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NICU新生儿体位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64638发布日期:2020-04-21 17:33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NICU新生儿体位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nicu新生儿体位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正确的睡觉体位不仅可以使新生儿健康成长,而且对于新生儿的头型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侧卧睡姿,尤其是侧卧最好采用右侧位,能避免心脏受压,又能预防吐奶,特别是刚吃完奶后新生儿更应右侧卧,有利于胃内食物顺利进入肠道,但是新生儿不容易维持侧卧姿态,俯卧睡姿趴着睡有助于胸廓和肺的生长发育,因为趴着时新生儿的胸部压迫床,床的反作用力正好按摩小儿的胸廓,能提高新生儿的肺活量,仰卧睡姿便于父母直接观察婴儿脸部的表情,新生儿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一般建议1岁以内的新生儿应仰卧、俯卧、侧卧三种姿势交替睡,每天不要固定一个姿势,但是,新生儿并没有自主控制能力,市面上很少有专门辅助看护人员来调节新生儿体位的装置,需要看护人员付出很大的精力才能帮助新生儿去实现体位的变换,有的看护人员用床单或者枕头叠加起来,利用床单或者枕头的支撑作用来帮助新生儿改变体位和保持体位,操作麻烦,而且新生儿易哭闹,常规的体位调节装置不具有辅助看护者哄睡新生儿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科护理体温计消毒盒,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看护人员调节新生儿体位不方便和常规的体位调节装置不具有辅助看护者哄睡新生儿的功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架体,架体的上端设有可转动的床体,床体内的底板上设有头颈支撑部、胸腹支撑部和腿脚支撑部,所述头颈支撑部上设有第一气囊,第一气囊上设有头颈枕,所述胸腹支撑部上设有第二气囊,所述腿脚支撑部设有第三气囊,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相互配合形成新生儿俯卧位支撑结构;

所述第二气囊的上端固定有肩部支撑气囊,肩部支撑气囊与头颈枕相互配合形成新生儿仰卧位支撑结构;

所述第二气囊的上端设有两个可拆卸的条形挡块,条形挡块与头颈枕配合形成新生儿侧卧位支撑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囊包括胸部支撑气囊、腹部支撑气囊和腿部支撑气囊,所述胸部支撑气囊、腹部支撑气囊和腿部支撑气囊的上表面连接在一起为弧形面,胸部支撑气囊的高度最高,第二气囊的弧形表面从胸部支撑气囊向腿部支撑气囊的高度依次降低;

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三气囊的高度高于第二气囊的最大高度。

优选的,所述腿部支撑气囊上设有弧形缺口,第三气囊上设有可与弧形缺口配合的弧形凸起。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囊、第三气囊和肩部支撑气囊的上表面固定有多个半球形的弹性球,多个弹性球间的间隙形成通风道。

优选的,所述条形挡块的下端设有刺面魔术贴,第二气囊的上表面设有魔术贴毛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和肩部支撑气囊的侧面分别设有一个充气口。

优选的,所述架体的上端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连接件,连接件的上端与床体的下端铰接;

所述床体的下端设有柜体,柜体的上端设有齿轮,齿轮右端面的边缘固定连接有一个销杆,销杆上转动连接有一根连杆,所述床体的下端与连杆的上端铰接,齿轮和连杆配合形成床体转动的结构。

优选的,所述柜体上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可在滑槽内左右滑动的滑块,滑块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弧形限位块,弧形限位块的上端面开设有齿面,弧形限位块与齿轮配合形成限位结构。

优选的,所述床体的底板上开设有导向槽,导向槽内设有两个可在导向槽内前后滑动的移动块,后端移动块的上端与第二气囊的下端固定连接,前端移动块的上端与第三气囊的下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看护人员调节新生儿体位不方便和常规的体位调节装置不具有辅助看护者哄睡新生儿的功能的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弧形限位块与齿轮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卧位气囊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气囊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仰卧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侧卧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由图1、图2、图4和图6给出,包括架体3,架体3的上端设有可转动的床体1,床体1轻微上下转动帮助看护人员哄小孩睡觉,床体1内的底板上设有头颈支撑部、胸腹支撑部和腿脚支撑部,当新生儿采取俯卧位时,所述头颈支撑部上设有第一气囊9,第一气囊9上设有头颈枕5,头颈枕5可以支撑新生儿的头颈部位,所述胸腹支撑部上设有第二气囊11,第二气囊11可以支撑患者的胸部、腹部和腿部,所述腿脚支撑部设有第三气囊7,第三气囊7可以在新生儿俯卧位时顶住新生儿的腿脚部使新生儿的膝盖向胸部弯曲,第一气囊9、第二气囊11和第三气囊7相互配合形成新生儿俯卧位支撑结构;

由图6给出,当新生儿采取仰卧位时,将第一气囊9、第二气囊11和第三气囊7内的气体排出,所述第二气囊11的上端固定有肩部支撑气囊17,肩部支撑气囊17与头颈枕5相互配合形成患者仰卧位支撑结构,向肩部支撑气囊17内充入气体,肩部支撑气囊17可以支撑新生儿的肩部与外耳道同一水平线;

由图7给出,为了辅助新生儿采取侧卧位睡觉,将肩部支撑气囊17内的气体排出,所述第二气囊11的上端设有两个可拆卸的条形挡块8,条形挡块8采取弹性材质制成,条形挡块8与头颈枕5配合形成新生儿侧卧位支撑结构,当新生儿侧卧位睡觉时,利用条形挡块8对新生儿的背部和胸腹部进行支撑使新生儿保持侧卧位。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4和图5给出,为了提高新生儿俯卧位的舒适度,常规的做法是将床单或者枕头垫起来形成三阶梯形的俯卧位支撑结构,但是此做法操作复杂,各个部位的支撑高度不易控制,利用所述第二气囊11包括胸部支撑气囊18、腹部支撑气囊19和腿部支撑气囊20,所述胸部支撑气囊18、腹部支撑气囊19和腿部支撑气囊20的上表面连接在一起为弧形面,胸部支撑气囊18的高度最高,第二气囊11的弧形表面从胸部支撑气囊18向腿部支撑气囊20的高度依次降低;

所述第一气囊9和第三气囊7的高度高于第二气囊11的最大高度,第三气囊7可以在新生儿俯卧位时顶住新生儿的腿脚部使新生儿的膝盖向胸部弯曲,第三气囊7上的头颈枕5可以对新生儿的头部进行支撑。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由图2和图3给出,为了更好的效果,所述腿部支撑气囊20上设有弧形缺口21,第三气囊7上设有可与弧形缺口21配合的弧形凸起,第三气囊7上的弧形凸起可在新生儿采取俯卧位时对新生儿的臀部进行支撑,防止第三气囊7支撑新生儿的腿脚部使新生儿腿脚部受力较大。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为了避免新生儿产生压疮,所述第二气囊11、第三气囊7和肩部支撑气囊17的上表面固定有多个半球形的弹性球,弹性球为现有技术,在图中未标示,多个弹性球间的间隙形成通风道,增加了床体1的透气性。

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条形挡块8可拆卸,所述条形挡块8的下端设有刺面魔术贴,第二气囊11的上表面设有魔术贴毛面,刺面魔术贴和魔术贴毛面为现有技术,在这里不做过多叙述。

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操作,所述第一气囊9、第二气囊11、第三气囊7和肩部支撑气囊17的侧面分别设有一个充气口,充气口为现有技术,在这里不做过多叙述。

实施例七,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2、图3和图4给出,为了实现床体1的转动,所述架体3的上端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连接件2,连接件2的上端与床体1的下端铰接,床体1可绕连接件2与床体1的铰接点转动;

所述床体1的下端设有柜体4,柜体4的上端设有齿轮12,齿轮12右端面的边缘固定连接有一个销杆14,销杆14上转动连接有一根连杆10,所述床体1的下端与连杆10的上端铰接,齿轮12和连杆10配合形成床体1转动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可用电机通过减速器带动齿轮12转动,电机和减速器为现有技术,在这里不做过多叙述,当齿轮12转动时通过连杆10带动床体1转动。

实施例八,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3和图4给出,为了实现对床体1的固定,所述柜体4上设有滑槽13,滑槽13内设有可在滑槽13内左右滑动的滑块16,滑块1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弧形限位块15,弧形限位块15的上端面开设有齿面,弧形限位块15与齿轮12配合形成限位结构,可将床体1手动转动到合适的角度,然后将滑块16上的弧形限位块15滑动到齿轮12的下端对齿轮12进行限位,需要说明的是,滑块16与滑槽13间的摩擦力较大,弧形限位块15不会在滑槽13内随意滑动。

实施例九,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2给出,所述床体1的底板上开设有导向槽22,导向槽22内设有两个可在导向槽22内前后滑动的移动块,后端移动块的上端与第二气囊11的下端固定连接,前端移动块的上端与第三气囊7的下端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移动块与导向槽22间的摩擦力较大,不会在床体1上随意移动,根据新生儿的情况调节第二气囊11和第三气囊7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如果新生儿采取俯卧位时,所述头颈支撑部上设有第一气囊9,第一气囊9上设有头颈枕5,头颈枕5可以支撑新生儿的头颈部位,所述胸腹支撑部上设有第二气囊11,第二气囊11可以支撑患者的胸部、腹部和腿部,所述腿脚支撑部设有第三气囊7,第三气囊7可以在新生儿俯卧位时顶住新生儿的腿脚部使新生儿的膝盖向胸部弯曲,第一气囊9、第二气囊11和第三气囊7相互配合形成新生儿俯卧位支撑结构,当新生儿采取仰卧位时,将第一气囊9、第二气囊11和第三气囊7内的气体排出,所述第二气囊11的上端固定有肩部支撑气囊17,肩部支撑气囊17与头颈枕5相互配合形成患者仰卧位支撑结构,向肩部支撑气囊17内充入气体,肩部支撑气囊17可以支撑新生儿的肩部与外耳道同一水平线,为了辅助新生儿采取侧卧位睡觉,将肩部支撑气囊17内的气体排出,所述第二气囊11的上端设有两个可拆卸的条形挡块8,条形挡块8采取弹性材质制成,条形挡块8与头颈枕5配合形成新生儿侧卧位支撑结构,当新生儿侧卧位睡觉时,利用条形挡块8对新生儿的背部和胸腹部进行支撑使新生儿保持侧卧位。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看护人员调节新生儿体位不方便和常规的体位调节装置不具有辅助看护者哄睡新生儿的功能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