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煎烤机。
背景技术:
煎烤机已被人们广泛使用。现有的煎烤机包括底座和盖体,底座的顶部设有下置烤盘,盖体的底部设有上置烤盘,盖合到位后,上置烤盘和下置烤盘围合形成烹饪腔。在安装时,下置烤盘至少需要两个分置活动扣实现与底座固接,且活动扣沿下置烤盘的周向伸缩并与对应扣孔匹配扣接,当活动扣因移动受阻而无法扣接到位或者底座长期使用发生形变时,导致下置烤盘和底座间的扣接位置会出现周向偏移,导致着力点发生偏离下置烤盘中轴线的情况,影响连接稳定性,此外,活动扣需要独立对应的按钮进行伸缩控制,使得使用者需要双手操作实现下置烤盘拆卸,操作麻烦,影响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稳定的煎烤机,在底座上设置沿下置烤盘径线方向伸缩的活动扣,使得活动扣与下置烤盘的扣接位置固定,既提升下置烤盘的连接稳定性,还方便取放操作,提升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连接稳定的煎烤机,包括底座和盖体,底座的顶部设有下置烤盘,盖体的底部设有上置烤盘,盖合到位后,上置烤盘和下置烤盘围合形成烹饪腔,所述底座周缘设有活动扣,所述下置烤盘的外侧壁上设有扣孔,安装的到位后,活动扣沿下置烤盘径线方向插入所述扣孔,以使下置烤盘固接在底座上。在底座内设置可沿下置烤盘径线方向移动的活动扣,活动扣形成固接下置烤盘用的着力点,着力点均始终位于下置烤盘的中轴线上,使得下置烤盘位于活动扣所在径线两侧区域互为对称设置,既确保下置烤盘利用着力点平稳地卡置在底座上,还方便使用者单手拆装下置烤盘,提升使用体验,又降低对底座和下置烤盘的加工精度要求,降低加工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活动扣设置在所述底座前部内,所述底座内设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驱使活动扣向前移动,以使活动扣脱离所述扣孔。活动扣位于底座前部,使得活动扣可沿下置烤盘的径线进行前后向移动并与扣孔配合卡置,安装到位后,活动扣对下置烤盘前缘起到竖向定位作用,既提升热量传递效率和烹饪效率,还提升下置烤盘与底座的连接稳定性,防止下置烤盘在使用时发生晃动,影响使用体验。
作为优选,所述活动扣上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前端抵触在底座上,后端抵触在活动扣上,第一弹簧驱使活动扣向后移动并卡置在扣孔中。第一弹簧对活动扣施加向后移动的预紧力,安装到位后,第一弹簧驱使活动扣向后移动并插置在扣孔中,对下置烤盘起到竖向定位作用。活动扣插置在扣孔内,活动扣的底面搭接在扣孔的底壁上,防止下置烤盘向上脱离底座。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和转向杆,所述转向杆的中部通过转轴与底座连接,受压移动的驱动杆驱使转向杆转动并推动活动扣向前脱离所述扣孔。驱动杆起到传递驱动力的作用,转向杆起到转变驱动力方向的作用,驱动杆和转向杆配合传动,既确保驱动力传递至活动扣上,还确保驱动力方向与活动扣的开启方向一致,确保活动扣向前移动并与扣孔脱离。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杆为横向设置,驱动杆的外端穿越底座侧壁并外露形成按钮,内端与转向杆的驱动端搭接传动,驱动杆驱使转向杆旋转,以使活动扣脱离所述扣孔。驱动杆横置且按钮外露于底座侧壁,方便使用者利用单手横向按压按钮,既方便使用者单手操作,还便于使用者施力。转向杆能将驱动杆上的横向驱动力转化为向前拉拽活动扣的前向驱动力,确保活动扣能在按钮被按压后与扣孔分离,进而确保下置烤盘前部能与底座竖向脱离,方便拆卸下置烤盘。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杆中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插置在所述安装槽靠近转向杆的内端部处,安装槽内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被夹持在定位块和安装槽的外端部间。第二弹簧对驱动杆施加朝向按钮横移的预紧力,当使用者撤去对按钮施加的驱动力时,第二弹簧驱使驱动杆背向转向杆横移,为转向杆提供回转空间,确保活动扣在第一弹簧作用下向后移动并插置在扣孔中。
作为优选,所述活动扣的后端部开设传动孔,当驱动杆受力横移并驱使转向杆转动时,转向杆通过插入传动孔的传动端拉拽活动扣向前移动,以使活动扣脱离所述扣孔。传动孔的端口朝向转向杆的传动端开设,所述传动孔的端口轴线横向设置,安装到位后,转向杆通过传动端推挤传动孔的前侧壁,使得活动扣在转向杆作用下向前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顶部设有发热盘,所述发热盘与底座间设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驱使发热盘与下置烤盘的底面紧密贴合。发热盘产生热量并加热下置烤盘,进而确保烹饪腔内食材被制熟。第三弹簧对加热盘施加向上的预紧力,使得发热盘顶面与下置烤盘底面紧密贴合,进而确保扣孔底壁与活动扣的底面紧密贴合,提升下置烤盘的连接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后部设有尾槽,所述尾槽的槽口处设有尾扣,所述下置烤盘的后端设有连接耳,安装到位后,所述连接耳插入尾槽并被尾扣卡置限位。尾扣对连接耳起到竖向限位作用,确保下置烤盘后部与发热盘紧密贴合,既提升热量传递效率和烹饪效率,还提升下置烤盘与底座的连接稳定性,防止下置烤盘在使用时发生晃动,影响使用体验。
作为优选,所述尾槽和活动扣分置在底座上,安装到位后,所述尾槽和活动扣均位于下置烤盘的中轴线上。尾槽和活动扣分置在下置烤盘的后端和前端,且尾槽和活动扣的连接线穿越下置烤盘中心,确保下置烤盘位于连接线两侧受力均衡,进而确保下置烤盘能利用两个着力点紧密贴合在发热盘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底座内设置可沿下置烤盘径线方向移动的活动扣,使得活动扣始终扣接在下置烤盘的中轴线上,使得下置烤盘位于活动扣所在径线两侧区域互为对称设置,既确保下置烤盘利用两个着力点平稳地卡置在底座上,还方便使用者单手拆装下置烤盘,提升使用体验,又降低对底座和下置烤盘的加工精度要求,降低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煎烤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所述煎烤机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所述煎烤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所述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所述底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11、下置烤盘,111、扣孔,112、连接耳,12、活动扣,121、第一弹簧,122、传动孔,13、发热盘,131、第三弹簧,14、尾槽,141、尾扣,2、盖体,21、上置烤盘,3、驱动组件,31、驱动杆,311、安装槽,312、定位块,313、第二弹簧,32、转向杆,33、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稳定的煎烤机。
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煎烤机,由底座1和盖体2组成,底座1的顶部设有下置烤盘11,盖体2的底部设有上置烤盘21,盖合到位后,上置烤盘21和下置烤盘11围合形成烹饪腔,所述底座1周缘设有活动扣12,所述下置烤盘11的外侧壁上设有扣孔111,安装的到位后,活动扣12沿下置烤盘11径线方向插入所述扣孔111,以使下置烤盘11固接在底座1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体2通过铰链可摆动地连接在底座1上方,使得盖体2可以在盖合状态和开启状态间摆动切换。当盖体2处于盖合状态时,盖体2的竖向投影完整覆盖所述下置烤盘11,使得上置烤盘21和下置烤盘11围合形成烹饪腔。当盖体2处于开启状态时,下置烤盘11顶部敞露,方便食材取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内设有温控器,所述底座1上设有外露的旋钮,旋钮通过传动组件来调节温控器,进而对烹饪腔温度进行调节,有效提升烹饪品质。
在使用时,首先,将食材放入下置烤盘11并将盖体2摆动至盖合状态;之后,通过转动旋钮来开启温控器,使得烹饪腔内温度控制在预设范围内,对食材进行加热烹饪。
在本实施例中,上置烤盘21和下置烤盘11在使用后会附着大量的油液和食物残渣,且底座1内设有较多的电器部件,在完成烹饪操作后需要将上置烤盘21和下置烤盘11拆卸下来进行清洗,既确保上置烤盘21和下置烤盘11的清洁度,还保护了底座1内的电器部件。现有的底座1上设有可沿下置烤盘11周向移动的扣件,下置烤盘11上设有扣槽,在安装时,下置烤盘11安置到位,并通过周向移动的扣件卡入扣槽实现固接,扣件为两个且对称设置,扣件周向移动并卡置到位后,扣件分别搭接在分置于下置烤盘11两侧,且两扣件的连接线与下置烤盘11的中轴线重合,使得下置烤盘11被稳定固接在底座1上,但在扣件移动过程中容易因扣槽进入异物而无法周向移动至预设位置,进而使得两扣件的连接线发生偏离下置烤盘11中轴线的情况,下置烤盘11会因中轴线两侧受力布局而影响连接稳定性。为此,在所述底座1周缘设置活动扣12,在下置烤盘11的外侧壁上设置扣孔111,活动扣12可沿下置烤盘11的径线方向往复移动,下置烤盘11的连接稳定性不受活动扣12移动精度的影响,既确保活动扣12始终位于下置烤盘11的中轴线上,进而确保上置烤盘21中轴线两侧受力均衡,提升连接稳定性,还能通过增加活动扣12与扣孔111间的接触面积提升限位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扣孔111开设在下置烤盘11上,扣孔111的轴线与下置烤盘11的径线重合设置,扣孔111的孔口沿下置烤盘11的径向朝外设置,确保活动扣12能顺利插入。在安装时,活动扣12沿下置烤盘11的径线方向移动并插置在对应的扣孔111中。安装到位后,活动扣12插置在扣孔111内,活动扣12的底面搭接在扣孔111的底壁上,对下置烤盘11施加向下的作用力,防止下置烤盘11发生向上脱离底座1的情况。此外,所述活动扣12和扣孔111的接触区域形成固定下置烤盘11用的着力点,着力点始终位于下置烤盘11的中轴线上,既能确保下置烤盘11两侧受力均匀,还能有效减少着力点数量,方便装配。
实施例二:
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煎烤机结构。
如图3所示,所述活动扣12设置在所述底座1前部内,所述底座1内设有驱动组件3,驱动组件3驱使活动扣12向前移动,以使活动扣12脱离所述扣孔111。所述底座1后部设有尾槽14,所述尾槽14的槽口处设有尾扣141,所述下置烤盘11的后端设有连接耳112,安装到位后,所述连接耳112插入尾槽14并被尾扣141卡置限位。所述尾槽14和活动扣12分置在底座1上,安装到位后,所述尾槽14和活动扣12均位于下置烤盘11的中轴线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尾扣141和活动扣12分别设置在底座1的前部和后部上,所述底座1顶面位于尾扣141和活动扣12间区域形成供下置烤盘11安装的装配槽,所述装配槽的底部设置发热盘13。
在安装时,首先,下置烤盘11以前高后低的倾斜姿态将连接耳112向后插入尾槽14内,插接到位后,连接耳112插置在尾槽14和尾扣141围合形成的插置空间内(如图4所示);之后,下置烤盘11以连接耳112为中心进行摆动,在此过程中,下置烤盘11前部落下并自上而下嵌入装配槽;最后,下置烤盘11前部落下,活动扣12在下置烤盘11底面前缘的推挤下向前移动避让,并在下置烤盘11摆动至水平姿态时,活动扣12向后复位移动并卡置在扣孔111中,使得下置烤盘11在活动扣12和尾扣141的配合作用下稳定地固接在装配槽内。
通过上述步骤实现下置烤盘11快捷安装。当需要拆卸下置烤盘11时,首先,使用者通过单手对设于底座1侧部的按钮33施加横向驱动力,横向驱动力通过驱动杆31驱使转向杆32转动;之后,转向杆32转动,并通过传动端向前拉拽活动扣12,使得活动扣12向前移动并脱离扣孔111,使得上置烤盘21的前部不受活动扣12的竖向位移限制;最后,下置烤盘11在第三弹簧131作用下能以连接耳112为中心向上摆动,使得下置烤盘11的前端部外露于装配槽槽口(如图5所示),便于使用者单抓取下置烤盘11,依次完成拆卸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置烤盘11与活动扣12底面接触的区域形成前置着力点,所述下置烤盘11与尾扣141底面接触的区域形成后置着力点,前置着力点和后置着力点均位于下置烤盘11呈前后向设置的径线上,此径线为下置烤盘11的中轴线,使得前置着力点和后置着力点能分别对下置烤盘中轴线两侧区域施加均衡的限位作用力,既通过减少着力点数量来方便拆装,还有效提升下置烤盘11与底座1间的连接稳定性,防止下置烤盘11因各区域受力不均而在使用时发生晃动的情况,提升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尾扣141和连接耳112间通过调整上置烤盘21的姿态实现拆卸,活动扣12与扣孔111间通过控制按钮33实现拆卸,在拆卸时,使用者可以通过单手按压按钮33实现下置烤盘11前部与底座1脱离,再通过单手抓取实现下置烤盘11后部与底座1脱离,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单手操作来拆卸下置烤盘11,提升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杆31和转向杆32,所述转向杆32的中部通过转轴与底座1连接,受压移动的驱动杆31驱使转向杆32转动并推动活动扣12向前脱离所述扣孔111。所述驱动杆31为横向设置,驱动杆31的外端穿越底座1侧壁并外露形成按钮33,内端与转向杆32的驱动端搭接传动,驱动杆31驱使转向杆32旋转,以使活动扣12脱离所述扣孔111。所述活动扣12的后端部开设传动孔122,当驱动杆31受力横移并驱使转向杆32转动时,转向杆32通过插入传动孔122的传动端拉拽活动扣12向前移动,以使活动扣12脱离所述扣孔111。具体地,转向杆32中部通过可转动地连接在活动扣12的侧方,所述转向杆32的驱动端和传动端间夹角呈钝角,转向杆32通过驱动端接收来自驱动杆31的横向驱动力,并使得转向杆32的传动端向后摆动,进而通过与传动孔122配合驱使活动扣12向后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扣12在传动组件驱使下在卡入扣孔111的卡置工位和脱离扣孔111的脱离工位间前后移动切换。当按钮33受到外界挤压作用力时,驱动杆31压缩第二弹簧313并横向推挤转向杆32,转向杆32受力转动并通过传动端拉拽活动扣12向前移动,活动扣12压缩第一弹簧121并由卡置工位前移至脱离工位。当按钮33所受外力消除时,驱动杆31在第二弹簧313的作用下朝向按钮33方向移动并为转向杆32提供复位转动的空间,活动扣12会在第一弹簧121作用下由脱离工位回复至卡置工位,确保下置烤盘11稳定连接在底座1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扣12上设有第一弹簧121,第一弹簧121前端抵触在底座1上,后端抵触在活动扣12上,第一弹簧121驱使活动扣12向后移动并卡置在扣孔111中。底座1为第一弹簧121的前端提供定位支撑,确保第一弹簧121能通过后端驱使活动口向后移动,安装到位后,第一弹簧121始终对活动扣12施加驱使其向后移动的预紧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杆31中部设有安装槽311,所述底座1上设有定位块312,所述定位块312插置在所述安装槽311靠近转向杆32的内端部处,安装槽311内设有第二弹簧313,第二弹簧313被夹持在定位块312和安装槽311的外端部间。定位块312为第二弹簧313提供定位支撑,确保第二弹簧313始终对驱动杆31施加使得按钮33外露于底座1的预紧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顶部设有发热盘13,所述发热盘13与底座1间设有第三弹簧131,第三弹簧131驱使发热盘13与下置烤盘11的底面紧密贴合。第三弹簧131被竖向夹持在底座1和发热盘13间。当下置烤盘11安装到位后,下置烤盘11通过发热盘13向下挤压第三弹簧131,使得第三弹簧131会对发热盘13施加向上的预紧力,既确保发热盘13与下置烤盘11紧密贴合,还确保扣孔111底壁与活动扣12底面紧密贴合,又能在活动扣12处于脱离工位时托举下置烤盘11,使得下置烤盘11前部翘起,方便抓握取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扣12的后端部底面为平面,确保插入扣孔111后与扣孔111底壁平整贴合,有效提升连接稳定性。所述活动扣12的后端面顶缘设有圆角,在安装下置烤盘11时,圆角结构能将来自下置烤盘11底面前缘的竖向作用力转化为驱使活动扣12向前移动并克服第一弹簧121预紧力的前向作用力,确保活动扣12顺利卡入扣孔111。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装配槽的尺寸大于下置烤盘11的尺寸,安装到位后。装配槽的内侧壁与下置烤盘11的外侧壁间装配间隙,既降低装配难度和加工精度,还为底座1预留形变空间,确保底座1在长期使用且发生收缩变形时仍能与下置烤盘11匹配安装。
本实用新型所述煎烤机的其余结构和效果均匀实施例一一致,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