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内胆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35059发布日期:2020-12-01 13:10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内胆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烹饪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内胆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蒸烤一体机一般采用单内胆结构,即在同一个内胆中同时实现蒸功能和烤功能,由于蒸制和烤制的烹饪条件不同,单内胆的蒸烤一体机无法做到专业蒸和专业烤。为解决该问题,部分蒸烤一体机采用双内胆结构,即其中一个内胆用于蒸功能,另一内胆用于烤功能,或者两个内胆均能同时实现蒸烤功能。例如申请号为cn201911390772.x(公开号为cn111053434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双内胆蒸烤一体机。

烹饪装置工作时会导致门体温度升高,用户打开门体时存在被烫伤的风险,尤其在进行烤功能时,内胆内部温度高达200℃以上。为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中有设计散热风道对门体进行降温,从而防止用户开门时被高温烫伤。例如:申请号为cn201811251759.1(公开号为cn111096687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嵌入式烤箱,包括门体和箱体,所述门体包括外玻璃和设置在该外玻璃之后的中玻璃,该外玻璃与中玻璃之间留有通风间隙,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有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包括冷风支道和热风支道,其中,上述冷风支道通向上述通风间隙,上述热风支道朝下通向箱体的前下方。可见,该专利能通过冷风支道对门体进行充分降温冷却,避免使用完毕的烤箱门体温度过高而烫手。然而,在双内胆的烹饪装置中,现有技术中还未公开能同时对各内胆的门体进行散热降温的结构,并且现有的上下设置的双内胆烹饪装置中,当下门体打开时,下内胆中的热气会上浮,从而在上门体上形成冷凝水,增加烹饪装置的日常清理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能同时对上、下门体进行散热降温的双内胆烹饪装置。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避免下门体打开时热气上窜的双内胆烹饪装置。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能避免开门时热气直喷用户的双内胆烹饪装置。

本发明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内胆烹饪装置,包括下内胆和设置在该下内胆之上的上内胆,上内胆和下内胆的前侧开口上分别盖合有上门体和下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内胆与下内胆之间设置有散热通道,该散热通道的进风口端安装有散热风机,该散热通道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风道和下风道,该上风道具有与上内胆的排气口相流体连通的上进气口,而上述下风道具有与下内胆的排气口相流体连通的下进气口,且该散热通道的进风口包括与上述上风道和下风道分别对应的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而散热通道的出风口包括与上述上风道和下风道分别对应的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上述上门体中设置有上散热夹层,该上散热夹层具有开设于上门体下端的第一进风口和开设于下门体上端的第一排气口,而上述下门体中设置有下散热夹层,该下散热夹层具有开设于下门体上端的第二进风口和开设于下门体下端的第二排气口,并且,上述上散热夹层的第一进风口和下散热夹层的第二进风口分别与上述上风道的上出风口和下风道的下出风口相流体连通。

进一步,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设置在上述上风道和下风道之间的中风道,相应地,该散热通道的进风口还包括与该中风道对应的中进风口,而散热通道的出风口还包括与该中风道对应的中出风口,该中出风口位于上门体的下端缘与下门体的上端缘之间。这样通过中风道的出风能对烹饪装置内部进行散热降温,避免烹饪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内部温度过高,同时当通过中风道的出风能避免下门体打开时,下内胆中的逸出的热气上窜至上门体的表面而增加上门体表面的清理难度。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控制上述上风道、中风道以及下风道启闭的控制组件,并且至少具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下,上内胆和下内胆同时工作,上风道和下风道开启,而中风道关闭,这样在上内胆和下内胆同时烹饪状态下,通过上风道的出风由下至上进入上门体的上散热夹层中,从而实现对上门体的散热降温,同时通过下风道的出风由上至下进入下门体的下散热夹层中,从而实现对下门体的散热降温;

第二种状态下,上内胆工作而下内胆不工作,上风道和中风道开启,而下风道关闭,这样通过上风道的出风由下至上进入上门体的上散热夹层中,从而实现对上门体的散热降温,同时,通过中风道的出风能对烹饪装置内部进行散热降温,避免烹饪装置内部温度过高;

第三种状态下,上内胆不工作而下内胆工作,下风道和中风道开启,而上风道关闭,这样通过下风道的出风由上至下进入下门体的下散热夹层中,从而实现对下门体的散热降温,同时,通过中风道的出风在上门体与下门体之间形成气流,从而避免下门体打开时,下内胆中逸出的气流上窜至上门体表面而增加上门体的清理难度。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种状态下,当上内胆停止工作且上门体打开而下内胆继续工作时,上风道和下风道开启,而中风道关闭。这样下风道的出风能继续对下门体进行降温,而上风道的出风能沿上门体的内表面流动,从而能对上门体的内表面进行降温,避免用户被上门体的内表面烫伤。

进一步,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散热通道的进风口端,其包括设置在散热通道的进风口的口缘与散热风机的出风口的口缘的连接处的控制板以及用于驱动该控制板上下移动的驱动源,且上述控制板上由上至下依次间隔开设有第一窗口、第二窗口、第三窗口以及第四窗口,其中第二窗口与第三窗口之间的控制板的板体部分形成遮蔽部,

上述第一种状态下,上述上风道的上进风口与上述第二窗口相通,而下风道的下进风口与上述第三窗口相通,而上述遮蔽部遮蔽上述中风道的中进风口,这样通过第二窗口和第三窗口使得散热风机的出风口能分别进入上风道和下风道中,使得上风道和下风道开启,而通过遮蔽部遮蔽中进风口,使得散热风机的出风无法进入中风道中,中风道关闭;

上述第二种状态下,上述中风道的中进风口与上述第三窗口相通,而下风道的下进风口与上述第四窗口相通,而上述遮蔽部遮蔽上述上风道的上进风口,这样通过第三窗口和第四窗口使得散热风机的出风口能分别进入中风道和下风道中,使得中风道和下风道开启,而通过遮蔽部遮蔽上进风口,使得散热风机的出风无法进入上风道中,上风道关闭;

上述第三种状态下,上述上风道的上进风口与上述第一窗口相通,而中风道的中进风口与上述第二窗口相通,而上述遮蔽部遮蔽上述下风道的下进风口,这样通过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使得散热风机的出风口能分别进入上风道和中风道中,使得上风道和中风道开启,而通过遮蔽部遮蔽下进风口,使得散热风机的出风无法进入下风道中,下风道关闭。

进一步,所述散热通道的进风口的口缘与散热风机的出风口的口缘的连接处设置有竖向贯穿的安装通道,该安装通道的左右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导轨,上述控制板的左右侧缘分别嵌装在对应的导轨中并能沿两侧的导轨上下移动。通过导轨对控制板的上下移动进行导向,使得控制板能更加平稳的上下移动。

进一步,所述驱动源为推杆电机,该推杆电机为两个并分别竖向安装在散热通道的进风口的口缘与散热风机的出风口的口缘的连接处的左右侧面上,上述控制板上端的两侧分别朝外延伸而形成限位连接凸块,而各推杆电机的输出轴上分别固定有与各限位连接凸块分别对应的连接块,各连接块分别与对应的限位连接凸块连接。左右两侧设置两个推杆电机,使得控制板能更加平稳地在推杆电机的驱动下上下升降,而通过各限位连接凸块与对应的连接块的连接,能使各推杆电机更稳定地作用于控制板。

进一步,各所述限位连接凸块与对应的连接块分别卡扣连接,从而方便各限位连接凸块与对应的连接块之间的拆装。

进一步,所述散热通道的进风口的口缘的左右两端分别沿长度方向水平朝外延伸而形成上述导轨,上述散热风机的出风口的口缘的上下两端分别沿长度方向水平朝外延伸而形成延伸条,各延伸条上分别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口,各导轨分别卡入上下两延伸条之间的间隙中而形成上述安装通道,各导轨的导槽的分别与各安装口的口缘的端部上下相对,且各导轨的导槽的宽度分别与各安装口的宽度相匹配。这样方便散热风机与散热通道的拆装,同时能稳固地形成上述安装通道结构,从而实现对上述控制板的稳固安装以及平稳升降。

进一步,还包括抽排组件,上述控制板的遮蔽部上开设有抽排口,上述抽排组件包括抽气泵,上述任意门体打开状态下,上述散热风机停止工作,上风道的上进风口与上述第二窗口相通,而下风道的下进风口与上述第三窗口相通,而上述遮蔽部遮蔽上述中风道的中进风口,上述抽气泵抽取上述上风道和下风道中的气体并通过上述抽排口由中风道外排。这样上内胆和下内胆同时工作,通过抽排组件的抽气泵来抽吸上风道和下风道中的气体,上风道和下风道中分别形成较强的负压,使得上内胆和下内胆中的气体在负压的吸力下通过中风道外排,从而能避免开门时内胆中的热气直喷用户。

进一步,所述抽排组件还包括具有冷凝进气口和冷凝出气口的干燥冷凝腔,其中,冷凝进气口与上述抽气泵的出气口相流体连通,而冷凝出气口则与上述抽排口相流体连通。这样抽气泵抽吸的热气进入干燥冷凝腔中,经干燥冷凝腔降温和干燥后变为低温、干燥气体再外排,避免从中风道排出的气体烫伤用户。

进一步,所述抽排组件还包括具有缓冲进气口和缓冲出气口的气体缓冲腔,上述干燥冷凝腔的冷凝进气口通过进气管与上述抽气泵的出气口相连通,而气体缓冲腔的缓冲进气口与上述干燥冷凝腔的冷凝出气口相连通,气体缓冲腔的缓冲出气口与上述抽排口相连通,且该气体缓冲腔的缓冲出气口上设置有用于启闭该气体缓冲出气口的压力阀。当门控开关检测到各门体关闭时或者压力阀达到设定值时,压力阀控制该气体缓冲出气口开启,中风道中的气体平稳地从上门体与下门体之间的间隙排出。

进一步,所述抽排组件还包括抽排管,该抽排管竖向穿设在上述散热通道的进风口端,其一端封闭而另一端与上述抽气泵的进气口相连通,且该抽排管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与上述上风道连通的第一抽气口和与上述下风道连通的第二抽气口。通过抽排管能顺利地将上风道和下风道中的气体抽入抽气泵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上内胆与下内胆之间设置散热通道,该散热通道包括上风道和下风道,而上内胆的上门体中设置有上散热夹层,下内胆的下门体中设置有下散热夹层,上散热夹层的第一进风口和下散热夹层的第二进风口分别与上述上风道的上出风口和下风道的下出风口相流体连通,这样通过上风道和下风道的出风能分别对上门体和下门体进行散热,避免各门体的高温烫伤用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种状态下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种状态下上门体打开时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三种状态下散热通道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二种状态下散热通道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烹饪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8为图7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的再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9所示,一种双内胆烹饪装置,包括下内胆2和设置在该下内胆2之上的上内胆1,上内胆1和下内胆2的前侧开口上分别盖合有上门体3和下门体4。本实施例中上述烹饪装置为双内胆的蒸烤一体机,上述上内胆1和下内胆2均具有蒸功能和烤功能,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3所示,上述上内胆1与下内胆2之间设置有散热通道5,该散热通道5的进风口501端安装有散热风机54,该散热通道5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该上风道51具有与上内胆1的排气口(未示出)相流体连通的上进气口(未示出),而上述下风道53具有与下内胆2的排气口(未示出)相流体连通的下进气口(未示出),且该散热通道5的进风口501包括与上述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分别对应的上进风口511和下进风口531,而散热通道5的出风口502包括与上述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分别对应的上出风口512和下出风口532,上述上门体3中设置有上散热夹层30,该上散热夹层30具有开设于上门体3下端的第一进风口301和开设于上门体3上端的第一排气口302,而上述下门体4中设置有下散热夹层40,该下散热夹层40具有开设于下门体4上端的第二进风口401和开设于下门体4下端的第二排气口402,并且,上述上散热夹层30的第一进风口301和下散热夹层40的第二进风口401分别与上述上风道51的上出风口512和下风道53的下出风口532相流体连通。本实施例中,上述散热通道5由水平设置的导风罩6的内腔构成,上述散热风机54包括蜗壳罩541以及设置在该蜗壳罩541中的叶轮542,该蜗壳罩541的出风口(即散热风机54的出风口540)与上述导风罩6的进风口(即散热通道5的进风口501)相连通。这样本发明中上内胆1与下内胆2之间设置散热通道5,该散热通道5包括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而上内胆1的上门体3中设置有上散热夹层30,下内胆2的下门体4中设置有下散热夹层40,上散热夹层30的第一进风口301和下散热夹层40的第二进风口401分别与上述上风道51的上出风口512和下风道53的下出风口532相流体连通,这样通过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的出风能分别对上门体3和下门体4进行散热,避免各门体的高温烫伤用户。

进一步,散热通道5还包括设置在上述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之间的中风道52,相应地,该散热通道5的进风口501还包括与该中风道52对应的中进风口521,而散热通道5的出风口502还包括与该中风道52对应的中出风口522,该中出风口522位于上门体3的下端缘与下门体4的上端缘之间。这样通过中风道52的出风能对烹饪装置内部进行散热降温,避免烹饪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内部温度过高,同时通过中风道52的出风能避免下门体4打开时,下内胆2中的逸出的热蒸汽上窜至上门体3的表面而增加上门体3表面的清理难度。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导风罩6中上下间隔设置有横向延伸的隔板91,从而将导风罩6的内腔上下分隔为上风道51、中风道52以及下风道53。

本实施例中为实现对上述上风道51、中风道52以及下风道53启闭的控制,因此还包括用于控制上述上风道51、中风道52以及下风道53启闭的控制组件7。进一步,在该控制组件7的调控下上述上风道51、中风道52以及下风道53至少具有以下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下(如图3所示),上内胆1和下内胆2同时工作,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开启,而中风道52关闭,这样在上内胆1和下内胆2同时烹饪状态下,通过上风道51的出风由下至上进入上门体3的上散热夹层30中,从而实现对上门体3的散热降温,同时通过下风道53的出风由上至下进入下门体4的下散热夹层40中,从而实现对下门体4的散热降温。如图4所示,优选地,在该第一种状态下,当上内胆1停止工作且上门体3打开而下内胆2继续工作时,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开启,而中风道52关闭。这样下风道53的出风能继续对下门体4进行降温,而上风道51的出风能沿上门体3的内表面流动,从而能对上门体3的内表面进行降温,避免用户被上门体3的内表面烫伤。

第二种状态下(如图6所示),上内胆1工作而下内胆2不工作,上风道51和中风道52开启,而下风道53关闭,这样通过上风道51的出风由下至上进入上门体3的上散热夹层30中,从而实现对上门体3的散热降温,同时,通过中风道52的出风能对烹饪装置内部进行散热降温,避免烹饪装置内部温度过高。

第三种状态下(如图5所示),上内胆1不工作而下内胆2工作,下风道53和中风道52开启,而上风道51关闭,这样通过下风道53的出风由上至下进入下门体4的下散热夹层40中,从而实现对下门体4的散热降温,同时,通过中风道52的出风在上门体3与下门体4之间形成气流,从而避免下门体4打开时,下内胆2中逸出的气流上窜至上门体3表面而增加上门体3的清理难度。

进一步,控制组件7设置在散热通道5的进风口501端,其包括设置在散热通道5的进风口501的口缘与散热风机54的出风口540的口缘的连接处的控制板71以及用于驱动该控制板71上下移动的驱动源,且上述控制板71上由上至下依次间隔开设有第一窗口711、第二窗口712、第三窗口713以及第四窗口715,其中第二窗口712与第三窗口713之间的控制板71的板体部分形成遮蔽部714。上述第一种状态下(如图3所示),上述上风道51的上进风口511与上述第二窗口712相通,而下风道53的下进风口531与上述第三窗口713相通,而上述遮蔽部714遮蔽上述中风道52的中进风口521,这样通过第二窗口712和第三窗口713使得散热风机54的出风能分别进入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中,使得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开启,而通过遮蔽部714遮蔽中进风口521,使得散热风机54的出风无法进入中风道52中,中风道52关闭。上述第二种状态下(如图6所示),上述中风道52的中进风口521与上述第三窗口713相通,而下风道53的下进风口531与上述第四窗口715相通,而上述遮蔽部714遮蔽上述上风道51的上进风口511,这样通过第三窗口713和第四窗口715使得散热风机54的出风能分别进入中风道52和下风道53中,使得中风道52和下风道53开启,而通过遮蔽部714遮蔽上进风口511,使得散热风机54的出风无法进入上风道51中,上风道51关闭。上述第三种状态下(如图5所示),上述上风道51的上进风口511与上述第一窗口711相通,而中风道52的中进风口521与上述第二窗口712相通,而上述遮蔽部714遮蔽上述下风道53的下进风口531,通过第一窗口711和第二窗口712使得散热风机54的出风能分别进入上风道51和中风道52中,使得上风道51和中风道52开启,而通过遮蔽部714遮蔽下进风口531,使得散热风机54的出风无法进入下风道53中,下风道53关闭。

具体地,散热通道5的进风口501的口缘与散热风机54的出风口540的口缘的连接处设置有竖向贯穿的安装通道70,该安装通道70的左右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导轨701,上述控制板71的左右侧缘分别嵌装在对应的导轨701中并能沿两侧的导轨701上下移动。这样通过导轨701对控制板71的上下移动进行导向,使得控制板71能更加平稳的上下移动。上述驱动源为推杆电机72,该推杆电机72为两个并分别竖向安装在散热通道5的进风口501的口缘与散热风机54的出风口540的口缘的连接处的左右侧面上,上述控制板71上端的两侧分别朝外延伸而形成限位连接凸块710,而各推杆电机72的输出轴上分别固定有与各限位连接凸块710分别对应的连接块720,各连接块720分别与对应的限位连接凸块710连接。左右两侧设置两个推杆电机72,使得控制板71能更加平稳地在推杆电机72的驱动下上下升降,而通过各限位连接凸块710与对应的连接块720的连接,能使各推杆电机72更稳定地作用于控制板71。为方便各限位连接凸块710与对应的连接块720之间的拆装,优选地,各所述限位连接凸块710与对应的连接块720分别卡扣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述散热通道5的进风口501的口缘的左右两端分别沿长度方向水平朝外延伸而形成上述导轨701,上述散热风机54的出风口540的口缘的上下两端分别沿长度方向水平朝外延伸而形成延伸条702,各延伸条702上分别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口703,各导轨701分别卡入上下两延伸条702之间的间隙中而形成上述安装通道70,各导轨701的导槽的分别与各安装口703的口缘的端部上下相对,且各导轨701的导槽的宽度分别与各安装口703的宽度相匹配。这样方便散热风机54与散热通道5的拆装,同时能稳固地形成上述安装通道70结构,从而实现对上述控制板71的稳固安装以及平稳升降。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1)当上内胆1和下内胆2同时工作时,各推杆电机72推动控制板71处于中间位置,此时,上风道51的上进风口511与上述第二窗口712相通,而下风道53的下进风口531与上述第三窗口713相通,而上述遮蔽部714遮蔽上述中风道52的中进风口521。使得散热风机54的出风能分别通过上进风口511和下进风口531进入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中,并分别通过上风道51的上出风口512和下风道53的下出风口532对上门体3和下门体4进行散热,防止上门体3和下门体4在烹饪装置工作过程中温度过高而烫伤用户。同时,当下内胆2结束烹饪而下内胆2继续工作时,上风道51的出风能沿上门体3的内表面流动,从而能对上门体3的内表面进行降温,避免用户被上门体3的内表面烫伤。

(2)当上内胆1不工作而下内胆2工作时,各推杆电机72推动控制板71处于最低位置,此时,中风道52的中进风口521与上述第三窗口713相通,而下风道53的下进风口531与上述第四窗口715相通,而上述遮蔽部714遮蔽上述上风道51的上进风口511。使得散热风机54的出风能分别通过中进风口521和下进风口531进入中风道52和下风道53中,通过下风道53的下出风口532对下门体4进行散热。同时,当下内胆2进行蒸功能时,通过中风道52的出风能避免下门体4打开时,从下内胆2中逸出的蒸汽上窜至上门体3表面形成冷凝水而增加用户的清洁难度。

(3)当上内胆1工作而下内胆2不工作时,各推杆电机72推动控制板71处于其最高位,此时,上风道51的上进风口511与上述第一窗口711相通,而中风道52的中进风口521与上述第二窗口712相通,而上述遮蔽部714遮蔽上述下风道53的下进风口531。散热风机54的出风能分别通过上进风口511和中进风口521进入上风道51和中风道52中,通过上风道51的上出风口512对上门体3进行散热,同时通过中出风口522对烹饪装置内部进行散热,从而保证机器的正常温升和元器件的正常工作。

实施例2: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抽排组件8,上述控制板71的遮蔽部714上开设有抽排口7141,上述抽排组件8包括抽气泵81,上述任意门体打开状态下,上述散热风机54停止工作,上风道51的上进风口511与上述第二窗口712相通,而下风道53的下进风口531与上述第三窗口713相通,而上述遮蔽部714遮蔽上述中风道52的中进风口521,上述抽气泵81抽取上述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中的气体并通过上述抽排口7141由中风道52外排。这样上内胆1和下内胆2同时工作,通过抽排组件8的抽气泵81来抽吸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中的气体,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中分别形成较强的负压,使得上内胆1和下内胆2中的气体在负压的吸力下通过中风道52外排,从而能避免开门时内胆中的热气直喷用户。

进一步,优选地,抽排组件8还包括干燥冷凝腔82、气体缓冲腔83以及抽排管84,其中,上述干燥冷凝腔82具有冷凝进气口821和冷凝出气口822,冷凝进气口821与上述抽气泵81的出气口相流体连通,而冷凝出气口822则与上述抽排口7141相流体连通。这样抽气泵81抽吸的热气进入干燥冷凝腔82中,经干燥冷凝腔82降温和干燥后变为低温、干燥气体再外排,避免从中风道52排出的气体烫伤用户。气体缓冲腔83具有缓冲进气口831和缓冲出气口832,上述干燥冷凝腔82的冷凝进气口821通过进气管92与上述抽气泵81的出气口相连通,而气体缓冲腔83的缓冲进气口831与上述干燥冷凝腔82的冷凝出气口822相连通,气体缓冲腔83的缓冲出气口832通过出气管86与上述抽排口7141相连通,且该气体缓冲腔83的缓冲出气口832上设置有用于启闭该气体缓冲出气口832的压力阀(未示出)。当门控开关(未示出)检测到各门体关闭时或者压力阀达到设定值时,压力阀控制该气体缓冲出气口832开启,中风道52中的气体平稳地从上门体3与下门体4之间的间隙排出。上述抽排管84竖向穿设在上述散热通道5的进风口501端,其一端封闭而另一端与上述抽气泵81的进气口相连通,且该抽排管84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与上述上风道51连通的第一抽气口841和与上述下风道53连通的第二抽气口842。通过抽排管84能顺利地将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中的气体抽入抽气泵81中。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门体打开后(任意一个门体打开或者两者同时打开),门控开关将开门信号发送给烹饪装置的控制器(未示出),控制器控制散热风机54停止工作,抽气泵81开始工作,抽气泵81抽取上述上风道51和下风道53中的气体进入干燥冷凝腔82进行干燥冷凝,经干燥冷凝后的干燥低温气体进入气体缓冲腔83中。门体关闭,门控开关将关门信号发送给烹饪装置的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压力阀开启,从而使得气体缓冲器的气体缓冲出气口832开启,中风道52中的气体平稳地从上门体3与下门体4之间的间隙排出。从而能有效避免开门时内胆中逸出的热气直喷用户,同时避免下门体4打开时下内胆2逸出的热气上窜至上门体3表面而增加上门体3的清洁难度,此外,通过中风道52吹出的低温气体能降低开门时的温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