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7683发布日期:2020-03-24 14:04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饭煲因具有快捷、方便,以及能够对食物进行蒸、煮、炖、煨、可预约等多种操作功能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传统的电饭煲存在烹饪结束后,因煲内高压而不能快速开盖的缺陷,用户必须等待排气阀排气降压,或者让烹饪腔内的食物自然冷却,烹饪腔内压力降低后才能开盖取出食物,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不便。

为解决该技术问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通过水冷以实现电饭煲类产品快速开盖的方案,该类电饭煲包括煲体、煲盖和内锅,所述内锅置于所述煲体内,所述煲盖包括上盖和内盖,所述内盖与所述内锅形成烹饪腔,所述锅盖包括冷却盖板,所述冷却盖板与所述内盖密封连接以形成冷却腔,所述冷却腔连通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内盖上还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设有重锤,为简化工艺,降低成本,所述冷却腔位于所述排气管和所述重锤以外的内盖区域,即所述冷却腔在内盖上的位置不与所述排气管、重锤在内盖上的投影重叠,从而所述冷却腔不会与所述重锤或排气管干涉。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所述冷却腔的面积较小,其仅能占所述内盖面积的1/8-1/2,冷却效率比较低。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地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以提高冷却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和锅体,所述锅盖包括内盖,所述内盖和所述锅体之间配合形成烹饪腔;所述锅盖还包括冷却盖,所述内盖和所述冷却盖之间配合形成能够冷却所述烹饪腔的冷却腔,所述锅盖还具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穿经所述冷却腔。

所述冷却腔在所述内盖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内盖上表面面积的1/2。

所述锅盖还包括上盖,所述内盖具有用于连接所述上盖和所述内盖的凸沿,所述内盖还具有相对于所述凸沿下沉的凹台,所述冷却腔在所述内盖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凹台。

所述内盖与所述上盖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凹台的中央区域下沉,以使所述冷却腔与所述凹台中央区域对应的部位的高度大于所述冷却腔其余部位的高度。

所述内盖和所述冷却盖密封配合。

所述冷却盖面向所述内盖的一侧具有凸出的外缘,且外缘的断面呈弧形。

所述冷却盖背对所述内盖的一侧具有与所述外缘位置相对的加强环。

所述锅盖还包括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穿经所述冷却腔,且所述测温元件与所述冷却盖和所述内盖均密封配合。

所述冷却腔连通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冷却盖或所述内盖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排气通道穿经所述冷却腔,所述冷却盖得以覆盖大部分的内盖区域,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显著增大了所述冷却腔的容积,从而大大提高了冷却效率。

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冷却腔与所述烹饪腔之间只隔着所述内盖,从而提升了冷却效果,一般而言短短的几秒钟即可将所述烹饪腔中的气压降到标准大气压,可实现快速开盖,从而缩短了等待时间,愉悦了用户体验。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冷却盖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内盖上,一方面实现了冷却盖和内盖的固定,另一方面实现了冷却盖和内盖的密封,从而省却了诸如螺钉等固定结构以及密封圈等密封结构。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冷却盖、内盖及内胆的装配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冷却盖、内盖及内胆装配后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图2的b部放大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冷却盖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所述冷却盖的俯视图。

其中,

1.冷却盖11.加强环12.外缘2.内盖21.凸沿22.凹台3.内胆4.进水口5.出水口6.烹饪腔7.导向结构71、71′.分隔筋72、72′.第一凸筋73、73′.第二凸筋74、74′.第三凸筋8.排气通道9.冷却腔10.上密封圈11.下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和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内胆3,所述锅盖包括内盖2,所述内盖2和所述内胆3之间配合形成烹饪腔6。

如图1和图5所示,其给出了所述内盖2的整体形状呈圆形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内盖2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示的圆形,还可以采用其它的几何形状,例如,方形、长方形,类圆形,类椭圆形等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锅盖还包括冷却盖1,所述内盖2和所述冷却盖1之间配合形成能够冷却所述烹饪腔6的冷却腔9。所述冷却腔9连通有进水口4和出水口5。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盖1位于所述内盖2的上方,所述进水口4和所述出水口5开设在所述冷却盖1上,所述烹饪器具烹饪结束后,向所述冷却腔9内通入冷却介质,例如,冷水,冷却介质与高温的内盖发生热交换,使内盖2温度降低,温度降低后的内盖2与所述烹饪腔6内的热蒸汽发生热交换,从而使烹饪腔6内的温度下降,进而降低烹饪腔6内的压力,达到快速开盖的目的。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锅盖还具有排气通道8,所述排气通道8穿经所述冷却腔9。为避免冷却介质自所述排气通道8与所述冷却盖1,以及所述排气通道8与所述内盖2之间的结合位置处泄漏,所述排气通道8与所述冷却盖1密封配合,且所述排气通道8与所述内盖2密封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排气通道8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所述冷却盖1、所述内盖2相连,焊接的方式一方面实现了所述排气通道8的固定,另一方面,实现了所述排气通道8与所述冷却盖1、以及所述排气通道8与所述内盖2之间的结合部位处的密封。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气通道8通过激光焊的方式分别与所述冷却盖1和所述内盖2固连。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排气通道8与所述冷却盖1、内盖2之间的密封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通过焊接密封的方式,还可以依靠密封圈实现密封,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所述冷却盖1和所述内盖2上分别开设有供所述排气通道8穿过的通孔,所述冷却盖1的通孔处设置有上密封圈10,所述内盖2的通孔处设置有下密封圈11,通过所述上、下密封圈分别实现所述排气通道8与所述冷却盖1、以及所述排气通道8与所述内盖2之间的密封,避免冷却介质的泄露。

所述烹饪器具还具有浮子和安全阀,所述浮子和安全阀分别位于所述排气通道的两侧,所述浮子、排气通道8和安全阀均设置在阀座上,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密封圈10被压紧在所述阀座与所述冷却盖1之间,所述上密封圈10同时用于实现所述浮子与所述冷却盖1之间的密封,以及实现所述安全阀与所述冷却盖1之间的密封。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浮子与所述内盖2之间,以及所述安全阀与所述内盖2之间均采用激光焊接,以实现所述浮子与所述内盖2的密封,以及所述安全阀与所述内盖2的密封。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浮子与所述内盖2的密封方式,以及所述安全阀与所述内盖2的密封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所述的焊接方式,还可以采用设置密封圈的方式,实现所述内盖2分别与所述浮子和安全阀的密封。

所述烹饪器具还具有测温结构,以用于检测所述烹饪腔内的温度,所述测温结构包括测温元件,以及分别开设在所述内盖2和所述冷却盖1上的用于安装所述测温元件的安装孔。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所述测温元件选用温度传感器,为避免冷却介质自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冷却盖1,以及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内盖2的结合位置处泄漏,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冷却盖1和所述内盖2均密封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浮子通过焊接(例如,激光焊)的方式分别与所述冷却盖1、所述内盖2相连,焊接的方式一方面实现了所述浮子的固定,另一方面,实现了所述浮子与所述冷却盖1、以及所述浮子与所述内盖2之间的结合部位处的密封。当然,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浮子与所述冷却盖1、内盖2之间的密封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通过焊接密封的方式,还可以依靠密封圈实现密封。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所示,所述排气通道8、浮子等部件均穿经所述冷却腔9,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冷却腔而言,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冷却腔9的容积显著增大,所述冷却腔9在所述内盖2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内盖2上表面面积的1/2,或者说,所述冷却腔9的平面面积大于所述内盖2平面面积的1/2,术语“平面面积”指的是,以垂直于所述烹饪腔6的轴向的方向剖切所述冷却腔9和所述内盖2,所得到的剖切后的断面面积。

所述锅盖还包括上盖,如图1所示,所述内盖2具有用于连接所述上盖和所述内盖2的凸沿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内盖2与所述上盖可拆卸地连接,以方便所述内盖2的拆卸和清洗。用于实现所述内盖2与所述上盖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有多种,例如,采用卡扣结构实现两者的卡配,又如,采用螺钉实现两者的紧固,再如,采用上述卡接配合和所述螺钉紧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两者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等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盖2还具有相对于所述凸沿21下沉的凹台22,所述冷却腔9在所述内盖2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凹台22,也就是说所述冷却腔9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凹台22的截面形状相适配。如图1和图5所示,其给出了所述凹台22截面呈圆形的示例,与之相对应的,所述冷却盖1的截面形状也呈圆形,但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凹台22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示的圆形,其还可以采用其它的诸如方形、长方形、类圆形等几何形状,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冷却盖1采用与所述凹台22相适配的几何形状。

所述内盖2和所述冷却盖1密封配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冷却盖1通过焊接(例如,激光焊)的方式与所述内盖2相连,焊接的方式既实现了所述冷却盖1与所述内盖2的相对固定,又实现了所述冷却盖1与所述内盖2的密封。

进一步地,为方便所述冷却盖1与所述内盖2焊接时的对心密封,减小两者之间的间距,提升两者焊接密封性能,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冷却盖1面向所述内盖2的一侧具有凸出的外缘12,且外缘12的断面呈弧形。

更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冷却盖1背对所述内盖2的一侧具有与所述外缘12位置相对的加强环11,从而增加了所述冷却盖1边缘的结构刚度,避免了运输以及焊接加工过程中,所述冷却盖1的边缘发生变形,而影响其与所述内盖2的焊接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所述凹台22的中央区域下沉,以使所述冷却腔9与所述凹台22中央区域对应的部位的高度大于所述冷却腔9其余部位的高度,以进一步增大所述冷却腔9的容积,提高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描述,将所述冷却盖1作为所述冷却腔9的第一侧壁,将与所述冷却盖1位置相对的所述内盖2作为所述冷却腔9的第二侧壁。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水流路径的导向结构7,所述导向结构7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侧壁固连、另一侧向所述第二侧壁延伸。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导向结构7的高度小于所述冷却腔9内部空间的高度,以使所述导向结构7与所述冷却腔9的第二侧壁之间存在间隙。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隙的高度为0.5-2mm。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所述导向结构,并设置所述间隙的作用原理大致为:一方面,通过所述进水口4刚进入所述冷却腔9的冷却介质温度低,分子运动低,容易在所述冷却腔9的第二侧壁的上表面形成堆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设置所述间隙,可以提高冷却效率,具体的,该间隙并没有让所述冷却腔9在所述导向结构7的两侧完全分隔,因此温度低的冷却介质在所述冷却腔9的第二侧壁的上表面将充分流动,不会因为所述导向结构7的阻挡而出现温度低的冷却介质无法在所述冷却腔9的第二侧壁的上表面充分扩散的问题,进而使得温度低的冷却介质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吸收所述第二侧壁的热量,形成温度高的冷却介质,温度变高的冷却介质容易上浮,积聚在所述冷却腔9的第一侧壁一侧,被所述导向结构7阻挡,使得温度高的冷却介质只能沿着所述导向结构7的轨迹流动才能到达所述出水口5,从而延长了水流的路径,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效果;另一方面,高速流动的水流在面对狭窄的间隙时,其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其在间隙处受阻,因此,大部分的水流将不容易经所述间隔处越过所述导向结构7,绝大部分水流将从所述导向结构7的外侧流去,从而能够将温度高的冷却介质沿所述导向结构7的外侧导流出去,为从所述进水口4处输送进来的温度低的冷却介质提供空间,避免热水长时间地堆积在所述冷却腔9中。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向结构7包括:分隔筋71,所述进水口4和所述出水口5位于所述分隔筋71的两侧;第一凸筋72,所述第一凸筋72与所述分隔筋71相连,且所述第一凸筋72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冷却腔9的宽度方向的夹角小于90°;以及第二凸筋73,所述第二凸筋7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筋72相连,另一端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冷却腔9的长度方向的夹角小于90°。

所述导向结构7还包括多条第三凸筋74,所述第一凸筋72及多条所述第三凸筋74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凸筋72和与其相邻的第三凸筋74之间,以及相邻两条第三凸筋74之间均存在过水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5所示,所述分隔筋71、第一凸筋72、第二凸筋73及第三凸筋74均采用平直的结构,所述第一凸筋72与所述分隔筋71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凸筋72与所述第二凸筋73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凸筋73与所述第三凸筋74的连接处均采用弧形过渡。

具体地来说: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4和所述出水口5相邻布置,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进水口4和所述出水口5的相对位置并不局限于图示的相邻布置,还可以相对较远。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分隔筋71横亘在所述进水口4和所述出水口5之间,所述分隔筋71的两端分别向远离所述进水口4和所述出水口5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分隔筋71的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冷却腔9的第三侧壁相邻或者抵靠的位置。当所述内盖2的截面与所述冷却盖1的截面均为图示的圆形或类圆形结构时,所述第三侧壁指的是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环形壁,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壁指的是所述外缘12的内表面围成的侧壁;当所述内盖2的截面与所述冷却盖1的截面为方形或长方形结构时,所述第三侧壁指的是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侧壁,在该情况下,所述冷却腔9还包括与所述第三侧壁位置相对的第四侧壁,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且用于连接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第五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五侧壁位置相对的第六侧壁。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凸筋72与所述分隔筋71之间的夹角θ满足0°<θ≤90°,所述第一凸筋72的至少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尽量延伸至与所述冷却腔9的侧壁(所述第五侧壁、第六侧壁,或者所述环形壁)靠近的位置,但与所述分隔筋71不同的是,所述第一凸筋72的端部与所述冷却腔9的侧壁(所述第五侧壁、第六侧壁,或者所述环形壁)之间存在过流间隙,以使所述冷却介质通过。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凸筋72的至少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向所述冷却腔9的边缘部分延伸,以引导所述冷却介质的流动,延长所述冷却介质沿第一方向的流动路径。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筋7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筋72的一端相连、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尽量延伸至与所述冷却腔9的侧壁(所述第四侧壁或所述环形壁)靠近的位置,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凸筋73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向所述冷却腔9的边缘部分延伸,以引导所述冷却介质的流动,延长所述冷却介质沿第二方向的流动路径。与所述分隔筋71不同的是,所述第二凸筋73的端部与所述冷却腔9的侧壁(所述第四侧壁或所述环形壁)之间存在过流间隙,以使所述冷却介质通过。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其中一条所述第三凸筋7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筋73相连,另一端向所述冷却腔9的侧壁流动,以进一步引导所述冷却介质的流动,延长所述冷却介质沿第一方向的流动路径。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凸筋74有多条,所述第一凸筋72和多条所述第三凸筋74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布,该依次排布可以是在第二方向上的等间距排布,也可以是在第二方向上的非等间距排布,只要保证第一凸筋72和与其相邻的第三凸筋74之间,以及相邻两条第三凸筋74之间均存在过水间隙即可。图5中给出了其中一条第三凸筋74与所述第二凸筋73之间存在过水间隙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中,除了上述的与所述第二凸筋73相连的一条第三凸筋74以外,其余的各所述第三凸筋74并不必然不与所述第二凸筋73相连,其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只要能够实现引导所述冷却介质的流动,并将所述冷却介质最终引导至自所述出水口5流出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烹饪器具烹饪结束后,所述冷却介质自所述进水口4进入所述冷却腔9,如图5所示,其中箭头方向示出了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介质的大体流向,在所述导向结构7的作用下逐步充满所述冷却腔9,并最终从所述出水口5流出,由于所述导向结构7的存在,所述冷却介质尽可能多的铺满所述冷却腔9的整个区域后,才从所述出水口5流出,延长了冷却介质的流动路径,提高了冷却介质的利用率,并最终提高了冷却效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盖通过固定结构固定到所述内盖上,所述冷却盖和所述内盖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使用所述固定结构将所述冷却盖装配到所述内盖上时,可实现所述密封圈的压紧,从而实现所述冷却盖与所述内盖之间的密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

实施例1中所述冷却盖设置在所述内盖的上方,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均开设在所述冷却盖上。而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盖位于所述内盖的下方,为方便实现所述冷却介质的循环输送,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均开设在所述内盖上。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增大所述冷却腔的容积,所述冷却盖的中央区域相较于所述冷却盖的其余区域进一步下沉,以形成一个朝向所述烹饪腔凸出的凸台,从而增大了所述冷却腔的容积。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内盖固连、另一端向所述冷却盖延伸。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

实施例1中,用于组成所述导向结构7的分隔筋71、第一凸筋72、第二凸筋73和第三凸筋74基本采用了平直的结构形式。而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分隔筋71′、第一凸筋72′、第二凸筋73′和第三凸筋74′大体采用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凸筋73′为分段式结构,所述第二凸筋73′横亘在所述第一凸筋72′及与所述第一凸筋72′相邻的第三凸筋74′之间,以及相邻两条第三凸筋74′之间,以形成冷却介质向所述出水口5一侧流动的阻碍。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筋72′的两端、第三凸筋74′的两端以及虽然分段式设置但将所述第二凸筋73′作为一个整体时其一端,尽量向所述冷却腔9的边缘部分延伸,以引导并延长所述冷却介质的流动路径,如图6所示,其中箭头方向示出了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介质的大体流向,在所述导向结构7的作用下逐步充满所述冷却腔9,并最终从所述出水口5流出。

实施例5:

实施例1中所述冷却盖1是一个独立于所述锅盖的上盖的结构件,其单独成型并与所述内盖2连接,并限定出所述冷却腔9。而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的下表面与所述内盖2的上表面配合,以限定出所述冷却腔,换句话说,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兼具了实施例1中所述冷却盖的功用。此外,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上盖与所述内盖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密封。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结构7一端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固连、另一端向所述内盖2的上表面延伸,并与所述内盖2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间隙。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用于组成所述导向结构7的各筋并不必然采用如实施例1所述的平直结构,以及如实施例4所述的弧形结构,还可以是平直结构与弧形结构相结合的结构形式,或者环绕或者其它蜿蜒的结构形式,以引导并延长所述冷却介质的流动路径,提高冷却介质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中,不论是采用通过增加所述冷却腔9的容积的方式,还是通过增设导向结构7以延长所述冷却介质的流动路径的方式,还是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其均能够起到提高冷却效率的目的,从而可实现烹饪结束后的快速开盖,缩短了用户的等待时间,愉悦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