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炒菜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05361发布日期:2020-04-24 17:53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炒菜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厨房工业化领域,特别是一种智能炒菜机器人。



背景技术:

餐厅在进行菜量较大的菜品炒制时,需要根据厨师自身的烹调技艺对菜品不断翻炒,翻炒的过程中由于菜量较大,容易造成菜品翻炒不均匀,为了翻炒均匀经常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消耗厨师较多的体力。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菜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菜品的等待时间期望值也是越来越低。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炒菜机常采用锅铲固设在锅体中,通过使锅体倾斜后旋转来达到菜品翻转掉落的效果,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菜品的炒制,首先翻炒仍然不够均匀,另外翻炒的过程中会出现锅体受热面周期性地远离菜品,这导致更多地能量损耗和锅体温度不均匀,菜品受热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炒菜机器人,能够更加省时省力的进行大批量菜品的炒制,并且菜品翻炒更加均匀,菜品口感风味更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炒菜机器人,包括锅体、罩体、支撑轴、支撑架、加热装置、翻炒装置和控制器,所述罩体固定套设在锅体未开口侧,所述支撑轴和罩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轴承支座,所述支撑轴转动连接在两个轴承支座间,所述支撑轴一端连接有第一回转驱动件,所述加热装置作用于锅体并设置于罩体内,所述翻炒装置包括第二回转驱动件、中心转轴、连接件和锅铲,所述锅体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中心转轴转动连接在锅体底部,所述中心转轴两端分别和第二回转驱动件和连接件连接,所述锅铲连接在连接件上,所述锅铲远离连接件的一侧与锅体内壁抵触,所述加热装置、第一回转驱动件和第二回转驱动件分别和控制器连接。

前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还包括液体加料装置,所述液体加料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储液罐,所述每个储液罐分别经输液管道连接有一台液体泵,所述锅体上贯穿开设有至少一个喷液孔,所述液体泵经输液管道与喷液孔连接,所述支撑轴沿水平方向贯穿设置在罩体内,所述支撑轴沿轴心贯穿开设有轴向孔,所述设置于罩体内的支撑轴部分开设有贯通轴向孔的贯穿孔,所述液体泵和喷液孔之间经穿过轴向孔和贯穿孔的输液管道连接。

前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锅体一侧或两侧设置有柜体,所述储液罐、液体泵和第一回转驱动件均设置于柜体内,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柜体处。

前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还包括防喷溅遮挡件,所述防喷溅遮挡件包括安装板和遮挡板,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在喷液孔上方的锅体内壁上,所述遮挡板包括一体成型且成九十度设置的遮挡部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经螺栓可拆卸连接在安装板上,所述遮挡部设置于喷液孔的液体喷射路径处。

前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电磁加热线圈,所述电磁加热线圈作用于锅体,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由控制器控制,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进风槽、出风口和排风机,所述锅体侧面所在的罩体上开设有进风槽,所述罩体远离开口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分别设置有排风机,所述排风机和控制器连接。

前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还包括设置在柜体上的粉料加料装置,所述粉料加料装置包括旋转台、第三回转驱动件、调料盒、输送螺杆和第四回转驱动件,所述第三回转驱动件固定设置在柜体处,所述第三回转驱动件驱动旋转台在水平面内转动,所述旋转台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调料盒,所述调料盒上方设置有加料口、下方侧面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第四回转驱动件驱动输送螺杆将物料传输至出料口处,所述第三回转驱动件和每个第四回转驱动件分别和控制器连接。

前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还包括配菜加料装置,所述配菜加料装置设置于旋转台上,所述配菜加料装置包括料盆和第五回转驱动件,所述料盆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每个料盆分别经第五回转驱动件驱动翻转,所述第五回转驱动件分别和控制器连接。

前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板、支杆、套管、堵头、连接杆和弹簧,所述固定板经螺栓可拆卸连接在中心转轴的端部,所述固定板上绕中心转轴任意角度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支杆,所述支杆长短不一,所述支杆分别固定连接在一根套管侧面,所述套管的一端设置有堵头,所述套管远离堵头的一端设置有非圆孔,所述连接杆滑移设置在套管的非圆孔内,所述堵头和连接杆之间的套管上中还设置有压缩状态的弹簧,所述连接杆远离套管的一端和锅铲连接,所述锅铲远离连接杆的一侧与锅体内壁抵触。

前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锅体包括半球、直管和过渡部,所述半球的形状为内部镂空的半个球体状,所述直管为圆形管状,所述直管的直径小于半球的直径,所述过渡部为喇叭状,一端与半球直径相同,一端与直管直径相同,所述半球和直管经过渡部连接,所述罩体自直管处向半球处包覆。

前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锅铲的截面形状为扇形,所述锅铲远离外弧段的一侧开设有内弧段,所述锅铲内弧段设置有铰接孔,所述铰接孔用于固定铰接支座,所述锅铲经铰接孔与锅体内的连接杆铰接,所述锅铲外弧段与锅体内壁抵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1)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智能炒菜机器人,能够更加省时省力的进行大批量菜品的炒制,并且菜品翻炒更加均匀,菜品口感风味更佳;

2)通过设置液体加料装置,从而更加方便和精确地添加液体调料,通过设置粉料加料装置,从而更加方便和精确地添加液体调料,通过设置配菜加料装置,从而能更加方便和精确地添加配菜、佐料等;

3)通过将液体泵和喷液孔之间经穿过支撑轴上轴向孔和贯穿孔的输液管道连接,从而使得锅体和罩体在支撑轴的旋转作用下,输液管道扭转的幅度极小,减少了输液管道在输液泵和喷液孔间的滑脱,从而使得液体加料装置能够长期有效的使用;并且也保证了罩体的完整性,有利于罩体对锅体的保护;

4)通过在锅体上设置防喷溅遮挡件,其中安装板固定设置在喷液孔上方的锅体上,遮挡板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在安装板上,有利于遮挡板的拆装换洗,其中遮挡板中的安装部和遮挡部一体成型且呈九十度设置,从而使得遮挡部经安装部和螺栓安装在安装板上后,遮挡板位于喷液孔的液体喷射路径处,从而实现了对喷液孔的遮挡却不影响对菜品的液体加料,能够有效减少液体调料的喷溅;

5)通过在锅体一侧或两侧设置柜体,所述储液罐和液体泵均设置于柜体内,柜体和支撑轴间联通,从而使得储液罐和液体泵可以从支撑轴两侧通过输液管道与锅体的喷液孔连接,其中柜体能够对储液罐和液体泵进行收纳;

6)通过在液体泵和喷液孔之间的管道上设置单向阀,从而使得清洗锅体时的水不会倒灌回流到装有液体调料的储液罐中,保持了储液罐中液体调料的干净整洁;

7)通过在喷液孔处经管道连接自来水管,并在喷液孔和自来水管的管道上设置阀门,从而使得液体加料装置能够直接使用自来水对锅体进行各种加水及清洗的操作;其中阀门通过控制器进行有效控制;

8)通过将安装板和遮挡板的材质均设置为食品级不锈钢,从而符合食品级安全规定,使得菜品更加健康安全;

9)通过在中心转轴上固定设置固定板,并在固定板上绕中心转轴任意角度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支杆,每个支杆上经套管、连接杆分别连接一个锅铲,从而通过设置多个锅铲对锅体中的菜品进行翻炒,通过将锅铲与锅体不同位置、不同高度进行接触,从而使得锅铲间接绕中心转轴转动的过程中,锅铲能够实现对菜品的多级翻炒、多角度翻炒、多高度翻炒,从而使得锅体中的菜品翻炒的更加均匀,并减少菜品沾附、粘锅和难以清洗的问题;

10)通过使连接杆沿套管轴线方向滑移设置在套管中,并在堵头和连接杆之间的套管上中设置呈压缩状态的弹簧,从而使得连接杆能够始终对锅铲提供一个向锅体压紧的力,从而使得锅铲和锅体连接的更加紧密,锅铲间接绕中心转轴转动的过程中,锅体锅铲能够实现对菜品的有效翻炒,减少菜品沾附、粘锅和难以清洗的问题;

11)通过将锅铲和连接杆铰接,所述锅铲和连接杆铰接的扭转方向和锅铲运动方向的夹角大于45°,从而使得锅体在受热变形或者本身不是很平整的情况下,锅铲仍然能够较好地保持和锅体的抵触,有利于锅铲的长期有效使用;

12)通过将堵头通过螺栓螺纹连接在套管上,从而便于拆装,对于套管的开孔形状限制较小;

13)通过将堵头设置为外牙堵头,套管上开设内螺纹,从而便于堵头的拆装,也提供更多的堵头的安装方式;

14)通过使用截面形状为扇形的锅铲,从而能够和众多弧形锅体的内壁良好配合,其中通过在锅铲的外弧段设置软体部,从而使得锅铲能够和锅体接触的更加紧密,有利于锅铲对菜品的有效翻炒,减少菜品沾附和难以清洗的问题;

15)通过在锅铲外弧段处贯穿开设若干个通槽,所述软体部经通槽包覆在锅铲的外弧段处,从而使得软体部能够更加牢固地连接在锅铲的外弧段处,有利于软体部的长期有效使用;

16)通过在锅铲内弧段处开设向外弧段凹陷的凹陷部,从而减少了锅铲的重量,有利于锅铲更加轻盈的翻炒菜品;

17)通过将软体部的材料设置为特氟龙或食品级硅胶,中心转轴、连接件和锅铲的材料设置为食品级不锈钢,从而满足厨房用品的食品级标准,使得炒出的菜品更加健康和安全;

18)通过在罩体的进风槽和出风口间设置排风机,从而使得排风机能够将罩体内的热量从进风槽排出到出风口,有利于罩体内的加热装置、线体和其他元器件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19)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出风口,每个出风口处均设置排风机,从而使得排风效果更好,并且在个别排风机发生损坏时仍然能够进行有效地排风;

20)通过将罩体远离贯穿孔的一侧设置圆弧倒角面,从而减少棱角,减少气流在罩体内鼓荡造成的机械振动,从而使得锅体炒菜更加安全可靠;

21)通过将罩体的材料设置为不锈钢,从而使得罩体在接触水蒸气和骤冷骤然的变化过程后能够较大程度减少锈蚀,从而能够长期有效使用;凡是能接触到菜品、配菜的金属类材料组件均采用食品级不锈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回转驱动件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翻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套管处的剖视图;

图5是一种锅铲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液体加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支撑轴处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展示防喷溅遮挡件的锅体处的剖视图;

图9是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仰视图;

图11是粉料加料装置和配菜加料装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电路控制图。

附图标记的含义:1、锅体;101、半球;102、直管;103、过渡部;2、罩体;11、支撑轴;12、支撑架;13、轴承支座;14、第一回转驱动件;3、翻炒装置;301、第二回转驱动件;302、中心转轴;303、连接件;304、锅铲;305、固定板;306、支杆;307、套管;308、堵头;309、连接杆;310、弹簧;311、内弧段;312、铰接孔;313、外弧段;314、软体部;315、通槽;316、凹陷部;4、液体加料装置;401、储液罐;402、输液管道;403、液体泵;404、喷液孔;405、轴向孔;406、贯穿孔;407、单向阀;15、柜体;5、防喷溅遮挡件;501、安装板;502、遮挡板;503、遮挡部;504、安装部;506、阀门;6、粉料加料装置;601、旋转台;602、第三回转驱动件;603、调料盒;604、输送螺杆;605、第四回转驱动件;606、加料口;607、出料口;7、配菜加料装置;701、料盆;702、第五回转驱动件;8、加热装置;9、散热装置;801、电磁加热线圈;901、进风槽;902、出风口;903、排风机;10、控制器;16、弧形导向板;17、承托框。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智能炒菜机器人,构成如图1至图12所示,参见图1和图2,包括锅体1、罩体2、支撑轴11、支撑架12、加热装置8、翻炒装置3和控制器10,所述罩体2固定套设在锅体1未开口侧,所述支撑轴11和罩体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12上设置有轴承支座13,所述支撑轴11转动连接在两个轴承支座13间,所述支撑轴11一端连接有第一回转驱动件14,所述加热装置8作用于锅体1并设置于罩体2内,详见图3至图5,所述翻炒装置3包括第二回转驱动件301、中心转轴302、连接件303和锅铲304,所述锅体1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中心转轴302转动连接在锅体1底部,所述锅体1和中心转轴302间设置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可以为密封胶圈,所述中心转轴302两端分别和第二回转驱动件301和连接件303连接,所述锅铲304连接在连接件303上,所述锅铲304远离连接件303的一侧与锅体1内壁抵触,所述加热装置8、第一回转驱动件14和第二回转驱动件301分别和控制器10连接,所述第二回转驱动件301包括电机和减速箱。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还包括液体加料装置4,详见图6至图8,所述液体加料装置4包括至少一个储液罐401,所述每个储液罐401分别经输液管道402连接有一台液体泵403,所述锅体1上贯穿开设有至少一个喷液孔404,所述液体泵403经输液管道402与喷液孔404连接,所述支撑轴11沿水平方向贯穿设置在罩体2内,所述支撑轴11沿轴心贯穿开设有轴向孔405,所述设置于罩体2内的支撑轴11部分开设有贯通轴向孔405的贯穿孔406,所述液体泵403和喷液孔404之间经穿过轴向孔405和贯穿孔406的输液管道402连接。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锅体1一侧或两侧设置有柜体15,所述储液罐401、液体泵403和第一回转驱动件14均设置于柜体15内,所述第一回转驱动件14包括顺次连接的电机、一级减速箱和二级减速箱,所述第一回转驱动件14的二级减速箱与支撑轴11连接,所述控制器10设置于柜体15处,通过在锅体1一侧或两侧设置柜体15,所述储液罐401和液体泵403均设置于柜体15内,柜体15和支撑轴11间联通,从而使得储液罐401和液体泵403可以从支撑轴11两侧通过输液管道402与锅体1的喷液孔404连接,其中柜体15能够对储液罐401和液体泵403进行收纳。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还包括防喷溅遮挡件5,所述防喷溅遮挡件5包括安装板501和遮挡板502,所述安装板501固定连接在喷液孔404上方的锅体1内壁上,所述遮挡板502包括一体成型且成九十度设置的遮挡部503和安装部504,所述安装部504经螺栓可拆卸连接在安装板501上,所述遮挡部503设置于喷液孔404的液体喷射路径处,通过在锅体1上设置防喷溅遮挡件5,其中安装板501固定设置在喷液孔404上方的锅体1上,遮挡板502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在安装板501上,有利于遮挡板502的拆装换洗,其中遮挡板502中的安装部504和遮挡部503一体成型且呈九十度设置,从而使得遮挡部503经安装部504和螺栓安装在安装板501上后,遮挡板502位于喷液孔404的液体喷射路径处,从而实现了对喷液孔404的遮挡却不影响对菜品的液体加料,能够有效减少液体调料的喷溅。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安装板501和遮挡板502的材质均为食品级不锈钢,通过将安装板501和遮挡板502的材质均设置为食品级不锈钢,从而符合食品级安全规定,使得菜品更加健康安全。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液体泵403和喷液孔404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单向阀407,通过在液体泵403和喷液孔404之间的管道上设置单向阀407,从而使得清洗锅体1时的水不会倒灌回流到装有液体调料的储液罐401中,保持了储液罐401中液体调料的干净整洁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喷液孔404经管道连接有自来水管,所述喷液孔404与自来水管间的管道上设置有阀门506,通过在喷液孔404处经管道连接自来水管,并在喷液孔404和自来水管的管道上设置阀门506,从而使得液体加料装置4能够直接使用自来水对锅体1进行各种加水及清洗的操作;其中阀门506通过控制器10进行有效控制。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还包括散热装置9,详见图12,所述加热装置8包括电磁加热线圈801,所述电磁加热线圈801作用于锅体1,所述电磁加热线圈801设置于靠近支撑轴11一侧的锅体1上,所述电磁加热线圈801由控制器10控制,详见图9至图10,所述散热装置9包括进风槽901、出风口902和排风机903,所述锅体1侧面所在的罩体2上开设有进风槽901,所述罩体2远离开口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出风口902,所述出风口902处分别设置有排风机903,所述排风机903和控制器10连接。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详见图11,还包括设置在柜体15上的粉料加料装置6,所述粉料加料装置6包括旋转台601、第三回转驱动件602、调料盒603、输送螺杆604和第四回转驱动件605,所述第三回转驱动件602固定设置在柜体15处,所述第三回转驱动件602驱动旋转台601在水平面内转动,所述旋转台60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调料盒603,所述调料盒603上方设置有加料口606、下方侧面设置有出料口607,所述第四回转驱动件605驱动输送螺杆604将物料传输至出料口607处,所述第三回转驱动件602包括顺次连接的电机和减速箱,所述第三回转驱动件602的减速箱的输出部分与旋转台601连接,所述第四回转驱动件605包括顺次连接的电机和减速箱,所述第四回转驱动件605的减速箱分与输送螺杆604连接,所述第三回转驱动件602和每个第四回转驱动件605分别和控制器10连接。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还包括配菜加料装置7,详见图11,所述配菜加料装置7设置于旋转台601上,所述配菜加料装置7包括料盆701和第五回转驱动件702,所述料盆701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每个料盆701分别经第五回转驱动件702驱动翻转,所述第五回转驱动件702为伺服电机,所述第五回转驱动件702分别和控制器10连接。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详见图4,所述连接件303包括固定板305、支杆306、套管307、堵头308、连接杆309和弹簧310,所述固定板305经螺栓可拆卸连接在中心转轴302的端部,所述固定板305上绕中心转轴302任意角度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支杆306,所述支杆306长短不一,所述支杆306分别固定连接在一根套管307侧面,所述套管307的一端设置有堵头308,所述套管307远离堵头308的一端设置有非圆孔,所述连接杆309滑移设置在套管307的非圆孔内,所述堵头308和连接杆309之间的套管307上中还设置有压缩状态的弹簧310,所述连接杆309远离套管307的一端和锅铲304连接,所述锅铲304远离连接杆309的一侧与锅体1内壁抵触,通过在中心转轴302上固定设置固定板305,并在固定板305上绕中心转轴302任意角度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支杆306,每个支杆306上经套管307、连接杆309分别连接一个锅铲304,从而通过设置多个锅铲304对锅体1中的菜品进行翻炒,通过将锅铲304与锅体1不同位置、不同高度进行接触,从而使得锅铲304间接绕中心转轴302转动的过程中,锅铲304能够实现对菜品的多级翻炒、多角度翻炒、多高度翻炒,从而使得锅体1中的菜品翻炒的更加均匀,并减少菜品沾附、粘锅和难以清洗的问题,其中,通过使连接杆309沿套管307轴线方向滑移设置在套管307中,并在堵头308和连接杆309之间的套管307上中设置呈压缩状态的弹簧310,从而使得连接杆309能够始终对锅铲304提供一个向锅体1压紧的力,从而使得锅铲304和锅体1连接的更加紧密,锅铲304间接绕中心转轴302转动的过程中,锅体1锅铲304能够实现对菜品的有效翻炒,减少菜品沾附、粘锅和难以清洗的问题。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锅铲304和连接杆309铰接,所述锅铲304和连接杆309铰接的扭转方向和锅铲304运动方向的夹角大于45°,通过将锅铲304和连接杆309铰接,所述锅铲304和连接杆309铰接的扭转方向和锅铲304运动方向的夹角大于45°,从而使得锅体1在受热变形或者本身不是很平整的情况下,锅铲304仍然能够较好地保持和锅体1的抵触,有利于锅铲304的长期有效使用。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堵头308经螺栓螺纹连接在套管307上,通过将堵头308通过螺栓螺纹连接在套管307上,从而便于拆装,对于套管307的开孔形状限制较小。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详见图5,所述锅铲304的截面形状为扇形,所述锅铲304远离外弧段313的一侧开设有内弧段311,所述锅铲304内弧段311设置有铰接孔312,所述铰接孔312用于固定铰接支座,所述锅铲304经铰接孔312与锅体1内的连接杆309铰接,所述锅铲304外弧段313与锅体1内壁抵触,通过使用截面形状为扇形的锅铲304,从而能够和众多弧形锅体1的内壁良好配合。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锅铲304的外弧段313处设置有软体部314,所述锅铲304的外弧段313经软体部314与锅体1抵触,其中通过在锅铲304的外弧段313设置软体部314,从而使得锅铲304能够和锅体1接触的更加紧密,有利于锅铲304对菜品的有效翻炒,减少菜品沾附和难以清洗的问题。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锅铲304外弧段313处贯穿开设有若干个通槽315,所述软体部314经通槽315包覆在锅铲304的外弧段313处,通过在锅铲304外弧段313处贯穿开设若干个通槽315,所述软体部314经通槽315包覆在锅铲304的外弧段313处,从而使得软体部314能够更加牢固地连接在锅铲304的外弧段313处,有利于软体部314的长期有效使用。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锅铲304内弧段311处开设有向外弧段313凹陷的凹陷部316,通过在锅铲304内弧段311处开设向外弧段313凹陷的凹陷部316,从而减少了锅铲304的重量,有利于锅铲304更加轻盈的翻炒菜品。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中心转轴302、连接件303和锅铲304的材质均为食品级不锈钢,通过将软体部314的材料设置为特氟龙或食品级硅胶、锅铲304的材料设置为食品级不锈钢,从而满足厨房用品的食品级标准,使得炒出的菜品更加健康和安全。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详见图8,所述锅体1包括半球101、直管102和过渡部103,所述半球101的形状为内部镂空的半个球体状,所述直管102为圆形管状,所述直管102的直径小于半球101的直径,所述过渡部103为喇叭状,一端与半球101直径相同,一端与直管102直径相同,所述半球101和直管102经过渡部103连接,所述罩体2自直管102处向半球101处包覆,所述电磁加热线圈801设置于靠近支撑轴11一侧的锅体1的半球101上。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详见图1和图2,还包括承托框17,所述承托框17设置在支撑架12上,所述承托框17设置于靠近支撑轴11的一侧,所述承托框17用于放置菜盘,所述锅体1中直管102朝上的一侧设置有弧形导向板16,所述弧形导向板16设置于靠近承托框17的一侧。

所述的智能炒菜机器人,所述控制器10包括控制模块、操作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和操作模块和显示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还分别和第一回转驱动件14、第二回转驱动件301、第三回转驱动件602、第四回转驱动件605、第五回转驱动件702、阀门506、电磁加热线圈801、液体泵403和排风机903连接,所述显示模块可以为触摸屏,所述操作模块至少包括触摸屏和按键之一,所述控制模块可以选用单片机和plc。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本发明是通过将锅体1、罩体2、支撑轴11、支撑架12、加热装置8、翻炒装置3和控制器10等部件有机组装成一种智能炒菜机器人,从而能够更加省时省力的进行大批量菜品的炒制,并且菜品翻炒更加均匀,菜品口感风味更佳。本发明还通过设置液体加料装置4,从而更加方便和精确地添加液体调料,通过设置粉料加料装置6,从而更加方便和精确地添加液体调料,通过设置配菜加料装置7,从而能更加方便和精确地添加配菜、佐料等;通过将液体泵403和喷液孔404之间经穿过支撑轴11上轴向孔405和贯穿孔406的输液管道402连接,从而使得锅体1和罩体2在支撑轴11的旋转作用下,输液管道402扭转的幅度极小,减少了输液管道402在输液泵和喷液孔404间的滑脱,从而使得液体加料装置4能够长期有效的使用;并且也保证了罩体2的完整性,有利于罩体2对锅体1的保护;通过在锅体1上设置防喷溅遮挡件5,其中安装板501固定设置在喷液孔404上方的锅体1上,遮挡板502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在安装板501上,有利于遮挡板502的拆装换洗,其中遮挡板502中的安装部504和遮挡部503一体成型且呈九十度设置,从而使得遮挡部503经安装部504和螺栓安装在安装板501上后,遮挡板502位于喷液孔404的液体喷射路径处,从而实现了对喷液孔404的遮挡却不影响对菜品的液体加料,能够有效减少液体调料的喷溅;通过在锅体1一侧或两侧设置柜体15,所述储液罐401和液体泵403均设置于柜体15内,柜体15和支撑轴11间联通,从而使得储液罐401和液体泵403可以从支撑轴11两侧通过输液管道402与锅体1的喷液孔404连接,其中柜体15能够对储液罐401和液体泵403进行收纳;通过在液体泵403和喷液孔404之间的管道上设置单向阀407,从而使得清洗锅体1时的水不会倒灌回流到装有液体调料的储液罐401中,保持了储液罐401中液体调料的干净整洁;通过在喷液孔404处经管道连接自来水管,并在喷液孔404和自来水管的管道上设置阀门506,从而使得液体加料装置4能够直接使用自来水对锅体1进行各种加水及清洗的操作;其中阀门506通过控制器10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将安装板501和遮挡板502的材质均设置为食品级不锈钢,从而符合食品级安全规定,使得菜品更加健康安全;通过在中心转轴302上固定设置固定板305,并在固定板305上绕中心转轴302任意角度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支杆306,每个支杆306上经套管307、连接杆309分别连接一个锅铲304,从而通过设置多个锅铲304对锅体1中的菜品进行翻炒,通过将锅铲304与锅体1不同位置、不同高度进行接触,从而使得锅铲304间接绕中心转轴302转动的过程中,锅铲304能够实现对菜品的多级翻炒、多角度翻炒、多高度翻炒,从而使得锅体1中的菜品翻炒的更加均匀,并减少菜品沾附、粘锅和难以清洗的问题;通过使连接杆309沿套管307轴线方向滑移设置在套管307中,并在堵头308和连接杆309之间的套管307上中设置呈压缩状态的弹簧310,从而使得连接杆309能够始终对锅铲304提供一个向锅体1压紧的力,从而使得锅铲304和锅体1连接的更加紧密,锅铲304间接绕中心转轴302转动的过程中,锅体1锅铲304能够实现对菜品的有效翻炒,减少菜品沾附、粘锅和难以清洗的问题;通过将锅铲304和连接杆309铰接,所述锅铲304和连接杆309铰接的扭转方向和锅铲304运动方向的夹角大于45°,从而使得锅体1在受热变形或者本身不是很平整的情况下,锅铲304仍然能够较好地保持和锅体1的抵触,有利于锅铲304的长期有效使用;通过将堵头308通过螺栓螺纹连接在套管307上,从而便于拆装,对于套管307的开孔形状限制较小;通过将堵头308设置为外牙堵头308,套管307上开设内螺纹,从而便于堵头308的拆装,也提供更多的堵头308的安装方式;通过使用截面形状为扇形的锅铲304,从而能够和众多弧形锅体1的内壁良好配合,其中通过在锅铲304的外弧段313设置软体部314,从而使得锅铲304能够和锅体1接触的更加紧密,有利于锅铲304对菜品的有效翻炒,减少菜品沾附和难以清洗的问题;通过在锅铲304外弧段313处贯穿开设若干个通槽315,所述软体部314经通槽315包覆在锅铲304的外弧段313处,从而使得软体部314能够更加牢固地连接在锅铲304的外弧段313处,有利于软体部314的长期有效使用;通过在锅铲304内弧段311处开设向外弧段313凹陷的凹陷部316,从而减少了锅铲304的重量,有利于锅铲304更加轻盈的翻炒菜品;通过将软体部314的材料设置为特氟龙或食品级硅胶,中心转轴302、连接件303和锅铲304的材料设置为食品级不锈钢,从而满足厨房用品的食品级标准,使得炒出的菜品更加健康和安全;通过在罩体2的进风槽901和出风口902间设置排风机903,从而使得排风机903能够将罩体2内的热量从进风槽901排出到出风口902,有利于罩体2内的加热装置8、线体和其他元器件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出风口902,每个出风口902处均设置排风机903,从而使得排风效果更好,并且在个别排风机903发生损坏时仍然能够进行有效地排风;通过将罩体2远离贯穿孔406的一侧设置圆弧倒角面,从而减少棱角,减少气流在罩体2内鼓荡造成的机械振动,从而使得锅体1炒菜更加安全可靠;通过将罩体2的材料设置为不锈钢,从而使得罩体2在接触水蒸气和骤冷骤然的变化过程后能够较大程度减少锈蚀,从而能够长期有效使用;凡是能接触到菜品、配菜的金属类材料组件均采用食品级不锈钢,从而保证菜品的健康和安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