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透明屏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92345发布日期:2020-09-23 01:07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新型透明屏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透明屏安装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透明屏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中国最著名的纺织品莫过于丝绸,丝绸的交易带动了东西方的文化的交流与交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西方的商业与军事。

丝绸博物馆通常会在展示通道两侧的墙壁上开设若干展示槽,在展示槽内依次放置用于展示纺织技术发展历程的展品,使用透明屏将展品封闭在展示槽内,当透明屏检测到有参观者靠近时,透明屏上会显示与展品相互配合的画面,以便于参观者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如图1所示,现有的透明屏1与展示槽2之间的连接方式通常是先在展示槽2的开口处开设一个与透明屏1相匹配的沉槽3,将透明屏1抵紧卡接在沉槽3内,之后在透明屏1与沉槽3之间的连接缝隙处填充玻璃胶4进行密封。

但是,这种连接方式中透明屏难以进行拆卸,导致工作人员难以对展示槽内的展品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透明屏安装结构,其优点是:透明屏可拆卸安装在展示槽内,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对展示槽内的展品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透明屏安装结构,包含展示槽和透明屏,所述展示槽的开口处开设有与透明屏相匹配的沉槽,所述透明屏朝向沉槽的端面上沿周缘设有若干第一钢片,所述沉槽的底部沿周缘嵌设有若干与第一钢片相匹配的电磁铁,若干所述第一钢片分别与若干电磁铁相互贴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电磁铁平时处于通电状态具有磁性,透明屏上的若干第一钢片在电磁铁磁性吸引力的作用下会被紧密吸附在电磁铁上,使得透明屏难以从沉槽内脱离,从而达到了将透明屏吸附安装在沉槽内的效果,同时,工作人员也可切断电磁铁的电源使得电磁铁断电消磁,此时,若干第一钢片与电磁铁之间不再具有磁性吸引力,工作人员可将透明屏从沉槽内卸下,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对展示槽内的展品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槽的侧壁上开设有拆卸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电磁铁断电后,工作人员可将手指伸入到拆卸槽内,继而从拆卸槽处摁住透明屏将其从沉槽内拉出,拆卸槽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可以较为稳定的对透明屏进行拆卸,减少了透明屏拆卸过程中倾倒摔坏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槽的底部沿周缘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上开设有若干与电磁铁相匹配的连接孔,若干所述第一钢片插接在连接孔内,所述透明屏朝向沉槽的端面与密封圈相互抵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与透明屏相互抵紧将展示槽密封起到了保护展示槽内展品的效果,减少了外部空气进入到展示槽内导致展示槽内展品受损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明屏背离沉槽的端面上设有遮挡框,所述遮挡框与沉槽相匹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遮挡框的设置起到了对透明屏与沉槽之间的连接处进行遮挡的作用,增强了展示槽处的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挡框内沿内缘连接有用于封闭遮挡框的透明玻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透明玻璃的设置将透明屏封闭隔离在展示槽内,使得参观者难以直接触碰到透明屏,起到了保护透明屏的作用,减少了透明屏被参观者摁压损坏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明屏朝向遮挡框的端面上沿周缘设有若干第二钢片,所述遮挡框朝向透明屏的端面上嵌设有若干与第二钢片相匹配的磁条,若干所述第二钢片分别与若干磁条相互贴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遮挡框通过若干磁条与若干第二钢片相互吸附贴合与透明屏相互连接的方式,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将遮挡框从透明屏上卸下,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对遮挡框上的透明玻璃进行清理,减少了长时间使用后,透明玻璃上粘附较多灰尘透明度降低影响透明屏展示效果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挡框背离透明屏的端面上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把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把手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用手拉住两个把手的方式将遮挡框从透明屏上拉下,减少了遮挡框紧密吸附在透明屏上导致工作人员在进行拆卸时难以施力的可能,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对遮挡框进行拆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挡框上分别开设有两个与把手相匹配的隐蔽槽,两个所述把手分别铰接在两个隐蔽槽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把手整体铰接在隐蔽槽内起到了将把手隐藏的效果,增强了把手的隐蔽性,使得参观者不易发现把手的存在,从而减少了遮挡框被参观者通过把手拉出卸下的可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透明屏可拆卸安装在展示槽内,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对展示槽内的展品进行更换;

2.遮挡框将透明屏与沉槽之间的连接处遮挡,增强了展示槽处的美观度;

3.隐蔽槽的设置增强了把手的隐蔽性,减少了遮挡框被参观者通过把手拉出卸下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透明屏与展示槽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磁条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透明屏;2、展示槽;3、沉槽;4、玻璃胶;5、第一钢片;6、电磁铁;7、拆卸槽;8、密封圈;9、连接孔;10、遮挡框;11、透明玻璃;12、第二钢片;13、磁条;14、把手;15、隐蔽槽;16、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新型透明屏安装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包含展示槽2和透明屏1,展示槽2的开口处开设有与透明屏1相匹配的沉槽3,透明屏1的高度略低展示槽2的高度,透明屏1朝向沉槽3的端面上沿周缘粘接有四个第一钢片5,沉槽3的底部均匀嵌设有四个与第一钢片5大小一致的电磁铁6,电磁铁6的通电状态受控制系统控制且平时均处于通电状态,沉槽3的底部沿周缘还粘接有密封圈8,密封圈8由橡胶制成,密封圈8上开设有四个与电磁铁6相对应的连接孔9,密封圈的厚度大于第一钢片5的厚度。因此,工作人员可将透明屏1放置到沉槽3内,使得四个第一钢片5分别插接在四个连接孔9内,用力朝沉槽3内推动透明屏1使得若干第一钢片5与若干电磁铁6相互贴合,在电磁铁6磁性吸引力的作用下,若干第一钢片5会被吸附在电磁铁6上难以分离,从而达到了将透明屏1固定安装在沉槽3内的效果。

如图3所示,四个第一钢片5与电磁铁6相互吸附时,密封圈8会与透明屏1相互抵紧对透明屏1和沉槽3之间的连接缝隙进行密封,使得外部的空气难以从透明屏1与沉槽3之间的连接缝隙处进入到展示槽2内,以便于展示槽2内部的展品可以与外部环境隔离,起到了保护展品的作用。

如图3所示,沉槽3位于上方的侧壁上开设有拆卸槽7,拆卸槽7部分延伸至透明屏1上方。因此,工作人员可通过控制系统切断四个电磁铁6的电源使得四个电磁铁6断电消磁,之后将手指伸入到拆卸槽7内用手指按住透明屏1将其缓慢向外拉出,以便于透明屏1可以稳定的从沉槽3内脱离,继而将透明屏1整体从沉槽3内取出,从而达到了对透明屏1进行拆卸的效果,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对展示槽2内的展品进行更换。

如图3所示,沉槽3内还放置有与透明屏1大小一致的遮挡框10,透明屏1位于密封圈8与遮挡框10之间,遮挡框10朝向透明屏1的端面上沿周缘均匀嵌设有四个磁条13,透明屏1朝向遮挡框10的端面上沿周缘均匀粘接有四个与磁条13大小一致的第二钢片12,四个第二钢片12与四个第一钢片5相互对齐,遮挡框10通过四个磁条13分别与四个第二钢片12分别相互吸附的方式固定连接在透明屏1上。因此,遮挡框10的设置使得参观者难以直接看到透明屏1上的第一钢片5和第二钢片12,起到了将透明屏1与沉槽3以及遮挡框10的连接处进行遮挡的效果,从而提升了透明屏1外观的整体美观度。

如图4和图5所示,遮挡框10内沿内缘固定连接有透明玻璃11,遮挡框10的开口被透明玻璃11封闭,透明玻璃11的设置起到了将透明屏1与参观者相互隔离的效果,参观者可透过透明玻璃11对透明屏1以及展示槽2内的展品进行观看,但难以直接与透明屏1相接触,从而提高了透明屏1的安全性;遮挡框10上还分别相对开设有两个匚形隐蔽槽15,两个隐蔽槽15内分别铰接有与隐蔽槽15相匹配的把手14,把手14过盈配合卡接在隐蔽槽15内且周缘与遮挡框10相互对齐。因此,工作人员可定期将两个把手14从隐蔽槽15内转出,继而分别用手抓住两个把手14将遮挡框10从沉槽3内拉出卸下,继而工作人员可以对遮挡框10上的透明玻璃11进行清理,以便于透明玻璃11可以保持良好的透光度;隐蔽槽15的设置增强了把手14的隐蔽性,使得参观者不易发现把手14的存在,从而减少了参观人员将遮挡框10误拉下导致透明玻璃11摔碎的可能。

如图5所示,两个把手14远离铰接处的端面上分别设有若干凸起16,若干凸起16的设置增大了工作人员将把手14从隐蔽槽15内转出时,人手与把手14之间的摩擦力,减少了人手与把手14之间出现打滑情况的可能,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将把手14从隐蔽槽15内转出,继而快速对遮挡框10进行拆卸。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需要对透明屏1进行拆卸时,工作人员可先将两个把手14从隐蔽槽15内转出,继而通过两个把手14将遮挡框10从沉槽3内取出卸下,通过控制系统切断四个电磁铁6的电源使得电磁铁6断电消磁,之后通过拆卸槽7将透明屏1从沉槽3内稳定转出,将透明屏1整体从沉槽3处取出卸下,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对展示槽2内的展品进行更换。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