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食系统及加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52566发布日期:2020-10-31 09:47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汤食系统及加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动烹饪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汤食系统及加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多样化,餐饮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为了节约顾客点餐时间,越来越多的食物被套餐化,而人们也越来越接受套餐食物;同时为了提高烹饪食物的效率,越来越多餐饮业已进行标准化作业。

汤食是一种将主食放入汤汁中一并食用的食物。传统的汤食制止时,通常需要人工将待烹饪的主食放入烹饪器中内进行加热,然后在放入容器中,配上汤汁,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低,不利于降低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汤食系统,能够提高汤食烹饪的自动化程度,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汤食系统,包括食料存储装置、加汤装置、烹饪装置及控制装置,食料存储装置包括料箱以及第一送料机构,料箱设有用于存储主食的存储腔,第一送料机构与料箱配合,用于执行主食输出操作;加汤装置包括缓冲平台、汤汁存储容器以及加汤单元,缓冲平台设有用于缓存盛餐容器的存放位,加汤单元的进液端与汤汁存储容器连通,加汤单元的出液端设置于存放位的上方;烹饪装置包括烹饪器以及第二送料机构,第二送料机构的接料端能够与第一送料机构的出料端对接,并形成第一送料机构的出料端至烹饪器的第一路径以及烹饪器至存放位的第二路径;控制装置与食料存储装置、加汤装置及烹饪装置通信连接。

上述汤食系统使用时,可以将主食(如面条、粉条、饺子、云吞等)存储在料箱的存储腔中,并将汤汁存储在汤汁存储容器中。当需要制作汤食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送料机构动作,将料箱上存储的主食输送给第二送料机构;然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送料机构将主食送入烹饪器中进行加热,如送入烹煮锅中烹煮,到达预设时间,再将烹饪器中的烹饪好的主食送至存放位。同时,在将烹饪好的主食送至存放位之前,可以人工搬运或机械输送的方式,将空的盛餐容器放置在存放位上,如此,第二送料机构可以将烹饪好的主食倒入盛餐容器内,然后控制装置控制加汤单元动作将预设液量的汤汁从汤汁存储容器加入到盛餐容器中。最后可以在存放位进行出餐,或转移至预设的出餐平台进行出餐。如此,上述汤食系统能够提高汤食烹饪的自动化程度,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汤装置还包括第一转移机构,第一转移机构能够将预设位置的盛餐容器转移至存放位,第一转移机构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汤食系统还包括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配菜装置,配菜装置包括菜仓以及第三送料机构,第三送料机构与菜仓配合,用于执行配菜输出操作,第三送料机构的出料端能够与第二送料机构的接料端对接,或第三送料机构的出料端能够与存放位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汤食系统还包括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浇头供给装置,浇头供给装置用于提供浇头,浇头供给装置与加汤装置错开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料箱还设有设置于存储腔的下方的出料口、以及设置于存储腔内的第一导向面,第一导向面朝出料口方向向下倾斜,第一导向面与出料口之间设有导槽;食料存储装置还包括分配单元,分配单元包括用于承托主食的承压板,承压板可动设置于料箱中,以将主食分配至第一导向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食料存储装置还包括第一导向板,第一导向板设置于存储腔的底部,且第一导向板的上表面为第一导向面;

第一导向面与存储腔的侧壁间隔设置形成导槽,导槽与出料口相通;

或食料存储装置还包括第二导向板,第二导向板设置于存储腔的底部,第二导向板设有朝出料口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二导向面,第二导向面与第一导向面间隔设置形成导槽,导槽与出料口相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配单元还包括用于驱动承压板相对于第一导向面上下摆动的第一驱动单元,承压板的一端与第一导向面间隔设置,第一驱动单元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送料机构包括传送件以及驱动传送件运动的第二驱动单元,传送件用于输送从出料口输出的主食,传送件设有至少一个容纳槽,第二驱动单元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传送件倾斜插设于出料口中,第二驱动单元与传送件配合,以使传送件能够朝出料口的方向向上倾斜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送料机构包括间隔设置于传送件两侧的两个缓冲板,缓冲板设有沿出料口的方向向上倾斜间隔设置的多个缓冲槽,第二驱动单元包括可转动的第一曲柄及可转动的第二曲柄,传送件为摇杆,且分别与第一曲柄及第二曲柄转动连接,传送件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容纳槽;

或者,传送件为呈环状的柔性传送带,柔性传送带包括至少两个凸体,相邻两个凸体之间形成容纳槽,第二驱动单元带动柔性传送带往复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汤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汤食系统的模块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食料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食料输出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食料存储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的输送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的浇头供给装置的半剖示意图。

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主食80包括面条、粉条、饺子、云吞、拉肠等可以加汤进行食用的食物。

“盛餐容器70”为一种能够盛放食物跟汤汁的容器,方便食物的输送,其具体形状可以有多种,如呈筒状结构、盒状结构、碗状结构等形状,可根据汤食类型进行选择。

如图1至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汤食系统包括食料存储装置10、加汤装置20、烹饪装置30及控制装置40,食料存储装置10包括料箱100以及第一送料机构300,料箱100设有用于存储主食80的存储腔110,第一送料机构300与料箱100配合,用于执行主食80输出操作;加汤装置20包括缓冲平台22、汤汁存储容器24以及加汤单元26,缓冲平台22设有用于缓存盛餐容器70的存放位22a,加汤单元26的进液端与汤汁存储容器24连通,加汤单元26的出液端设置于存放位22a的上方;烹饪装置30包括烹饪器32以及第二送料机构34,第二送料机构34的接料端能够与第一送料机构300的出料端对接,并形成第一送料机构300的出料端至烹饪器32的第一路径以及烹饪器32至存放位22a的第二路径;控制装置40与食料存储装置10、加汤装置20及烹饪装置30通信连接。

上述汤食系统使用时,可以将主食80(如面条、粉条、饺子、云吞等)存储在料箱100的存储腔110中,并将汤汁存储在汤汁存储容器24中。当需要制作汤食时,控制装置40控制第一送料机构300动作,将料箱100上存储的主食80输送给第二送料机构34;然后控制装置40控制第二送料机构34将主食80送入烹饪器32中进行加热,如送入烹煮锅中烹煮,到达预设时间,再将烹饪器32中的烹饪好的主食80送至存放位22a。同时,在将烹饪好的主食80送至存放位22a之前,可以人工搬运或机械输送的方式,将空的盛餐容器70放置在存放位22a上,如此,第二送料机构34可以将烹饪好的主食80倒入盛餐容器70内,然后控制装置40控制加汤单元26动作将预设液量的汤汁从汤汁存储容器24加入到盛餐容器70中。最后可以在存放位22a进行出餐,或转移至预设的出餐平台进行出餐。如此,上述汤食系统能够提高汤食烹饪的自动化程度,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

同时,利用加汤单元26与汤汁存储容器24的配合,可以灵活设置汤汁存储容器24的位置,充分利用汤食系统的空间,使得汤食系统更加紧凑;由于加汤单元26的出液端设置于存放位22a的上方,加汤的过程中,汤汁可以直接加入盛餐容器70中,避免汤汁洒出或滴出,有利于保持汤食系统内部空间的干净程度,减少制餐过程中因食材外溢而产生不必要的污染及清洁工序,有利于降低人工维护成本。

可以理解地,该加汤装置20的设置,克服了传统的自动制餐领域,只能提供炒、蒸、煮、煎、炸等食物,丰富了自动制餐的菜系,有利于自动制餐设备的推广,与其他自动制餐设备相组合,丰富了自动化餐厅的菜品组合,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热腾腾汤食,如汤面、汤粉、汤饺、汤云吞、汤菜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有利于提升自动化餐厅的吸引力及竞争力。

进一步地,该汤食系统可应用于自动售卖领域,颠覆了传统的自动售卖领域只能提供冷食,或炒、蒸、煮、煎、炸等热食,而可为消费者提供汤食,在冬天季节可为消费者提供热腾腾的汤食,且该汤食系统可不受场地及时间的限制来为消费者提供汤食,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用餐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加汤单元26”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结合汤汁存储容器24的放置位置进行设计,如汤汁存储容器24设置于存放位22a的上方,此时加汤单元26包括导管及设置于导管上设有电磁开关阀;

或另一实施例中,加汤单元26包括导管及设置于导管上的抽吸泵。

需要说明的是,“烹饪器32”可以为任意一种能够对主食80进行加工的烹饪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炒锅、电热锅、蒸笼机、电饭煲、煮锅等中一种设备或一种以上的设备的组合。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该“烹饪器32”为煮锅。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40”与各执行元件(及反馈元件、识别单元)之间的通信控制手段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该控制装置40可以为可编程控制器、运动控制卡、电脑等控制设备。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该控制装置40设有点餐模块;利用该点餐模块方便操作进行点餐,并可根据该点餐信息生产所需的控制指令,控制各执行元件动作,提供所需的汤食。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连接”可以利用有线通信技术实现,也可以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此外,上述装置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是直接的通信连接。也可以是间接的通信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加汤装置20还包括第一转移机构28,第一转移机构28能够将预设位置的盛餐容器70转移至存放位22a,第一转移机构28与控制装置40通信连接。如此,通过控制装置40可以控制第一转移机构28将盛餐容器70提前从预设位置放置到存放位22a中,便于利用盛餐容器70承接烹饪好的主食80。进而无需人工搬运盛餐容器70,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汤食制作的自动化程度。

该“预设位置”可以根据盛餐容器70存放方式进行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移机构28”包括但不仅限于多轴机器人、多条输送机构+夹持机构、三维运动机构+夹持机构等。“第一转移机构28”的移动范围可以根据前述的预设位置存放位22a之间位置进行设计。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汤食系统还包括与控制装置40通信连接的配菜装置50,配菜装置50包括菜仓52以及第三送料机构54,第三送料机构54与菜仓52配合,用于执行配菜输出操作,第三送料机构54的出料端能够与第二送料机构34的接料端对接,或第三送料机构54的出料端能够与存放位22a对接。如此,通过设置配菜装置50,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配菜,使得该汤食系统能够为消费者更多品类的汤食。

该配菜如需加热,可以利用第三送料机构54将配菜转移至第二送料机构34中,然后随主食80一起在烹饪器32中进行加热烹饪,烹饪好后,可随主食80一起转移至存放位22a上的盛餐容器70内。如,该配菜是熟食,无需进行加热,则可以利用第三送料机构54将配菜直接输送至存放位22a上的盛餐容器70内。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汤食系统还包括与控制装置40通信连接的浇头供给装置60,浇头供给装置60用于提供浇头,浇头供给装置与加汤装置错开设置。如此,通过设置浇头供给装置60,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浇头,进一步丰富消费者的食用需求。该浇头供给装置60与加汤装置20错开设置,进而消费者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获得汤食及浇头,避免顾客取错。

该浇头供给装置60可以为任意一种能够实现保温、加热的任意一种现有的保温箱或蒸箱,如cn110477741a、cn2019212533645等所示。即浇头可以利用容器进行存储,然后放入蒸箱或保温箱中进行保温存储。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该浇头供给装置60包括保温箱62及取放机构64,取放机构62与控制装置40通信连接,用于将保温箱62内的第一容器66取出。使用时,浇头可通过第一容器66进行存储,然后放入保温箱62内进行保温,当需要提供浇头时,控制装置40控制取放机64构动作,将保温箱62内的第一容器66取出,为消费者提供浇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送料机构300”、“第二送料机构34”及“第三送料机构54”可以采用多轴机器人实现,也可以采用三维输送结构实现。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特别地,“第三送料机构54”还可以采用如cn2019215619046公开的相关送料机构、倒料机构实现。

如图3至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料箱100还设有设置于存储腔110的下方的出料口120、以及设置于存储腔110内的第一导向面132,第一导向面132朝出料口120方向向下倾斜,第一导向面132与出料口120之间设有导槽150;食料存储装置10还包括分配单元200,分配单元200包括用于承托主食80的承压板210,承压板210可动设置于料箱100中,以将主食80分配至第一导向面132。

如此,上述食料存储装置10使用时,将球形状的主食80(如球形状的面条团、球形状的粉条团等)放入存储腔110中进行存放。当需要进行主食80输出时,使承压板210运动,使得堆放区域内的主食80能够进行滚动,将主食80推上第一导向面132,利用倾斜作用力进行导向,可以使预设数量的主食80有规律地通过导槽150滚动至出料口120,等待出料。利用承压板210的运动,可以搅动主食80,避免主食80在进入出料口120时发生堵塞。进而该食料存储装置10能够存放球形状的主食80,且能够避免出料口120堵塞。

需要说明的是,“逐份”的数量包括1个以上,如1个、2个、3个等等,可根据主食80的体积大小设计不同大小的导槽150出料口120实现。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逐份”的数量为1个。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食料存储装置10还包括第一导向板130,第一导向板130设置于存储腔110的底部,且第一导向板130的上表面为第一导向面132。第一导向面132与存储腔110间隔设置形成导槽150,导槽150与出料口120相通。

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食料存储装置10还包括第一导向板130,第一导向板130设置于存储腔110的底部,且第一导向板130的上表面为第一导向面132。食料存储装置10还包括第二导向板140,第二导向板140设置于存储腔110的底部,第二导向板140设有朝出料口120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二导向面142,第二导向面142与第一导向面132间隔设置形成导槽150,导槽150与出料口120相通。

如此,通过形成导槽150,当需要进行主食80输出时,使得承压板210运动,使得堆放区域内的主食80能够进行滚动,将主食80推上第一导向面132或/和第二导向面142上,利用倾下作用力进行导向,以及利用导槽150的进行数量限制,使得预设数量的主食80可以经导槽150滚动出料口120,等待出料。进而,利用导槽150的限制作用,有利于逐份逐份进行主食80的输送。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承压板210的上表面朝出料口120的方向向下倾斜。如此,有利于球形状的主食80向出料口120堆积聚集,而承压板210的运动可以带动该主食80进行移动,能够破坏“拱桥”效应,使得主食80被推上第一导向面132或/和第二导向面142上,利用倾斜面及导槽150将预设数量的主食80落入出料口120中等待出料。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及图6所示,一实施例中,分配单元200还包括用于驱动承压板210相对于第一导向面132上下摆动的第一驱动单元220,承压板210的一端与第一导向面132间隔设置,第一驱动单元220与控制装置40通信连接。当需要进行主食80输出时,控制装置40控制第一驱动单元220动作,即可带动承压板210往复上下摆动,使得堆放区域内的主食80能够进行滚动,将主食80推上第一导向板130。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承压板210与料箱100转动连接,第一驱动单元220设有伸缩端(未示出),伸缩端与承压板210连接。如此可以利用伸缩动力带动承压板210往复上下移动。

具体地,伸缩端通过弧形滑轨带动承压板210弧形摆动。

该第一驱动单元220可以采用直线电机、气压杆、液压杆的能够直接提供伸缩动力的设备实现,也可以采用伺服电机+皮带机构,伺服电机+丝杆螺母机构,伺服电机+链条机构等间接提供动力的现有技术实现。

或,如图5所示,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220包括旋转动力源222及与旋转动力源222传动连接的凸轮224,凸轮224设置于承压板210的下方,并带动承压板210的配合端上下摆动。如此,旋转动力源222动作,带动凸轮224的偏心运动,进而带动承压板210往复上下摆动,使得承压板210的配合端能够将主食80推入第一导向面132或/和第二导向面142上。

具体地,凸轮224与承压板210铰接,使得承压板210呈摆杆运动。

该旋转动力源222可以为任意一种能够输出旋转动力的现有动力设备,如直接提供旋转动力的电机或旋转液压缸等,间接提供旋转动力的直线电机+转换机构或气缸+转换机构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及图6所示,一实施例中,出料口120包括与导槽150的下方相通的第一开口122以及与导槽150的侧方相通的第二开口124,第一开口122与第二开口124连通形成通道。如此,利用第一开口122及第二开口124连通形成通道,便于将第一送料机构300向上倾斜设置于出料口120上,可以将出料口120中的主食80带出存储腔110。

需要说明的是,导槽150的下方对应存储腔110的底壁,也即该存储腔110的底壁设有第一开口122;导槽150的侧方对应存储腔110的侧壁,也即该存储腔110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开口124.

如图3至图7所示,在上述分配单元200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第一送料机构300包括传送件310以及驱动传送件310运动的第二驱动单元320,所述传送件310用于输送所述出料口120输出的主食80,传送件310设有至少一个容纳槽312,第二驱动单元320与控制装置40通信连接。

如此,食料存储装置10使用时,将球形状的主食80(如球形状的面条团、球形状的粉条团、球形状的饭团等)放入存储腔110中进行存放。当需要进行主食80输出时,使承压板210运动,使得堆放区域内的主食80能够进行滚动,将主食80推上第一导向面132上,利用倾斜作用力进行导向,可以使预设数量的主食80有规律地通过导槽150滚动至出料口120,并落入到容纳槽312中。然后控制装置40控制第二驱动单元320动作,带动传送件310运动,使得主食80可被逐份逐份输送给第二送料机构34。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及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传送件310倾斜插设于出料口120中,第二驱动单元320与传送件310配合,以使传送件310能够朝出料口120的方向向上倾斜运动。如此,主食80落入容纳槽312后,第二驱动单元320动作,带动传送件310向上运动,使得主食80可被逐份逐份向上输送。

在上述实施例的的基础上,如图4及图7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送料机构300包括间隔设置于传送件310两侧的两个缓冲板330,缓冲板330设有沿出料口120的方向向上倾斜间隔设置的多个缓冲槽332,第二驱动单元320包括可转动的第一曲柄322及可转动的第二曲柄324,传送件310为摇杆,且分别与第一曲柄322及第二曲柄324转动连接,传送件310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容纳槽312。如此,利用第一曲柄322及第二曲柄324与传送件310相配合构成曲柄摇杆机构,使得传送件310可往复摆动将主食80输送至上一级的缓冲槽332中。具体地,多个缓冲槽332沿出料口120的方向向上倾斜间隔设置,传送件310向上摆动时,其容纳槽312中的主食80也随传送件310向上运动至上一级的缓冲槽332的上方;而当传送件310向下摆动时,主食80也随传送件310向下运动,经过缓冲板330时,被缓冲槽332接收,而不随传送件310继续向下运动;当传送件310循环运动至向上运动时,容纳槽312与主食80配合,并将主食80从该缓冲槽332中带出,并继续向上运动至上上级的缓冲槽332的上方。如此往复,使得主食80可以逐份逐份输出。此过程中,即使一开始容纳槽312带着超出预算数量主食80进行输送,经过上述与缓冲槽332的配合,也可以将多余的主食80筛选出去,保证按照预设数量逐份输出主食80。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缓冲槽332及容纳槽510均呈“v”字形状。

可选地,第二驱动单元320还包括能够带动第一曲柄的旋转动力源222。该旋转动力源222可以为任意一种能够输出旋转动力的现有动力设备,如直接提供旋转动力的电机或旋转液压缸等,间接提供旋转动力的直线电机+转换机构或气缸+转换机构等。

当然了,在其他实施例中,传送件310为呈环状的柔性传送带(未示出),柔性传送带包括至少两个凸体(未示出),相邻两个凸体之间形成容纳槽312,第二驱动单元320带动柔性传送带往复移动。如此,利用凸体在柔性传送带上形成容纳槽312,第二驱动单元320动作,带动容纳槽312往复向上运动,实现主食80的逐份逐份输送。

该柔性传送带与第二驱动单元320的配合形成皮带机构、链条机构或履带机构等。

在上述主食80输出装置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及图7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送料机构300还包括两个限位板350,两个限位板350分别设置于对应的传送件310的两外侧,且两个限位板350间隔设置形成限位通道352。如此,利用主食80可以在限位通道352内进行输送,可以防止主食80从传送件310的两侧滚出。

在上述主食80输出装置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及图7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送料机构300还包括导向件340,导向件340设有与第一送料机构300的出料端对接的导向槽342,导向槽342向下倾斜设置。如此,利用导向件340的导向槽342可以将第一送料机构300输出的主食80导入至第二送料机构34的接料端,便于进行下一步烹饪处理。

在上述主食80输出装置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及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主食80输出装置还包括安装单元400,食料存储装置10及第一送料机构300安设于安装单元400上。如此,利用安装单元400可以集成安装食料存储装置10及第一送料机构300,使得主食80输出装置可以模块化组装到制餐系统中。

该安装单元400可为安装座、安装架、安装箱等任意一种安装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申请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单元”、“组件”、“机构”、“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模块化生产,以方便进行模块化组装。本申请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传动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