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房的包件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安装方便的组合式包件。
背景技术:
在板房的结构中,两个墙体之间会嵌入立柱,立柱的墙体的一侧会凸起一部分,并且立柱为钢材结构,需要将凸起的这部分通过包件包覆起来,现有的包件均为一体的包套结构,该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一旦出现布局破损,需要整体更换,导致更换成本高;
2、同一种包件只能用于尺寸规格一致的立柱上,缺乏通用性;
3、搭接部件时,需要将包套结构的整体再加工,加工难度高,使用灵活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式包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立柱的包件拆装、更换、搭接其他部件过程繁琐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组合式包件,包括:中间包件,用于包覆立柱最外侧;两个侧包件,用于包覆立柱靠近墙体的两侧;衬板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横向衬板、至少两个纵向衬板,两个横向衬板、两个纵向衬板分别对称设于立柱的两侧,横向衬板贴靠于墙体,且通过螺钉固定;中间包件为匚型结构,中间包件的两个翼板分别贴靠于两个纵向衬板上,且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侧包件为角型结构,其包括第一折板与第二折板,第一折板的端侧弯折插接在横向衬板与墙体之间,第二折板的端侧弯折插接在中间包件的翼板与纵向衬板之间。
其中,衬板组件包括两个第一衬板与两个第二衬板,两个第一衬板、两个第二衬板分别对称安装在立柱的两侧,第一衬板为匚型结构,第一衬板的中间板为横向衬板;第二衬板为角型结构,其包括纵向衬板与连接衬板,连接衬板通过螺钉固接于立柱。
其中,第二折板与中间包件的中间板平齐。
其中,第一衬板的两个翼板分别贴靠于立柱与第一折板的相对侧上。
其中,纵向衬板与连接衬板相垂直。
其中,第一折板与第二折板相垂直。
其中,第一折板与第二折板通过斜板连接,第一折板、第二折板以及斜板为一体成型。
其中,纵向衬板与连接衬板的端侧均向内侧弯折135°。
其中,纵向衬板的端侧与第二折板的间距、连接衬板的端侧与第一折板的间距均为10~30mm。
其中,衬板组件包括第三衬板,第三衬板为角型结构,其包括的两个弯折部分别为横向衬板与纵向衬板。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组合式包件包括中间包件、两个侧包件以及衬板组件,衬板组件的两个横向衬板与两个纵向衬板分别对称设于立柱的两侧,横向衬板贴靠于墙体,且通过螺钉固定;呈匚型结构的中间包件的两个翼板分别贴靠于两个纵向衬板上,且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从而实现中间包件的安装;呈角型结构的侧包件的第一折板的端侧弯折插接在横向衬板与墙体之间,通过横向衬板与墙体将第一折板夹紧,侧包件的第二折板的端侧弯折插接在中间包件的翼板与纵向衬板之间,通过中间包件的翼板与纵向衬板将第二折板夹紧,从而实现中侧包件的固定,使得立柱的三个侧面就被完全包覆起来,中间包件以及两个侧包件均可以拆卸,拆装更加的便捷,在搭接其他部件时,更加的灵活方便,并且通过改变中间包件的横向尺寸以及侧包件的纵向尺寸来适用不同规格的立柱,提高了组合包件的通用性。
由于第二折板与中间包件的中间板平齐,使得组合式包件的整体机构更加的紧凑,美观性好。
由于第一衬板的两个翼板分别贴靠于立柱与第一折板的相对侧上,利用第一衬板对立柱以及第一折板形成一个支撑固定,来提升侧包件安装后的稳定性。
由于纵向衬板与连接衬板的端侧均向内侧弯折135°,纵向衬板的端侧与第二折板的间距、连接衬板的端侧与第一折板的间距均为10~30mm,使得侧包件或者中间包件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可以在可弹性恢复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的形变,达到缓冲的目的,并且在形变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顶靠在弯折的端侧上,形成支撑,避免侧包件或者中间包件超过弹性恢复的范围,导致其结构的变形。
由于衬板组件包括第三衬板,第三衬板为角型结构,其包括的两个弯折部分别为横向衬板与纵向衬板,这样两个侧包件与一个中间包件的安装只需要两个第三衬板就可以实现,简化了安装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立柱的包件拆装、更换、搭接其他部件过程繁琐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由三个可方便拆装的部分组合而成,使得包件的更换更加的方便,更加灵活方便的搭接其他部件,可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立柱,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紧凑,稳定性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包件的实施例一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包件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包件的实施例二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中,墙体1,立柱2,中间包件3,侧包件4,第一折板40,第一连接部400,第二折板41,第二连接部410,斜板42,第一衬板5,横向衬板(50、70),第二衬板6,纵向衬板(60、71),连接衬板61,第三衬板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方位均以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包件正常工作时的方位为准,不限定其存储及运输时的方位,仅代表相对的位置关系,不代表绝对的位置关系。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一种组合式包件,用于包覆立柱2暴露在墙体1外的三个侧面,其结构包括中间包件3、两个侧包件4以及衬板组件,中间包件3与侧包件4均为薄板件,自身具备一定的柔性,中间包件3用于包覆立柱2最外侧,两个侧包件4用于包覆立柱2靠近墙体1的两侧,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衬板组件包括两个第一衬板5与两个第二衬板6,两个第一衬板5、两个第二衬板6分别对称安装在立柱2的两侧,第一衬板5为匚型结构,其截面为匚型,该匚型结构包括中间板与两侧的翼板,中间板作为横向衬板50使用,横向衬板50贴靠在墙体1的外墙面上,且通过螺钉固定;第二衬板6为角型结构,其截面为角型,该角型结构包括纵向衬板60与连接衬板61,连接衬板61通过螺钉固接于立柱2,对于两个第二衬板6,两个纵向衬板60有间隔的相互平行,并且向着立柱2外侧延伸,中间包件3同样为匚型结构,中间包件3连接在两个纵向衬板60之间,中间包件3的两个翼板分别贴靠在两个纵向衬板60上,再通过螺钉进行固定,从而实现中间包件3的安装;侧包件4同样为角型结构,侧板件包括呈一定夹角的第一折板40与第二折板41,第一折板40的端侧弯折一部分,形成第一连接部400,该第一连接部400插接在横向衬板50与墙体1之间的压靠间隙中,依靠横向衬板50与墙体1之间的夹紧力使得第一连接部400固定在其中,不易脱出,第二折板41的端侧同样弯折一部分,形成第二连接部410,第二连接部410插接在中间包件3的同侧翼板与纵向衬板60之间的压靠间隙中,形成对第二连接部410的固定,即实现了侧包件4的固定安装,这样,立柱2的三个侧面就被完全包覆起来。中间包件3以及两个侧包件4均可以拆卸,拆装更加的便捷,更加灵活方便连接其他部件。通过中间包件3的横向尺寸以及侧包件4的纵向尺寸的改变来适用不同规格的立柱,提高了组合包件的通用性。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第二折板41与中间包件3的中间板共同覆盖在立柱2的最外侧上,第二折板41与中间包件3的中间板平齐,使得组合式包件的整体机构更加的紧凑,美观性好。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第一衬板5的两个翼板分别贴靠于立柱2与第一折板40的相对侧上,利用第一衬板5对立柱2以及第一折板40形成一个支撑固定,来提升侧包件4安装后的稳定性。
优选地,纵向衬板60与连接衬板61相垂直,第一折板40与第二折板41相垂直,第一连接部400以及第二连接部410均为垂直弯折形成。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第一折板40与第二折板41通过斜板42连接,第一折板40、第二折板41以及斜板42为一体成型,从而规避掉侧包件4的直角,由斜板42形成第一折板40与第二折板41间的倾斜过渡。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纵向衬板60与连接衬板61的端侧均向内侧弯折135°,弯折后的纵向衬板60与连接衬板61的端侧呈弧型结构,组合式包件安装后,当外力从侧包件4或者中间包件3的外侧撞击时,外力会驱使侧包件4或者中间包件3向内弹性形变,使得侧包件4以及中间包件3与纵向衬板60或连接衬板61的端侧硬性接触,造成侧包件4以及中间包件3被磕破或者磕变形。纵向衬板60的端侧的弧型结构与第二折板41的间距、连接衬板的端侧的弧型结构与第一折板40的间距均为10~30mm,使得侧包件4或者中间包件3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可以在可弹性恢复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的形变,达到缓冲的目的,并且在形变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顶靠在弧型结构上,依靠弧型结构形成支撑,避免侧包件4或者中间包件3超过弹性恢复的范围,导致变形。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衬板组件包括第三衬板7,第三衬板7为角型结构,其包括的两个弯折部分别为横向衬板70与纵向衬板71,即横向衬板70与纵向衬板71为一体成型,中间包件3为匚型结构,中间包件3的两个翼板分别贴靠于两个纵向衬板71上,且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侧包件4为角型结构,其包括第一折板40与第二折板41,第一折板40的端侧垂直弯折插接在横向衬板70与墙体1之间,第二折板41的端侧垂直弯折插接在中间包件3的翼板与纵向衬板70之间。这样两个侧包件4与一个中间包件3的安装只需要两个第三衬板7就可以实现,简化了安装结构,适用于快捷化的包件安装工程以及立柱无法连接衬板组件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