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体和锅盖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57486发布日期:2020-07-21 12:32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一种锅体和锅盖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锅体和锅盖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锅,尤其是炒锅,其锅盖和锅体是分离的,这种结构便于生产,然而在炒菜的时候,经常锅盖不知道放哪好,尤其是厨房比较小的情况下,因为基本上锅旁边放置的是待装菜的盘子,以及下一锅需要炒的菜,或者是其他的锅,常见的厨房灶台结构是一边是燃气灶,其上放置有两个锅,燃气灶旁边是洗菜池和砧板,洗菜池或砧板和燃气灶之间如上所说放置待装菜的盘子,或许还包括下一锅需要炒的菜,而锅盖这个占地面积较大的物件,在狭小的厨房内实在不便放置;

基于此,现有的一些电热锅,如烙饼或者专门吃火锅的锅,以及电饭锅,有的采用锅盖和锅体旋转的形式,避免上述的问题,然而并未应用于炒锅上,一方面是根据炒菜人的不同习惯,有的不便于设置为旋转的结构,因为有的人炒菜习惯是一锅接着一锅连续炒菜,中间不用盖锅盖进行焖,如果锅盖和锅体一体,不方便炒菜,尤其是颠锅这个操作,有的则喜欢焖菜,当然这个和炒菜的火候大小以及菜品不同而不同,总而言之,为了不增加生产成本以及不敢贸然改变锅体和锅盖的结构而导致产品滞销导致亏钱等的原因,锅体和锅盖一直是分开的;但是上述的问题依然是存在的,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炒菜时锅盖体积较大不便放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体和锅盖的连接结构,它可以实现将锅盖和锅体进行连接。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锅体和锅盖的连接结构,包括上夹持结构和下夹持结构,所述的上夹持结构和锅盖连接,所述的下夹持结构和锅体连接,所述的上夹持结构和下夹持结构之间旋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上夹持结构底端连接有转轴,所述的下夹持结构上表面开设有和转轴相匹配的凹槽,所述的转轴位于凹槽内且通过旋转轴和凹槽内壁旋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旋转轴的一端贯穿凹槽延伸向外,旋转轴侧面设置有外螺纹,位于旋转轴位于凹槽外的部分通过外螺纹和紧固钮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上夹持结构和下夹持结构均包括本体,远离本体的侧面均连接有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之间形成夹持槽。

优选地,所述的夹持槽侧面连接有摩擦垫。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夹持块上连接有紧固设备。

优选地,所述的紧固设备包括紧固螺钉,所述的第二夹持块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螺纹孔,所述的紧固螺钉和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并且一端位于夹持槽内。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夹持块和本体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夹持块侧面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螺纹孔,所述的紧固螺钉贯穿第一螺纹孔后和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紧固设备包括楔块,所述的楔块位于第二夹持块和第一夹持块之间。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夹持块靠近第一夹持块的侧面开设有滑槽,所述的楔块和滑槽之间滑动连接。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将锅体和锅盖进行连接,可以根据炒菜者不同的喜好而选择性的使用,当需要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夹持在锅体的任一位置,然后在和锅盖连接,就可以实现旋转,炒菜时不会产生影响,即便是颠锅,焖菜时可以直接将锅盖旋转向下,不用再花时间去找锅盖,锅盖也不会占用厨房的空间,一举数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a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夹持结构和下夹持结构连接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b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中标号说明:

1、上夹持结构;2、下夹持结构;3、锅盖;4、锅体;5、转轴;6、凹槽;7、旋转轴;8、紧固钮;9、本体;10、第一夹持块;11、第二夹持块;12、夹持槽;13、摩擦垫;14、紧固螺钉;15、第一螺纹孔;16、第二螺纹孔;17、锅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一种锅体和锅盖的连接结构,包括上夹持结构1和下夹持结构2,上夹持结构1和锅盖3连接,下夹持结构2和锅体4连接,上夹持结构1和下夹持结构2之间旋转连接。

上夹持结构1底端连接有转轴5的侧面,彼此之间的连接为固定连接,最好是一体成型,下夹持结构2上表面开设有和转轴相匹配的凹槽6,转轴5位于凹槽6内且通过旋转轴7和凹槽6内壁旋转连接。

旋转轴7的一端贯穿凹槽6延伸向外,旋转轴7侧面设置有外螺纹,位于旋转轴7位于凹槽6外的部分通过外螺纹和紧固钮8螺纹连接。

上夹持结构1和下夹持结构2均包括本体9,远离本体9的侧面均连接有第一夹持块10和第二夹持块11,第一夹持块10和第二夹持块11之间形成夹持槽12。

夹持槽12侧面连接有摩擦垫13。

第二夹持块11上连接有紧固设备。

紧固设备包括紧固螺钉14,第二夹持块11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螺纹孔15,紧固螺钉14和第一螺纹孔15螺纹连接并且一端位于夹持槽12内。

第二夹持块11和本体1之间滑动连接,第一夹持块10侧面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螺纹孔16,紧固螺钉14贯穿第一螺纹孔15后和第二螺纹孔16螺纹连接。

紧固设备包括楔块,楔块位于第二夹持块11和第一夹持块10之间。

第二夹持块11靠近第一夹持块10的侧面开设有滑槽,楔块和滑槽之间滑动连接。

实施例1:

通过将上夹持结构1和锅盖3连接,下夹持结构2和锅体4连接,从而可以使锅盖和锅体之间旋转连接,便于开启闭合,之间的连接可以采用焊接,如果是焊接等固定连接,也可以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实施例2:

上夹持结构1和锅盖3连接以及下夹持结构2和锅体4连接可以采用如现有的夹子夹持物体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由外向内尺寸逐渐变小的夹持槽的结构;

夹子夹持物体这种结构的弊端是夹持力不一定足够,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锅盖和锅体之间发生偏移,导致盖不严的情况,虽然这种可以采用蛮力矫正,但是不牢固,而且还可能会破坏锅内部的结构,因为现在的锅表面设置有不粘锅层;

另外一种情况是采用由外向内尺寸逐渐变小的夹持槽的结构,这种结构的避免是安装的时候需要使用较大的力将锅体和锅盖边缘放置于夹持槽内,如果本实用新型经常反复的拆下和安装,夹持力度会越来越小,而且安装费力;

实施例3:

如图1、3、5和6所示,和实施例2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紧固设备进行紧固,紧固设备方式可多种多样,然而本实用新型采用生产方便,价格便宜的紧固螺钉进行紧固,将锅体边缘和锅盖边缘放置于夹持槽内后,然后旋入紧固螺钉,将紧固螺钉位于夹持槽内的一端紧紧的和锅体或者锅盖接触,进行夹持,操作便捷省力,而且夹持效果好;

实施例4:

如图2和3所示,夹持的时候锅体和锅盖不接触紧固螺钉,通过紧固螺钉使第二夹持块滑动,同事逐渐靠近第一夹持块,从而对位于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之间的锅盖或锅体进行夹紧紧固;

实施例3和4中的紧固螺钉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均可,优选设置两个,因为设置一个,夹持装置可能或在锅体上以紧固螺钉为圆心进行旋转;

实施例5:

夹持槽内设置有摩擦垫13,摩擦垫13采用橡胶材料制成,一方面是增大本实用新型和锅体以及锅盖之间的摩擦力,另一方面是保护锅体和锅盖表面在夹持的过程中不会造成损坏;

实施例6:

如图4所示,炒菜的人大多数是女人,而女人力气较小,同时,本实用新型要求锅盖相对于锅体旋转任意角度均能够实现固定,不会再锅盖的作用下下落,这就需要凹槽和转轴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需要大于锅盖的重力,还需要炒菜者能够轻易的旋转上去;

转轴5位于凹槽6内且通过旋转轴7和凹槽6内壁旋转连接;旋转轴可以是和转轴两端固定连接,凹槽内壁开设有和旋转轴相匹配的旋转槽,从而实现旋转,还可以是旋转轴贯穿转轴,旋转轴的两端均位于凹槽内壁内;

实施例7:

和实施例6不同的是,当凹槽和转轴之间紧密接触从而具有一定的摩擦力,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多次摩擦,这种摩擦力会越来越小,小到小于锅盖的重力就不能使用了,而且未使用时的摩擦力可能大到较年长的人无法旋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旋转轴的一端贯穿凹槽延伸向外并且和紧固钮连接,通过紧固钮能够对凹槽内壁和转轴之间的摩擦力进行调节,从而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以及便于不同力气的人使用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8:

如图7所示,当将锅盖和锅体放入夹持槽后,第二夹持块和锅体以及锅盖之间插入楔块,从而使加持的更为紧固。

实施例9:

和实施例8不同的是,采用楔块和第二夹持块之间滑动连接,这样一方面不会弄丢楔块,另一方面,在楔块楔入的时候,会顺着滑槽运动,不会发生偏移,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固定。

说明:

如本实用新型所述,锅盖和锅体一体不便于颠锅,然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的连接结构,如图5所示,当不需要颠锅的操作者使用时,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远离锅把的一端,这样不会影响正常的炒菜,也可以设置于锅把的左侧或者右侧;如果需要操作颠锅,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紧贴锅把的位置,此处一方面不会影响颠锅,而且在油沸倒入菜的时候可以通过锅盖的遮挡放置油溅到身上,唯一不便的是由于锅盖的遮挡会影响正常炒菜,此时就需要将锅体进行旋转,使锅盖的位置不会影响正常的炒菜即可;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和第二夹持块,均为夹持块,采用第一和第二仅仅是为了便于阐述而已,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有任何的限定没有任何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