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94855发布日期:2020-06-05 22:04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发热盘是电饭煲的主要发热元件,通常为内嵌电发热管的铝合金圆盘,发热盘放在内锅下面,取下内锅就可以看见。

现有技术中,电饭煲中发热盘都是固定在机座上,不能移动,对内锅的加热位置和加热量较为固定,而内锅的较大容积和放置深度,使得电饭煲的功能仅仅局限在煮饭或煲汤,无法进行相关炒锅、煎锅、烤盘类功能,限制了电饭煲的适用领域。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电饭煲应用功能受限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烹饪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外锅,包括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底面上设置有可升降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顶端与加热盘固定连接,适于调节所述加热盘与所述内底面间距离;

内锅,与所述容纳腔同轴设置,适于沿所述容纳腔轴向伸缩,所述内锅底部与所述加热盘抵合。

容纳腔内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卡合部,所述卡合部适于与所述加热盘旋转卡合固定。

容纳腔的内底面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撑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输出轴的电机,所述电机适于驱动所述底座沿所述内底面中轴线旋转。

若干突出部,沿所述加热盘边缘处水平方向突出设置;

卡合部,为同一水平高度设置的若干凸块,所述凸块沿所述容纳腔内壁朝向所述内底面中轴线方向突出设置,与所述突出部对应设置,适于承接所述突出部。

支撑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包括第一固定端和第一移动端,所述第一固定端与所述加热盘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端与所述底座上表面滑动连接;

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交叉设置,并在交叉位置处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第二固定端和第二移动端,所述第二固定端与所述底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端与所述加热盘底面滑动连接;

限位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底座上表面和所述加热盘底面,适于限位并使所述第一移动端和所述第二移动端沿固定方向运动。

第一移动端和所述第二移动端上设置有限位杆;

限位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合部,所述夹合部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适于容纳所述第一移动端或所述第二移动端;

夹合部上设置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与所述间隙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容纳孔适于容纳并卡合所述限位杆。

支撑组件还包括动力部,所述动力部适于为所述支撑组件的升降提供动力。

动力部为电推杆,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电推杆包括伸长杆,所述伸长杆的端部与所述加热盘下表面抵接。

内锅包括:第一锅体,为环状设置的柔性件,与所述容纳腔卡合,适于在所述容纳腔径向伸缩;

第二锅体,为盘状设置的刚性件,与所述第一锅体固定连接,底部与所述加热盘抵合。

第一锅体包括:卡接部,呈环形弧状设置,半径大于所述容纳腔口半径,与所述容纳腔口抵接并卡合;

折叠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适于沿所述容纳腔轴向伸缩,分别连接固定所述卡接部和所述第二锅体。

烹饪装置为电饭煲。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外锅,包括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底面上设置有可升降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顶端与加热盘固定连接,适于调节所述加热盘与所述内底面间距离;内锅,与所述容纳腔同轴设置,适于沿所述容纳腔轴向伸缩,所述内锅底部与所述加热盘抵合。

加热盘固定在可升降的支撑组件上,支撑组件设置在外锅的容纳腔内底面上,这样使得加热盘可以在容纳腔内升降,通过设置可伸缩的内锅和可升降的加热盘,使得内锅的容积可变,同时加热盘对于内锅的加热量保持不变,这样在内锅容积变小时,就提高了加热盘对于内锅的加热效率,这样设置可以在加热盘接近容纳腔内底面,内锅容积较大时,完成温度要求低容量要求大的煲汤与煮饭功能,又可以在加热盘远离容纳腔内底面,内锅容积较小时,进行温度要求较高容量要求低的炒、煎、烤等功能,提高了烹饪装置应用功能少且受限的缺陷,扩大了烹饪装置的适用领域。

2.本发明提供的烹饪装置,容纳腔的内底面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撑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输出轴的电机,所述电机适于驱动所述底座沿所述内底面中轴线旋转。

在容纳腔内设置可旋转的底座,支撑组件与底座固定,同时,支撑组件和加热盘固定连接,所以底座的旋转可以带动加热盘的旋转,旋转后加热盘可以与卡合部固定连接,由于加热盘与可伸缩的内锅底部抵合,承受内锅在收缩过程中带来的压力,所以容纳腔内壁上的卡合部可以有效的补充固定加热盘,降低了支撑组件承受的应力,避免应力集中的现象,提高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3.本发明提供的烹饪装置,第一移动端和所述第二移动端上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合部,所述夹合部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适于容纳所述第一移动端或所述第二移动端;所述夹合部上设置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与所述间隙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容纳孔适于容纳并卡合所述限位杆。

限位部通过夹合部对于交叉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运动行程和运动方向起到了限位效果,保证了两个连杆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了两个连杆的承力能力,避免了两个连杆的倾覆或侧翻,保证了装置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4.本发明提供的烹饪装置,动力部为电推杆,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电推杆包括伸长杆,所述伸长杆的端部与所述加热盘下表面抵接。

通过在底座上设置电推杆,一方面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运动提供动力来源,和辅助支撑,另一方面,通过伸长杆的伸出长度来控制加热盘的升降运动行程,同时控制方便,加热盘的运动较为精确,便于用户对于加热和烹饪的温度以及内锅容积的控制。

5.本发明提供的烹饪装置,第一锅体包括:卡接部,呈环形弧状设置,半径大于所述容纳腔口半径,与所述容纳腔口抵接并卡合;折叠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适于沿所述容纳腔轴向伸缩,分别连接固定所述卡接部和所述第二锅体。

将呈柔性设置的第一锅体分为卡接部和折叠部,在保证在容纳腔顶端固定的同时,通过轴向伸缩的折叠部提高了容纳腔收缩的幅度,降低了内锅的容积下限,使得加热盘对第二锅体的加热量可以满足的炒、煎、烤等功能,扩大了烹饪装置的适用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烹饪装置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烹饪装置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烹饪装置中限位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锅;2-内锅;3-支撑组件;4-加热盘;5-底座;11-容纳腔;111-卡合部;21-第一锅体;22-第二锅体;211-卡接部;212-折叠部;31-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10-限位杆;311-第一固定端;312-第一移动端;321-第二固定端;322-第二移动端;33-限位部;331-夹合部;332-容纳孔;34-动力部;41-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外锅1和内锅2,外锅1包括容纳腔11,容纳腔11的内底面上设置有可升降的支撑组件3,支撑组件3顶端与加热盘4固定连接,调节加热盘4与内底面间距离;内锅2与容纳腔11同轴设置,沿容纳腔11轴向伸缩,内锅2底部与加热盘4抵合。在本实施例中,烹饪装置为电饭煲。内锅2底部和容纳腔11底部都为圆形且为同一中轴线。

加热盘4固定在可升降的支撑组件3上,支撑组件3设置在外锅1的容纳腔11内底面上,这样使得加热盘4可以在容纳腔11内升降,通过设置可伸缩的内锅2和可升降的加热盘4,使得内锅2的容积可变,同时加热盘4对于内锅2的加热量保持不变,这样在内锅2容积变小时,就提高了加热盘4对于内锅2的加热效率,这样设置可以在加热盘4接近容纳腔11内底面,内锅2容积较大时,完成温度要求低容量要求大的煲汤与煮饭功能,又可以在加热盘4远离容纳腔11内底面,内锅2容积较小时,进行温度要求较高容量要求低的炒、煎、烤等功能,提高了烹饪装置应用功能少且受限的缺陷,扩大了烹饪装置的适用领域。

容纳腔11的内底面设置有底座5,底座5与支撑组件3固定连接,底座5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输出轴的电机,电机驱动底座5沿内底面中轴线旋转。

在容纳腔11内设置可旋转的底座5,支撑组件3与底座5固定,同时,支撑组件3和加热盘4固定连接,所以底座5的旋转可以带动加热盘4的旋转,旋转后加热盘4可以与卡合部111固定连接,由于加热盘4与可伸缩的内锅2底部抵合,承受内锅2在收缩过程中带来的压力,所以容纳腔11内壁上的卡合部111可以有效的补充固定加热盘4,降低了支撑组件3承受的应力,避免应力集中的现象,提高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腔11内壁沿高度方向设置有五层卡合部111,卡合部111与加热盘4旋转卡合固定。各层卡合部111为同一水平高度设置的四个凸块,凸块沿容纳腔11内壁朝向内底面中轴线方向突出,并均匀设置。加热盘4的直径小于容纳腔11径向腔体的直径,加热盘4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四个呈长条方头延伸的突出部41,与凸块对应,凸块可以承接突出部41,并把加热盘4固定在各层卡合部111间。在本实施例中,不同方向上凸块设置在同一高度方向上。

在加热盘4发生旋转并上升的过程中,突出部41与凸块交错开,避免发生碰撞干涉,在上升到需要的高度,并对应在同一高度方向不同高度的两凸块间位置,将突出部41旋转至对应并被凸块承接的位置处。

支撑组件3包括:第一连杆31,包括第一固定端311和第一移动端312,第一固定端311与加热盘4底面固定连接,第一移动端312与底座5上表面滑动连接;第二连杆32,与第一连杆31交叉设置,并在交叉位置处与第一连杆31铰接,第二连杆32包括第二固定端321和第二移动端322,第二固定端321与底座5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二移动端322与加热盘4底面滑动连接;限位部33,分别固定在底座5上表面和加热盘4底面,适于限位并使第一移动端312和第二移动端322沿固定方向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铰接位置为中部位置,且各端部都带有水平延伸段,一方面便于在第一固定端311和第二固定端321上设置有螺钉孔,可以分别加热盘4以及底座5螺钉固定,另一方面便于设置限位杆310。

第一移动端312和第二移动端322上设置有限位杆310;限位部33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合部331,夹合部331间设有间隙,间隙适于容纳第一移动端312或第二移动端322;夹合部331上设置有容纳孔332,容纳孔332与间隙延伸方向相同,容纳孔332适于容纳并卡合限位杆310。

限位部33通过夹合部331对于交叉铰接的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运动行程和运动方向起到了限位效果,保证了两个连杆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了两个连杆的承力能力,避免了两个连杆的倾覆或侧翻,保证了装置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支撑组件3还包括动力部34,动力部34适于为支撑组件3的升降提供动力。在本实施例中,动力部34为电推杆,设置在底座5上,电推杆包括伸长杆,伸长杆的端部与加热盘4下表面抵接。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动力部34可以为气缸或液压缸。

通过在底座5上设置电推杆,一方面为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运动提供动力来源,和辅助支撑,另一方面,通过伸长杆的伸出长度来控制加热盘4的升降运动行程,同时控制方便,加热盘4的运动较为精确,便于用户对于加热和烹饪的温度以及内锅2容积的控制。

内锅2包括:第一锅体21,为环状设置的柔性件,与容纳腔11卡合,适于在容纳腔11径向伸缩;第二锅体22,为盘状设置的刚性件,与第一锅体21固定连接,底部与加热盘4抵合。

第一锅体21包括:卡接部211,呈环形弧状设置,半径大于容纳腔11口半径,与容纳腔11口抵接并卡合;折叠部212,设置在容纳腔11内,适于沿容纳腔11轴向伸缩,分别连接固定卡接部211和第二锅体22。

将呈柔性设置的第一锅体21分为卡接部211和折叠部212,在保证在容纳腔11顶端固定的同时,通过轴向伸缩的折叠部212提高了容纳腔11收缩的幅度,降低了内锅2的容积下限,使得加热盘4对第二锅体22的加热量可以满足的炒、煎、烤等功能,扩大了电饭煲的适用领域。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