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饮水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供液装置和一种饮水设备。
背景技术:2.即热水瓶(壶)是通过一个加热器能够实现快速加热部分水,以满足用户快速得到热水的一种加热工具。即热水壶一般有多种档位,目前大部份即热水壶在非沸腾档都只是将水加热到指定温度,这种情况下,水中的细菌及微生物不易被杀死,无法为用户提供温度合适的温开水。针对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提出了一种温开水机,在加热后的温开储液箱中增设半导体制冷元件,需要喝冰饮时再按下冰冻开关,半导体制冷元件开始工作,直接冷却温开水,冷到合适温度后打开冰温开水阀以获得冰冷的开水。但是,这个方案需要等半导体制冷片对温开水进行制冷,时间很长,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供液装置。
5.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饮水设备。
6.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供液装置,包括:发热组件,发热组件包括进液口、出液口和发热元件,进液口用于连接液源,发热元件用于加热流经进液口的液体;第一冷热交换器,第一冷热交换器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内的液体与第二流道内的制冷液能够进行热交换,发热组件的出液口与第一流道的入口连通;供液口,第一流道的出口与供液口连通;制冷装置,制冷装置包括制冷箱和制冷组件,制冷箱内具有制冷液,制冷组件用于对制冷液制冷,制冷箱与第二流道连通。
7.本发明提供的供液装置包括发热组件、供液口、第一冷热交换器和制冷装置。通过使发热组件中的发热元件对流经进液口的液体进行加热,并使加热后的液体能够经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内的制冷液进行热交换后,流向供液口,使用户能够经供液口接到适合温度的液体,如水或其他饮品。实现了对液体先加热后冷却的效果,例如当用户需要喝温水或冰水时,通过发热元件先将流经进液口的常温液体进行加热,加热到沸腾,再对沸水通过第一冷热交换器进行冷却,将沸水冷却到用户需要的温度,与相关技术中直接将液体加热至用户需要的温度相比,可有效减少水中细菌及微生物的含量,保证饮用安全性。而且,通过采用制冷组件对制冷箱内的制冷液制冷,通过制冷箱向第二流道提供制冷液,通过第二流道内的制冷液与第一流道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来降低液体的温度。一方面冷却效果好,有利于实现第一流道内的液体与第二流道内的制冷液大量换热,极大地缩短了冷却时长;另一方面使得制冷组件能够提前对制冷箱内的制冷液进行冷却,或者在用户需要喝水,发热元件对液体进行加热时,便开始对制冷液进行冷却,以使被加热的液体需要降温时,能够及时与制冷液进行换热,还可在换热过程中,通过制冷组件持续对制冷液冷却,进一步缩短了冷却时长。使得用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大约1分钟,甚至1分钟内)得到一杯刚烧开并马上冷
却到合适温度的冰开水,方便用户使用。而且,由于液体在被加热后能够及时与制冷剂换热,而流出供液口,可有效避免沸水长时间存储又滋生细菌,进一步保证饮用安全性。
8.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供液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二冷热交换器,第二冷热交换器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第三流道内的液体与第四流道内的液体能够进行热交换;发热组件的进液口经第三流道连通液源;发热组件的出液口经第四流道连通第一流道。
10.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二冷热交换器,使第二冷热交换器包括互不连通并能够相互进行热交换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使被发热组件加热后的液体能够先经第四流道与第三流道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后,再进入第一冷热交换器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内的制冷液进行热交换,实现了对被加热液体的二级降温,与直接通过第一冷热交换器对被加热液体,如沸水进行热交换相比,可有效降低液体降温速度与降温效果。而且,通过使液源经第三流道与发热组件的进液口连通,一方面第三流道内的液体能够与第四流道内的温度较高的液体进行换热,另一方面第三流道内的液体能够得到升温,而后再进入到发热组件内,有利于发热元件快速地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缩短加热时长,方便用户快速地饮用到合适温度的冰开水或温开水。
11.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流道内的液体与第四流道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第三流道内的液体会流向发热组件,而发热元件会持续对流经进液口的液体进行加热,确保流出发热组件的出液口的液体已被煮沸。
1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汇流箱,汇流箱具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汇流出口;汇流箱的第一入口与液源连通,汇流箱的第二入口经第三流道与液源连通;发热组件的进液口连通汇流出口。
13.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一泵体,用于将液体泵入汇流箱的第二入口,或用于将液体泵入汇流箱的第一入口。
14.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汇流箱,使液源流出的液体与第三流道流出的液体在汇流箱内汇合后,经汇流出口进入发热组件的进液口,由于第三流道内的液体能够与发热组件加热的高温液体进行热交换,使得经汇流出口流出的液体液具有一定温度,高于环境温度,而后再进入发热组件,有利于发热元件快速地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缩短加热时间。
15.另外,通过设置第一泵体,能够通过控制第一泵体的开闭,控制进入发热组件内的液体是否与第四流道内的液体换热过。可根据需要控制进入发热组件内的液体的温度,进而控制加热时间。
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储液箱,储液箱内能够存储液体,储液箱构造成液源。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二泵体,用于将液体泵入发热组件的进液口;第三泵体,用于将液体泵入第一流道的入口。
17.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设置储液箱,以储液箱作为液源,在储液箱内存储液体,有利于根据需要向储液箱内注入水或者其他饮品,或者更换内部为不同液体的储液箱,提高供液装置的应用多样性。另外,通过设置第二泵体向发热组件内泵送液体,以及设置第三泵体向第一流道内泵送液体,有利于快速地向发热组件内提供温度较低液体,以及快速地将发热组件内温度较高的液体排至第一流道。
1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第四泵体,用于将制冷剂泵入第二流道的入口,或用于将制冷剂泵入制冷箱的入口。
19.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四泵体,可完成制冷箱和第二流道之间的制冷液循环,有利于制冷箱内的制冷液源源不断进入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内的液体换热,以及换热后回流至制冷箱,被制冷组件继续冷却,提高第一冷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果。
2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控制器,与发热元件电连接,用于控制发热元件对流经进液口的液体加热。控制器还与第二泵体、第三泵体和第四泵体电连接。
21.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控制器与发热元件电连接,有利于控制发热元件对发热组件内的液体加热,甚至煮沸,从而使得流经发热组件的出液口的液体为沸腾状态,确保液体内不会残留细菌、微生物等杂质,提高饮用安全性。通过使控制器还与第二泵体、第三泵体和第四泵体电连接,有利于控制液源向发热组件内提供液体,控制发热组件向第一流道内提供液体,以及控制制冷箱向第二流道内提供制冷液。
2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组件包括:半导体制冷部,半导体制冷部具有冷端和热端,半导体制冷部的冷端朝向制冷箱;第一散热风扇,位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用于对半导体制冷部散热。
23.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使制冷组件包括半导体制冷部和第一散热风扇,通过采用半导体制冷部对制冷箱内的制冷液进行冷却,可将制冷液的温度冷却到环境温度以下,有利于充分降低第一流道内液体的温度。而且,通过第一散热风扇对半导体制冷部的热端进行散热,可使半导体制冷部的冷端吸收的热量能够快速扩散到环境中,保证半导体制冷部的冷却效果。
2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组件还包括:散热片,与半导体制冷部的热端连接,第一散热风扇用于对散热片散热。
25.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半导体制冷部的热端设置散热片,并通过第一散热风扇对散热片进行散热,有利于快速将半导体制冷部的热量经散热片扩散到环境中,确保半导体制冷部能够持续有效地对制冷液进行冷却。
2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组件还包括:导热件,导热件与制冷箱相连接,导热件的一面与制冷箱相连接,导热件的另一面与半导体制冷部的冷端相贴合。
27.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制冷组件还包括与制冷箱相连接的导热件,导热件与半导体制冷部的冷端相贴合,导热件能够起到快速传递热量的作用,使得制冷箱与半导体制冷部的冷端快速实现热传递,从而迅速降低制冷箱的温度。
2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一保温件,第一保温件包覆在制冷箱与导热件不接触的部分的外侧。
29.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第一保温件包覆在制冷箱与导热件不接触的部分的外侧,既不影响制冷箱与导热件之间的热传递,也即,不影响半导体制冷部上的冷量传递到制冷箱中,又能够保证制冷箱其他部位的保温性,避免空气中的热量传递给制冷箱中的制冷液。
3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装置还包括壳体,制冷组件位于壳体内。制冷装置还包括制冷杯,制冷杯位于壳体内,或壳体的顶壁面向壳体内部凹陷形成制冷杯;
制冷罩,制冷罩与制冷杯相连接,制冷罩与制冷杯组合形成制冷箱;第二保温件,第二保温件包覆在制冷罩的外侧。
31.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箱具体由制冷杯和制冷罩拼合而成,制冷杯位于下侧,位于壳体内或由壳体的顶壁面构造而成,可令壳体内的制冷组件与制冷杯相贴合,以对制冷箱内的制冷液进行降温冷却,制冷罩罩设在制冷杯上侧,可不与制冷组件接触,并进而对制冷箱的不同腔壁进行不同的设计,以优化制冷效果。此外,可将制冷杯和制冷罩进行可拆卸连接,使得后续保养维修时可方便地拆开,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32.进一步地,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保温件,第二保温件包覆在制冷罩的外侧。可有效避免制冷箱内的制冷液在环境温度的作用下快速升温,影响对第一流道内的液体的冷却效果。
3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组件包括:蒸发器,设置于制冷箱的至少一侧;压缩机,压缩机的入口与蒸发器的出口连通;冷凝器,冷凝器的入口与蒸发器的出口连通;节流元件,设置于蒸发器的入口与冷凝器的出口之间。
34.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制冷组件的另一种组成方案。制冷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元件,形成制冷循环。具体而言,经压缩机压缩后得到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放热变为过冷液态冷媒,可将热量散放到外界空气中,继而经节流元件节流,成为低温低压的液态或气液两相冷媒,再进入蒸发器蒸发吸热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可吸收制冷腔的热量,实现对制冷液的降温。该制冷组件可通过控制压缩机的运行实现灵活、高效降温,有助于迅速制备低温制冷液,缩短供液装置的供液时长。
3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二散热风扇,设置于冷凝器的一侧,用于对冷凝器散热。有利于使冷凝器快速冷凝,且冷凝效果好,有利于制冷组件充分制冷。
3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蒸发器包括蒸发管,蒸发管螺旋盘绕在制冷箱的外侧壁。
37.在该设计中,蒸发器具体包括螺旋盘绕在制冷箱外侧壁的蒸发管,既可提升制冷组件与制冷箱的换热面积,提高制冷效率,又可节约蒸发器的设置空间,实现供液装置的紧凑化布局,缩小产品外形尺寸,拓宽供液装置的适用范围。具体地,可在制冷箱外设置内筒,以便于制冷箱的固定,此时可将蒸发管内嵌在内筒的筒壁内,一方面可进一步节约蒸发器的设置空间,另一方面,蒸发管作为管体,与制冷箱的接触面积有限,嵌入内筒的筒壁后,内筒的筒壁可与蒸发管充分接触,实现一定的导热作用,使得更多的热量经内筒传递到制冷箱,提升制冷效率。
3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节流元件包括毛细管,毛细管围绕制冷箱的外侧延伸。
39.在该技术方案中,节流元件具体包括毛细管,毛细管可实现可靠的节流降压效果,同时由于其形态为细长的管状,可方便地进行布置,有助于实现供液装置的紧凑化布局,缩小产品外形尺寸,拓宽供液装置的适用范围。具体地,毛细管围绕制冷箱的外侧延伸,占用空间小,且可缩短与蒸发器的连接路径,既有助于减少管路消耗,又可降低冷媒从毛细管流动至蒸发器过程中的冷量散失,有助于提升制冷效率。
4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装置还包括:制冷底座;制冷上盖,与制冷底座围合成第二安装腔,制冷箱设置于第二安装腔;第三保温件,包覆制冷箱伸入第二安装腔的部分;第四保温件,罩设于制冷箱伸出第二安装腔的部分;蒸发器的管路呈螺旋状绕设于制冷箱;压缩机设置于第二安装腔,并位于制冷箱的一侧;冷凝器和第二散热风扇设置于第二安装腔,并位于制冷箱的一侧。
4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冷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盒体;第二盒体;导热板,设置于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之间,第一盒体和导热板围合形成第一流道,第二盒体和导热板围合形成第二流道。
42.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第一冷热交换器的结构。第一冷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盒体、第二盒体和导热板,导热板设置在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之间,并且,导热板与第一盒体密封连接围合形成第一流道,与第二盒体密封连接围合形成第二流道。由于导热板具有高导热系数,导热效果好,有利于第一流道内的液体与第二流道内的制冷液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可有效降低第一流道内的液体的温度。
4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冷热交换器还包括:多个第一导流筋,设置于第一盒体或导热板,多个第一导流筋与第一盒体、导热板围合形成弯曲延伸的第一流道;多个第二导流筋,设置于第二盒体或导热板,多个第二导流筋与第二盒体、导热板围合形成弯曲延伸的第二流道。
44.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盒体或导热板上设置多个第一导流筋,使多个第一导流筋与第一盒体、导热板围合形成弯曲延伸的第一流道,有利于增加第一流道的长度,从而有利于第一流道内的液体与第二流道内的制冷液充分换热。同样地,通过在第二盒体或导热板上设置多个第二导流筋,使多个第二导流筋与第二盒体、导热板围合形成弯曲延伸的第二流道,有利于增加第二流道的长度,从而有利于第一流道内的液体与第二流道内的制冷液充分换热。
4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冷热交换器还包括:多个第一扰流筋,多个第一扰流筋在第一流道的延伸路径上间隔分布,并位于第一流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多个第二扰流筋,多个第二扰流筋在第二流道的延伸路径上间隔分布,并位于第二流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46.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流道的延伸路径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扰流筋,并使多个第一扰流筋位于第一流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有利于减小第一流道内液体的流速,从而有利于第一流道内的液体充分换热。同样地,通过在第二流道的延伸路径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扰流筋,并使多个第二扰流筋位于第二流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有利于减小第二流道内制冷液的流速,从而有利于第二流道内的制冷液充分换热。
4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一感温件,第一感温件设置于发热组件的进液口处。
48.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发热组件的进液口处设置有第一感温件,第一感温件可以用于检测流入发热组件的液体的温度,便于实现加热控制。例如,可结合加热功率预先计算加热至指定温度所需的时长。
4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二感温件,第二感温件设置于发热组件的出液口处。
50.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发热组件的出液口处设置有第二感温件,第二感温件可以用于检测流出发热组件的液体的温度,准确判断液体加热情况,例如是否达到沸腾,可与其他感温件相结合,对制冷液和液体的流量进行控制,将液体降低至所需的温度,实现可靠的沸水冷却。
5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三感温件,第三感温件设置于第一流道的出口处。
52.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后的液体在流经第一流道时可将热量传递给第二流道内的制冷液,通过在供水口处设置第三感温件,可以准确检测液体的降温情况,判断水温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其与第二感温件相结合,可实现可靠的沸水冷却。
5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第四感温件,第四感温件设置于第二流道的入口处。
54.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二流道的入口处设置有第四感温件,第四感温件可以用于检测流入第二流道的制冷液的温度,可与其他感温件相结合,对制冷液和液体的流量进行控制,将液体降低至所需的温度,实现可靠的沸水冷却。
55.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饮水设备,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供液装置。
56.本发明提出的饮水设备,由于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供液装置,进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5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饮水设备还包括:设备壳体,发热组件、第一冷热交换器和制冷装置均设置于设备壳体内;饮水口设置在设备壳体上,供液口与饮水口连通。
58.根据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59.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60.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61.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62.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63.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饮水设备的主视示意图;
64.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饮水设备的右视示意图;
65.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饮水设备的左视示意图;
66.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饮水设备的仰视示意图;
67.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饮水设备的俯视示意图;
68.图9示出了图8中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69.图10示出了图8中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70.图11示出了图10中c-c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71.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饮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72.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饮水设备的爆炸图;
73.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冷热交换器的仰视示意图;
74.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冷热交换器的左视示意图;
75.图1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冷热交换器的俯视示意图;
76.图17示出了图16中d-d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77.图18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冷热交换器的右视示意图;
78.图19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冷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79.图20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盒体的仰视示意图;
80.图2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盒体的俯视示意图;
81.图22示出了图21中e-e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82.图2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83.图2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84.图2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右视示意图;
85.图2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左视示意图;
86.图27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87.图28示出了图27中f-f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88.图29示出了图28中g-g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89.图30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爆炸图;
90.图31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91.图32示出了图31中h-h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92.图33示出了图32中i-i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93.图34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右视示意图;
94.图35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95.图36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一个剖视示意图;
96.图37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另一个剖视示意图;
97.图38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爆炸图。
98.其中,图1至图3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99.100发热组件,110进液口,120出液口,130发热元件,200第一冷热交换器,210第一流道,220第二流道,221第二流道的入口,222第二流道的出口,231第一盒体,232第二盒体,233导热板,234第二导流筋,235第二扰流筋,238密封件,300供液口,310第二冷热交换器,320第三流道,330第四流道,400制冷装置,410制冷箱,411制冷箱的入口,412制冷箱的出口,420制冷组件,421半导体制冷部,422第一散热风扇,423散热片,424导热件,425第一保温件,426壳体,427制冷罩,428第二保温件,429制冷杯,431蒸发器,432压缩机,433冷凝器,434节流元件,435第二散热风扇,436制冷底座,437制冷上盖,438内筒,439第三保温件,440扣合盖,600汇流箱,640第一泵体,700储液箱,710第一输液管路,720第二泵体,730第二输液管路,740第三泵体,750第三输液管路,760第四输液管路,770第四泵体,810第一感温件,820第二感温件,830第三感温件,840第四感温件,850第五感温件,900饮水设备,910设备壳体,920饮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10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0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102.下面参照图1至图38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供液装置和饮水设备900。
103.实施例一:
104.如图1、图9、图10、图11和图13所示,一种供液装置包括:发热组件100、第一冷热交换器200、供液口300和制冷装置400。其中,通过发热组件100可以快速加热液体使液体达到沸腾,通过制冷装置400可以快速降低液体的温度,使得液体的温度达到设定的温度,方便用户饮用。具体地,发热组件100包括进液口110、出液口120和发热元件130,进液口110用于连接液源,发热元件130用于对流经进液口110的液体进行加热。第一冷热交换器200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流道210和第二流道220。制冷装置400包括制冷箱410和制冷组件420,制冷组件420对制冷箱410内的制冷液制冷,并向第二流道220内输送温度较低的制冷液。
105.通过使发热组件100中的发热元件130对流经进液口110的液体进行加热,并使加热后的液体能够经第一流道210与第二流道220内的制冷液进行热交换后,流向供液口300,使用户能够经供液口300接到适合温度的液体,如水或其他饮品。实现了对液体先加热后冷却的效果,例如当用户需要喝温水或冰水时,通过发热元件130先将流经进液口110的常温液体进行加热,加热到沸腾,再对沸水通过第一冷热交换器200进行冷却,将沸水冷却到用户需要的温度,与相关技术中直接将液体加热至用户需要的温度相比,可有效减少水中细菌及微生物的含量,保证饮用安全性。而且,通过采用制冷组件420对制冷箱410内的制冷液制冷,通过制冷箱410向第二流道220提供制冷液,通过第二流道220内的制冷液与第一流道210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来降低液体的温度。一方面冷却效果好,有利于实现第一流道210内的液体与第二流道220内的制冷液大量换热,极大地缩短了冷却时长;另一方面使得制冷组件420能够提前对制冷箱410内的制冷液进行冷却,或者在用户需要喝水,发热元件130对液体进行加热时,便开始对制冷液进行冷却,以使被加热的液体需要降温时,能够及时与制冷液进行换热,还可在换热过程中,通过制冷组件420持续对制冷液冷却,进一步缩短了冷却时长。使得用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大约1分钟,甚至1分钟内)得到一杯刚烧开并马上冷却到合适温度的冰开水,方便用户使用。而且,由于液体在被加热后能够及时与制冷剂换热,而流出供液口300,可有效避免沸水长时间存储又滋生细菌,进一步保证饮用安全性。
106.需要说明的是,默认发热组件100具有发热腔,发热腔用于容纳液体,并具有进液口110和出液口120,发热腔可由单独的发热壳体围合而成,也可由供液装置的外壳围合而成,还可由发热壳体与供液装置的外壳共同围合而成。发热元件130可伸入发热腔内,也可位于发热腔的外部。例如,发热腔由管道围合而成,管道构造成发热壳体,发热元件130为发热管,伸入管道内部。发热元件130对流经进液口110的液体进行加热,也即发热元件130对发热组件10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也即对发热腔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107.进一步地,发热元件130为发热管或线圈盘或电热膜等等。
108.进一步地,制冷箱410可呈杯状或方盒状等等。
109.进一步地,制冷液为水或者其他凝固点低于0℃的制冷液。以保证在制冷液在被制冷组件420冷却后不会结冰,依然能够被泵送到第二流道220内。
110.实施例二:
111.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限定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二冷热交换器310。第二冷热交换器310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三流道320和第四流道330,第三流道320内的液体与第四流道330内的液体能够进行热交换;发热组件100的进液口110经第三流道320连通液源;发热组件100的出液口120经第四流道330连通第一流道210。
112.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二冷热交换器310,使第二冷热交换器310包括互不连通并能够相互进行热交换的第三流道320和第四流道330,使被发热组件100加热后的液体能够先经第四流道330与第三流道320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后,再进入第一冷热交换器200的第一流道210与第二流道220内的制冷液进行热交换,实现了对被加热液体的二级降温,与直接通过第一冷热交换器200对被加热液体,如沸水进行热交换相比,可有效降低液体降温速度与降温效果。而且,通过使液源经第三流道320与发热组件100的进液口110连通,一方面第三流道320内的液体能够与第四流道330内的温度较高的液体进行换热,另一方面第三流道320内的液体能够得到升温,而后再进入到发热组件100内,有利于发热元件130快速地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缩短加热时长,方便用户快速地饮用到合适温度的冰开水或温开水。
113.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流道320内的液体与第四流道330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第三流道320内的液体会流向发热组件100,而发热元件130会持续对流经进液口110的液体进行加热,确保流出发热组件100的出液口120的液体已被煮沸。
114.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第三流道320的出口处设置第五感温件850。
115.实施例三:
116.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进一步限定供液装置还包括汇流箱600,使液源流出的液体经汇流箱600的第一入口进入汇流箱600,使第三流道320流出的液体经汇流箱600的第二入口进入汇流箱600,与液源流出的液体在汇流箱600内汇合后,经汇流箱600的汇流出口进入发热组件100的进液口110。由于第三流道320内的液体能够与发热组件100加热的高温液体进行热交换,使得经汇流出口流出的液体液具有一定温度,高于环境温度,而后再进入发热组件100,有利于发热元件130快速地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缩短加热时间。
117.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一泵体640,第一泵体640用于将液体泵入汇流箱600的第二入口,或第一泵体640用于将液体泵入汇流箱600的第一入口。有利于通过控制第一泵体640的开闭,控制进入发热组件100内的液体是否与第四流道330内的液体换热过。可根据需要控制进入发热组件100内的液体的温度,进而控制加热时间。
118.在具体应用中,在汇流箱600的第二入口与第三流道320的入口之间设置第一泵体640,或者在第三流道320的入口与液源之间设置第一泵体640,或者在汇流箱600的第一入口与液源之间设置第一泵体640。
119.实施例四:
120.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图6和图8所示,进一步限定供液装置还包括:储液箱700,以储液箱700作为液源,在储液箱700内存储液体,有利于根据需要向储液箱700内注入水或者其他饮品,或者更换内部为不同液体的储液箱700,提高供液装置的应用多样性。
121.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二泵体720和第三泵体740,第二泵体720用于将液体泵入发热组件100的进液口,第三泵体740用于将液体泵入第一流道210的入口。
122.在具体应用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储液箱700的出口与发热组件100的进液口110之间的一部分管路为第一输液管路710,在发热组件100的出液口120和第一流道210的入口之间的一部分管路为第二输液管路730,通过在第一输液管路710上或发热组件100的进液口110处设置第二泵体720,在第二输液管路730或发热组件100的出液口120处设置第三泵体740,有利于向发热组件100内提供温度较低液体,以及将发热组件100内温度较高的液体排至第一流道210。
123.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输液管路710可位于储液箱700的出口和发热组件100的进液口110之间的任意位置。例如在储液箱700的出口与发热组件100的进液口110之间具有第二冷热交换器310的情况下,第一输液管路710可连接储液箱700的出口与第三流道320的入口,第一输液管路710也可连接第三流道320的出口与发热组件100的进液口110。再例如在供液装置还包括汇流箱600的情况下,第一输液管路710可连接储液箱700的出口与汇流箱600的第一入口,第一输液管路710也可连接储液箱700的出口与第三流道320的入口,此时,第二泵体720和第一泵体640位于不同的管体上,第一输液管路710还可连接汇流箱600的汇流出口与发热组件100的出液口120。
12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液源也可由水龙头构造而成,而不设置储液箱700。
125.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第四泵体,用于将制冷剂泵入第二流道220的入口,或用于将制冷剂泵入制冷箱410的入口。
126.在具体应用中,如图1所示,在制冷箱410的出口412与第二流道220的入口221之间的一部分管路为第三输液管路750,在制冷箱410的入口411和第二流道220的出口222之间的一部分管路为第四输液管路760,并在第三输液管路750或第四输液管路760上设置第四泵体770,可完成制冷箱410、第三输液管路750、第二流道220、第四输液管路760的制冷液循环,有利于制冷箱410内的制冷液源源不断进入第二流道220与第一流道210内的液体换热,以及换热后回流至制冷箱410,被制冷组件420继续冷却,提高第一冷热交换器200的热交换效果。
127.进一步地,使控制器与发热元件130电连接,有利于控制发热元件130对发热组件100内的液体加热,甚至煮沸,从而使得流经发热组件100的出液口120的液体为沸腾状态,确保液体内不会残留细菌、微生物等杂质,提高饮用安全性。使控制器还与第二泵体720、第三泵体740和第四泵体770电连接,有利于控制液源向发热组件100内提供液体,控制发热组件100向第一流道210内提供液体,以及控制制冷箱410向第二流道220内提供制冷液。
128.当然,在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一泵体640的情况下,控制器还与第一泵体640电连接。
129.实施例五:
130.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4、图25、图26、图27、图28、图31和图32所示,进一步限定制冷组件420的具体结构。制冷组件420包括半导体制冷部421和第一散热风扇
422,通过采用半导体制冷部421对制冷箱410内的制冷液进行冷却,可将制冷液的温度冷却到环境温度以下,有利于充分降低第一流道210内液体的温度。而且,通过第一散热风扇422对半导体制冷部421的热端进行散热,可使半导体制冷部421的冷端吸收的热量能够快速扩散到环境中,保证半导体制冷部421的冷却效果。
131.进一步地,半导体制冷部421包括至少一个半导体制冷片。根据制冷需求,半导体制冷部421具体可为一个半导体制冷片,也可包括多个叠加的半导体制冷片,以形成多级制冷片,能够加强制冷功率,提升设计的灵活性。
132.进一步地,如图28、图30和图32所示,在半导体制冷部421的热端设置散热片423,并通过第一散热风扇422对散热片423进行散热。有利于快速将半导体制冷部421的热量经散热片423扩散到环境中,确保半导体制冷部421能够持续有效地对制冷液进行冷却。
133.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半导体制冷片具有冷端和热端,半导体制冷片接通电源后,依据珀尔贴效应,一端产生电子空穴对,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向外界吸热,称为冷端;另一端因电子空穴对复合,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冰箱环境放热,称为热端。
134.进一步地,如图28、图30和图32所示,制冷组件420还包括与制冷箱410相连接的导热件424。导热件424与半导体制冷部421的冷端相贴合,导热件424能够起到快速传递热量的作用,使得制冷箱410与半导体制冷部421的冷端快速实现热传递,从而迅速降低制冷箱410的温度。
135.可以理解的是,半导体制冷部421不易被加工为特殊形成,而平板状的半导体制冷部421与外壁为圆形的制冷箱410的贴合效果不好,此时,可以在导热件424上加工形成与制冷箱410相适配的弧形凹槽,制冷箱410贴合于弧形凹槽的内壁,使得导热件424相比于半导体制冷部421与制冷箱410的贴合更好,传热面积更大,进一步地提高了制冷箱410与半导体制冷部421之间的热传递速度。
136.在具体应用中,导热件424可以为不锈钢块、铝块、铜块等加工而成,均具有导热系数高、容易加工、材料常见、成本低的优点,适于快速与制冷液交换热量。
137.进一步地,如图29和图33所示,采用第一保温件425(如隔热棉等)包覆在制冷箱410与导热件424不接触的部分的外侧,既不影响制冷箱410与导热件424之间的热传递,也即,不影响半导体制冷部421上的冷量传递到制冷箱410中,又能够保证制冷箱410其他部位的保温性,避免空气中的热量传递给制冷箱410中的制冷液。
138.当然,在其他技术方案中,也可使制冷箱410与导热件424不接触的部分直接由隔热材料制成。
139.进一步地,如图30、图32和图33所示,制冷装置400还包括壳体426,制冷组件420位于壳体426内。制冷装置400还包括制冷杯429和制冷罩427。制冷杯429位于壳体426内,或壳体426的顶壁面向壳体426内部凹陷形成制冷杯429。制冷罩427与制冷杯429相连接,制冷罩427与制冷杯429组合形成制冷箱410。
140.制冷箱410具体由制冷杯429和制冷罩427拼合而成,制冷杯429位于下侧,制冷杯429位于壳体426内或由壳体426的顶壁面构造而成,可令壳体426内的制冷组件420与制冷杯429相贴合,以对制冷箱410内的制冷液进行降温冷却,制冷罩427罩设在制冷杯429上侧,可不与制冷组件420接触,并进而对制冷箱410的不同腔壁进行不同的设计,以优化制冷效果。此外,可将制冷杯429和制冷罩427进行可拆卸连接,使得后续保养维修时可方便地拆
开,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141.进一步地,如图33和图34所示,制冷装置400还包括第二保温件428(如隔热棉等),第二保温件428包覆在制冷罩427的外侧。可有效避免制冷箱410内的制冷液在环境温度的作用下快速升温,影响对第一流道210内的液体的冷却效果。
142.实施例六:
143.与上述实施例五不同的是,如图36、图37和图38所示,制冷组件420包括依次连接的蒸发器431、压缩机432、冷凝器433和节流元件434,形成制冷循环。其中,蒸发器431设置于制冷箱410的至少一侧。具体而言,经压缩机432压缩后得到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冷凝器433,在冷凝器433中冷凝放热变为过冷液态冷媒,可将热量散放到外界空气中,继而经节流元件434节流,成为低温低压的液态或气液两相冷媒,再进入蒸发器431蒸发吸热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可吸收制冷腔的热量,实现对制冷液的降温。该制冷组件420可通过控制压缩机432的运行实现灵活、高效降温,有助于迅速制备低温制冷液,缩短供液装置的供液时长。
144.进一步地,如图35、图37和图38所示,制冷组件420还包括第二散热风扇435,第二散热风扇435设置于冷凝器433的一侧,用于对冷凝器433散热。有利于使冷凝器433快速冷凝,且冷凝效果好,有利于制冷组件420充分制冷。
145.进一步地,蒸发器431具体包括螺旋盘绕在制冷箱410外侧壁的蒸发管。既可提升制冷组件420与制冷箱410的换热面积,提高制冷效率,又可节约蒸发器431的设置空间,实现供液装置的紧凑化布局,缩小产品外形尺寸,拓宽供液装置的适用范围。
146.具体地,如图38所示,可在制冷箱410外设置内筒438,以便于制冷箱410的固定,此时可将蒸发管内嵌在内筒438的筒壁内,一方面可进一步节约蒸发器431的设置空间,另一方面,蒸发管作为管体,与制冷箱410的接触面积有限,嵌入内筒438的筒壁后,内筒438的筒壁可与蒸发管充分接触,实现一定的导热作用,使得更多的热量经内筒438传递到制冷箱410,提升制冷效率。
147.进一步地,如图38所示,节流元件434包括毛细管,毛细管围绕制冷箱410的外侧延伸。毛细管可实现可靠的节流降压效果,同时由于其形态为细长的管状,可方便地进行布置,有助于实现供液装置的紧凑化布局,缩小产品外形尺寸,拓宽供液装置的适用范围。
148.具体地,毛细管围绕制冷箱410的外侧延伸,占用空间小,且可缩短与蒸发器431的连接路径,既有助于减少管路消耗,又可降低冷媒从毛细管流动至蒸发器431过程中的冷量散失,有助于提升制冷效率。
149.进一步地,如图38所示,制冷装置400还包括制冷底座436、制冷上盖437、第三保温件439和第四保温件。制冷上盖437与制冷底座436围合成第二安装腔,制冷箱410设置于第二安装腔。第三保温件439包覆制冷箱410伸入第二安装腔的部分。第四保温件(图中未示出)罩设于制冷箱410伸出第二安装腔的部分。蒸发器431的管路呈螺旋状绕设于制冷箱410。压缩机432设置于第二安装腔,并位于制冷箱410的一侧。冷凝器433和第二散热风扇435设置于第二安装腔,并位于制冷箱410的一侧。扣合盖440将制冷箱410固定安装在制冷底座436和制冷上盖437之间。
150.实施例七:
151.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第一冷热交换器200的具体结构。如图
14、图15、图16、图17、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冷热交换器200包括第一盒体231、第二盒体232和导热板233。导热板233设置于第一盒体231和第二盒体232之间,导热板233与第一盒体231围合形成第一流道210,导热板233与第二盒体232围合形成第二流道220。
152.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一冷热交换器200的结构。第一冷热交换器200包括第一盒体231、第二盒体232和导热板233,导热板233设置在第一盒体231和第二盒体232之间,并且,导热板233与第一盒体231密封连接围合形成第一流道210,与第二盒体232密封连接围合形成第二流道220。由于导热板233具有高导热系数,导热效果好,有利于第一流道210内的液体与第二流道220内的制冷液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可有效降低第一流道210内的液体的温度。
153.进一步地,如图20、图21、图22和图23所示,第一冷热交换器20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盒体231或导热板233的多个第一导流筋,和设置于第二盒体232或导热板233的多个第二导流筋234。多个第一导流筋与第一盒体231、导热板233围合形成弯曲延伸的第一流道210,有利于增加第一流道210的长度,从而有利于第一流道210内的液体与第二流道220内的制冷液充分换热。多个第二导流筋234与第二盒体232、导热板233围合形成弯曲延伸的第二流道220,有利于增加第二流道220的长度,从而有利于第一流道210内的液体与第二流道220内的制冷液充分换热。
154.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在第一流道210的延伸路径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扰流筋,并使多个第一扰流筋位于第一流道21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有利于减小第一流道210内液体的流速,从而有利于第一流道210内的液体充分换热。同样地,通过在第二流道220的延伸路径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扰流筋235,并使多个第二扰流筋235位于第二流道22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有利于减小第二流道220内制冷液的流速,从而有利于第二流道220内的制冷液充分换热。
155.在具体应用中,可使任意相邻两个第一扰流筋位于第一流道210的宽度方向的不同侧。使任意相邻两个第二扰流筋235位于第二流道220的宽度方向的不同侧。
156.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第一流道210与第二流道220在导热板233的厚度方向上相对分布;和/或第一流道210的入口与第二流道220的入口221在导热板233的厚度方向上相对分布;和/或第一流道210的出口与第二流道220的出口222在导热板233的厚度方向上相对分布。有利于增加第一流道210与第二流道220在导热板233上的热交换面积,有利于加快液体与制冷液的换热速度。
157.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在导热板233与第一盒体231之间设置密封件238,和/或在导热板233与第二盒体232之间设置密封件238,可有效避免第一流道210与第二流道220相互连通,造成用户饮用的液体污染,影响饮用安全性。
158.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冷热交换器310的具体结构可以与第一冷热交换器200的结构相同或类似,如第二冷热交换器310包括第三盒体、第四盒体和导热板233,导热板233设置于第三盒体和第四盒体之间,导热板233与第三盒体围合形成第三流道320,导热板233与第四盒体围合形成第四流道330等等。其余结构不一一列举。
159.实施例八:
160.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进一步限定发热组件100的进液口110处设置有第一感温件810。第一感温件810可以用于检测流入发热组件100的液体的温度,便于
实现加热控制。例如,可结合加热功率预先计算加热至指定温度所需的时长。
161.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发热组件100的出液口120处设置有第二感温件820。第二感温件820可以用于检测流出发热组件100的液体的温度,准确判断液体加热情况,例如是否达到沸腾,可与其他感温件相结合,对制冷液和液体的流量进行控制,将液体降低至所需的温度,实现可靠的沸水冷却。
162.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流道210的出口处设置第三感温件830。加热后的液体在流经第一流道210时可将热量传递给第二流道220内的制冷液,通过在供水口处设置第三感温件830,可以准确检测液体的降温情况,判断水温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其与第二感温件820相结合,可实现可靠的沸水冷却。
163.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第二流道220的入口221处设置有第四感温件840。第四感温件840可以用于检测流入第二流道220的制冷液的温度,可与其他感温件相结合,对制冷液和液体的流量进行控制,将液体降低至所需的温度,实现可靠的沸水冷却。
16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感温件810、第二感温件820、第三感温件830与第四感温件840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测量制冷液的温度,以及多个步骤的温度检测,并据此进行冷热水流量的控制,从而使得用户得到水温度与需要的水温度一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例如,可根据第四感温件840检测到的制冷液温度、第二感温件820检测到的液体温度(沸水温度)、用户所需温度来进行流量控制,又如,可根据第三感温件830检测到的降温后的液体温度了解当前的流量控制是否合理,建立反馈机制,基于降温反馈结果进行流量控制。具体地,感温件可为ntc(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负温度系数)温度传感器。
165.实施例九:
166.如图4、图5、图6、图7和图12所示,一种饮水设备900,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供液装置。本发明提出的饮水设备900,由于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供液装置,进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167.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饮水设备900还包括设备壳体910和饮水口920。发热组件100、第一冷热交换器200和制冷装置400均设置于设备壳体910内,储液箱700设置于设备壳体910的内部或设置于设备壳体910的外部;饮水口920设置在设备壳体910上,供液口300与饮水口920连通。
168.其中,可以通过饮水口920直接接取经过冷却后的沸水进行饮用。储液箱700可与设备壳体910可拆卸连接,方便注入液体,方便清洗。
169.实施例十:
170.如图1所示,以下详细介绍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饮水设备900。以饮水设备900为即热水瓶为例。本发明提供是的一种带冷热交换器的即热水瓶,其第一冷热交换器200包含第一流道210及第二流道220,第一流道210与第二流道220之间具有高导热系数的导热板233,即可将可饮用的水与制冷液隔开,又可实现传热。还设有一个制冰水或降低制冷液温度的制冷装置400。当需要喝冰水时,储液箱700中的常温水会被发热组件100的发热元件130加热到沸腾,然后沸水与制冷液通过第一冷热交换器200进行冷热交换,将沸水冷却到用户需要的温度。这样用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大约1分钟)得到一杯刚烧开并马上冷却到合适温度的冰开水。
171.具体地,即热水瓶包括可将水快速加热的发热组件100、泵体、储液箱700,电路板
组件(电源板与控制板)、输液管路及与供液口300连通的出液管路。其中,在输液管路上还串接有第一冷热交换器200,并且还有制冷装置400。
172.如图1所示,方案一:常温水存储在储液箱700中,当程序启动后,常温水经由第二泵体720泵送到发热组件100中加热到沸腾,然后再向第一冷热交换器200中泵送,同时制冷液也被第四泵体770泵入到第一冷热交换器200中,沸水和制冷液在第一冷热交换器200进行热交换,最终沸水被降温到合适的温度,并流到出水口,流向用户的水杯中。
173.如图2所示,这个是一个对方案一进行优化的方案。由于沸水的热量比较大,而制冷液的热量比较小,我们希望能尽量减少沸水的热量。可以通过常温水先冷却一次沸水,将沸水的能量回收,这样沸水变更温开水后再用制冷液进行冷却。如图2所示,常温水存储在储液箱700中,当程序启动后,常温水会先被第二泵体720泵送到第二冷热交换器310,再进入到发热组件100中被加热到沸腾,沸水从发热组件100中出来后进入第二冷热交换器310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温开水再进入到第一冷热交换器200,此时制冷液也被泵送到了第一冷热交换器200,两者进行热交换后,温开水进一步降温到了冷开水,并从供水口流向用户的水杯。而制冷液则被泵回到制冷装置400中被再次制冷。
174.制冷装置400采用半导体制冷部421制冷,包括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片423、第一散热风扇422、制冷箱410。其中制冷箱410不与半导体制冷片接触部还设有第一保温件425。
175.制冷装置400还可采用压缩机432制冷,包括压缩机432、冷凝器433、蒸发器431、冷媒及制冷箱410。
176.如图17所示,第一冷热交换器200包括有第一流道210及第二流道220,第一流道210与第二流道220之间具有高导热的导热板233。第一流道210由第一盒体231与导热板233共同围成,第二流道220由第二盒体232和导热板233同共同围城。导热板233与第一盒体231、第二盒体232密封连接。
177.第一盒体23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导流筋,多个第一导流筋与第一盒体231、导热板233围合形成弯曲延伸的第一流道210。增加水流在第一流道210内的流动距离。
178.如图23所示,第二盒体23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导流筋234,多个第二导流筋234与第二盒体232、导热板233围合形成弯曲延伸的第二流道220。增加水流在第二流道220内的流动距离。
179.第一流道210与第二流道220在导热板233上的投影是相互对应的,以增大热交换的面积。
180.第一流道210的入口方向与第二流道220的入口221方向一致,二者出口方向也一致,这样最冷的制冷液与最热的热水进行热交换,冷确的速度更快。
181.在制冷箱410上设有第五感温件850(ntc),通过第五感温件850测量制冷液的温度,再根据沸水的温度、用户所需温度来进行制冷液流量的控制,从而实现与用户所需的水温保持一致。
182.制冷液的凝固点低于0℃,以保证在被制冷组件420冷却后依旧不会结冰,从而使第四泵体770可以将其泵送到第一冷热交换器200中。
18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
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8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85.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