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片加热式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51211发布日期:2020-04-28 20:42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片加热式炊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炊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热片加热式炊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的提升,其衣食住行都在不断的追求更高的品质,其中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人们对食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其具体要求不仅仅是菜谱更加丰富多样化,更是对烹饪设备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现有的很多采用发热片加热的炊具,比如一些电压力锅和电饭煲等,存在加热效果差、发热片容易损坏以及发热片更换麻烦的问题,不仅使得烹饪效果降低,影响食物的质量,而且还需要经常维修,使用寿命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热效果好、容易更换发热片和使用寿命长的发热片加热式炊具。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发热片加热式炊具,包括锅体和锅盖,锅体包括锅胆和设置于锅胆下方的底座,底座于锅胆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发热片,具体的,底座上方设置安装座,安装座的上端和侧壁均设置有开口,安装座与锅胆之间形成一个侧面开口的抽屉结构,安装座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装置,以用于将第一发热片从安装座的侧面开口处插入并抵持且紧密贴合于锅胆的底部。

可选的,第一发热片包括第一基材和第一发热元件,第一发热元件呈双螺旋状设置于第一基材上,第一发热元件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电极,第一发热元件设置于两个第一电极之间,第一发热元件的中部形成第二电极。

可选的,锅胆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发热片。

可选的,第二发热片包括第二基材和设置于第二基材上的第二发热元件,第二基材贴设于锅胆的外侧壁上,第二发热元件的两端连接有第三电极,第二发热元件的中部形成第四电极,第三电极设置于锅胆上下端的其中一端,第四电极设置于另一端,第二发热元件呈双螺旋状环绕于锅胆的外侧壁上。

可选的,底座上设置有导热锅,锅胆设置于导热锅内,锅胆的外壁与导热锅的内壁相适配,第一发热片能抵持于导热锅的底部,第二发热片贴设于导热锅的外侧壁上。

可选的,导热锅的底部为凸曲面,第一基材的上表面为与导热锅的底部相适配的凹曲面。

可选的,导热锅为微晶玻璃制成。

可选的,弹性装置包括导杆、弹簧以及导柱,导柱设置有通孔,导柱的一端设置于底座上,导杆的一端设置于安装座的底部,其另一端插设于导柱的通孔内,弹簧套设于导杆的外侧,弹簧的上下端分别与安装座的底部和导柱的上端面抵持。

可选的,底座和安装座均为绝热体。

可选的,第一发热元件和第二发热元件均为长条形的片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安装座与锅胆之间形成一个侧面开口的抽屉结构,安装座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装置,第一发热片可以从安装座的侧面开口处插入并抵持且紧密贴合于锅胆的底部。第一发热片不与锅体的底壁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第一发热片直接放置于锅体的底壁上时,因为加工精度以及热变形等导致第一发热片和锅胆不能更好的贴合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加热效果;同时,锅胆设置在底座上,第一发热片通过弹性装置抵持且紧密贴合于锅胆的底部,避免了第一发热片受到锅胆以及锅胆内的食物所产生的压力,进而降低了第一发热片损坏的几率,提高了使用寿命;第一发热片可以从安装座的侧面开口处插入到锅胆的底部,当第一发热片发热效果变差或者损坏时,将新的发热片从安装座的侧面开口出插入即可,而不需要将炊具拆掉,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部件第一发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部件弹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热片加热式炊具,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锅体100和锅盖200,锅体100包括锅胆101和设置于锅胆101下方的底座102,底座102于锅胆101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发热片103,具体的,底座102上方设置安装座104,安装座104的上端和侧壁均设置有开口,安装座104与锅胆101之间形成一个侧面开口的抽屉结构,安装座104与底座102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装置105,以用于将第一发热片103从安装座104的侧面开口处插入并抵持且紧密贴合于锅胆101的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04与锅胆101之间形成一个侧面开口的抽屉结构,安装座104与底座102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装置105,第一发热片103可以从安装座104的侧面开口处插入并抵持且紧密贴合于锅胆101的底部。第一发热片103不与锅体100的底部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第一发热片103直接放置于锅体100的底壁上时,因为加工精度以及热变形等导致第一发热片103和锅胆101不能更好贴合的问题,提高了加热效果。同时,锅胆101设置在底座102上,第一发热片103通过弹性装置105抵持且紧密贴合于锅胆101的底部,避免了第一发热片103受到锅胆101以及锅胆101内的食物所产生的压力,进而降低了第一发热片103的损坏几率,提高了使用寿命。第一发热片103可以从安装座104的侧面开口处插入到锅胆101的底部,安装座104的侧面开口可以设置在锅体100的检修位置,当第一发热片103发热效果变差或者损坏时,将新的发热片从安装座104的侧面开口出插入即可,而不需要将炊具拆掉,方便快捷。

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发热片103包括第一基材106和第一发热元件107,第一发热元件107呈双螺旋状设置于第一基材106上,第一发热元件107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电极108,第一发热元件107设置于两个第一电极108之间,第一发热元件107的中部形成第二电极109。第一基材106可以是云母片或陶瓷片,云母片和陶瓷片不仅绝缘效果好,而且能承受较大压力,第一发热元件107可以是第一镍合金热电阻或铁铬合金电阻或其它常见的电热锅的发热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热元件107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电极108,第一发热元件107设置于两个第一电极108之间,第一发热元件107的中部形成第二电极109,第一电极108和第二电极109通电后,第一发热元件107形成并联的双发热结构,即使某一半的第一发热元件107损坏,剩下一半的第一发热元件107仍然可以起到发热作用,提高了第一发热元件107的使用寿命,同时,第一发热元件107呈双螺旋状分布,还使得第一发热片103的传热更加均匀。

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锅胆10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发热片110。设置第二发热片110,使得锅胆101的底部和侧壁同时受热,从而使得锅胆101受热更加均匀,使锅胆101内的食物受热更均匀,进一步提高了食物的烹饪质量。

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发热片110包括第二基材111和设置于第二基材111上的第二发热元件112,第二基材111贴设于锅胆101的外侧壁上,第二发热元件112的两端连接有第三电极113,第二发热元件112的中部形成第四电极114,第三电极113设置于锅胆101上下端的其中一端,第四电极114设置于另一端,第二发热元件112呈双螺旋状环绕于锅胆101的外侧壁上。第三电极113和第四电极114通电后,第二发热元件112形成并联的双发热结构,即使某一半的第二发热元件112损坏,剩下一半的第二发热元件112仍然可以起到发热作用,提高了第二发热元件112的使用寿命,同时,第二发热元件112呈双螺旋状环绕于锅胆101的外侧壁上,会使得锅胆101侧壁受热更均匀。

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底座102上设置有导热锅115,锅胆101设置于导热锅115内,锅胆101的外壁与导热锅115的内壁相适配,第一发热片103能抵持于导热锅115的底部,第二发热片110贴设于导热锅115的外侧壁上。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是在锅胆101和第一发热片103以及第二发热片110之间设置一个导热锅115,第一加热片103和第二发热片110通电发热后,先对导热锅115的底部和侧壁加热,导热锅115整体受热后,再对锅胆101进行整体上的加热,因为锅胆101外壁与导热锅115的内壁相适配,这样使得锅胆101整体上均匀受热,进而使得锅胆101内的食物受热更加均匀,提高了食物的烹饪质量。

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热锅115的底部为凸曲面,第一基材106的上表面为与导热锅115的底部相适配的凹曲面。将导热锅115和第一基材106的接触面由平面设置为曲面,可以提高导热锅115底部的受热面积,进而提高了传热效率。

在部分实施例中,导热锅115为微晶玻璃制成,微晶玻璃绝缘性能和导热性能好,热稳定性能好,使用温度高。

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弹性装置105包括导杆116、弹簧117以及导柱118,导柱118设置有通孔,导柱118的一端设置于底座102上,导杆116的一端设置于安装座104的底部,其另一端插设于导柱118的通孔内,弹簧117套设于导杆116的外侧,弹簧117的上下端分别与安装座104的底部和导柱118的上端面抵持。弹簧117带动安装座104上下移动,导杆116可沿着导柱118的通孔滑动,导杆116对弹簧117起到导向作用,防止其左右偏移。需要说明的是,弹性装置105可以是弹性橡胶或弹簧片。

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发热元件107和第二发热元件112均为长条形的片状结构。在第一基材106或第二基材111表面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第一发热元件107或第二发热元件112的长度可以更长,这样使得第一发热元件107或第二发热元件112的电阻值更大,从而可以提高发热效率,同时,呈片状结构的第一发热元件107或第二发热元件112使得锅胆101或导热锅115的传热面积更大,进一步提高了加热效率。

在部分实施例中,底座102和安装座104均为绝热体。第一发热片103发热后,不会沿着底座102或安装座104传到锅体100的锅壳上,既方便使用,还不会造成热量的散失。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