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座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椅用的座椅角度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座椅是现代工作和生活必备之物,对于多数人来说,每天坐在座椅上的时间占据了一天时间中的绝大部分。但是久坐对人体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增加,尤其是当长期处于同一种坐姿时,这种对人体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在无法改变人们需要久坐的事实的情况下,如何缓解或减轻久坐对人体的危害则成为了座椅研发的方向。目前,办公用座椅基本上具备高度和角度调节的功能,以便人们可以更换坐姿,缓解单一坐姿久坐的疲劳。实现座椅高度调节的方法都比较简单和成熟,但是在如何在保证座椅寿命和调节便利性的情况下实现座椅倾角的调节则尚未有很好的解决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座椅角度调节装置,旨在解决目前座椅角度调节装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包括连接部和调节底座;所述调节底座设于座椅的坐垫下方,具有一柱状腔体;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柱状腔体,用于与座椅的支撑柱连接,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调节底座之间填充有弹性缓冲体;所述调节底座设有向所述柱状腔体内凸出的限位突起,所述限位突起的凸出高度小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调节底座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限位突起靠近所述柱状腔体的上端和/或下端设置。
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包括连接部和调节底座;所述调节底座设于座椅的坐垫下方,具有一柱状腔体;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腔体,用于与座椅的支撑柱连接,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调节底座之间填充有弹性缓冲体;所述连接部设有向外凸出的限位突起,所述限位突起的凸出高度小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调节底座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限位突起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上端和/或下端设置。
优选地,所述限位突起为环状突起或呈均匀布设为环状的多个齿状突起。
优选地,所述弹性缓冲体由橡胶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限位突起为环状突起或呈均匀布设为环状的多个齿状突起。
优选地,所述柱状腔体呈椭圆柱形。
优选地,所述限位突起嵌设于所述弹性缓冲体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环状突起或所述齿状突起在第一方向上的凸出高度小于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凸出高度;或,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齿状突起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齿状突起的间距。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座椅,所述座椅包括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连接部和调节底座;所述调节底座设于座椅的坐垫下方,具有一柱状腔体;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柱状腔体,用于与座椅的支撑柱连接,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调节底座之间填充有弹性缓冲体;所述调节底座设有向所述柱状腔体内凸出的限位突起,所述限位突起的凸出高度小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调节底座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座椅,所述座椅包括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连接部和调节底座;所述调节底座设于座椅的坐垫下方,具有一柱状腔体;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柱状腔体,用于与座椅的支撑柱连接,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调节底座之间填充有弹性缓冲体;所述调节底座设有向所述柱状腔体内凸出的限位突起,所述限位突起的凸出高度小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调节底座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调节底座和连接部之间填充弹性缓冲体,并设置限位突起限制调节底座的最大倾斜角度,减小了弹性缓冲体在座椅角度发生变化时的形变量,减轻了对弹性缓冲体的损伤,延长了座椅角度调节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座椅角度调节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座椅角度调节装置一实施例调节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座椅角度调节装置一实施例的弹性缓冲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另一实施例调节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为本发明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弹性缓冲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座椅角度调节装置一实施例的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本发明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另一实施例的连接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增加座椅的舒适性,减轻久坐对人体的损伤,办公座椅通常都会采用倾斜角度可调的设计,座椅的倾斜角度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具有角度调节装置的座椅通常会采用在连接部与调节底座之间填充弹性缓冲体,座椅的倾斜角度根据弹性缓冲体受力的不同而动态调整,以更契合人坐在座椅上时的受力面,增加座椅的舒适性。
本发明提出一种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和采用该座椅角度调节装置的座椅,其中,请参照图1至图7,所述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包括调节底座100、连接部200、弹性缓冲体300和限位突起400;所述调节底座100中空设置,具有环形第一内连接面101,所述环形第一内连接面围合形成一柱状腔体,所述调节底座100用于连接并支撑座椅的座面;所述连接部200用于连接座椅的支撑柱500和所述调节底座100,所述连接部200呈环形,具有第二内连接面201和外连接面202,所述第二内连接面201用于连接所述支撑柱500;所述弹性缓冲体300呈环形并与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和所述外连接面202相适配地嵌设于所述第一内连接面101和所述外连接面202之间;所述限位突起400嵌设于所述弹性缓冲体300,以减少所述弹性缓冲体300的最大形变量。
座面倾角的调整采用动态调整的方式,需要具有弹性回复功能。本发明所提供的座椅角度调节装置采用弹性缓冲体300作为提供弹性回复力的部件。在受到同样大小力的情况下,弹性缓冲体300的厚度越厚,其形变量越大,座面角度的变化也越大,座面角度越容易调整。
为实现座椅倾角调节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性,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柱状腔体呈椭圆柱形,且椭圆的长轴方向为座椅前后摆动的方向,椭圆的短轴方向为座椅左右摆动的方向,从而达到座椅前后摆动的最大倾角大于其左右摆动的最大倾角的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座椅角度调节装置适用于单支撑柱的座椅,所述连接部200连接座椅的支撑柱500,所述调节底座100连接座椅的座面,在刚性的调节底座100和刚性的连接部200之间设置弹性缓冲体300,在座面受到不均衡的自上而下的力时,座面会发生偏转,弹性缓冲体300会因座面的偏转而受到侧向的压力,因而发生弹性形变,并产生弹性回复力。
弹性缓冲体300优选采用橡胶制成,厚度介于5mm-25mm之间。在弹性缓冲体300在经受多次的形变回复后,尤其是受到多次形变量较大的形变回复后,其弹性形变能力会变弱,以至于最终出现形变后无法正常回复的情况。为延弹性缓冲体300弹性形变能力的降低,增加其弹性形变的次数,延长其使用寿命,本发明在在所述连接部200与所述调节底座100之间设有沿所述连接部200或沿所述调节底座100周向布设的限位突起400,所述限位突起400嵌设于弹性缓冲体300内的避让位301,所述避让位301可以是让位孔或让位槽;在弹性缓冲体300发生侧向的形变时,所述限位突起400可以在保证弹性缓冲体300整体厚度的情况下降低所述缓弹性缓冲体300的最大形变量,从而减少弹性缓冲体300的损伤,延长其使用寿命。所述限位突起400可以是环状突起或呈均匀布设为环状的多个齿状突起。
在采用环状突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环状限位突起度在第一方向上的凸出高度小于其在第二方向上的凸出高度,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座椅的前后摆动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座椅的左右摆动方向。本实施例中,限位突起400对座椅前后摆动的限位作用小于对座椅左右摆动的限位作用,使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倾角大于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倾角。为实现同样的目的,在采用齿状突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齿状突起在第一方向上的凸出高度小于其在第二方向上的凸出高度,或,所述齿状突起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大于其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
座面角度变化时弹性缓冲体300发生形变量最大的地方是其上端和下端,因此,本发明中,所述限位突起400设置在柱状腔体的上端和/或下端,且所述限位突起400为金属件。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突起400设置在调节底座100第一内连接面101,且所述限位突起400的凸出高度小于所述连接部200与所述调节底座100之间的距离。周向布设的限位突起400自所述弹性缓冲体300的外侧面嵌入。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突起400设置在连接部200的外连接面202,且所述限位突起400的凸出高度小于所述连接部200与所述调节底座100之间的距离。周向布设的限位突起400自所述弹性缓冲体300的内侧面嵌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