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16443发布日期:2020-08-05 01:03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加热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器具。



背景技术:

即热水瓶(壶)等加热器具,是通过加热装置实现快速加热部分水,以满足用户快速得到热水的一种加热工具。现有的即热水瓶(壶)等加热器具,一般有多种档位,大部份加热器具在非沸腾档都只是将水加热到指定温度后外排,这样的结构温水模式单一化,无法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具,包括:第一排水结构;第二排水结构;散热部件,对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排水结构散热;加热装置,具有排水口;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自所述排水口向所述第一排水结构的流量,以及控制自所述排水口向所述第二排水结构的流量。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设有控制装置,利用控制装置可以控制排水口经由第一排水结构的排水量以及排水口经由第二排水结构的排水量,这样可以实现将加热装置加热后的水分配到不同的出水管路进行排放,从而获得多样化的出水模式,并且提供多种出水温度,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且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加工方便等优点。

更具体而言,在本产品的一种工况下,经由控制装置控制排水口沿第一排水结构排水,并控制排水口沿第二排水结构的排水流量为零或排水流量较小从而忽略不计,这样,加热装置加热进行良好灭菌后的水沿第一排水结构排放,且由于第一排水结构未受散热降温作用,使得沿第一排水结构排出食用安全系数高的热水以供用户取用;

在产品的另一种工况下,经由控制装置控制排水口沿第一排水结构排水,并控制排水口沿第二排水结构的排水流量为零或排水流量较小从而忽略不计,这样,加热装置加热至指定温度(如55℃)的水沿第一排水结构排放,且由于第一排水结构未受散热降温作用,使得沿第一排水结构排出指定温度的温水以供用户取用;

在产品的再一种工况下,经由控制装置控制排水口沿第二排水结构排水,并控制排水口沿第一排水结构的排水流量为零或排水流量较小从而忽略不计,这样,加热装置加热进行良好灭菌后的水沿第二排水结构排放,且由于第二排水结构受散热部件的散热降温作用,使得沿第二排水结构排出食用安全系数高的温水以供用户取用。

通过上述可见,本方案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水在排出之前(沿第二排放结构排放)经过散热部件处理或(沿第一排放结构排放)不经过散热部件处理,从而实现不同状态水的流出,产品的出水模式和出水温度进一步丰富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列举的工况形式旨在于方便对本方案理解和说明,实际上,本产品的工况模式可不受上述举例说明的限制,除上述举例的情况外,根据需求还可选择使第一排水结构和第二排水结构按比例排水等,工况的变形和组合方式有多种,且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简易性,在此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构思所进行的变形和组合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加热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阀门部件,所述阀门部件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及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排水结构导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排水结构导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排水口导通;所述阀门部件配置为调节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的通断或导通面积,以及调节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的通断或导通面积。

在本方案中,设置阀门部件与加热装置的排水口、第一排水结构及第二排水结构相连,利用阀门部件进行流体的中转输送,并控制排水口分别与第一排水结构和第二排水结构之间的导通面积以相应控制流量,不仅可以实现将加热装置加热后的水精确地分配到不同的出水管路进行排放,以实现提供丰富的出水模式和出水温度,且产品的结构形式也进一步简化,可以实现产品更高效地组装,同时降低产品的成本。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电控部件;或者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带有操作部的机械控制部件。

在本方案中,设置控制装置包括电控部件,具体例如三通电磁阀等,这样既可以使得用户对控制装置的操控更加省力,例如用户可经由操作面板进行按压按钮操作或触摸操作或滑动操作等触发控制装置进行相应地调控,也可以使得控制装置对第一排水结构和第二排水结构的流量分配更加精准,实现精度更高的模式调节,以及更迅速的模块切换响应,提升产品使用的流畅性。

设置控制装置包括带有操作部的机械控制部件,例如,控制装置为带(旋转或拨动)把手的机械阀门,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部对控制装置进行调控,从而相应调节第一排水结构和第二排水结构的流量分配,这样,产品结构更加简化,成本低,且机械操控的结构耐热性及抗干电磁扰等性更强,使用更加可靠。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器具具有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具有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与所述第二介质通道之间换热,其中,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形成为所述散热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形成为所述第二排水结构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方案中,设置换热装置,换热装置的第二介质通道形成为第二排水结构的至少一部分,换热装置的第一介质通道形成为散热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利用第一介质通道与第二介质通道换热可以高效地对流经第二介质通道的流体散热降温,实现对热水的降温目的,且换热能力调适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多种出水温度,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也具有结构简单,运行高效的优点。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装置具有进水口,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与所述进水口导通。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第一介质通道内的流体通过换热对第二介质通道内的流体降温的过程中,第一介质通道内的流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通过设置第一介质通道与加热装置的进水口导通,这样,第一介质通道换热后排出的水可以输送到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使用,这样实现了产品的热能回收,使得产品更加节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器具包括:配水盒,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及所述进水口相连,且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与所述进水口之间经由所述配水盒导通;水箱,与所述配水盒相连,并向所述配水盒供水;第一泵,所述第一泵适于驱动液体自所述配水盒向所述第一介质通道流动,并使所述第一介质通道排出的液体向所述配水盒流动;第二泵,所述第二泵适于驱动液体自所述配水盒向所述进水口流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配水盒,配水盒与水箱连接,并且导通第一介质通道与加热装置,这样,利用配水盒进行中转和调度,可以形成水箱对第一介质通道供水、水箱向加热装置供水、第一介质通道向加热装置供水的供水形式,使得产品的运行模式可更进一步丰富化,也更利于产品的节能设计。

设置第一泵提供驱动力以驱动液体在第一介质通道与配水盒之间流通,这样,第一介质通道与第二介质通道之间形成强制换热,换热效率更高,且换热量的可控性更好,这样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出水口的水温,并提升出水口的温度稳定性。

设置第二泵驱动液体自配水盒向加热装置流动,可使得加热装置的进水流量、进水流速可更好地适配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使得杀菌效果更有保障。且利用液压驱动作用,可进一步实现调控第二介质通道内的流量和流速,从而更好地保证出水口处的出水效率需求,且更精确地控制出水口的水温和温度稳定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排水结构和所述第二排水结构分别设有出水部件,且所述第一排水结构的所述出水部件和所述第二排水结构的所述出水部件分别设有出水口;或所述第一排水结构和所述第二排水结构连接于同一出水部件,与所述第一排水结构及所述第二排水结构相连的所述出水部件上设有出水口。

在本方案中,第一排水结构和第二排水结构分别设有出水部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排水结构的出水部件与第二排水结构的出水部件之间可以连接也可以分开。通过使第一排水结构和第二排水结构分别设有出水部件以分别出水,这样可以实现产品以不同模式同时独立出水,满足用户不同模式的同步需求,且这样设计也使得第一排水结构与第二排水结构的通道之间互不干扰,这样,通道之间的水体不会相互污染,产品的高食用安全系数出水性能更可靠。

设置第一排水结构与第二排水结构连接于同一出水部件,产品结构更简化,且这样可形成第一排水结构与第二排水结构的出水位置集成,用户无需根据模式寻找对应的出水口,产品使用更加简单方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出水部件还具有进口、出汽口和水汽分离结构,所述水汽分离结构导通所述进口与所述出水口,并且导通所述进口与所述出汽口。

在本方案中,设置出水部件具有进口、出汽口和水汽分离结构,利用水汽分离结构将进口进入的水进行水汽分离,使得分离出的蒸汽可沿出汽口排放,水从出水口排放,这样可以使得出水口水压更稳定,防止热水飞溅烫伤使用者,且也防止了出水口外排蒸汽灼伤使用者的不良情形。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水汽分离结构包括:腔体,所述进口、所述出汽口及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腔体连通,且所述腔体内的空间与所述出汽口的导通位置高于所述腔体内的空间与所述出水口的导通位置。

在本方案中,使腔体内的空间与出汽口的导通位置高于腔体内的空间与出水口的导通位置,这样,利用蒸汽上升、水流重力下降的流动趋势,使得蒸汽向位置较高处排放形成顺流,且水流向位置较低处排放形成顺流,可以促进蒸汽和水流进一步分离,并且通过顺流排放使得腔体内外压平衡性更好,进一步提升排水和排汽的顺畅性,避免水汽飞溅灼伤用户。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腔体内设有出汽管,所述出汽管自所述腔体的内底面凸起,所述出汽管为贯穿的结构且形成为所述出汽口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出汽管远离所述腔体的内底面的一端形成有开口,所述出汽管经由所述开口与所述腔体导通。

在本方案中,腔体内设置向内凸伸的出汽管,出汽管围成排汽口,其中,使出汽管自腔体内底面凸起,并使凸起顶端形成开口,以开口作为与腔体内部空间导通的位置,这样不仅有效保证了排汽口的导通位置高于出水口的导通位置,以实现较好的顺流减压效果,且可利于排水部件的外侧开口部位朝下分布,使得出水部件顶面和/或侧面保持良好的外观连续性,更利于产品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加热器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d-d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所示加热器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部分结构的示意框图。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第一排水结构,120第二排水结构,130a出水部件,130b出水部件,130c出水部件,131出水口,132出汽管,1321出汽口,1322开口,133进口,133c1进口,133c2进口,134腔体,140换热装置,141第一介质通道,142第二介质通道,150加热装置,151进水口,152排水口,153加热腔,154加热件,155沸腾室,160阀门部件,161第一接口,162第二接口,163第三接口,170配水盒,180水箱,191第一泵,192第二泵,210外壳组件,211出水头,220底盖组件,310电源板,320控制板,400散热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具,包括:第一排水结构110、第二排水结构120、散热部件400(散热部件400的位置可具体可参照附图中所示的换热装置140进行理解)、加热装置150和控制装置(具体可参照附图中所示的阀门部件160进行理解)。

具体地,散热部件400对至少部分第二排水结构120散热;加热装置150具有排水口152;控制装置,控制自排水口152向第一排水结构110的流量,以及控制自排水口152向第二排水结构120的流量。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设有控制装置,利用控制装置可以控制排水口152经由第一排水结构110的排水量以及排水口152经由第二排水结构120的排水量,这样可以实现将加热装置150加热后的水分配到不同的出水管路进行排放,从而获得多样化的出水模式,并且提供多种出水温度,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且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加工方便等优点。

举例而言,在本产品的一种工况下,经由控制装置控制排水口152沿第一排水结构110排水,并控制排水口152沿第二排水结构120的排水流量为零或排水流量较小从而忽略不计,这样,加热装置150加热进行良好灭菌后的水沿第一排水结构110排放,且由于第一排水结构110未受散热降温作用,使得沿第一排水结构110排出食用安全系数高的热水以供用户取用;

在产品的另一种工况下,经由控制装置控制排水口152沿第一排水结构110排水,并控制排水口152沿第二排水结构120的排水流量为零或排水流量较小从而忽略不计,这样,加热装置150加热至指定温度(如55℃,当然,指定温度并不局限于所列举的55℃,可以理解的是,指定温度可以为沸腾温度以下的任意温度,例如为低于100℃的任意温度)的水沿第一排水结构110排放,且由于第一排水结构110未受散热降温作用,使得沿第一排水结构110排出指定温度的温水以供用户取用;

在产品的再一种工况下,经由控制装置控制排水口152沿第二排水结构120排水,并控制排水口152沿第一排水结构110的排水流量为零或排水流量较小从而忽略不计,这样,加热装置150加热进行良好灭菌后的水沿第二排水结构120排放,且由于第二排水结构120受散热部件400的散热降温作用,使得沿第二排水结构120排出食用安全系数高的温水以供用户取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热水和温水可以视出水模式进行划分,例如,经降温处理后形成的为温水;加热至预设温度以上且未经降温处理而排出的水为热水,例如,预设温度根据需求可例如65摄氏度~100摄氏度,或者为80摄氏度~100摄氏度,或者为90摄氏度~100摄氏度;加热至低于预设温度的指定温度且未经降温处理而排出的水为温水。当然,根据需求,也可依据出水温度进行划分,例如,出水温度为65摄氏度~100摄氏度为热水,温度低于该热水限的为温水。

通过上述可见,本方案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水在排出之前(沿第二排放结构排放)经过散热部件400处理或(沿第一排放结构排放)不经过散热部件400处理,从而实现不同状态水的流出,产品的出水模式和出水温度进一步丰富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列举的工况形式旨在于方便对本方案理解和说明,实际上,本产品的工况模式可不受上述举例说明的限制,除上述举例的情况外,根据需求还可选择使第一排水结构11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按比例排水等,工况的变形和组合方式有多种,且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简易性,在此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构思所进行的变形和组合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控制装置包括阀门部件160,阀门部件160具有第一接口161、第二接口162及第三接口163,第一接口161与第一排水结构110导通,第二接口162与第二排水结构120导通,第三接口163与排水口152导通;这样,阀门部件160与加热装置150的排水口152、第一排水结构110及第二排水结构120相连,可以实现阀门部件160在加热装置150的排水口152与第一排水结构110及第二排水结构120之间进行流体的中转输送。

进一步地,阀门部件160配置为调节第一接口161与第三接口163之间的通断或导通面积,以及调节第二接口162与第三接口163之间的通断或导通面积。不仅可以实现将加热装置150加热后的水精确地分配到不同的出水管路进行排放,以实现提供丰富的出水模式和出水温度,且产品的结构形式也进一步简化,可以实现产品更高效地组装,同时降低产品的成本。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阀门部件160可以具体为三通两位阀,这样,利用阀门部件160可以实现控制排水口152与第一排水结构11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中的一者导通的状态下,排水口152与第一排水结构11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中的另一者截止。从而实现对排水口152的流向精确控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阀门部件160也可具体为比例阀,利用阀门部件160在控制排水口152与第一排水结构11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中的一者之间流通面积增大时,相应使得排水口152与第一排水结构11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中的另一者之间的流通面积减小。从而实现对排水口152在第一排水结构110与第二排水结构120进行流向分配或流量分配的精确控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利用阀门部件160连接加热装置150与第一排水结构110及第二排水结构120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利用三通管连接加热装置150与第一排水结构110及第二排水结构120,另外在第一排水结构11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分别设置阀,以分别调节两个阀的开度来调配第一排水结构11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各自的流通面积,实现流量和/或流向地调配。

在某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包括电控部件。具体例如为三通电磁阀。这样,可在电路的控制下,将水分配给不同的出水管路(分配为第一排水结构110和/或第二排水结构120)。其中,可以理解,用于对电控部件进行触发的作用键可以为按钮、触摸按键、触摸屏、滑控开关、滑动触摸开关等。作用键可以设置在产品的操作面板上。这样,用户可经由操作面板进行按压按钮操作或触摸操作或滑动操作等触发控制装置进行相应地调控,用户对控制装置的操控更加省力,也可以使得控制装置对第一排水结构11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的流量分配更加精准,实现精度更高的模式调节,以及更迅速的模块切换响应,提升产品使用的流畅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包括带有操作部的机械控制部件。带有操作部的机械控制部件例如为带(旋转或拨动)把手的机械阀门开关。更具体例如为手动旋转开关。这样,在人工控制下,可将水分配到不同出水管路(分配为第一排水结构110和/或第二排水结构120)。产品结构更加简化,成本低,且机械操控的结构耐热性及抗干电磁扰等性更强,使用更加可靠。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加热器具具有换热装置140,换热装置140具有第一介质通道141和第二介质通道142,第一介质通道141与第二介质通道142之间换热,其中,第一介质通道141形成为散热部件400的至少一部分,第二介质通道142形成为第二排水结构120的至少一部分。这样,利用第一介质通道141与第二介质通道142换热可以高效地对流经第二介质通道142的流体散热降温,实现对热水的降温目的,且换热能力调适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多种出水温度,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也具有结构简单,运行高效的优点。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换热装置140为类似板式换热器。换热装置140具有第一介质通道141和第二介质通道142,第一介质通道141与第二介质通道142之间经由导热板隔开,可以实现第一介质通道141与第二介质通道142之间高效地换热。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中,也可设置换热装置140为管式换热器,如管壳式换热器或套管换热器等。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加热装置150具有进水口151,第一介质通道141与进水口151导通。可以理解,第一介质通道141内的流体通过换热对第二介质通道142内的流体降温的过程中,第一介质通道141内的流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通过设置第一介质通道141与加热装置150的进水口151导通,这样,第一介质通道141换热后排出的水可以输送到加热装置150进行加热使用,这样实现了产品的热能回收,使得产品更加节能。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第一介质通道141的排水端回到水源(如水箱180)而无需供至加热装置150进行热量回收。

当然,本方案实现热量回收的方式也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第一介质通道141换热后排出的水作为温水水源进行储备,例如,产品设有保温箱,第一介质通道141换热后排出的水排至保温箱内保温储存,用户需要取用温度时,可从保温箱内将水抽出以供用户取用,既实现了温水功能,也实现了产品对热能利用率,使得产品更加节能。

当然,本方案并不据此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部件也可采用风扇、半导体制冷片、蓄冷材料等。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图6、图7所示,所述加热器具包括:配水盒170、水箱180、第一泵191和第二泵192。

具体地,水箱180与配水盒170相连,并向配水盒170供水;配水盒170与第一介质通道141及进水口151相连,且第一介质通道141与进水口151之间经由配水盒170导通。这样,利用配水盒170进行中转和调度,可以形成水箱180对第一介质通道141供水、水箱180向加热装置150供水、第一介质通道141向加热装置150供水的供水形式,使得产品的运行模式可更进一步丰富化,也更利于产品的节能设计。

第一泵191适于驱动液体自配水盒170向第一介质通道141流动,并使第一介质通道141排出的液体向配水盒170流动。这样,第一介质通道141与第二介质通道142之间形成强制换热,换热效率更高,且换热量的可控性更好,这样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出水口131的水温,并提升出水口131的温度稳定性。

第二泵192适于驱动液体自配水盒170向进水口151流动。这样,可使得加热装置150的进水流量、进水流速可更好地适配加热装置150的加热效率,使得杀菌效果更有保障。且利用液压驱动作用,可进一步实现调控第二介质通道142内的流量和流速,从而更好地保证出水口131处的出水效率需求,且更精确地控制出水口131的水温和温度稳定性。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更详细地,如图7所示,加热器具具有配水盒170和水箱180。配水盒170起到连接端之间导通和水流分配的作用。例如,配水盒170具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第一泵191连通,第二连接端与第二泵192连通,第三连接端与水箱180连通,第四连接端与第一介质通道141连通。其中,在配水盒17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导通第一泵191与水箱180,第二腔室导通第二泵192与第一介质通道141。其中,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自第一腔室向第二腔室可形成导通,例如,通过单向阀或具有一定位置高度的通孔/通道实现。这不仅实现了水箱180可向加热装置150供水,且实现了第一介质通道141与加热装置150之间相连(也即第一介质通道141与加热装置150之间经由配水盒170实现的居中连接),使得第一介质通道141排出的水可进入加热装置150被加热,从而实现热量回收,提升产品的节能性;另外,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自第二腔室向第一腔室截止,这样,第二腔室内的热水不会回到第一腔室中,减少了产品的热量损失,提升产品的节能性。

在产品的一种工况下,水箱180提供的水进入第一腔室,第一泵191工作驱动第一腔室内的水进入第一介质通道141,并自第一介质通道141排出后回到配水盒170的第二腔室。第二泵192工作驱动第二腔室内的水进入加热装置150。其中,由于自第一腔室向第二腔室可形成导通,这样,自第二腔室输入加热装置150的水可能为水箱180提供的水,也可能为第一介质通道141排出的水,也可能为水箱180提供的水与第一介质通道141排出的水的集合。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排水结构11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分别设有出水部件(具体可参照附图2中所示的出水部件130a与出水部件130b进行理解),且第一排水结构110的出水部件和第二排水结构120的出水部件分别设有出水口13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排水结构110的出水部件与第二排水结构120的出水部件之间可以连接也可以彼此分开。

更详细地,如图2所述,第一排水结构110形成为一个液体通道结构,且该液体通道的一端与阀门部件160的第一接口161连接,另一端设有出水部件130a。第二排水结构120形成为另一个液体通道结构,且该液体通道的一端与阀门部件160的第二接口162连接,另一端设有出水部件130b。出水部件130a和出水部件130b分别设有出水口131,且出水部件130a的出水口131供第一排水结构110向外排水,出水部件130b的出水口131供第二排水结构120向外排水。

当阀门部件160的第三接口163与第一接口161之间导通,与第二接口162之间截止。加热装置150的排水自排水口152流经阀门部件160和第一排水结构110,最后沿出水部件130a的出水口131排出。出水部件130b的出水口131没有水排出。且可以理解,本工况下,根据加热装置150的加热水温,出水部件130a的出水口131处排出的水可以为加热至沸腾并实现良好除菌的、具有较高食用安全系数的热水,或者,出水部件130a的出水口131处排出的水为加热至指定温度的温水(如50℃的温水)。

当阀门部件160的第三接口163与第二接口162之间导通,与第一接口161之间截止。加热装置150的排水自排水口152流经阀门部件16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最后沿出水部件130b的出水口131排出。出水部件130a的出水口131没有水排出。且可以理解,本工况下,加热装置150对水加热除菌后,热水在流经第二排水结构120的过程中,会被散热部件400降温处理,从而使得出水部件130b的出水口131排出具有较高食用安全系数的温水。

当阀门部件160的第三接口163与第二接口162之间导通,与第一接口161之间导通。加热装置150的排水一部分自排水口152流经阀门部件16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最后沿出水部件130b的出水口131排出,另一部分自排水口152流经阀门部件160和第一排水结构110,最后沿出水部件130a的出水口131排出。用户在出水部件130a的出水口131处接取到未被降温处理且加热至沸腾的热水或加热至指定温度的温水,用户在出水部件130b的出水口131处接取到已经被降温处理后的温水。

结合上述举例说明,本设计通过使第一排水结构11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分别设有出水部件以分别出水,这样可以实现产品以不同模式同时独立出水,满足用户不同模式的同步需求,且这样设计也使得第一排水结构110与第二排水结构120的通道之间互不干扰,这样,通道之间的水体不会相互污染,产品的高食用安全系数出水性能更可靠。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排水结构11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连接于同一出水部件(具体参照附图1中所示的出水部件130c进行理解),与第一排水结构110及第二排水结构120相连的出水部件上设有出水口131。

更详细地,如图1所示,第一排水结构11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连接于同一出水部件130c,其中,出水部件130c上设有出水口131,此外,出水部件130c上至少设有进口133c1和进口133c2。进口133c1用于与第一排水结构110的其他部位连接(例如进口133c1经由连接管与第一接口161形成居中连接)或进口133c1与阀门部件160的第一接口161连接。进口133c2用于与第二排水结构120的其他部位连接(例如进口133c2经由连接管与第二接口162形成居中连接)或进口133c2与阀门部件160的第二接口162连接。

当阀门部件160的第三接口163与第一接口161之间导通,与第二接口162之间截止。加热装置150的排水自排水口152流经阀门部件160和第一排水结构110,最后沿出水部件130c的出水口131排出。且可以理解,本工况下,根据加热装置150的加热水温,出水部件130c的出水口131处排出的水可以为加热至沸腾并实现良好除菌的、具有较高食用安全系数的热水,或者,出水部件130c的出水口131处排出的水为加热至指定温度的温水(如50℃的温水)。

当阀门部件160的第三接口163与第二接口162之间导通,与第一接口161之间截止。加热装置150的排水自排水口152流经阀门部件16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最后沿出水部件130c的出水口131排出。且可以理解,本工况下,加热装置150对水加热除菌后,热水在流经第二排水结构120的过程中,会被散热部件400降温处理,从而使得出水部件130c的出水口131排出具有较高食用安全系数的温水。

当阀门部件160的第三接口163与第二接口162之间导通,与第一接口161之间导通。加热装置150的排水一部分自排水口152流经阀门部件16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最后沿出水部件130c的出水口131排出,另一部分自排水口152流经阀门部件160和第一排水结构110,最后沿出水部件130c的出水口131排出。其中,经由第一排水结构110和第二排水结构120排出的水在出水部件130c内勾兑混合后排出,用户在出水部件130c的出水口131处接取到有一定降温但是降温幅度稍低的温水或热水。

结合上述举例说明,本设计通过使第一排水结构110与第二排水结构120连接于同一出水部件130c,产品结构更简化,且这样可形成第一排水结构110与第二排水结构120的出水位置集成,用户无需根据模式寻找对应的出水口131,产品使用更加简单方便。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出水部件130具有进口133(在某些实施例中为进口133c1和进口133c2)、出汽口1321和水汽分离结构,水汽分离结构导通进口133与出水口131,并且导通进口133与出汽口1321。利用水汽分离结构将进口133进入的水进行水汽分离,使得分离出的蒸汽可沿出汽口1321排放,水从出水口131排放,这样可以使得出水口131水压更稳定,防止热水飞溅烫伤使用者,且也防止了出水口131外排蒸汽灼伤使用者的不良情形。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水汽分离结构包括腔体134,进口133(在某些实施例中为进口133c1和进口133c2)、出汽口1321及出水口131分别与腔体134连通,且腔体134内的空间与出汽口1321的导通位置高于腔体134内的空间与出水口131的导通位置。这样,利用蒸汽上升、水流重力下降的流动趋势,使得蒸汽向位置较高处排放形成顺流,且水流向位置较低处排放形成顺流,可以促进蒸汽和水流进一步分离,并且通过顺流排放使得腔体134内外压平衡性更好,进一步提升排水和排汽的顺畅性,避免水汽飞溅灼伤用户。

更详细地,如图1所示,基于第一排水结构110与第二排水结构120连接于同一出水部件130c的结构,腔体134内的空间与出汽口1321的导通位置比腔体134内的空间与出水口131的导通位置高h,该h的数值大于0mm。

或者,如图2所示,基于第一排水结构110设有出水部件130a,第二排水结构120设有出水部件130b的结构。出水部件130a的腔体134内的空间与出汽口1321的导通位置比出水部件130a的腔体134内的空间与出水口131的导通位置高h1,该h1的数值大于0mm。出水部件130b的腔体134内的空间与出汽口1321的导通位置比出水部件130b的腔体134内的空间与出水口131的导通位置高h2,该h2的数值大于0mm。其中,可以理解,该h1与h2的数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腔体134内设有出汽管132,出汽管132自腔体134的内底面凸起,出汽管132为贯穿的结构且形成为出汽口1321的至少一部分,出汽管132远离腔体134的内底面的一端形成有开口1322,出汽管132经由开口1322与腔体134导通。这样不仅有效保证了排汽口的导通位置高于出水口131的导通位置,以实现较好的顺流减压效果,且可利于排水部件的外侧开口部位朝下分布,使得出水部件130顶面和/或侧面保持良好的外观连续性,更利于产品的美观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在腔体134的底壁上设有出水口131,在腔体134的侧壁或顶壁上设有出汽口1321,同样可以实现出汽口1321的导通位置高于出水口131。

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具,例如即热水壶(瓶)。即热水壶(瓶)具有换热装置140,换热装置140具有第一介质通道141和第二介质通道142,在加热装置150与换热装置140之间设有水流方向开关(即控制装置),水流方向开关可以打开或关闭部分通道,从而改变水流的方向,使水进入到不同的通道,从而得到不同温度的水。

更详细地,即热水壶(瓶)更具体为带冷却模块(即换热装置140)的即热水瓶。即热水壶(瓶)还具有可将水快速加热的加热装置150、水泵(如第一泵191和、或第二泵192)、适于存水的水箱180、电路板组件(如包括电源板310与控制板320)、输水管路及出水管路,输水管路设置在加热装置150的上游侧,出水管路设置在加热装置150的下游侧。在出水管路上串接有一个冷却模块(即换热装置140)。在冷却模块与加热装置150之间还设有一个水流方向开关。

其中,如图1所示,加热器具具有一个出水部件130c,出水部件130c上有两个进口133(具体参见进口133c1与进口133c2)。水流方向开关具有三个接口,其中一个接口连接到加热装置150的排水口152,另一个接口直接接到出水部件130c的进口133c1,另一个接口接到换热装置140,然后再由换热装置140接到出水部件130c的进口133c2。

如图2所示,加热器具具有两个出水部件130,相应为出水部件130a和出水部件130b,出水部件130a和出水部件130b上分别设有进口133。水流方向开关具有三个接口,其中一个接口连接到加热装置150的排水口152,另一个接口直接接到出水部件130a的进口133,另一个接口接到换热装置140,然后再由换热装置140接到出水部件130b的进口133。

水流方向开关为三通电磁阀,可在电路的控制下,将水分配给不同的出水管路。当然,水流方向开关也可为手动旋转开关,在人工控制下,可将水分配到不同出水管路。

本方案可实现热水出来后即可选择进行冷却也可选择不进行冷却。同样的需要55℃的水,用户可选择将水烧开到100℃再降温到55℃,也可选择直接烧开55℃,并且不进行降温就直接流出。且实现上述出水模式丰富性的同时,本设计换热装置140与加热装置150无须配合在一起,结构更加简化。

如图3至图7下面结合产品结构对产品特征做进一步细化描述。液体加热器具具有换热装置140、水箱180、配水盒170、控制板320、电源板310、外壳组件210等。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外壳组件210设有出水头211,液体加热器具具有出水部件130,出水部件130至少部分容置于出水头211内,出水口131设置在出水部件130上,方便用户经由出水头211位置接水。其中,出水头211内容置有一个或多个出水部件130,或者,出水头211的数量与出水部件130的数量相当,且两者为一一嵌套分布。

更详细地,如图1和图2所示,出水部件130包括出水口131、出汽管132、进口133及腔体134等。腔体134连通出水口131、出汽管132及进口133。其中,腔体134自进口133进入水和水蒸气,出水口131形成在腔体134的底部,以利于腔体134内的水尽数排出。出汽管132自腔体134的内底面凸起设置,且出汽管132远离腔体134的内底面的一端形成有开口1322以供进汽口从腔体134内进气,进汽口从腔体134内进气的位置比出水口131及进口133的位置高,防止出汽管132漏水。

如图5和图6所示,换热装置140为类似板式换热器。换热装置140具有第一介质通道141和第二介质通道142,第一介质通道141与第二介质通道142之间经由导热板隔开,可以实现第一介质通道141与第二介质通道142之间高效地换热。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中,也可设置换热装置140为管式换热器,如管壳式换热器或套管换热器等。

如图5和图7所示,配水盒170连接有第一泵191和第二泵192,第一泵191和第二泵192相应在配水盒170与第一介质通道141之间以及在配水盒170与加热装置150之间驱动和调节流量和流速等。

如图5和图7所示,加热装置150具有加热腔153和加热件154(例如发热管等),加热件154至少部分容置于加热腔153内,并对加热腔153内的水加热。其中,加热腔153的上部设有沸腾室155,加热腔153内加热产生的蒸汽分布于沸腾室155内,并沿沸腾室155上的气孔外排。加热腔153或沸腾室155设有进水口151和/或排水口152,以供加热腔153进水和排水。

外壳组件210下部设有底盖组件220,底盖组件220上设有配水盒170,第一泵191和第二泵192分布在配水盒170上。

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板320,水箱180位于控制板320的侧方,外壳组件210内在控制板320的下方形成容纳空间,换热装置140、加热装置150、第一泵191、第二泵192等容置在容纳空间内,实现产品部件合理紧凑地布局。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