置于第二蒸汽出口902处,从第二蒸汽出口902导出的蒸汽用于将两个感应金属片131之间弹开。将蒸汽通道9设计为与液体加热容器一体成型的形式,尽可能的减少了零部件的装配,节约了装配时间,同时,能够避免装配过程中零部件的损坏和蒸汽通道受热变形,致使钩挂部81脱落,提高使用寿命。
另外,如图2所示,蒸汽通道9为穿过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的蒸汽导管,蒸汽导管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蒸汽入口901和第二蒸汽出口902,第二蒸汽入口901与第一蒸汽出口102连通,感应金属片131置于第二蒸汽出口902处,从第二蒸汽出口902导出的蒸汽用于将两个感应金属片131之间弹开。蒸汽通道9也可以设计为独立的管路从壶身2内部预先开设的孔穿过,以便于蒸汽导管的更换,便于维修,便于用户的使用。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无论蒸汽通道9采用上述的哪种形式,都不会对蒸汽通道9本体的具体的位置以及通道的布置作出具体限定,只要保证蒸汽通道9的第二蒸汽入口901与第一蒸汽出口102连通,第二蒸汽出口902对应的位置设有感应金属片131即可。通过从第二蒸汽出口902导出的蒸汽(如图4所示,其中箭头的方向为蒸汽的运动方向),作用于感应金属片131上,感应金属片131在蒸汽的热量的作用下,通过热胀冷缩的原理,两个弹片受热膨胀变形,在足够的蒸汽作用下,两个弹片弹开,从而温控器13自身断开,温控器13停止工作,发热盘3停止加热。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温控器13置于壶把8内,蒸汽通道9置于壶把8内,或者,温控器13置于壶身2底部,蒸汽通道9置于壶身2或壶把8的任一者上,蒸汽通道9至少部分伸出至壶身2底部与温控器13对应。壶把8与壶身2可拆卸连接,对应第一蒸汽出口102与第二蒸汽入口901连通部分的位置,壶把8与壶身2之间设有密封垫11。通过密封垫11的设计,能够保证壶把8与壶身2连接的密封稳定性,使第一蒸汽出口102与第二蒸汽入口901连通,且能够避免蒸汽从壶把8连接的缝隙流出,影响开关7断开的及时性。并且,在壶把8与壶身2之间的其他连接处,配合时,两者之间设置手柄软垫10,避免在装配时的磨损。另外,壶把8与壶身2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更为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温控器13置于壶身2底部,第二蒸汽出口902伸出至壶身2底部与温控器13对应;蒸汽通道9具有中间段905,中间段905将第二蒸汽入口901和第二蒸汽出口902连通,第二蒸汽出口902与中间段905之间具有缓冲部906。蒸汽通道9从对应第一蒸汽出口102的位置延伸至底盖5包裹的腔体内,且第二蒸汽出口902伸出至壶身2底部,从而使蒸汽控制底部的感应金属片131的断开。此种配合结构简单,通过此种形式更加便于各个相关零部件的配合,无需占用另外的空间,在中空的壶把8或壶身2侧壁内设置蒸汽通道9即可实现,布局合理。并且,通过缓冲部906的设计,将中间段905与第二蒸汽出口902连通,以将经由中间段流过的蒸汽在缓冲部906进行积攒,一方面,能够保证积攒足够量的蒸汽实现控制感应金属片131之间的弹开,另一方面,实现蒸汽在从第二蒸汽出口902流出前的缓冲,避免蒸汽在没有达到足够量时通过其冲击力将感应金属片131配合的两个弹片弹开,使壶身2内的液体没有达到足够的沸腾温度就断开电源,影响用户的使用效果。
或者,如图3和图4所示,温控器13置于壶把8上部,第二蒸汽出口902在壶把8内与温控器13对应;蒸汽通道9具有入口段903、出口段904和位于二者之间的中间段905,入口段903与第二蒸汽入口901连通,出口段904与第二蒸汽出口902连通,中间段905的内径大于入口段903和出口段904的内径;中间段905相对于入口段903和出口段904折弯,以使蒸汽通道9呈z型布置。通过引线12将置于壶把8内部的温控器13及其伸出的感应金属片131与发热盘3连接,以此来缩短蒸汽通道9的长度,提高了蒸汽控制开关7断开的及时性,避免过长的蒸汽通道9在流动过程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蒸汽转为液体,延迟开关7的断开。进一步的,将中间段905设计为内径大于入口段903和出口段904的内径的管路,目的在于能够保证在较短的通道内能够积攒足量的蒸汽以能够断开感应金属片131的配合,达到蒸汽开关的效果。同时,使蒸汽通道9呈z型布置的目的在于使其内的蒸汽在蒸汽通道9内缓冲,避免对感应金属片131的冲击。不会对钩挂部82造成影响。
为了保证蒸汽能够更迅速稳定的进入蒸汽通道9,壶盖蒸汽通道的内腔横截面为圆形,且其直径不小于7mm,蒸汽通道9的直径不小于7mm。以能够有足够量的蒸汽从蒸汽通道9导出,在较短的时间内断开开关7,更加及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