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式躺坐一体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46234发布日期:2020-04-03 13:3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式躺坐一体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式躺坐一体椅。



背景技术:

可功能转换的设计对于现在与未来的生活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如今日渐紧凑的生活节奏中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休闲娱乐,从公司单位到泳池、沙滩无论身处何处,人们总是离不开对“躺”的需求,尤其是在繁忙操劳过后对于躺下放松有着强烈的欲望。

有了需求之后与之相对的问题也随之浮现,躺下这个简单的动作并不是何时何地都能被满足。目前广泛使用的躺椅、折叠床等可功能转换类家具的体量尺寸过大,在使用时由于某些特殊的人为或环境的因素影响,大部分折叠躺椅、折叠床、多功能沙发等功能转换类产品都可能无法发挥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密集型写字楼、实验室和部分休闲场所等公共区域想要满足躺的需求就必定离不开躺椅、折叠床等产品。

以办公室为例,现在的办公室多处于商务写字楼中,人多地少是楼中的常态,每位工作者的个人空间大都十分有限。因而在午休或者加班时最常见的休息状态就是趴在桌上或伸着腿仰头勉强靠在桌椅之间,就算是想要借助躺椅、折叠床这类的产品也并非易事。经调研,最常见的躺椅和折叠床其使用占地至少都需要两平方米,在大型办公空间还能较容易的发挥功能,可换作在密集型办公区就成了问题。空间小,人群密度大,安全限制条令等等这些问题,导致大部分躺卧休息类产品不便使用,让这大部分的工作者处在了一个劳累之余不能很好休息的尴尬境地。

基于现有技术中具有可功能转换的座椅普遍属于大尺度、大规格的设计,并没有针对性的某款设计能够满足小活动范围、小空间使用以及符合办公家具形制、消防安全条例等条件的小体量易使用标准。这时躺下似乎成了一种奢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提供的一种可调式躺坐一体椅;能够根据需要调整使用模式,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调式躺坐一体椅,包括支撑板、与支撑板相连的靠背组件和转换组件;所述转换组件包括一对前支撑腿和一对后支撑腿;两个所述前支撑腿两端弯曲布置,前支撑腿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支撑板的前端两侧,所述后支撑腿两端呈弯曲布置,所述后支撑腿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支撑板的后端两侧;所述靠背组件包括与支撑板后端的铰接相连的下靠板,所述下靠板对应两后支撑腿的两侧铰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能够卡入设于后支撑腿的上的调节卡槽内。

本技术方案中,可调式躺坐一体椅在使用时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座椅模式或躺椅模式,增加其适用场景。支撑板作为座椅模式或躺椅模式的承重板,并通过转换模式将其转化为座椅模式或躺椅模式:作为座椅使用时;转动布置在一对前支撑腿和一对后支撑腿可相对转动,相向转动前支撑腿和后支撑腿使支撑板每侧前后端的前支撑腿与后支撑腿转动至交叉位置后,支撑板高度上升,即可作为座椅使用;作为躺椅模式使用时;相对转动前支撑腿和后支撑腿使支撑板每侧前后端的前支撑腿与后支撑腿转动至相互远离的位置;可降低支撑板整体高度,即可调整为躺椅模式使用;在使用时,铰接在支撑板后端的下靠板能够支撑使用者背部,提高使用舒适度,由于下靠板可绕支撑板后端转动,因此可调整下靠板的倾斜角度,可适用于不同的用户使用。此外,在座椅模式下使用时,调节杆可转动至水平位置作为扶手使用;而在躺椅模式下使用时,调节杆可卡入后支撑腿的上的调节卡槽内,以稳定支撑下靠板,提高使用稳定性。

本技术方案的整体原理结构整合了躺椅和座椅为一体,可活动的支撑腿能通过简单翻折在座椅模式与躺椅模式间简单快速转换。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腿一端设有前支撑部、另一端设有第一辅助支撑部,所述前支撑部与第一辅助支撑部之间呈钝角布置;所述后支撑腿一端设有后支撑部、另一端设有第二辅助支撑部,所述后支撑部与第二辅助支撑部之间呈钝角布置。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下靠板两侧的调节杆上设有与第一辅助支撑部和第二辅助支撑部相适应的固定卡槽。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卡槽布置有多个,各个所述调节卡槽沿后支撑部延伸方向布置。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下表面对应两前支撑腿和两后支撑腿之间分别设有可周向转动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两端与两前支撑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两端与两后支撑腿固定连接。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下表面固定有若干转轴安装条,所述转轴安装条设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相适配的安装槽。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前支撑腿之间固定有前固定板,所述前固定板端部固定在相应一侧的前支撑部上;两个所述后支撑腿之间固定有后固定板,所述后固定板固定在相应一侧的后支撑部上。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后支撑腿的后支撑部对应后固定板两端处设有限位槽。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下靠板上方还布置有上靠板,所述上靠板与下靠板之间通过连接杆相连。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下靠板下端通过第三转轴转动安装在支撑板后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式躺坐一体椅在使用时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座椅模式或躺椅模式,整合了躺椅和座椅为一体,可活动的支撑腿能通过简单翻折在座椅模式与躺椅模式间简单快速转换。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结构设计紧凑,安全可靠,能够使得坐立和躺卧之间相互转化,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可调式躺坐一体椅的躺椅模式立体图1。

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可调式躺坐一体椅的躺椅模式立体图2。

图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可调式躺坐一体椅的躺椅模式侧视图。

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可调式躺坐一体椅的座椅模式结构图。

图5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可调式躺坐一体椅的座椅模式立体图。

各个附图标记表示的含义如下;支撑板1、前支撑腿2、第一辅助支撑部201、前支撑部202、后支撑腿3、后支撑部301、第二辅助支撑部302、调节卡槽303、限位槽304、下靠板4、上靠板5、连接杆6、调节杆7、固定卡槽701、后固定板8、前固定板9、第一转轴10、第二转轴11、转轴安装条12。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功能、方法等仅仅是现有技术的常规适应性应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实质在于硬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而非针对功能、方法本身,也即本实用新型虽然涉及一点功能、方法,但并不包含对功能、方法本身提出的改进。本实用新型对于功能、方法的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式躺坐一体椅,可调式躺坐一体椅在使用时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座椅模式或躺椅模式。具体包括支撑板1、与支撑板1相连的靠背组件和转换组件;所述转换组件包括一对前支撑腿2和一对后支撑腿3;两个所述前支撑腿2两端弯曲布置,前支撑腿2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支撑板1的前端两侧,所述后支撑腿3两端呈弯曲布置,所述后支撑腿3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支撑板1的后端两侧;所述靠背组件包括与支撑板1后端的铰接相连的下靠板4,所述下靠板4对应两后支撑腿3的两侧铰接有调节杆7,在某些实施例中,在无需下靠板4时,可拆下下靠板4供用户使用;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下靠板4与支撑板1也可以采用若干并列间隔布置的板条构成,提高使用的舒适度。

如图4和图5所示,作为座椅使用时;转动布置在一对前支撑腿2和一对后支撑腿3可相对转动,相向转动前支撑腿2和后支撑腿3使支撑板1每侧前后端的前支撑腿2与后支撑腿3转动至交叉位置后,支撑板1高度上升,即可作为座椅使用;调节杆7可转动至水平位置作为扶手使用。

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提高前支撑腿2与后支撑腿3转动后支撑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前支撑腿2一端设有前支撑部202、另一端设有第一辅助支撑部201,所述前支撑部202与第一辅助支撑部201之间呈钝角布置;所述后支撑腿3一端设有后支撑部301、另一端设有第二辅助支撑部302,所述后支撑部301与第二辅助支撑部302之间呈钝角布置。在作为座椅模式下使用时,前支撑部202与后支撑部301能够相向转动并交叉式支撑,调节杆7可转动至第一辅助支撑部201和第二辅助支撑部302上,第一辅助支撑部201和第二辅助支撑部302能够水平支撑调节杆7,在座椅模式下调节杆7可作为扶手使用。提高座椅模式下的舒适性。

如图4所示,为了提高调节杆7作为扶手使用的稳定性。位于所述下靠板4两侧的调节杆7上设有与第一辅助支撑部201和第二辅助支撑部302相适应的固定卡槽701。在座椅模式下,调节杆7转动至水平位置时,支撑调节杆7的第一辅助支撑部201和第二辅助支撑部302能够卡入固定卡槽701内。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支撑板1下表面对应两前支撑腿2和两后支撑腿3之间分别设有可周向转动的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11;所述第一转轴10两端与两前支撑腿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1两端与两后支撑腿3固定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板1下表面固定有若干转轴安装条12,所述转轴安装条12设有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11相适配的安装槽。在本实施例中,转轴固定条上可设置固定卡凸,固定卡凸可插入设置支撑板1上的连接卡槽内,进而无需使用额外的螺钉等连接件对转轴安装条12进行固定,采用榫卯结构进行安装在提高稳固性的同时也方便进行组装。

如图1至图5所示,两个所述前支撑腿2之间固定有前固定板9,所述前固定板9端部固定在相应一侧的前支撑部202上;两个所述后支撑腿3之间固定有后固定板8,所述后固定板8固定在相应一侧的后支撑部301上。在座椅模式下使用时,前支撑部202与后支撑部301相向转动至交叉位置,使前固定板9和后固定板8能够相互抵靠,起到限位作用,提高支撑腿在座椅模式下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两个所述后支撑腿3的后支撑部301对应后固定板8两端处设有限位槽304。在座椅模式下使用时,前支撑部202的前固定板9边缘能够卡入后支撑部301的限位槽304内,提高前固定板9和后固定板8相互抵靠的稳定性。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下靠板4上方还布置有上靠板5,所述上靠板5与下靠板4之间通过连接杆6相连。所述下靠板4下端通过第三转轴转动安装在支撑板1后端。上靠板5能够支撑使用者头部区域,提高在座椅模式或躺椅模式下的舒适度。下靠板4通过第三转轴转动布置在支撑板1后端的方式能够提高调节下可靠板倾斜角度的便捷性。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6可选用具有延长或缩短功能的伸缩杆或具有一定长度的定长杆,选用伸缩杆能够根据需要调整上靠板5的高度,便于不同体型的人群在不同模式下使用,而采用定长杆更加节省制造成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用即可。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结构相同,使用者在使用时能够通过转换组件将可调式躺坐一体椅转换为躺椅模式使用,在转换时,将前支撑腿2和后支撑腿3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使前支撑腿2的前支撑部202与后支撑部301相互远离,支撑板1通过前支撑部202、第一辅助支撑部201、后支撑部301、第二辅助支撑部302支撑,支撑板1整体高度下降,便于使用者躺下。在使用时,铰接在支撑板1后端的下靠板4能够支撑使用者背部,提高使用舒适度,由于下靠板4可绕支撑板1后端转动,因此可调整下靠板4的倾斜角度,可适用于不同的用户使用。下靠板4调节至合适倾斜角度后,转动调节杆7,使调节杆7末端能够卡入设于后支撑腿3的上的调节卡槽303内,调节卡槽303设置有多个并且沿后支撑部302的延伸方向布置,使得调节杆7可卡入不同的调节卡槽303内,形成对下靠板4的多级调节;通过调节杆7的支撑能够提高下靠板4的支撑使用者背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系统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系统、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系统、材料或者特点能够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能够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