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冲泡机的洒水头及具有该洒水头的冲泡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20798发布日期:2020-07-29 02:24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自动冲泡机的洒水头及具有该洒水头的冲泡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冲泡各式饮品的自动冲泡机,尤指一种安装于自动冲泡机的冲泡桶内,并且朝冲泡桶中喷洒热水的洒水头。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现有的自动冲泡机在使用时仅需将茶叶等饮品原料放入冲泡桶91中,接着冲泡用的热水会自动经洒水头92的冲泡孔921进入冲泡桶91中冲泡茶汤。当使用者要更换冲泡桶91中的茶叶种类时,自动冲泡机可进行自动清洗;于自动清洗时,清洗用的热水从洒水头92的清洗孔922喷出;清洗孔922喷出的水柱朝冲泡桶91的内壁面喷洒,以将冲泡桶91内残余的茶渣及茶汤清除干净,避免旧茶的茶味串入新茶中而影响茶汤口感。

然而,清洗孔922的孔壁朝地面的一侧会逐渐产生沉积的水垢,而水垢会使清洗孔922喷出的水柱角度朝上偏移。当使用者疏于清理清洗孔922的水垢时,清洗孔922的水柱角度会大幅向上偏移并直接朝桶盖93与冲泡桶91的接缝处94喷射,造成清洗的热水从接缝处94渗漏至冲泡桶91外,进而导致自动冲泡机因内部进水损坏而无法运作。

因此,现有技术的自动冲泡机的洒水头实有待加以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冲泡机的洒水头及具有该洒水头的冲泡桶,借此控制清洗孔的水柱角度向上偏移量,进而避免冲泡桶在自动清洗时产生渗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一种自动冲泡机的洒水头,其用以组装成一自动冲泡机的一冲泡桶;该冲泡桶进一步包含一桶身及一顶盖,该顶盖盖设于该桶身的顶部;该自动冲泡机的洒水头设于该桶身内;该自动冲泡机的洒水头包含:

一本体,其用以设于该桶身内,且用以相邻或连接该顶盖;

一清洗部,其为向下突出于该本体的底面的一柱体;该清洗部的外环面凹设有多个清洗出水孔,其用以朝该桶身的内壁面喷射水柱;该多个清洗出水孔环绕该清洗部的中心间隔设置;各该清洗出水孔的轴线定义为一出水轴线,多条水轴线的延伸线用以向下倾斜地通过该桶身的内壁面;

一挡水环壁,其向下突出于该本体的该底面;该挡水环壁环绕于该清洗部之外,并且与该清洗部间隔设置;该挡水环壁的底部周缘位于该多条出水轴线的延伸线的上方。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自动冲泡机的洒水头,其中各该清洗出水孔具有一最高角度线,最高角度线定义为连接该清洗部的中心线、该清洗出水孔的开口周缘顶端、该挡水环壁的底部周缘及该桶身内壁面的一直线;多条最高角度线位于该顶盖的下方。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自动冲泡机的洒水头,其中各该清洗出水孔具有一最高角度线,最高角度线定义为连接该清洗部的中心线、该清洗出水孔的开口周缘顶端、该挡水环壁的底部周缘及该桶身内壁面的一直线;多条最高角度线切齐该顶盖的底部。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自动冲泡机的洒水头,其中该洒水头用以固设于该顶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自动冲泡机的冲泡桶,其具有:

一桶身;

一顶盖,其盖设于该桶身的顶部;

一洒水头,其设于该桶身内,且包含:

一本体,其设于该桶身内,且相邻或连接该顶盖;

一清洗部,其为向下突出于该本体的底面的一柱体;该清洗部的外环面凹设有多个清洗出水孔,其用以朝该桶身的内壁面喷射水柱;该多个清洗出水孔环绕该清洗部间隔设置;各该清洗出水孔的轴线定义为一出水轴线,多条出水轴线的延伸线向下倾斜地通过该桶身的内壁面;

一挡水环壁,其向下突出于该本体的该底面;该挡水环壁环绕于该清洗部之外,并且与该清洗部间隔设置;该挡水环壁位于该多条出水轴线的延伸线的上方。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自动冲泡机的冲泡桶,其中:该冲泡桶进一步包含一进水管,其直立于该冲泡桶中央;该洒水头设于该进水管顶端;该多个清洗出水孔连通该进水管。

当使用者欲更换冲泡桶内的茶叶时,热水会从清洗部的清洗出水孔内喷出,且热水朝桶身的内壁面喷射,以将冲泡桶内残余的茶渣及茶汤清除干净。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洒水头进一步向下突出有一挡水环壁,挡水环壁环绕设于清洗部外,且位于清洗出水孔的出水轴线的延伸线上方;借此,即便使用者未定期清理沉积于清洗出水孔的水垢,导致清洗出水孔喷出的水柱角度向上偏移时,挡水环壁能够拦截向上偏移角度过大的水柱,避免水柱直接朝桶盖与桶身的接缝处喷射而使冲泡桶发生渗漏。如此即可确保本实用新型在疏于清理水垢的情况下仍能避免渗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冲泡机的冲泡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冲泡机的冲泡桶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冲泡机的冲泡桶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冲泡机的冲泡桶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冲泡机的冲泡桶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的自动冲泡机的冲泡桶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现有技术的自动冲泡机的冲泡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冲泡机a的冲泡桶b的第一实施例包含有一桶身10、一顶盖20、一进水管30、一洒水头40及一挡水环壁50。

前述的桶身10的顶部具有一开口。前述的顶盖20盖设并封闭桶身10顶部的该开口。前述的进水管30的一端从桶身10的底部向上贯穿进入桶身10内,并直立于桶身10的中央;进水管30的另一端连通于自动冲泡机a的供水管路(图中未示)。

前述的洒水头40设于桶身10内,且在本实施例中,洒水头40连接于进水管30的顶端,但不以此为限,例如在后述的第二实施例(如图4所示)中,进水管30a从顶盖20向下贯穿进入桶身10a时,洒水头40a也可如连接于进水管30a的底端;洒水头40包含一本体41及一清洗部42;本体41设于桶身10内,且相邻顶盖20;清洗部42为向下突出于本体41的底面的一柱体;清洗部42的外环面凹设有多个清洗出水孔421(如图3所示),清洗出水孔421环绕清洗部42的中心间隔设置;各清洗出水孔421的轴线定义为一出水轴线l1,出水轴线l1的延伸线向下倾斜地通过桶身10的内壁面,且具体来说,各出水轴线l1与向下延伸的铅垂线的夹角大于45度;当自动冲泡机a欲对冲泡桶b进行自动清洗时,清洗用的热水依序从供水管路流至进水管30,然后再从洒水头40的清洗出水孔421喷出,并且沿出水轴线l1朝桶身10的内壁面邻近顶盖20处喷射,使热水可对桶身10内部进行完整地清洁。

前述的挡水环壁50向下突出于本体41的底面;挡水环壁50环绕于清洗部42之外,并且与清洗部42间隔设置;挡水环壁50的底部周缘51(如图3所示)位于各清洗出水孔421的出水轴线l1的延伸线的上方,也就是说,当清洗出水孔421内并未沉积水垢时,挡水环壁50的底部周缘51的位置在清洗出水孔421喷出的水柱位置(即出水轴线l1)上方,挡水环壁50与水柱并无接触,而不会阻碍到清洗出水孔421的水柱,水柱可喷射至桶身10的内壁面以进行清洗;

关于挡水环壁50向下突出于本体41底面的长度(即底部周缘51与本体41的底面的距离),具体如下:各清洗出水孔421具有一最高角度线l2,其定义为依序连接清洗部42的中心线c、清洗出水孔421的开口周缘顶端、挡水环壁50的底部周缘51及桶身10内壁面的一直线;各清洗出水孔421的最高角度线l2位于顶盖20的下方(如图2所示);最高角度线l2代表从清洗出水孔421喷出的清洗水柱可向上偏移的最大角度,当水柱偏移角度超过最高角度线l2时,清洗出水孔421喷出的水柱会遭挡水环壁50阻挡而无法继续朝桶身10的内壁面喷射;也就是说,即使清洗出水孔421因沉积水垢而导致喷出的水柱角度朝顶盖20方向偏移,当角度偏移量高于最高角度线l2时,水柱便会遭到挡水环壁50拦截而不会喷射至桶身10的内壁面上;再者,因最高角度线l2位于顶盖20的下方,代表清洗出水孔421喷出的水柱在直接朝桶身10与顶盖20的接缝处喷射之前便会遭到挡水环壁50拦截,进而确保清洗的热水不会从该接缝处渗漏至冲泡桶b外。

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冲泡机a的冲泡桶b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差异在于进水管30a与洒水头40a固设于顶盖20a,且洒水头40a连接于进水管30a的底端;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挡水环壁50a的底部周缘51a(如图5所示)向下突出距离较短,使各清洗出水孔421a的最高角度线l2切齐顶盖20a的底部21a,如此同样可避免清洗的热水从接缝处渗漏至冲泡桶b外。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借由在洒水头40的本体41底面进一步向下突出形成一挡水环壁50,挡水环壁50环绕设于清洗部42外,且位于清洗出水孔421的出水轴线l1的延伸线上方;当清洗出水孔421因沉积水垢而造成清洗的水柱角度向上偏移时,挡水环壁50可拦截偏移角度过大的水柱,以避清洗的热水渗漏至冲泡桶b外。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