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餐饮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8166发布日期:2020-07-24 16:1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餐饮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餐饮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加工行业也逐渐朝着工业化、产业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其中,食品自动加工机械领域尤其受到重视,能够直接取代人工对食品进行加工,提高加工品质。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发中发现,目前食品加工领域中的自动接碗装置一般是由夹爪方式进行抱取运送,有上夹式、下夹式或是腰间夹取等方式。其中上夹式和下夹式一般是采用3爪或4爪的方式进行,此三种方式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针对上部大,下部小的碗或杯进行夹抱,且在夹抱过程有可能出现因夹抱的力度过大造成被夹物变形,或者因夹抱的力度过小而发生抱漏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餐饮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夹抱式的自动接碗装置可靠性较低且应用范围有限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动餐饮设备,所述自动餐饮设备包括:

分解机构,所述分解机构包括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挂载板,所述至少两个挂载板用于分别支撑外碗体和内碗体;

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座、支撑座传动机构以及翻转机构,其中所述翻转机构连接所述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翻转机构,所述支撑座传动机构和所述支撑座配合将所述内碗体从所述分解机构取出,并传动到所述外碗体的上方,所述翻转机构翻转所述支撑座,进而将所述内碗体内的食材倒入所述外碗体,其中所述支撑座的底面中心预留出辅助支撑区。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支撑机构以从底部对内碗体进行获取和支撑,不限制内碗体的形状,能够提高其应用范围,并且能够避免夹抱式自动接碗装置夹抱力度控制复杂的问题,可靠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至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至图8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中冷藏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9至图1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中食品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至图19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中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至图2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中分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中分解机构和加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4至图26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中加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7至图28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中支撑机构和切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0至图3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中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2至图3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中切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4至图37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中出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中出餐机构和暂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自动餐饮设备实施例包括柜体10,柜体10沿水平方向依次划分为冷藏区100、配送区200以及加工区300;冷藏区100用于形成一冷藏空间,冷藏空间用于存储食品容器,其中,食品容器包括至少两个用于放置不同食材的子容器;配送区200设置有传送机构210,传送机构210用于从冷藏区100内整体接收食品容器并通过绕竖直轴线的摆动传送至加工区300;加工区300包括处理工位,处理工位用于对子容器内的食材分别进行加工处理,得到经处理后的食品容器;配送区200进一步包括配送工位,传送机构210通过绕竖直轴线的摆动从加工区300传送经处理后的食品容器至配送区200,配送工位对经处理后的食品容器进行配送处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沿水平方向划分的冷藏区100、配送区200以及加工区300,并通过传送机构210将冷藏区100的食品容器传送至加工区300进行加工,其传送过程更加简单,传送过程的耗时更少,能够提高自动餐饮设备的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显示屏101,显示屏101设置于柜体10的外侧面,用于向用户提供商品信息并接收用户的选餐信息。显示屏101还可以用于提供付款、增值服务等人机交互操作。显示屏101还可以用于提供小程序、公众号入口,并具有远程服务功能、广告传媒等功能。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摄像机构102和照明机构103,摄像机构102设置于柜体10的内侧,用于对自动餐饮设备的加工过程进行拍摄,照明机构103用于配合摄像机构102对加工机构进行照明,以实现食品制备的透明化。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柜体10上设置用于传动摄像机构102和照明机构103的传动机构(图中未示出),以实现追踪拍摄。

在本实施例中,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散热机构104,散热机构104设置于柜体10上,用于对自动餐饮设备内的机构进行散热并净化柜体10内的空气。其中,散热机构104可以为风扇。

参见图4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冷藏区100设置有冷藏柜,冷藏柜包括冷藏柜体110、支架120以及旋转驱动机构140,冷藏柜体110用于形成一冷藏空间,冷藏柜体110的侧壁上设置有供货门112;支架120设置于冷藏空间内且能够绕竖直轴线旋转,支架120绕竖直轴线设置有至少两个承载位(图中未标出),承载位用于承载装有食品容器20的容置框130;旋转驱动机构140与支架120连接。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主控系统(图中未示出),主控系统用于控制旋转驱动机构140驱动支架120绕竖直轴线进行旋转,以使得相应的承载位靠近供货门112,进而允许从供货门112取出承载位所承载的容置框130内的食品容器20。在本实施例中,主控系统可以与显示屏101连接,通过显示屏101显示补货请求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冷藏柜体110上设有第一定位传感器114,支架120上设有第一定位件122,第一定位传感器114和第一定位件122对支架120进行旋转定位,以使得相应的承载位靠近供货门112。

在本实施例中,冷藏柜体110的侧壁上进一步设置有补货门111,冷藏柜体110上设有第二定位传感器113,支架120上设有第二定位件121,第二定位传感器113和第二定位件121对支架120进行旋转定位,以使得相应的承载位靠近补货门111,进而允许从补货门111向承载位装载容置框13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一组定位传感器和定位件实现对支架120的旋转定位,以使得相应的承载位靠近补货门111或供货门112,在此不做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冷藏柜体110上设置第一定位件和/或第二定位件,支架120上设置第一定位传感器和/或第二定位传感器,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主控系统进一步用于在处于空载状态的承载位靠近补货门111后,控制补货门111开启,并在承载位装载完成后控制补货门111关闭;主控系统进一步用于在与订单对应的食品容器20所处的承载位靠近供货门112后,控制供货门112开启,并在食品容器20被取走后控制供货门112关闭。

一并参见图7和图8,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信息采集系统150,容置框130设置有识别标签131,信息采集系统150用于对容置框130的识别标签131的标识信息进行采集并发送到主控系统,主控系统将所接收的标识信息与预先分配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并在不匹配的情况下产生报警信号。其中,信息采集系统150可以为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系统。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20对应每一层承载位靠近补货门111处设置有一个信息采集系统150,每一容置框130上都设置有识别标签131,主控系统用于控制支架120旋转,以使得容置框130靠近补货门111时,识别标签131与信息采集系统150对应,信息采集系统150用于依次采集靠近补货门111的至少两个承载位上的容置框130的识别标签131。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20包括深度限位板123、侧向限位板124以及竖直限位板125,深度限位板123用于对容置框130相对于承载位的插入深度进行限位,侧向限位板124用于在容置框130相对于承载位的插入方向的垂直方向对容置框130进行限位。容置框130上设置有与竖直限位板125对应的限位槽132,竖直限位板125与限位槽132配合以沿竖直方向对容置框130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框130内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撑件133,多个支撑件133用于支撑食品容器20,多个支撑件133上设置有限位部134,限位部134用于对食品容器20的放置方向进行限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冷藏柜体110内设置支架120,并在支架120上设置承载位以承载装有食品容器20的容置框130,通过主控系统控制旋转驱动机构140驱动支架120绕竖直轴线旋转,使得相应的承载位靠近供货门112,能够直接在供货门处完成供货,操作更加简单,提高自动餐饮设备的工作效率。

参见图9和图10,食品容器20包括外碗体201、内碗体202、第一盖体203以及第二盖体204,外碗体201用于形成第一容置腔2011,第一容置腔2011用于容纳第一食材;内碗体202用于形成第二容置腔2021,第二容置腔2021用于容纳第二食材,其中,内碗体202放置于第一容置腔2011内,且内碗体202的开口端凸出于外碗体201的开口端;第一盖体203用于形成第三容置腔2031,第三容置腔2031用于容纳第三食材和/或餐具,第一盖体203盖设于内碗体202的上方,第二盖体204盖设于第一盖体203上,其中内碗体202上设置有相对于外碗体201向食品容器20的侧向凸出且彼此相对的两个内碗凸耳2022,第一盖体203上设置有相对于内碗体202和外碗体201向食品容器20的侧向凸出且彼此相对的两个盖体凸耳203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食材可以为粉、面、饭等主食材,主食材可以为未加工、半加工或完全加工;第二食材可以为汤汁、酱料等液态食材,或者肉类、蔬菜等固态食材,或者以上液态与固态食材混合而成的辅食材,辅食材可以为未加工、半加工或完全加工;第三食材可以为固态、液态或油脂状食材,例如配菜、酱料等;餐具可以为筷子、汤勺、刀叉、吸管、牙签或纸巾等。

一并参见图11,在本实施例中,外碗体20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环形承台2013,第一环形承台2013用于支撑内碗体202,第一环形承台2013进一步形成向食品容器20的侧向凸出设置且彼此相对的两个外碗凸耳2012。内碗体202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环形承台2023,第二环形承台2023支撑于第一环形承台2013上,并被外碗体201的内侧壁所包围。

在本实施例中,外碗体201的内侧壁与两个外碗凸耳2012配合,以形成彼此相对的两个限位区(图中未标出),内碗体202的外侧壁形成彼此相对且分别嵌入限位区的两个第一侧向凸起2024,内碗凸耳2022设置于内碗体202的外侧壁上,并沿内碗体202的周向与第一侧向凸起2024错开。第一盖体203的侧壁形成彼此相对且能够分别套设于第一侧向凸起2024和外碗凸耳2012外围的两个第二侧向凸起2033,其中盖体凸耳2032形成于第二侧向凸起2033上。

在本实施例中,当内碗体202支撑于第一环形承台2013且第一盖体203支撑于内碗体202时,第一盖体203和外碗体201彼此分离,如图9所示;当内碗体202被移除时,第一盖体203能够与外碗体201扣合固定,如图12所示。其中,第一盖体203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外碗体201扣合。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03的内侧壁或外碗体201的外侧壁上也可以设置扣合凸起,以实现扣合,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外碗凸耳2012、第一侧向凸起2024和第二侧向凸起2033的外轮廓呈圆弧形设置,盖体凸耳2032和内碗凸耳2022的外轮廓呈矩形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外碗凸耳2012、第一侧向凸起2024和第二侧向凸起2033的外轮廓也可以呈矩形设置,盖体凸耳2032和内碗凸耳2022的外轮廓也可以呈圆弧形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内碗体202的开口端上进一步覆盖有用于密封内碗体202的第一密封膜2025,以使得容纳于内碗体202内的汤汁等不易泄露。

一并参见图1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盖体204靠近第一盖体20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密封第三容置腔2031的压持部2042。其中,第二盖体204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第一盖体203扣合。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盖体204的内侧壁或第一盖体203的外侧壁上也可以设置扣合凸起,以实现扣合,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盖体204进一步形成第四容置腔2041,用于容纳打包袋,第二盖体204远离第一盖体203的一侧进一步覆盖有用于密封第四容置腔2041的第二密封膜(图中未示出),以使得对食品容器20进行打包时,无需打开第二盖体204,以避免对第一盖体203的第三容置腔2031内的第三食材和/或餐具造成污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包括外碗体201、内碗体202以及第一盖体203的食品容器,并在内碗体202上分别设置内碗凸耳2022,在第一盖体203上设置盖体凸耳2032,由于食材分开放置,一方面食品包装卫生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在自动餐饮设备的快销烹煮类食材加工中,自动餐饮设备能够对不同食材进行针对性加工,从而保证了食品品质。

参见图3、图14和图15,传送机构210包括承托盘211、水平传动机构212、旋转传动机构213以及竖直传动机构214,水平传动机构212用于沿水平方向传动承托盘211,以使得承托盘211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至冷藏区100,进而从冷藏区100取出食品容器20;旋转传动机构213与水平传动机构212连接,用于带动水平传动机构212和承托盘211绕预设的竖直轴线摆动,进而将承托盘211上的食品容器20传送至加工区300;竖直传动机构214与水平传动机构212连接,用于沿竖直方向传动水平传动机构212和承托盘211。

一并参见图8,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支撑件133中的相邻两个支撑件133之间的距离设置成使得传送机构210能够伸入相邻两个支撑件133之间以接收食品容器20。具体的,在食品容器20的取出过程中,竖直传动机构214沿竖直方向传动水平传动机构212和承托盘211至预定高度,以使得水平传动机构212能够将承托盘211传动至挂载于容置框130内的食品容器20的下方,竖直传动机构214进一步沿竖直方向传动水平传动机构212和承托盘211上移,以使得承托盘211将食品容器20托举成与容置框130分离,水平传动机构212进一步传动承托盘211返回,进而实现食品容器20的取出。

在本实施例中,竖直传动机构214与旋转传动机构213连接,旋转传动机构213与水平传动机构212连接,以使得竖直传动机构214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传动水平传动机构212、旋转传动机构213以及承托盘211。在其他实施例中,竖直传动机构214还可以分别与旋转传动机构213、水平传动机构212直接连接,以使得竖直传动机构214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传动水平传动机构212,旋转传动机构213能够带动竖直传动机构214和水平传动机构212摆动,在此不做限制。

一并参见图16和图17,在本实施例中,水平传动机构212包括承载组件2121、第一平移组件2122以及第二平移组件2123,第一平移组件2122设置于承载组件2121上并能够相对于承载组件2121平移运动;第二平移组件2123设置于第一平移组件2122上,并在第一平移组件2122的带动下相对于承载组件2121平移运动,第二平移组件2123进一步能够相对于第一平移组件2122平移运动。

具体的,承载组件2121包括第一承载板2121a以及设置于第一承载板2121a上的第一滑轨2121b、第一传动带2121c以及第一电机2121d,其中第一电机2121d驱动第一传动带2121c运动;第一平移组件2122包括承载于第一滑轨2121b上的第一滑块2122a、设置于第一滑块2122a上的第二承载板2122b以及设置于第二承载板2122b上的第二滑轨2122c和第二传动带2122d,其中第二承载板2122b与第一传动带2121c连接,进而在第一传动带2121c的带动下使得第一滑块2122a沿第一滑轨2121b平移,第二传动带2122d与第一承载板2121a连接,进而在第二承载板2122b相对于第一承载板2121a的平移过程中在第一承载板2121a的带动下运动;第二平移组件2123包括承载于第二滑轨2122c上的第二滑块2123a以及设置于第二滑块2123a上的第三承载板2123b,其中第三承载板2123b与第二传动带2122d连接,进而在第二传动带2122d的带动下使得第二滑块2123a沿第二滑轨2122c平移。在本实施例中,承托盘211与第三承载板2123b连接,且第三承载板2123b上可以设置有用于检测承托盘211上是否放置有食品容器20的传感器2125。其中,传感器2125可以为漫反射光电传感器。

一并参见图18和图19,在本实施例中,传送机构210进一步包括支撑架215,旋转传动机构213包括设置于支撑架215上的第二电机2131、第一齿轮2132和第二齿轮2133,水平传动机构212设置于第二齿轮2133上,第二电机2131用于驱动第一齿轮2132旋转,第二齿轮2133与第一齿轮2132啮合,以使得水平传动机构212在第一齿轮2132的带动下摆动。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215上设置有定位传感器2151,水平传动机构212的第一承载板2121a上设置有定位件2124,定位传感器2151和定位件2124对水平传动机构212进行摆动定位。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传感器2151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承载板2121a上,定位件2124也可以设置在支撑架215上,在此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由承托盘211、水平及旋转传动机构组成的传送机构210,结构简单易于制备,通过将承托盘211设置于水平传动机构212上,将旋转传动机构213与水平传动机构212连接,能够使得传送机构210工作时内部各机构相互之间动作衔接顺畅,简化动作过程,减少传送机构210的占用空间。可以理解的是,传动机构210还可以用于传送除本文所述的食品容器以外的其他容器,在此不做限制。

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设置于加工区300内的分解机构310,传送机构210进一步将食品容器20传送至分解机构310,由分解机构310将食品容器20中的至少两个子容器进行分解,以配合处理工位进行相应的处理。其中,子容器可以为上述食品容器20中的外碗体201和内碗体202。

一并参见图15,在本实施例中,由传送机构210的竖直传动机构214和水平转动机构212配合将食品容器20放置于加工区300内的分解机构310上。

一并参见图20和图21,分解机构310包括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挂载板,至少两个挂载板设置成分别挂载食品容器20的不同子容器。在食品容器20经由分解结构310进行分解的过程中,水平传动机构212在旋转传动机构213完成摆动后,沿水平方向传动承托盘211,以使得承托盘211移动至分解机构310的上方,竖直传动机构214沿竖直方向传动水平传动机构212和承托盘211下移,以使得食品容器20依次经过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挂载板,进而将食品容器20内的至少两个子容器分别挂载于对应的挂载板上。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挂载板上分别设置有开口,各挂载板上的开口设置成允许经过开口的食品容器20中的下层子容器通过,并挂载食品容器20中的上层子容器。具体的,一并参见图9和图10,食品容器20包括外碗体201、放置于外碗体201内的内碗体202以及盖设于内碗体202上的盖体203,其中,外碗体201、内碗体202以及盖体203的结构参见上述的外碗体201、内碗体202以及第一盖体203,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分解机构310包括第一支架311、第一挂载板312、第二挂载板313以及第三挂载板314,第一挂载板312、第二挂载板313以及第三挂载板314沿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于第一支架311上;其中,第一挂载板312上的开口设置成允许内碗体202和外碗体201通过,并使得盖体凸耳2032支撑于第一挂载板312上;第二挂载板313上的开口设置成允许外碗体201通过,并使得内碗凸耳2022支撑于第二挂载板313上,第三挂载板314上的开口设置成使得外碗凸耳2012支撑于第三挂载板314上。

复参见图15,在本实施例中,传送机构210的水平传动机构212沿水平方向传动承托盘211,以使得放置于承托盘211上的食品容器20对应第一挂载板312、第二挂载板313以及第三挂载板314;竖直传动机构214沿竖直方向传动承托盘211,以使得放置于承托盘211上的食品容器20分别经过第一挂载板312、第二挂载板313至第三挂载板314,进而使得盖体203、内碗体202及外碗体201分别支撑于第一挂载板312、第二挂载板313以及第三挂载板314上。

一并参见图22,第一挂载板312、第二挂载板313以及第三挂载板314的数量为多组,且多组第一挂载板312、第二挂载板313以及第三挂载板314沿第一支架311的周向间隔设置,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底板315及旋转传动机构316,第一支架311设置于底板315上,旋转传动机构316用于传动第一支架311相对底板315旋转,从而带动对应组的第一挂载板312、第二挂载板313以及第三挂载板314旋转至预定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底板315上设置有定位传感器3151,第一支架311设置有定位件3111,定位传感器3151和定位件3111对第一支架311进行旋转定位。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传感器3151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架311上,定位件3111也可以设置在底板315上,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第二支架317,第二支架317上沿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传感器3171、第二传感器3172和第三传感器3173,第一传感器3171、第二传感器3172和第三传感器3173分别用于检测第一挂载板312、第二挂载板313以及第三挂载板314上是否放置有盖体203、内碗体202以及外碗体20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分解机构310设置沿竖直方向间隔的至少两个挂载板,以配合传送机构210将食品容器20的不同子容器挂载于挂载板上,占用的平面空间较小,立体空间利用率高,有利于食品加工设备的小型化,且分解食品容器的过程连续性强。

参见图23,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加热机构320及固定板传动机构322,加热机构320包括固定板321以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于固定板321上的至少两个子加热机构;固定板传动机构322与固定板321连接,用于同步传动至少两个子加热机构相对于分解机构310的至少两个挂载板进行移动,进而利用至少两个子加热机构分别对相应的子容器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其中,分解机构310的结构参见上述分解机构310,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子加热机构包括外碗体加热机构323以及内碗体加热机构324,外碗体加热机构323用于对外碗体20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内碗体加热机构324用于对内碗体202内的食材进行加热。

一并参见图24至图26,在本实施例中,外碗体加热机构323包括第一盖板3231及设置于第一盖板3231上的第一蒸汽管3232,固定板传动机构322沿竖直方向传动第一盖板3231,以使得外碗体201的开口端与第一盖板3231接触,进而形成一密闭空间,第一蒸汽管3232连接蒸汽发生器,以向密闭空间内输送蒸汽。

在本实施例中,外碗体加热机构323进一步包括设置于第一盖板3231上的第一温度探头3233、密封圈3234以及第一溢气管3235,第一温度探头3233对密闭空间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密封圈3234用于密封第一盖板3231与外碗体201的开口端之间的空间;第一溢气管3235用于在密闭空间内的气压过高时排出部分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内碗体加热机构324包括第二盖板3241及设置于第二盖板3241上的第二蒸汽管3242、第二温度探头3243以及第二溢气管3244,固定板传动机构322沿竖直方向传动第二盖板3241,以使得内碗体202的开口端与第二盖板3241接触,进而形成一密闭空间,第二蒸汽管3242连接蒸汽发生器,以向密闭空间内输送蒸汽;第二温度探头3243对密闭空间内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二溢气管3244用于在密闭空间内的气压过高时排出部分气体。

一并参见图10,在本实施例中,内碗体202的开口端上覆盖有用于密封内碗体202的密封膜2025,内碗体加热机构324进一步包括辅助支撑板325,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辅助支撑板传动机构326,辅助支撑板传动机构326沿竖直方向传动辅助支撑板325,以使得辅助支撑板325能够从底部对内碗体202进行辅助支撑。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蒸汽管3242、第二温度探头3243以及第二溢气管3244的末端呈尖角状设置,以刺破密封膜202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加热机构320设置至少两个子加热机构,能够同步对至少两个子容器内的食材进行加热,能够省去人工加热的过程,提高对食品的加热效率,且易于实现自动化。可以理解的是,加热机构320可应用于任意需要加热容器的产品中,以加热除本文所述的外碗体201和内碗体202以外的其他容器,在此不做限制。

参见图27和图28,在本实施例中,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蒸汽发生器400,蒸汽发生器400包括柜体410、内胆420、加热管430、压力检测机构440以及压力表441,内胆420设置于柜体410内,用于容置水;加热管430用于对容置于内胆420内的水进行加热以形成蒸汽;压力检测机构440设置于柜体410上,用于检测内胆420内的压力值;压力表441设置于柜体410上,用于显示内胆420内的压力值;自动餐饮设备的主控系统,用于根据压力值控制加热管430进行加热。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400可以设置于图1中的柜体10内,也可以设置于柜体10外部,在此不做限制。

一并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400进一步包括进水管450,进水管450分别与内胆420、储水容器500连通,进水管450的进水口处设置有第一电控阀451,主控系统进一步用于控制第一电控阀451以使得储水容器500向内胆420供水。进水管450上进一步设置有单向阀452,单向阀452用于使得进水管450内的水只能从进水口向内胆420内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储水容器500可以设置于柜体410外,例如靠近进水管450处。

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400进一步包括水位检测机构460,水位检测机构460用于检测内胆420内的水位,主控系统进一步在内胆420内的水位低于水位阈值时,控制第一电控阀451向内胆420供水。

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400进一步包括蒸汽出口470,蒸汽出口470与内胆420连通,蒸汽出口470与内胆420之间设置有第二电控阀471,主控系统进一步用于控制第二电控阀471以提供蒸汽。蒸汽出口470进一步与上述加热机构320的第一蒸汽管3232、第二蒸汽管3242连通,以向加热机构320提供蒸汽。蒸汽发生器400进一步包括排水管481、负压阀482以及安全阀490,主控系统进一步在需要排水且内胆420内的压力低于第一压力阈值时,控制负压阀482,以使得内胆420与外界连通,从而使得内胆420内的水能够从排水管481排出。例如,在对内胆420进行清洗时,可向进水管450输送水从排水管481排出,且排出水的水可以引入回收桶361中;安全阀490用于在内胆420内的压力高于第二压力阈值时开启,以保证蒸汽发生器400的安全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蒸汽发生器400设置压力检测机构440,能够使得主控系统根据内胆420内的压力值对加热管430进行控制,以提供适量的蒸汽量对食品进行加热,适用于食品加工领域,有助于提高食品加工的自动化、智能化。可以理解的是,蒸汽发生器400可应用于其他需要蒸汽加热的产品中,以为除本文所述的加热机构320之外的机构提供蒸汽,在此不做限制。

参见图3和图23,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支撑机构330及切膜机构340,自动餐饮设备的主控系统进一步用于在加热机构320完成对食品容器的加热之后,控制分解机构310的第一支架311旋转,以使得经加热处理后的食品容器靠近支撑机构330及切膜机构340。支撑机构330用于接收覆盖有密封膜的内碗体202并将内碗体202传动至切膜机构340,切膜机构用于对密封膜进行切割,且切割后的密封膜与内碗体202保持部分连接。

一并参见29至图31,支撑机构330包括支撑座331、支撑座传动机构332,支撑座传动机构332和支撑座331配合将食品容器的内碗体202从分解机构310取出,并将内碗体202传动至切膜机构340。一并参见图32和图33,切膜机构340包括筒状切刀341以及切刀传动机构342,切刀传动机构342用于沿竖直方向传动筒状切刀341,以使得筒状切刀341的末端压持于密封膜上,进而实现对密封膜的切割,其中筒状切刀341的末端设置有缺口3411,以使得在筒状切刀341切割密封膜时,缺口3411对应的部分密封膜与内碗体202保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331的底面中心预留出辅助支撑区(图中未标出)。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辅助顶持机构350,支撑座331在辅助支撑区设置有第一抵接块3311,辅助顶持机构350设置有与第一抵接块3311形状契合的第二抵接块351,第一抵接块3311与第二抵接块351配合以对内碗体202进行支撑。其中,第一抵接块3311为一圆柱体,第二抵接块351为一具有侧向开口的圆筒体。辅助顶持机构350进一步设置有竖直传动机构352,用于沿竖直方向传动第二抵接块351,以使得第二抵接块351与第一抵接块3311抵接。

具体的,主控系统控制支撑座传动机构332传动支撑座331以将内碗体202带动至切膜机构340与辅助顶持机构350之间,主控系统进一步控制竖直传动机构352传动第二抵接块351,以使得第一抵接块3311与第二抵接块351抵接,再控制切刀传动机构342传动筒状切刀341,实现对密封膜的切割。

复参见图3、图23、图29至图31,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机构330进一步包括支撑支撑座331的悬臂3312及与悬臂3312连接的翻转机构333,支撑座传动机构332连接翻转机构333,并在切膜后将内碗体202传动到外碗体201的上方,翻转机构333翻转支撑座331,进而将内碗体202内的食材倒入外碗体201。通过设置悬臂3312及辅助支撑区,能够减少对支撑座331的支撑部分的体积,从而使得支撑座331在移动过程中不易与其他机构产生干涉,可靠性较高,同时能够保证切膜时支撑座331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回收区360,回收区360设有回收桶361,支撑座传动机构332进一步在将食材倒入外碗体201后沿水平方向将支撑座331传动到回收区360的上方,翻转机构333再次翻转支撑座331,直至内碗体202在重力作用下落入回收区360,最终容纳于回收桶361内,以便后续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辅助顶持机构350进一步设置有水平传动机构353及设置于支撑座331内的吸附机构334,主控系统进一步在控制支撑座331传动到回收区360之前,控制水平传动机构353沿水平方向传动第二抵接块351,使得第二抵接块351远离回收区360,以在内碗体202落入回收区360时避让;吸附机构334用于在支撑座331处于外碗体201上方时吸附内碗体202,并在支撑座331处于回收区360上方时释放内碗体202,翻转机构333进一步在食材倒入外碗体201后且支撑座331向回收区360移动前反向翻转支撑座331,直至内碗体202的开口端保持朝上设置。

一并参见图20,在本实施例中,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合盖机构240,传送机构210用于在内碗体202内的食材被倒入外碗体201且内碗体202被移除后,依次接收外碗体201及盖体203,以使得盖体203盖设于外碗体201上,并将外碗体201及盖体203传送至合盖机构240以使得盖体203与外碗体201扣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支撑机构330以从底部对内碗体202进行获取和支撑,不限制内碗体202的形状,能够提高其应用范围,并且能够避免夹抱式自动接碗装置夹抱力度控制复杂的问题,可靠性更高。通过将切膜机构340设置成使得切割后的内碗体202的密封膜与内碗体202保持部分连接,以便于后续加工,并通过设置辅助顶持机构350以在切膜时顶持于支撑内碗体202的支撑机构330,以避免支撑机构330在切割受力时变形受损,从而提高切膜过程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支撑机构330及切膜机构340可应用于任意需要进行翻转或切膜操作的产品中,以对除本文所述的内碗体202以外的其他容器上的密封膜进行切割,在此不做限制。

参见图2和图3,传送机构210进一步从分解机构310接收经处理后的食品容器20并进行合盖后,将食品容器20传送至配送区200,自动餐饮设备包括设置于配送区200内的出餐机构220,出餐机构220从传送机构210接收经处理后的食品容器20并输送至出餐机构220的出餐口2212。

一并参见图34至图36,在本实施例中,出餐机构220包括柜体221、支撑平台222、支撑板223、入餐门224以及第一传动机构225,柜体221设置有入餐口2211和出餐口2212;支撑平台222设置于柜体221内,支撑平台222设置有一开口2221,支撑平台222的相对两侧分别对应入餐口2211和出餐口2212;支撑板223设置于柜体221内,且可嵌入开口2221进而与支撑平台222保持共面设置;入餐门224设置于入餐口2211;第一传动机构225用于沿竖直方向同步传动支撑板223与入餐门224,使得支撑板223与入餐门224沿竖直方向相对分离或靠近,进而使得支撑板223与入餐门224分离时食品容器20能够从入餐口2211被放置于支撑平台222上,并在支撑板223与入餐门224沿竖直方向相对靠近的过程中转移支撑于支撑板223上,支撑板223与入餐门224靠近后入餐口2211被封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225包括基板2251以及设置于基板2251上的第一滑轨2252、第二滑轨2253、传动带2254以及电机2255,其中电机2255驱动传动带2254运动;支撑板223上设置有第一滑块2231,支撑板223与传动带2254连接,进而在传动带2254的带动下使得第一滑块2231沿第一滑轨2252平移;入餐门224上设置有第二滑块2241,入餐门224与传动带2254连接,进而在传动带2254的带动下使得第二滑块2241沿第二滑轨2253平移,并且第一滑块2231与第二滑块2241的移动方向相反,以使得支撑板223与入餐门224能够相对分离或靠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225进一步包括第一夹具2256及第二夹具2257,其中第一夹具2256及第二夹具2257分别夹持于传动带2254的相对两侧,第一夹具2256与支撑板223固定连接,第二夹具2257与入餐门224固定连接。第一传动机构225进一步包括旋转轴2258,基板225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基板2251相对设置,且每一基板2251上设置有一组第一滑轨2252、第二滑轨2253以及传动带2254,旋转轴2258分别与两个传动带2254连接,电机2255驱动旋转轴2258以带动两个传动带2254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223上设置有第一定位件2232,基板225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上极限位传感器2251a和第一下极限位传感器2251b,当第一上极限位传感器2251a感应到第一定位件2232时,支撑板223不再上升,当第一下极限位传感器2251b感应到第一定位件2232时,支撑板223不再下降,以实现对支撑板223的上、下极限位的定位。

一并参见图37,在本实施例中,出餐机构220进一步包括固定板226、出餐门227以及第二传动机构228,固定板226用于形成出餐口2212,第二传动机构228用于沿竖直方向传动出餐门227,以使得出餐门227相对固定板226运动,从而能够在需要取餐时打开出餐口2212,在取餐后封闭出餐口2212。

在本实施例中,出餐机构220进一步包括移动板229,出餐门227上设有缓冲组件2271,移动板229与缓冲组件2271滑动连接,第二传动机构228用于沿竖直方向传动移动板229,从而带动出餐门227平移,并使得出餐门227受阻时能够相对移动板229回弹。移动板229上设置有第一传感器2291,出餐门227上设置有感应件2272,第一传感器2291用于在接触到感应件2272时感应到出餐门227回弹,并在感应到回弹后使得移动板229向远离出餐口2212的方向平移,以实现防夹手保护功能。移动板229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二定位件2292,固定板226上分别设置有第二上极限位传感器2261和第二下极限位传感器2262,当第二上极限位传感器2261感应到第二定位件2292时,移动板229不再上升,当第二下极限位传感器2262感应到第二定位件2292时,移动板229不再下降,以实现对移动板229的上、下极限位的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出餐口2212处还可以设置照明灯(图中未示出),以对放置于出餐位的食品容器20进行照明,从而便于用于取餐。

一并参见图38,自动餐饮设备进一步包括暂存机构230,暂存机构230设置有多个暂存位(图中未标出),支撑平台222和支撑板223构成出餐位,暂存位上设置有能够检测是否放置食品容器20的第二传感器231,出餐位上设置有能够检测是否放置食品容器20的第三传感器2213,传送机构210将经处理后的食品容器20放置于处于空闲状态的暂存位或出餐位。

在本实施例中,传送机构210在食品容器20已存在取餐指示的情况下,将从分解机构310上接收的食品容器20直接传送至处于空闲状态的出餐位,并在食品容器20不存在取餐指示的情况下,将食品容器20优先传送至暂存位上,并在不存在处于空闲状态的暂存位时,将食品容器20传送至处于空闲状态的出餐位上。传送机构210进一步根据取餐指示对出餐位和暂存位上的食品容器20进行调换。传送机构210进一步从出餐机构220接收在预定时间内未取出的食品容器20,并将食品容器传送至处于空闲状态的暂存位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可分离的支撑平台222和支撑板223,并使得支撑板223和入餐门224可相对打开或关闭,能够在支撑板223和入餐门224相对分离时,通过支撑平台222接收底部支撑于传送机构210的食品容器20,并在支撑板223与入餐门224相对靠近的过程中转移支撑于支撑板223上,以满足特定的出餐方式,且易实现自动化,其竖直升降的入餐门224能够节省运动空间,利于设备的小型化。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自动餐饮设备可选择性包括上述机构。例如,该自动餐饮设备可包括冷藏区、传送机构以及出餐机构;或者包括加热机构、切膜机构以及传送机构;又或者包括分解机构及支撑机构等,在此不做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