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内勾角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6042发布日期:2020-11-20 09:5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内勾角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角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内勾角码。



背景技术:

在建筑学中角码是连接90度直角相交构件的五金件。根据被连接构件受力大小来决定角码的型号和形式以及材料种类,角码常常用于装饰工程及家具装配中,如幕墙安装就是由角码来连接的。

目前用于型材拼装的角码中,其通常都是将两翼插入型材的内腔中,然后从型材的外壁向角码的空腔内打入螺钉进行加固,完成拼装。这种依靠传统的角码而完成的拼接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角码内部没有任何的加固措施,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影响型材拐角连接的稳固性,容易造成两边型材的松动,进而会影响整体型材的使用寿命,并且,现有的角码不方便拆卸,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内勾角码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内勾角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内勾角码,包括第一铝角码和第二铝角码,所述第一铝角码和第二铝角码上均设有第一豁口,两个第一豁口内均设有限位装置,所述第一铝角码的一侧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铝角码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一铝角码和第二铝角码的侧壁并延伸至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螺杆上螺纹套接有第一螺母,且第一螺母位于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铝角码的一侧等间距固定有多个齿,所述第二铝角码的一侧等间距固定有多个与齿对应的齿槽,且齿的一端延伸至齿槽内,所述第一铝角码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二凹槽,两个第二凹槽内共同可拆卸连接有金属片,所述金属片与第三凹槽相对应,所述金属片上设有第一通孔,且第一通孔与第一螺杆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豁口内的勾角,所述勾角的一侧设有第二豁口,所述第二豁口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弹簧,两个弹簧的一端分别抵触在两个第一豁口内的一端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铝角码和第二铝角码的两侧均设有塑胶套,两个塑胶套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l型槽,且第一铝角码和第二铝角码均位于两个l型槽内,两个塑胶套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弧形豁口,且弧形豁口与第一螺杆相对应。

优选地,其中一个塑胶套的一端侧壁上设有六个盲孔,所述盲孔内的一周侧壁上共同固定有第二螺杆,另一个塑胶套上设有与第二螺杆对应的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并延伸至第四凹槽内,所述第二螺杆上螺合有第二螺母,且第二螺母位于第四凹槽内。

优选地,两个塑胶套的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所述第一型材、第二型材和两个l型槽的一侧均设有第二开口,两个勾角的一端分别贯穿两个第二开口并延伸至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的一侧,所述第二型材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与弧形豁口对应的第三通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内的两端侧壁均贯通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塑胶套、第一铝角码、第二铝角码、第一螺杆和第一螺母的配合,使用塑胶套对型材内部进行填充,解决了现有角码在长时间使用后稳定性差的问题,实现了延长角码使用寿命的目的,降低了成本,方便使用;

2、通过限位装置、第二螺杆、第二螺母、塑胶套、型材和第三通孔的配合,使用限位装置方便型材安装和拆卸,解决了现有角码和型材不方便进行拆卸和重复使用的问题,实现了提高拆装效率的目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仅解决了现有角码在长时间使用后稳定性差的问题,还解决了现有角码和型材不方便进行拆卸和重复使用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使用寿命,降低了成本,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内勾角码第一铝角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内勾角码第二铝角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内勾角码塑胶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内勾角码塑胶套的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内勾角码l型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内勾角码第一铝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内勾角码第二铝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内勾角码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铝角码、2第一豁口、3勾角、4第二豁口、5第一螺母、6第二铝角码、7弹簧、8第一凹槽、9第一螺杆、10第二凹槽、11金属片、12第三凹槽、13齿、14第一通孔、15第二螺杆、16l型槽、17塑胶套、18弧形豁口、19盲孔、20第四凹槽、21第二螺母、22第二开口、23第一型材、24第二型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8,一种新型内勾角码,包括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均呈45度角设置,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上均设有第一豁口2,两个第一豁口2内均设有限位装置,第一铝角码1的一侧设有第三凹槽12,第二铝角码6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8,第三凹槽12内设有第一螺杆9,第一螺杆9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的侧壁并延伸至第一凹槽8内,第一螺杆9上螺纹套接有第一螺母5,方便进行安装和拆卸,且第一螺母5位于第一凹槽8内,通过第一螺杆9和第一螺母5将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进行连接,促使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的两端呈90度设置,方便进行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铝角码1的一侧等间距固定有多个齿13,第二铝角码6的一侧等间距固定有多个与齿13对应的齿槽,且齿13的一端延伸至齿槽内,方便进行限位,提高了稳定性,第一铝角码1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二凹槽10,两个第二凹槽10内共同可拆卸连接有金属片11,第一凹槽8、第二凹槽10和第三凹槽12内的两端侧壁均贯通设置,金属片11与第三凹槽12相对应,金属片11上设有第一通孔14,且第一通孔14与第一螺杆9相对应,方便第一螺杆9进行拆卸,使用齿13和齿槽对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进行限位,提高了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限位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豁口2内的勾角3,勾角3的一侧设有第二豁口4,第二豁口4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弹簧7,两个弹簧7的一端分别抵触在两个第一豁口2内的一端侧壁上,在套接时,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分别施压于两个勾角3,促使勾角3施压于弹簧7,当第二开口22移动至勾角3处时,使用弹簧7的自身弹力将勾角3的一端贯穿第二开口22并分别延伸至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的一侧,起到对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限位的作用,需要拆卸时,按下勾角3,方便将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进行拆卸,可以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的两侧均设有塑胶套17,两个塑胶套17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l型槽16,且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均位于两个l型槽16内,将两个塑胶套17固定后,l型槽16方便对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进行抵触和限位,方便使用,两个塑胶套17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弧形豁口18,且弧形豁口18与第一螺杆9相对应,两个弧形豁口18相互对应,方便使用工具对第一螺杆9进行拆卸,可以重复使用,方便维护,降低了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中,其中一个塑胶套17的一端侧壁上设有六个盲孔19,盲孔19内的一周侧壁上共同固定有第二螺杆15,另一个塑胶套17上设有与第二螺杆15对应的第四凹槽20,第四凹槽20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螺杆15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并延伸至第四凹槽20内,方便将两个塑胶套17固定,第二螺杆15上螺合有第二螺母21,且第二螺母21位于第四凹槽20内,使用设有第二通孔的塑胶套17套设在第二螺杆15上,使用第二螺母21进行固定,提高了塑胶套17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塑胶套17的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第一型材23、第二型材24和两个l型槽16的一侧均设有第二开口22,两个勾角3的一端分别贯穿两个第二开口22并延伸至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的一侧,使用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分别套接在两个塑胶套17的一端,并使用勾角3对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进行限位,第二型材24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与弧形豁口18对应的第三通孔,使用塑胶套17对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的内部进行填充,提高了角码的使用寿命,使用勾角3方便拆卸,可以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时,使用第一螺杆9和第一螺母5将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进行连接并使用齿13和齿槽对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进行限位,促使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的两端呈90度设置,将第一铝角码1和第二铝角码6分别放置在其中一个塑胶套17上的l型槽16内,将勾角3安装在第一豁口2内,并使用弹簧7抵触在第一豁口2内的一端侧壁上,使用设有第二通孔的塑胶套17套设在第二螺杆15上,使用第二螺母21进行固定,同时将两个弧形豁口18相互对应,方便对第一螺杆9进行拆卸,使用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分别套接在两个塑胶套17的一端,在套接时,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分别施压于两个勾角3,促使勾角3施压于弹簧7,当第二开口22移动至勾角3处时,使用弹簧7的自身弹力将勾角3的一端贯穿第二开口22并分别延伸至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的一侧,起到对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限位的作用,需要拆卸时,按下勾角3,方便将第一型材23和第二型材24进行拆卸,可以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