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私筷两用的筷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69687发布日期:2020-09-11 21:01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私筷两用的筷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筷子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公私筷两用的筷子。



背景技术:

筷子源自中国,以筷子进食乃中华文化的悠久传统,其影响遍及大部分的亚洲地区,包括中国、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地。估计使用筷子作为餐具的人口约占全世界三成,约有十八亿人。不过,亚洲饮食文化是采多人共用一盘菜肴,此种进食方式乃是亚洲地区某些诸如肝炎之类传染病盛行不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因不断爆发严重传染疾病,使得亚洲地区人们对于卫生意识逐渐提高,进而发展处公筷的做法。公筷的概念乃于用餐时在公用菜肴上多设置一副筷子,个别食用者利用公筷夹取所需菜肴至自己的碗盘中。此可避免因使用自己筷子夹取菜肴而将自体病菌传染于供餐的他人,或反之亦然。

然而,这种方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便,例如在进食过程中,人们需要频繁换用公筷和私筷吃菜,影响进餐的速度和心情,甚至会忘记区分公筷和私筷,直接使用公筷,导致最终公筷没有起到其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公私筷两用的筷子,其结构简单合理,且其设有两个可翻转使用的端头,使其达到了公筷和私筷合二为一的效果,实用性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公私筷两用的筷子,包括有两根筷子柄和两条对应活动连接在两根所述筷子柄下端的筷子头;两根所述筷子柄的上端通过一连接套连接且所述筷子柄内部与所述连接套内部连通;在一所述筷子柄的侧壁上设有按钮,所述按钮的内侧连接有两条设置于两根所述筷子柄内的拉绳;两条所述拉绳一端固定设置,两条所述拉绳的另一端对应连接有分别设置在两根所述筷子柄上的两个卡接机构;两个所述卡接机构对应连接有分别设置在两条所述筷子头上的两个翻转机构;在每条所述筷子头的侧壁上均设有两个沿所述筷子头轴向分布且对称设置的并与一所述卡接机构配合的卡位部;通过按动所述按钮使所述拉绳带动所述卡接机构与所述卡位部实现相卡或相离,并通过所述卡接机构带动所述翻转机构实现所述筷子头的两端翻转互换。

对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附加结构,还包括以下方案: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筷子头包括有第一端、第二端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的连接块;所述翻转机构设置在所述连接块上。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每个所述卡接机构均包括有滑块、第一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和卡位条;所述卡位条可上下翻转地设置在所述筷子柄的侧壁上且其上端穿至所述筷子柄内,所述卡位条的下端与所述卡位部配合卡接;所述滑块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筷子柄内,所述滑块的一侧与所述卡位条的上端连接,所述滑块的上端与一所述拉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块的下端与一所述翻转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竖向地固定在所述滑块的顶部;所述第二复位弹簧横向地固定在所述卡位条的一侧且其一端与所述卡位条的上端连接。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所述卡位部为一凸柱;每个所述卡接机构均包括有滑块和第一复位弹簧;所述滑块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筷子柄内,所述滑块的上端与一所述拉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块的下端与一所述翻转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竖向地固定在所述滑块的顶部;在所述滑块的底部设有一用于卡住所述卡位部的卡槽,在所述筷子柄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卡位部配合的且用于供所述卡位部进出的翻转通孔。

进一步地,在所述滑块的一侧设有一由上向下且由外向内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卡位条的上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卡位条的下端为块状;所述卡位部为与所述卡位条配合的槽状。

进一步地,每条所述筷子头中的两个所述卡位部相对的那一侧面均为第二倾斜面;所述卡位条下端的底面为与所述第二倾斜面配合的弧形面。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翻转机构均包括有发条、转轴和传动绳;所述发条位于两个所述卡位部之间且固定在所述筷子头内;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发条的外端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卡置在所述筷子柄内,所述转轴的侧壁与所述筷子头固定连接;所述传动绳的一端缠绕在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上,所述传动绳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块的下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两根所述筷子柄内还分别设有一固定在所述滑块下方的且用于对所述滑块限位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有固定在所述滑块下方的限位块。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在一所述筷子柄内还固定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按钮上方和下方的固定块,两条所述拉绳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固定块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设计巧妙,其通过在两根筷子柄上设置筷子头,并在卡位部、卡接机构和翻转机构的配合下使得筷子头的两端可翻转互换,进而使得筷子头的两端可充当公筷和私筷,即达到了公私筷两用的目的,实用性强,这样能够大大地降低传染病的传染,且本发明的筷子头在转动过程中不会接触到筷子柄,从而也能够防止感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处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筷子柄;101、翻转通孔;2、筷子头;21、第一端;22、第二端;23、连接块;3、连接套;4、按钮;5、拉绳;51、第一拉绳;52、第二拉绳;6、卡接机构;61、滑块;611、第一倾斜面;62、第一复位弹簧;63、第二复位弹簧;64、卡槽;7、翻转机构;71、转轴;72、传动绳;8、卡位条;80、转柱;81、弧形面;9、卡位部;91、第二倾斜面;10、限位块;11、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发明做进一步阐述,下述说明仅是示例性的,不限定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4所示,一种公私筷两用的筷子,包括有两根筷子柄1和两条对应活动连接在两根筷子柄1下端的筷子头2;两根筷子柄1的上端通过一连接套3连接且筷子柄1内部与连接套3内部连通,通过这种设置使得两根筷子柄1形成一个整体,以方便使用和方便收纳等;在一筷子柄1的侧壁上设有一按钮4,按钮4的内侧连接有两条设置于两根筷子柄1内的拉绳5;两条拉绳5的一端固定设置,两条拉绳5的另一端对应连接有分别设置在两根筷子柄1上的两个卡接机构6;两个卡接机构6对应连接有分别设置在两条筷子头2上的两个翻转机构7;在每条筷子头2的侧壁上均设有两个沿筷子头2轴向分布且对称设置的并与一卡接机构6配合的卡位部9。通过按动按钮4使拉绳5带动卡接机构6与卡位部9实现相卡或相离,并通过卡接机构6带动两个翻转机构7实现筷子头2的两端翻转互换。优选的,为了方便夹菜,两条筷子头2分别设置在两根筷子柄1的内侧。本发明通过在筷子柄1上设置两端可翻转互换的筷子头2,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将筷子头2的两端进行互换,达到公筷和私筷合二为一的效果,且在筷子头2转动过程中不会与筷子柄1接触,以防感染,从而大大地方便了人们使用,实用性强。

具体的,在按钮4的内侧设有一穿孔,两条拉绳5均穿至该穿孔中,使得按钮4被按动时会带动两条拉绳5弯曲变形,从而带动卡接机构6。同时,这种设置方式能够方便组装,即提升了生产效率。

其中,筷子头2包括有第一端21、第二端22和用于连接第一端21与第二端22的连接块23,具体的,每条筷子头2上的两个卡位部9分别设置在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上;翻转机构7设置在连接块23上。将筷子头2设置多三段式的,可以方便组装,具体在使用时,第一端21可以为公筷端,则第二端22为私筷端。

每个卡接机构6均包括有滑块61、第一复位弹簧62、第二复位弹簧63和卡位条8;卡位条8可上下翻转地设置在筷子柄1的侧壁上且其上端穿至筷子柄1内,卡位条8的下端与卡位部9配合卡接;滑块61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筷子柄1内,滑块61的一侧与卡位条8的上端连接,滑块61的上端与一拉绳5的一端固定连接,滑块61的下端与一翻转机构7连接;第一复位弹簧62竖向地固定在滑块61的顶部,具体的,在第一复位弹簧62的顶部还设有一与筷子柄1一体成型的卡块,使得第一复位弹簧62卡设在该卡块与滑块61之间;第二复位弹簧63横向地固定在卡位条8的一侧且其一端与卡位条8的上端连接,具体的,在筷子柄1内设有一与筷子柄1一体成型的卡柱,第二复位弹簧63套设在该卡柱上。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滑块61的一侧设有一由上向下且由外向内倾斜的第一倾斜面611,第一倾斜面611与卡位条8的上端连接。具体的,第一倾斜面611与卡位条8的连接方式为接触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倾斜面611能够使得滑块61的向上移动时能够带动卡位条8翻转。更具体的,在卡位条8的两侧分别一体成型地设有一转柱80且两条转柱80可转动地卡设在筷子柄1内,从而使得卡位条8可上下翻转;

优选的,卡位条8的下端为块状;卡位部9为与卡位条8配合的槽状,通过将卡位条8的下端卡入至卡位部9中即可将筷子头2固定。但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卡位条8的下端和卡位部9的具体设置还可以有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一、卡位条8的下端为叉状,而卡位部9为一弧面状,这样也能使卡位条8的下端直接叉在卡位部9对应的位置上而使筷子头2固定;二、卡位部8的下端为环状,而卡位部9为与卡位条8配合的凸块状,这样同样能使卡位条8的另一端以套设的方式卡在卡位部9上而使筷子头2固定。为方便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卡位条8的另一端为块状;卡位部9为与卡位条8配合的槽状。

如图4所示,每条筷子头2中的两个卡位部9相对的那一侧面均为第二倾斜面91;卡位条8的下端的底面为与第二倾斜面91配合的弧形面。通过以上设置能够使得卡位条8在移动时更顺畅,不易造成卡顿。

每个翻转机构7均包括有发条(图中未示)、转轴71和传动绳72;发条位于两个卡位部9之间且固定在筷子头2内,具体的,发条固定在连接块23的一空心结构内;转轴71的一端与发条的外端固定连接,转轴71的另一端卡置在筷子柄1内,以使得筷子头2与筷子柄1之间连接,而转轴71的侧壁与筷子头2固定连接,即由于转轴71的侧壁与连接块23固定连接,使得转轴71转动时能带动筷子头2转动;传动绳72的一端缠绕在转轴71的另一端上且圈数为若干圈,传动绳72的另一端与滑块61的下端固定连接。为了使得转轴71与连接块23之间的连接更好,转轴71的侧壁上一体成型有一外径大于转轴71直径的接触环,转轴71通过该接触环与连接块23连接。

在两根筷子柄1内还分别设有一固定在滑块61下方的且用于对滑块61限位的限位机构。具体的,限位机构包括有固定在滑块61下方的限位块10,优选的,限位块10与筷子柄1一体成型。通过设置限位机构能够防止滑块61偏离预设路线,使得滑块61在一定范围内移动。

如图2所示,在一筷子柄1内还固定有两个分别位于按钮4上方和下方的固定块11,两条拉绳5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固定块11上。优选的,两个固定块11均与筷子柄1一体成型。为了便于理解,两条拉绳5分设为第一拉绳51和第二拉绳52,第一拉绳51的一端向上穿过按钮4上的穿孔后与位于按钮4上方的固定块11固定连接,第一拉绳51的另一端与一滑块61固定连接;而第二拉绳52的一端向下穿过按钮4上的穿孔后与位于按钮4下方的固定块11固定连接,第二拉绳52的另一端穿过连接套3并穿至另一侧的筷子柄1内且与另一块滑块61固定连接。通过以上这种结构使得按钮4能够带动第一拉绳51和第二拉绳52同步动作,从而使得第一拉绳51和第二拉绳52可以同步带动两块滑块61动作,进而通过两块滑块61带动两个翻转机构7同步动作,设计巧妙。

为了方便筷子使用,连接套3具有弹性。使用者夹菜时,手指需要用力来使两条筷子头2接近从而可以夹菜,当手指松开时,两条筷子头2分开,呈自然状态。

下面介绍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以便了解本发明:

首先,在需要将两条筷子头2的第一端21转换至第二端22时,按动按钮4使其向内移动,使得两条拉绳5同时弯曲变形并带动滑块61向上移动,在滑块61的移动过程中,第一复位弹簧62收缩,且由于滑块61的第一倾斜面611与卡位条8的上端接触,使得第一倾斜面611在移动过程中带动卡位条8的上端向上翻转并使第二复位弹簧63收缩,而卡位条8的下端同步向下翻转而离开筷子头2的第一端21的卡位部9,当卡位条8离开该卡位部9后,此时滑块61刚好带动传动绳72向上拉出,从而让转轴71转动,同时,发条放卷且筷子头2进行翻转,当筷子头2翻转180°后到达预设位置时传动绳72停止,即筷子头2的第一端21与第二端22已完成翻转互换。接着松开按钮4,使得第一复位弹簧62和第二复位弹簧63复位而带动卡位条8和按钮4复位,紧接着卡位条8的下端正好卡入至筷子头2的第二端22的卡位部9处使得筷子头2不能转动,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筷子头2的两端翻转互换。需要说明的是,在筷子头2进行翻转前,传动绳72为不绷紧状态,从而能够让卡位条8在翻转时有足够的位置离开卡位部9而不至于将转轴71拉坏,当卡位条8离开卡位部9后,传动绳72带动转轴71转动。

同理,在需要将筷子头2的两端再进行一次翻转互换时,只需再按动按钮4,使得滑块61向上移动,第一复位弹簧62和第二复位弹簧63收缩,卡位条8脱离筷子头2的第二端22的卡位部9,此时由于没有力对发条作用,因此发条进行收卷,从而带动转轴71复位并使传动绳72绕在转轴71上,进而带动筷子头2往反方向翻转180°,翻转完成后松开按钮4,这时第一复位弹簧62和第二复位弹簧63复位使得按钮4复位和卡位条8的下端再次卡入至筷子头2的第一端21的卡位部9,这样又一次完成了筷子头2的两端翻转互换。

实施例二: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卡位部9为一凸柱;卡接机构6均包括有滑块61和第一复位弹簧62;滑块61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筷子柄1内,滑块61的上端与一拉绳5的一端固定连接,滑块61的下端与一翻转机构7连接,本实施例中滑块61与翻转机构7的连接方式与实施例一中的滑块61与翻转机构7的连接方式相同,这里不再具体赘述;第一复位弹簧62竖向地固定在滑块61的顶部;在滑块61的底部设有一用于卡住卡位部9的卡槽64,在筷子柄1的侧壁上设有与卡位部9配合的且用于供卡位部9进出的翻转通孔101。

具体在使用时,首先,筷子头2的第一端21的卡位部9卡在卡槽64中,通过按动按钮4使得拉绳5带动滑块61向上移动,从而让卡槽64脱离卡位部9,即卡位部9与滑块61脱离,在滑块61向上移动过程中通过翻转机构7带动筷子头2翻转180°,在翻转时,筷子头2的第一端21的卡位部9离开翻转通孔101而第二端22的卡位部9转入至翻转通孔101中,当松开按钮4时,滑块61通过第一复位弹簧62的复位而向下移动使得卡槽64卡住筷子头2的第二端22的卡位部9,从而使得筷子头2固定,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筷子头2的两端翻转互换。

同理,在需要将筷子头2的两端再进行一次翻转互换时,只需再按动按钮4,使得滑块61向上移动而脱离筷子头2的第二端22的卡位部9,此时翻转机构7复位,进而带动筷子头2往反方向翻转180°,使得筷子头2的第一端21的卡位部9重新转至翻转通孔101内,翻转完成后松开按钮4,这时滑块61复位使得卡位部9再次被卡入至卡槽64中,这样又一次完成了筷子头2的两端翻转互换。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发明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