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扫地机器人的集尘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71321发布日期:2020-11-10 12:18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集尘站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属于垃圾清扫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用于扫地机器人的集尘站。



背景技术:

扫地机器人,又称自动打扫机、智能吸尘器、机器人吸尘器等,是智能家用电器的一种,其能够凭借一定的人工智能,自动完成房间内地板的清理工作。目前的扫地机器人一般采用刷扫和真空方式,将地面上的垃圾吸纳进入自身的集尘盒中,从而完成地面的清理工作。

现有的扫地机器人通常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底部的驱动轮和导向轮、固定地设置在该壳体内的支架、与该支架固定连接的滚刷组件、通过柔性管路与滚刷组件连通的集尘盒以及迫使空气从滚刷组件流向该集尘盒的真空泵。工作时,行走轮支撑扫地机器人在地面上行走,滚刷组件通过其内转动的滚刷拾取地面上的垃圾,真空泵产生的气流将拾取的垃圾输送到集尘盒中,如此往复便可完成地面的清理工作。

由于扫地机器人自身携带的集尘盒空间有限,在扫地机器人清扫一两次地面之后,需要用户将集尘盒从扫地人上取下,清空之后再安装到扫地机器人上。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有些厂家在为扫地机器人充电的充电站上设置了吸尘系统,通过该吸尘系统能够将扫地机器人上集尘盒内的垃圾抽出,释放了用户的双手。

具有吸尘系统的充电站也叫集尘站,集尘站通常包括具有风机的主机和与该主机可拆卸连接的集尘箱。其中,集尘箱用于收纳垃圾。用户将集尘箱从集尘站的主机上拆卸下来之后,即可将集尘箱内的垃圾倾倒出来。但是,现有的集尘站由于集成了吸尘系统,体积通常都比较庞大,并且风机的安装位置通常也比较高,导致整个集尘站的重心偏高,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集尘站因重心偏高导致自身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扫地机器人的集尘站,该集尘站包括主机和用于收纳垃圾的集尘箱,前述集尘箱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前述主机上;前述主机上设置有:

吸尘口,其位于前述主机的底部的前侧,前述吸尘口能够与前述扫地机器人上的出尘口对接;

信号发射/接收器,其位于前述吸尘口的上方,前述信号发射/接收器能够引导前述扫地机器人与前述集尘站对接;

风机,其位于前述信号发射/接收器的左侧或右侧,前述风机用于为前述吸尘口提供负压,以便使前述吸尘口能够将前述扫地机器人内的垃圾吸出。

可选地,前述集尘箱上设置有集尘箱进口和集尘箱出口;前述主机还上设置有与前述集尘箱进口匹配的第一出风口、将前述吸尘口与前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进风通道、第二出风口和出风通道;前述风机的进风端能够与前述集尘箱出口连通;前述出风通道位于前述主机的底部并且位于前述进风通道的下方,前述出风通道的一端与前述风机的出风端连通,前述出风通道的另一端与前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可选地,前述第二出风口形成在前述主机的右侧,前述风机设置在前述主机的左侧,所信号发射/接收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前述第二出风口与前述风机之间;前述吸尘口、前述第一出风口和前述进风通道在水平方向上都位于前述第二出风口与前述风机之间。

可选地,前述主机包括主体和设置在前述主体底端的底座;前述出风通道包括形成在前述底座上的底部通道和形成在前述主体上的第一衔接通道;前述底部通道的一端与前述风机的出风端连通;前述底部通道的另一端通过前述第一衔接通道与前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可选地,前述风机沿竖直方向安装到前述主体中,并且前述风机的底端与前述底座相抵,以使前述底部通道的前述一端与前述风机的出风端对接到一起。

可选地,前述风机沿竖直方向安装到前述主体中,前述出风通道还包括形成在前述主体上的第二衔接通道,前述底部通道的前述一端通过前述第二衔接通道与前述风机的出风端连通。

可选地,前述集尘箱进口和前述集尘箱出口都设置在前述集尘箱的底部;前述第一出风口和前述风机的进风端都设置在前述主体的顶部。

可选地,前述主机还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前述主体的顶部的导风管,前述导风管的一端与前述风机的前述进风端对接,前述导风管的另一端能够与前述集尘箱出口对接。

可选地,前述底座包括限位部,在前述扫地机器人与前述集尘站对接好的状态下,前述限位部位于前述扫地机器的底部,并且前述限位部用于限制前述扫地机器人在水平方向的位置。

可选地,前述限位部上设置有与前述扫地机器人上的限位凸起相匹配的限位槽。

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公开前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与扫地机器人上的出尘口对接的吸尘口设置在主机的底部的前侧,在保证吸尘口与出尘口对接的前提下,能够将吸尘口设置地尽可能低。通过将用于引导扫地机器人对接的信号发射/接收器设置在吸尘口的上方,使得信号发射/接收器在能够引导扫地机器人与集尘站对接的前提下,还能够将信号发射/接收器自身的安装位置设置地尽可能低。在此基础上,通过将风机设置在信号发射/接收器的左侧或右侧,能够使风机的安装位置尽可能低。因此,本公开的集尘站能够有效地降低风机的安装位置,从而降低了整个集尘站的重心高度,保证了集尘站的稳定性。

进一步,通过将出风通道设置在主机的底部,并且将该出风通道设置在进风通道的下方,在风机沿竖直方向尽量靠近出风通道的情况下,能够使得风机的安装位置尽可能的低,从而进一步地降低了风机的安装位置,并因此降低了整个集尘站的重心高度,保证了集尘站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通过将主机设置成上下分布的主体和底座,将出风通道设置成包括形成在底座上的底部通道和形成在主体上的第一衔接通道,并通过使底部通道远离第一衔接通道的一端与风机的出风端连通,使得竖直安装的风机的出风端能够与底座相抵,并因此使得风机的安装位置尽可能的低,有效地降低了风机的安装位置,从而降低了整个集尘站的重心高度,保证了集尘站的稳定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扫地机器人与集尘站对接到一起的情况下,底座位于扫地机器人的下方。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部分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集尘站的轴侧视图;

图2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集尘站的主机的第一轴侧视图;

图3是图2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集尘站的主机的第二轴侧视图;

图5是图4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集尘站的集尘箱的轴侧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主机;11、主体;111、吸尘口;112、第一出风口;113、进风通道;114、风机;115、导风管;116、第二出风口;117、出风通道;1171、底部通道;1172、第一衔接通道;1173、第二衔接通道;118、信号发射/接收器;12、底座;121、限位槽;

2、集尘箱;21、集尘箱进口;22、集尘箱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公开的全部实施例,该一部分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基于本公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中: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集尘站包括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一起的主机1和集尘箱2。在安装好的状态下,主机1能够与扫地机器人对接到一起,并将扫地机器人上尘盒内的垃圾转移到集尘箱2中。

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与本实施例的集尘站相匹配的扫地机器人,包括扫地机器人本体、导向轮、驱动轮和集尘盒,其中,集尘盒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出尘口。换句话说,集尘盒上在背离扫地机器人本体的一侧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出尘口。由于扫地机器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设备,并且在集尘盒上设置上述的出尘口的技术手段,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惯用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的,所以此处不再做过多说明。

如图2至图5所示,主机1包括上下分布的主体11和底座12。其中,主体11用于与扫地机器人对接,具体地是使主体11上的吸尘口111与扫地机器人上的出尘口对接到一起。在主体11与扫地机器人对接到一起的状态下,底座12用于限制扫地机器人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防止对接到一起的主体11和扫地机器人彼此脱离。

继续参阅图2至图5,主体11上设置有吸尘口111、第一出风口112、进风通道113、风机114、导风管115、第二出风口116、出风通道117和信号发射/接收器118。其中,吸尘口111与第一出风口112通过进风通道113彼此连通,换句话说,吸尘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12分布位于进风通道113的两端。风机114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主体11内,导风管115位于风机114的上方并且与风机114的进风端连通。出风通道117将风机115的出风端和第二出风口116连通。信号发射/接收器118设置在主体11的内部,并且能够向主体11的前侧发送信号,或者接收来自主体11前方的信号。

风机114工作时,气流依次流经吸尘口111、进风通道113、第一出风口112、集尘箱2、导风管115、风机114、出风通道117和第二出风口116。

如图2至图4所示,吸尘口111形成在主体11的底部的前侧,吸尘口111用于实现与扫地机器人上的出尘口对接。优选地,吸尘口111在水平方向上位于主体11的中间位置。

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出风口112形成在主体11的顶部,并能够与设置在集尘箱2上的集尘箱进口21对接。

如图2和图5所示,风机114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主体11的内部,并且风机114位于主体11的左侧。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风机114用于驱动空气流动。

如图2至图5所示,导风管115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主体11的顶部,并且导风管115的下端与风机114的进风端对接,导风管115的上端能够与设置在集尘箱2上的集尘箱出口22对接。

如图2和图5所示,第二出风口116形成在主体11的右侧。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之所以将第二出风口116设置在主体11的右侧,将风机114设置在主体11的左侧,是为了增加出风通道117的长度,以便于降低风噪,同时还为主体11内的其它构件提供了更多的安装空间。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二出风口116设置在主体11的左侧,将风机114设置在主体11的右侧。

如图2和图3所示,信号发射/接收器118设置在吸尘口111的上方,信号发射/接收器118与设置在扫地机器人上的信号接收/发射器相匹配,两者之间通过传递信号来引导扫地机器人对准到集尘站上。优选地,信号发射/接收器118紧邻吸尘口111设置,以使信号发射/接收器118在能够引导扫地机器人与集尘站对接的情况下,位置尽可能低。从图2和图3中不难看出信号发射/接收器118在水平方向上位于风机114与第二出风口116之间。

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主体11内还设置有电路板,该电路板在竖直方向上位于进风通道113的上方,在水平方向上位于风机114与第二出风口116之间。

如图2至图5所示,底座12上形成有作为限位部的一个示例的限位槽121,该限位槽121能够与设置在扫地机器人上的限位凸起相匹配,并因此能够限制扫地机器人在水平方向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扫地机器人上设置前述限位凸起的技术手段,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的,所以此处不再做过多说明。

如图5所示,出风通道117包括底部通道1171、第一衔接通道1172和第二衔接通道1173,并且第一衔接通道1172、底部通道1171和第二衔接通道1173依次连通。其中,第一衔接通道1172远离底部通道1171的一端与第二出风口116连通,第二衔接通道1173远离底部通道1171的一端与风机114的出风端连通。从图5中不难看出,底部通道1171位于进风通道113的下方并且形成在底座12上,第一衔接通道1172和第二衔接通道1173都形成在主体11上。进一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衔接通道1172和第二衔接通道1173设置成具有导流作用的结构;或者将第一衔接通道1172与底部通道1171的衔接位置处设置为具有导流作用的结构,以及将第二衔接通道1173与底部通道1171的衔接位置处设置为具有导流作用的结构,以降低出风通道117对气流造成的阻力,从而降低集尘站的风噪。

如图6所示,集尘箱2的底部设置有集尘箱进口21和集尘箱出口22。在主机1和集尘箱2安装到一起的情况下,集尘箱进口21与主机1上的第一出风口112对接到一起,集尘箱出口22与主机1上的导风管115的顶端对接到一起。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集尘箱2内还设置有用于分离垃圾和空气的过滤装置,例如过滤网、尘气分离器。

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底部通道1171设置在底座12上,有效地降低了底部通道1171的高度;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设置在底部通道1171上方的风机114的高度;从而降低了集尘站整体的重心高度,保证了集尘站的稳定性。

在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

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底部通道1171形成在主体11与底座12之间。具体地,主体1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凹槽,并且/或者,底座1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凹槽。在安装好的状态下,主体11和底座12将第一凹槽和/或第二凹槽封闭成前述的底部通道1171。

在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中:

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和/或前述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主机1上省去了第二衔接通道1173,以便使风机114的出风端能够直接抵接到底座12上并因此与底部通道1171连通。从而进一步地降低了风机114的高度和整个集尘站的重心高度。

至此,已经结合前文的多个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凡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和/或技术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更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将落入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