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开式平开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67141发布日期:2020-11-03 23:08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内开式平开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建材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内开式平开窗。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有的门窗产品中,平开门窗因其具有开启面积大、通风性好、密封性好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平开窗可按照打开方式分为外开式平开窗和内开式平开窗,其中,对于内开式平开窗,通常会在窗框靠近室外的一侧安装纱扇,如此,纱扇便不会对窗扇的启闭造成干涉。

然后,对内开式平开窗安装纱扇时,通常是沿纱扇框的内壁逐一打入紧固件,使紧固件穿过纱扇框后与窗框连接,上述安装方式操作起来十分麻烦,且完成安装后紧固件外露,严重影响平开窗的整体观感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开式平开窗,旨在解决现有的内开式平开窗安装纱扇的操作便捷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开式平开窗,包括:

窗框,所述窗框包括第一上横框和第一下横框,所述第一上横框设有第一限位压件和沿所述第一上横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挡部,所述第一下横框设有第二限位压件和沿所述第一下横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挡部;

纱扇框,所述纱扇框包括第二上横框和第二下横框,所述第二上横框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二下横框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插接部;

所述第一挡部与所述第一限位压件之间形成供所述第一插接部插入的间隙,所述第二挡部与所述第二限位压件之间形成供所述第二插接部插入的间隙;

所述第二上横框靠近所述第一上横框的一侧至所述第二下横框靠近所述第一下横框的一侧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上横框与所述第一下横框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开式平开窗通过设置使第二上横框靠近第一上横框的一侧至第二下横框靠近第一下横框的一侧的距离小于第一上横框与第一下横框的间距,从而为纱扇提供足够的纵向安装空间,在安装纱扇时,可先将纱扇框的第一插接部斜向插入第一挡部与第一限位压件之间形成的间隙中,然后移动纱扇框,使纱扇框与窗框平行,之后将纱扇框的第二插接部插入第二挡部与第二限位压件之间形成的间隙中,最后使纱扇框的第二下横框在重力作用下与窗框的第一下横框抵触,即完成纱扇框的安装,操作过程简单便捷,而且整个安装过程无需使用紧固件,从而有效提升上述内开式平开窗的整体观感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压件包括第一安装座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安装座用于与所述第一上横框连接,所述第一压板用于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抵接;所述第二限位压件包括第二安装座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的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安装座用于与所述第一下横框连接,所述第二压板用于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抵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部远离所述第二上横框的一端设有第一钩部,所述第一压板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钩部相扣合的第二钩部;和/或,所述第二插接部远离所述第二下横框的一端设有第三钩部,所述第二压板远离所述第二安装座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钩部相扣合的第四钩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座设有用于与第一紧固件相配合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自下而上地朝靠近所述第一挡部的方向倾斜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设有用于与第二紧固件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自上而下地朝靠近所述第二挡部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下横框靠近所述第一下横框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有垫条,所述垫条用于所述第一下横框抵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下横框靠近所述第一下横框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有设有卡槽,所述垫条设有用于与所述卡槽相卡合的卡接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窗扇框,所述窗扇框靠近所述纱扇框的一侧设有披水胶条,所述窗扇框在关闭状态下,所述披水胶条与所述纱扇框抵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纱扇框还包括第一竖框、第二竖框和中梃,所述中梃连接于所述第一竖框和所述第二竖框之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纱扇框朝向室外的壁面与所述窗框朝向室外的壁面齐平。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压件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压件沿所述第一上横框的长度方向分布;和/或,所述第二限位压件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限位压件沿所述第一下横框的长度方向分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开式平开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内开式平开窗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内开式平开窗的b-b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窗框,11、第一上横框,111、第一挡部,12、第一下横框,121、第二挡部,13、第三竖框,131、第三挡部,14、第四竖框,141、第四挡部,15、第一限位压件,151、第一安装座,1511、第一安装孔,152、第一压板,1521、第二钩部,16、第二限位压件,161、第二安装座,1611、第二安装孔,162、第二压板,17、第一紧固件,18、第二紧固件,20、纱扇框,21、第二上横框,211、第一插接部,22、第二下横框,221、第二插接部,222、卡槽,23、第一竖框,231、第三插接部,24、第二竖框,241、第四插接部,25、垫条,251、卡接部,26、中梃,261、第一连接端,262、第二连接端,30、窗扇框,31、披水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一种内开式平开窗,包括:窗框10和纱扇框20,窗框10包括第一上横框11和第一下横框12,第一上横框11设有第一限位压件15和沿第一上横框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挡部111,第一下横框12设有第二限位压件16和沿第一下横框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挡部121;纱扇框20包括第二上横框21和第二下横框22,第二上横框21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插接部211,第二下横框22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插接部221;第一挡部111与第一限位压件15之间形成供第一插接部211插入的间隙,第二挡部121与第二限位压件16之间形成供第二插接部221插入的间隙;第二上横框21靠近第一上横框11的一侧至第二下横框22靠近第一下横框12的一侧的距离小于第一上横框11与第一下横框12的间距。

上述内开式平开窗通过设置使第二上横框21靠近第一上横框11的一侧至第二下横框22靠近第一下横框12的一侧的距离小于第一上横框11与第一下横框12的间距,从而为纱扇提供足够的纵向安装空间,在安装纱扇时,可先将纱扇框20的第一插接部211斜向插入第一挡部111与第一限位压件15之间形成的间隙中,然后移动纱扇框20,使纱扇框20与窗框10平行,之后将纱扇框20的第二插接部221插入第二挡部121与第二限位压件16之间形成的间隙中,最后使纱扇框20的第二下横框22在重力作用下与窗框10的第一下横框12抵触,即完成纱扇框20的安装,操作过程简单便捷,而且整个安装过程无需使用紧固件,从而有效提升上述内开式平开窗的整体观感度。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和图4所示,第一限位压件15包括第一安装座151和设于第一安装座151的第一压板152,第一安装座151用于与第一上横框11连接,第一压板152用于与第一插接部211抵接;第二限位压件16包括第二安装座161和设于第二安装座161的第二压板162,第二安装座161用于与第一下横框12连接,第二压板162用于与第二插接部221抵接。通过第一安装座151将第一限位压件15安装到第一上横框11,此时,第一压板152与第一挡部111的间距小于第一插接部211的厚度,第一插接部211插入第一压板152与第一挡部111的间隙后,第一压板152将第一插接部211紧压在第一挡部111上;同理,通过第二安装座161将第二限位压件16安装到第二下横框22,此时,第二压板162与第二挡部121的间距小于第二插接部221的厚度,第二插接部221插入第二压板162与第二挡部121的间隙后,第二压板162将第二插接部221紧压在第二挡部121上;通过上述设置,可有效避免纱扇框20松动,提高纱扇框20的安装稳固性。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所示,第一插接部211远离第二上横框21的一端设有第一钩部(图中并未标识),第一压板152远离第一安装座151的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一钩部相扣合的第二钩部1521;和/或,第二插接部221远离第二下横框22的一端设有第三钩部,第二压板162远离第二安装座161的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三钩部相扣合的第四钩部。当第一插接部211插入第一压板152与第一挡部111的间隙后,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1521相互扣合,有效防止第一插接部211从第一压板152与第一挡部111的间隙中脱离;同理,当第二插接部221插入第二压板162与第二挡部121的间隙后,第三钩部与第四钩部相互扣合,有效防止第二插接部221从第二压板162与第二挡部121的间隙中脱离;通过上述设置,可进一步提高纱扇框20的安装稳固性。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和图4所示,第一安装座151设有用于与第一紧固件17相配合的第一安装孔1511,第一安装孔1511自下而上地朝靠近第一挡部111的方向倾斜设置;和/或,第二安装座161设有用于与第二紧固件18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1611,第二安装孔1611自上而下地朝靠近第二挡部121的方向倾斜设置。通过将第一安装孔1511和第二安装孔1611倾斜设置,施工人员可在安装第一紧固件17时避开第一挡部111,且在安装第二紧固件18时避开第二挡部121,从而避免第一挡部111和第二挡部121对安装操作造成阻碍,进一步提高上述内开式平开窗的安装便捷性。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所示,第二下横框22靠近第一下横框12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有垫条25,垫条25用于第一下横框12抵触。通过在第二下横框22与第一下横框12之间设置垫条25,可有效将第二下横框22与第一下横框12的间隙密封,避免外部水进入室内,提高上述内开式平开窗的密封性能;同时,垫条25优选采用软性材料,当垫条25与第一下横框12抵触时,使第二下横框22与第一下横框12软接触,有效避免第二下横框22与第一下横框12摩擦碰撞而产生噪音,甚至造成损坏,有效提高上述内开式平开窗的可靠性。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2,第二下横框22靠近第一下横框12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有设有卡槽222,垫条25设有用于与卡槽222相卡合的卡接部251。安装垫条25时,只需将垫条25的卡接部251卡入卡槽222内即可,操作方便快捷,进一步提高上述内开式平开窗的安装便捷性。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所示,上述内开式平开窗还包括窗扇框30,窗扇框30靠近纱扇框20的一侧设有披水胶条31,窗扇框30在关闭状态下,披水胶条31与纱扇框20抵触。通过在窗扇框30与纱扇框20之间设置披水胶条31,使披水胶条31在窗扇框30处于关闭状态下紧压在窗扇框30与纱扇框20之间,有效阻隔外部水进入室内,提高上述内开式平开窗的密封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和图2所示,纱扇框20还包括第一竖框23、第二竖框24和中梃26,中梃26连接于第一竖框23和第二竖框24之间。当纱扇框20的尺寸越大时,其整体强度越小,在安装纱网时容易发生变形,而通过在第一竖框23和第二竖框24之间设置中梃26,有效保证纱扇框20具有足够的强度,从而避免纱扇框20变形。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1所示,中梃26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端261,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端262,第一连接端261设有用于供一紧固件穿过的第一连接孔(图中并未标识),第二连接端262设有用于供另一紧固件穿过的第二连接孔(图中并未标识),一紧固件穿过第一连接孔后与第一竖框23连接,另一紧固件穿过第二连接孔后与第二竖框24连接,以实现将中梃26安装于第一竖框23和第二竖框24之间。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3所示,窗框10包括第三竖框13和第四竖框14,第三竖框13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三挡部131,第四竖框14沿长度方向设有第四挡部141,纱扇框20的第一竖框23沿长度方向设有与第三挡部131抵接的第三插接部231,第二竖框24沿长度方向设有与第四挡部141抵接的第四插接部241,如此设置可进一步提高纱扇框20的安装稳固性。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和图2所示,纱扇框20朝向室外的壁面与窗框10朝向室外的壁面齐平,有效提高上述内开式平开窗的整体感,从而进一步提升上述内开式平开窗的的观感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压件15有多个,多个第一限位压件15沿第一上横框11的长度方向分布;和/或,第二限位压件16有多个,多个第二限位压件16沿第一下横框12的长度方向分布。第一限位压件15和第二限位压件16均可根据上述内开式平开窗的尺寸设置多个,以保证纱扇框20的安装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纱扇框20的安装稳固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