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94018发布日期:2020-09-23 01:1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泡茶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自动泡茶的泡茶机。



背景技术:

现代人对于饮茶已日趋讲就,因此对于泡茶的过程已融入了诸多的茶具及步骤进而提升所泡出茶汤的质量,通常要手工泡出一杯适切的茶,首先要有一组好的茶具,而茶具基本上包含有茶匙、茶夹、茶海、茶壶、茶则、烧水壶及闻香杯等器皿,通过前述茶具再配合相关步骤使用,并根据不同的茶种调配到适度的水量、温度及浸泡时间,最终使得所泡出茶汤不但能符合自己的口味外,也具有一定水平香气及回甘特性。

然而,前述的泡茶过程费时且仅适用于对于泡茶有一定经验及兴趣的爱好者,大多数的现代人并不懂得如何使用此类茶具,对于温度的控制更是难以拿捏,且为了讲求快与方便的喝到茶,对于任何的茶种均是将茶叶放入茶壶内后,直接以高温滚烫的热水进行冲泡,而所泡出的茶汤通常会有过于苦涩或味道不如预期的结果,因此,现有技术的泡茶用具,其整体构造存在有如前述的问题及缺点,实有待加以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泡茶机,其可通过自动化的泡茶过程及简易的操作设定,达到一般人也可泡出具有稳定质量茶汤的目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泡茶机,其包含:

一机壳,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该机壳的顶面凹设形成一泡茶槽,该机壳的一侧面形成一容置口,该容置口与该容置空间相连通;

一顶盖,其包含一盖体及一排气部,该盖体具有一内部空间且覆盖该机壳的顶面,该排气部贯穿设置于该盖体,该排气部与该盖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

一出水部,其设置于该机壳的顶端,该出水部包含一导水件及一出水阀组件,该导水件一端连接设置于该泡茶槽且贯穿设有一导孔与该泡茶槽相连通,另一端为一流道且朝向外部方向延伸,该出水阀组件可选择性地连通该泡茶槽与该导孔;

一储水部,其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且包含一水槽及一槽座,该水槽可分离地设置于该槽座,该槽座枢设于该机壳且可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该容置口;

一输水装置,其设置于该机壳内;

一加热装置,其设置于该机壳内;

一管路组件,其连接该泡茶槽的底部、该加热装置、该输水装置及该储水部;

一开闭装置,其设置于该机壳且可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该顶盖;

一控制装置,其设置于该机壳且电性连接该输水装置、该加热装置、该出水部及该开闭装置,该输水装置、该加热装置、该出水部及该开闭装置的启闭受控于该控制装置。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泡茶机,其中该盖体包含一外盖、一内盖及一盖座,该外盖具有一内部空间且贯穿有一外排气孔,该内盖具有一内部空间且贯穿有一内排气孔,该内盖的外径小于该外盖的内径,该盖座为一环形框体且枢设于该机壳的顶端,该内盖的开口周缘设置于该盖座上,该外盖的开口周缘设置于该盖座上且盖设该内盖。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泡茶机,其中该盖座的顶面进一步环绕凹设形成有一内凹槽及一外凹槽,该内凹槽位于该外凹槽内,该内盖设置于该内凹槽,该外盖设置于该外凹槽。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泡茶机,其中该排气部为一管体,其一端设置于该内盖位于该内排气孔位置且与内部空间相连通,该排气部的另一端设置于该外盖位于该外排气孔位置且与外部空间相连通。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泡茶机,其中该开闭装置包含一驱动马达、一拉勾、一推抵装置及一定位轮,该驱动马达的输出端设置一驱动齿轮,该拉勾为一可纵向移动的长条形片体,其一端具有一勾部,该顶盖相对于该勾部的一端设置有一扣部,该勾部可选择性地扣合于该扣部或分开,另一端的一侧面纵向设置有一齿条及贯穿有一定位孔,该齿条啮合于该驱动齿轮,该定位孔位于该齿条上方,该推抵装置位于该拉勾的另一侧面且贴靠于该拉勾,该定位轮枢设于该机壳且位于该齿条上方,该定位轮贴靠于该拉勾,该定位孔可选择性地套设于该定位轮。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泡茶机,其中该推抵装置包含一推抵座、一弹簧及一推抵轮,该推抵座为一块体且可移动地设置于该机壳内,该弹簧一端抵靠于该推抵座,另一端抵靠于该机壳内壁面,该推抵轮枢设于该推抵座相对于该弹簧的另一侧面且贴靠于该拉勾。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泡茶机,其中该机壳内凸设有一滑轨,该推抵座的底面凹设有一滑槽,该滑槽套设于该滑轨且可沿该滑轨朝向该拉勾靠近或远离,该推抵座相对于该拉勾的另一侧面凸设有一定位块,该弹簧套设于该定位块。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泡茶机,其中该机壳进一步设置有一滤罐,该滤罐表面贯穿有多个穿孔且位于该泡茶槽内。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泡茶机,其中该出水部进一步包含一滤网,该滤网设置于该泡茶槽与该出水阀组件之间。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泡茶机,其中该盖体为透明盖体,该输水装置为泵浦,该加热装置为电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简易的操作控制装置,并依据茶叶的特性设定注水温度及浸泡时间,达到每次饮用茶汤皆具有一致的口感的功效,其中水的输入管口位于泡茶槽槽底位置,可仿真悬壶高冲的泡茶手法将堆积于泡茶槽底的茶叶朝向上方方向冲至分散且漂浮,在水的激荡下使得茶叶彼此之间得以分离且每一茶叶的表面充分与水浸润,提高茶叶抗氧化剂均匀释出,使位于上层及下层的茶汤浓度皆一致;而盖体为由外盖及内盖所组成的透明玻璃,因此使用者除了可清楚的看到茶汤的色泽及浸泡状态外,双层的盖体设计更可达到保温的功效,延长茶汤保温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要部件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储水部开启状态局部分解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放大局部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滤网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机壳内部及开启顶盖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关闭顶盖状态的开闭装置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开启顶盖状态的开闭装置放大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机壳100托盘

101槽部11泡茶槽

12容置口13滤罐

14滑轨20顶盖

21盖体211外盖

212内盖213盖座

214内凹槽215外凹槽

216扣部22排气部

30出水部31导水件

311导孔312流道

32出水阀组件321阀柱

322驱动件323凸轮

324弹性件33滤网

40储水部41水槽

410通孔411排水部

42槽座421枢轴

422连接部50输水装置

60加热装置70管路组件

80开闭装置81驱动马达

811驱动齿轮82拉勾

821勾部822齿条

823定位孔83推抵装置

831推抵座832弹簧

833推抵轮834滑槽

835定位块84定位轮

90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泡茶机包含一机壳10、一顶盖20、一出水部30、一储水部40、一输水装置50、一加热装置60、一管路组件70、一开闭装置80及一控制装置90。

机壳10为圆柱状壳体且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机壳10的顶面凹设形成一泡茶槽11,机壳10的一侧面贯穿形成一容置口12,容置口12与容置空间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机壳10的底端另连接有一托盘100,托盘100顶面可用以置放茶杯(图式中未示),但不以此为限,机壳10的形状可依使用者需求做改变;机壳10的泡茶槽11设置有一滤罐13,滤罐13上方具有一开口用以将茶叶放入,滤罐13表面贯穿有多个穿孔,滤罐13可选择性地放置于泡茶槽11或分离。

请参阅图2、图3至图7所示,顶盖20包含一盖体21及一排气部22,盖体21具有一内部空间且覆盖机壳10的顶面,排气部22贯穿设置于盖体21,排气部22与盖体2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盖体21包含一外盖211、一内盖212及一盖座213,外盖211为弧状耐高温透明玻璃盖或是耐高温透明塑料盖,外盖211具有一内部空间且贯穿有一外排气孔,内盖212为弧状耐高温透明玻璃盖或是耐高温透明塑料盖,内盖212具有一内部空间且贯穿有一内排气孔,内盖212的外径小于外盖211的内径;盖座213为一环形框体且枢设于机壳10的顶端,使得盖座213得以枢设点为轴心相对于机壳10的顶端枢转,而枢设机构为现有技术的制式组件,其细部构造不再赘述,盖座213的顶面环绕凹设形成有一内凹槽214及一外凹槽215,内凹槽214位于外凹槽215内,内盖212的开口周缘设置于内凹槽214并紧密贴合固定,外盖211的开口周缘设置于外凹槽215并紧密贴合固定;排气部22为一管体,其一端设置于内盖212位于内排气孔位置且与内盖212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排气部22的另一端设置于外盖211位于外排气孔位置且与外盖211的外部空间相连通,通过排气部22的连接可使得内盖212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连通。

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出水部30设置于机壳10且可选择性地连通泡茶槽11;出水部30包含一导水件31、一出水阀组件32及一滤网33,导水件31一端连接设置于泡茶槽11且贯穿设有一导孔311与泡茶槽11相连通,另一端为一断面呈弧形的流道312且朝向外部方向延伸,流道312与导孔311相连通;出水阀组件32设置于机壳10内且可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导孔311,在本实施例中,出水阀组件32包含一阀柱321、一驱动件322、一凸轮323及一弹性件324,阀柱321为一柱状体且贯穿导孔311,其一端套设一具弹性的o型环,o型环外径大于导孔311的内径进而封闭导孔311,驱动件322为马达且固定于壳体10,凸轮323为一近似圆形的片体,驱动件322输出端偏心设置于凸轮323上使得凸轮323可相对于驱动件322的输出端偏心旋转,凸轮323的一端边可选择性地抵顶出阀柱321的另一端,弹性件324为弹簧且一端套设固定于阀柱321,另一端抵顶导孔311周缘的机壳10,驱动件322可驱使凸轮323旋转抵顶阀柱321使得阀柱321朝向上方方向移动形成一开启导孔311的状态或是利用弹性件324将阀柱321朝向下方方向施力使得o型环封闭导孔311形成一关闭导孔311的状态,但不以前述为限,出水部30的形式可依使用者需求做改变,仅要能达到开闭导孔311的功效即可;滤网33设置于泡茶槽11与出水阀组件32之间,滤网33为一网状片体且凸设有一握持部,用以过滤从泡茶槽11流向导孔311的液体。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储水部40位于机壳10的容置空间内且包含一水槽41及一槽座42,水槽41为一槽状体,其可分离地设置于槽座42内,详言之,水槽41底部贯穿一通孔410且设置有一排水部411,排水部411为一阀体可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通孔410,排水部411为现有技术不再进一步描述,槽座42为一槽状体且相对的二侧面分别设置有一枢轴421,壳体10的顶面邻近于容置口12的二侧边分别凹设形成有一槽部101,槽座42的二枢轴421分别穿设于二槽部101内使得槽座42枢设于机壳10位于容置口12位置,槽座42可选择性地开启形成一开启状态供水槽41取放或关闭容置口12;槽座42的底面贯穿设置有一连接部422,连接部422对应于排水部411,当排水部411卡合连接于连接部422时,连接部422抵顶排水部411使阀体呈开启通孔410使得彼此相连通,连接部422可将水槽41中的液体导出。

输水装置50设置于机壳10内,在本实施例中,输水装置50为泵;加热装置60设置于机壳10内,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60为电加热器;管路组件70连接泡茶槽11、加热装置60、输水装置50及储水部40,详言之,管路组件70为由多个管体所组成,包含连通槽座42底面的连接部422及输水装置50的管体、连通输水装置50与加热装置60的管体及连通加热装置60与泡茶槽11的管体,而连通泡茶槽11一端的管体管口位于泡茶槽11的槽底,通过输水装置50将水槽41内的液体输送至加热装置60加热,经由加热装置60加热后的液体再输送至泡茶槽11内。

请参阅图7至图9所示,开闭装置80设置于机壳10且可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顶盖20,在本实施例中,开闭装置80包含一驱动马达81、一拉勾82、一推抵装置83及一定位轮84,驱动马达81的输出端设置一驱动齿轮811,拉勾82为一可纵向移动的长条形片体,拉勾82位于机壳10所形成的纵向穿槽(图式中未示)内,拉勾82的一端具有一勾部821,勾部821为断面呈l形的杆体,其具有一长边及一短边,短边朝向出水部30方向横向延伸,且短边的高度小于扣部216内缘的高度,使得勾部821的短边可于扣部216内缘的顶侧面及底侧面之间来回移动,拉勾82的另一端纵向设置有一齿条822,齿条822啮合于驱动齿轮811,拉勾82位于齿条822上方贯穿有一定位孔823,顶盖20的盖座213相对于勾部821的一端设置有一扣部216,扣部216为一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矩形环体,拉勾82的勾部821可选择性地扣合于扣部216或分开。

推抵装置83设置于机壳10内,且位于拉勾82上齿条822的另一侧边,推抵装置83包含一推抵座831、一弹簧832及一推抵轮833,推抵座831可移动地设置于机壳10内,详言之,机壳10内凸设有一滑轨14,推抵座831为一块体且底面凹设有一滑槽834,推抵座831相对于拉勾82的另一侧面凸设有一定位块835,滑槽834套设于滑轨14且可沿滑轨14朝向拉勾82靠近或远离,弹簧832一端套设于定位块835,另一端抵靠于机壳10内壁面,推抵轮833枢设于推抵座831相对于弹簧832的另一侧面且贴靠于拉勾82,借助弹簧832的弹力推向推抵座831使得推抵轮833持续对拉勾82施力;定位轮84枢设于机壳10内位于齿条822上方一段距离且贴靠于拉勾82,定位轮84的大小对应于拉勾82上定位孔823的大小使得当拉勾82朝向上方移动时,当定位孔823移动至定位轮84的位置可使得定位轮84滑入定位孔823中。

开闭装置80的整体作动可配合一外力协同操作,首先,请参阅图5及图8所示,当顶盖20为关闭状态时,拉勾82为垂直状态且位于移动行程的起始点(即最低点),且勾部821短边位于盖座213的扣部216矩形环体内,抵靠于扣部216内缘底侧面达到与扣部216扣合的状态,使得顶盖20紧密贴合于机壳10的顶面;当顶盖20欲开启时,请参阅图7及图9所示,驱动齿轮811驱动齿条822向上移动,拉勾82的勾部821短边朝向上方持续推抵扣部216内缘顶侧面达到移动顶盖20与机壳10的顶面分离,当拉勾82移动行程走到最大距离,即推抵顶盖20到最顶点时,因为弹簧832持续会横向朝向推抵座831施力,而拉勾82的定位孔823也移动至定位轮84的位置,因此定位孔823会套入定位轮84使得拉勾82产生一横向位移呈现一倾斜状态,而拉勾82的勾部821短边则滑出盖座213的扣部216矩形环体达到与扣部216分离的状态,并且勾部821的顶侧面抵靠于盖座213的下缘支撑顶盖20呈现一开启状态,再通过一外力掀起顶盖20使得顶盖20可完全开启;而当需要再回到关闭状态时,驱动齿轮811驱动齿条822向下移动使得拉勾82的定位孔823脱离定位轮84,而拉勾82呈现一边向下及一边横向移动,当回到垂直移动状态且盖座213抵靠于机壳10的顶面时,利用勾部821于扣部216内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并贴靠扣部216内缘底侧面,此时刚好移动至行程的起始点而停止,而顶盖20则回到关闭状态且通过勾部821抵靠于扣部216内缘底侧面达到将顶盖20扣合防止其向上开启的功效,但开闭装置80不以前述为限,其他仅要能达到开闭顶盖20功效的机构形式皆可。

请参阅图1、图2及图9所示,控制装置90设置于机壳10且电性连接输水装置50、加热装置60、出水部30及开闭装置80,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90为一控制面板,其控制泵浦、电加热器、出水阀组件32及驱动马达81的启闭,控制装置90为现有技术的制式组件,其细部构造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请参阅图1、图3及图7所示,使用者首先借助操作控制装置90驱使拉勾82将顶盖20向上推动并进一步将勾部821与扣部216分离使得顶盖20完全开启,将茶叶置入滤罐13内放置于泡茶槽11中,亦或是不使用滤罐13而直接采用一茶包(图式中未示)置于泡茶槽11中,将顶盖20向下翻动至盖座213抵靠于勾部821后,再操作控制装置90利用拉勾82的勾部821拉动盖座213的扣部216将顶盖20朝向机壳10的顶面移动直至紧密闭合,依据茶叶的特性由控制装置90设定注水温度(泡茶温度)及浸泡时间(泡茶时间),启动后控制装置90驱使输水装置50将储水部40水槽41中的水抽至加热装置60加热至预定温度,再将水输送至泡茶槽11从位于泡茶槽11底部的管口(图式中未示)而出直至液面高度覆盖茶叶,当等待至预设时间后即可通过操作控制装置90开启出水阀组件32将泡茶槽11中的茶汤经由导水件31的导孔311及流道312流出至茶杯饮用,自动化的泡茶过程可精准地控制泡茶温度及时间,达到每次饮用皆具有一致的茶汤口感功效,而管口位于泡茶槽11槽底位置可仿真悬壶高冲的泡茶手法将堆积于泡茶槽底11的茶叶朝向上方方向冲至分散且漂浮,在水的激荡下使得茶叶彼此之间得以分离且每一茶叶的表面充分与水浸润,提高茶叶抗氧化剂均匀释出,使位于上层及下层的茶汤浓度皆一致;而盖体21为由外盖211及内盖212所组成的耐高温透明玻璃,因此使用者除了可清楚的看到茶汤的色泽及浸泡状态外,双层的盖体21设计更可达到保温的功效,延长茶汤保温时间;而开闭装置80的设置可确保当泡茶槽11内具有高温的茶汤时,盖体21紧密的贴合于机壳10的顶面防止高温的茶汤溢出而造成为危险。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