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冲泡沉降效率较高的饮水机出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00014发布日期:2020-11-27 13:06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冲泡沉降效率较高的饮水机出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饮水机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茶叶冲泡沉降效率较高的饮水机出水结构。



背景技术:

饮水机是将桶装纯净水(或矿泉水)升温或降温并方便人们饮用的装置。机器上方放桶装水,与桶装水配套使用,饮水机,归纳起来分为温热、冰热、冰温热三种类型,冰热机又分半导体制冷饮水机和压缩机式制冷饮水机两种。

现有的带有下压式出水按钮的饮水机在使用过程中,使用热水冲泡茶叶时,因水的张力作用,茶叶漂浮在水表面上,茶叶的下表面浸润在水中,其上表面未浸润在水中,而出水过程中水流集中在一个部位落下,导致茶叶的上表面被浸润过程较长,沉降较缓慢,从而导致茶叶的冲泡效果较差,且可能存在茶叶冲泡一段时间后,仍有茶叶未沉降。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叶冲泡沉降效率较高的饮水机出水结构,它可以通过可旋转的导流结构和导流部的设置,使出液位置发生改变,使茶叶的上表面更快被浸润,加快沉降效率,进而提高冲泡效果。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茶叶冲泡沉降效率较高的饮水机出水结构,包括水龙头、出液按钮、导流结构和驱动结构;

所述出液按钮设于水龙头上部并可绕水龙头做旋转运动,向下按压所述出液按钮至水平位置出液;

所述水龙头底部设有出液口;

所述导流结构设于出液口的开口处外壁,所述导流结构纵向高度可变且可改变出液位置;

所述驱动结构设于出液按钮与导流结构之间,所述驱动结构可做旋转运动用于驱动导流结构纵向高度改变并驱动出液按钮逐渐下压出液。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卡接于出液口的开口处外壁的内套管、螺纹连接于内套管外壁的外套管和固设于外套管内壁的导流部,转动驱动结构的过程中,驱动结构带动外套管绕内套管逆时针旋转,进而内套管带动导流部旋转,出液时因导流部旋转使得出液的位置呈圆周性变化,进而使得接水容器中的茶叶等浮在液体表面的上表面能够充分接触到滴落的液体,进而茶叶等浸泡更充分,不易浮在液体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出液按钮左端部的初始位置至水平位置之间的垂直距离与外套管在内套管上下移的距离相等,使出液按钮下移至水平位置时,液体流量最大,同时外套管停止相对内套管的下移,但转动驱动结构仍可使外套管绕内套管转动,改变出液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部包括固设于外套管内壁的下螺旋片和固设于下螺旋片上端面的上螺旋片,所述上螺旋片的横向截面长度小于下螺旋片的横向截面长度,所述上螺旋片的横向截面长度小于或等于内套管的内径,上螺旋片尺寸与内套管内径尺寸相匹配,使得外套管下移过程中上螺旋片不易对外套管的下移造成阻碍,上螺旋片和下螺旋片的设置为将经出液口流出的液体经上螺旋片和下螺旋片导流后再经下螺旋片的下端部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下螺旋片的下端面延伸出外套管外,使液体经下螺旋片的下端面流出时不易受到外套管内壁的阻挡。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固设于外套管靠近上侧的外壁的旋转杆、固设于旋转杆前后两侧端的连接部和固设于两个连接部上端之间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底端与限位槽上表面相接触,两个连接部关于出液按钮呈对称分布,转动旋转杆时,连接部和限位部驱动出液按钮绕水龙头发生转动,转动一定程度后,外套管开始相对内套管下移,带动旋转杆、连接部、限位部下移,限位部带动出液按钮下压,重复上述过程,出液按钮下压的过程中逐渐出液。

进一步的,所述出液按钮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部套接于限位槽内,使限位部下移的过程中不易在出液按钮表面随意滑动,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使得限位部能够更好的带动出液按钮下压。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槽的横向截面长度大于限位部的宽度,出液按钮初始状态下为倾斜状态,限位部下移带动出液按钮下压的过程中,限位槽的横向截面长度大于限位部的宽度的设置使得限位部在限位槽内有移动的空间。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可以通过可旋转的导流结构和导流部的设置,使出液位置发生改变,使茶叶的上表面更快被浸润,加快沉降效率,进而提高冲泡效果

(2)通过驱动结构的设置,在实现导流结构的旋转以改变出液位置的效果时,还可实现出液按钮的下压出液,将导流结构与出液按钮进行联动。

(3)通过将导流部分为上螺旋片和下螺旋片两个部件,在增长导液路径的同时,通过上螺旋片和下螺旋片之间的尺寸差,使得外套管下移过程中上螺旋片不易对外套管的下移造成阻碍。

(4)通过使下螺旋片的下端面延伸出外套管外,进而使液体经下螺旋片的下端面流出时不易受到外套管内壁的阻挡。

(5)外套管逆时针旋转至相对内套管的最低位置后,不脱离内套管,仍可绕内套管做旋转运动,以确保导流部出液位置仍可发生改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水龙头和出液按钮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外套管绕内套管逆时针旋转一定距离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导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外套管下移一定距离带动出液按钮按压出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水龙头、2出液按钮、21限位槽、3导流结构、31内套管、32外套管、33导流部、331上螺旋片、332下螺旋片、4驱动结构、41旋转杆、42连接部、43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的一种茶叶冲泡沉降效率较高的饮水机出水结构,它包括水龙头1、出液按钮2、导流结构3和驱动结构4。

出液按钮2设于水龙头1上部并可绕水龙头1做旋转运动,向下按压出液按钮2至水平位置出液(出液按钮2绕水龙头1转动,下压出液的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水龙头1底部设有出液口,导流结构设于出液口的开口处外壁3,导流结构3纵向高度可变且可改变出液位置,导流结构3包括卡接于出液口的开口处外壁的内套管31、螺纹连接于内套管31外壁的外套管32和固设于外套管32内壁的导流部33,转动驱动结构4的过程中,驱动结构4带动外套管32绕内套管31逆时针旋转,进而内套管31带动导流部33旋转,出液时因导流部33旋转使得出液的位置呈圆周性变化,进而使得接水容器中的茶叶等浮在液体表面的上表面能够充分接触到滴落的液体,进而茶叶等浸泡更充分,不易浮在液体表面。

出液按钮2左端部的初始位置至水平位置之间的垂直距离与外套管32在内套管31上下移的距离相等,使出液按钮2下移至水平位置时,液体流量最大,同时外套管32停止相对内套管31的下移,但转动驱动结构4仍可使外套管32绕内套管31转动,改变出液位置。

导流部33包括固设于外套管32内壁的下螺旋片332和固设于下螺旋片332上端面的上螺旋片331,上螺旋片331的横向截面长度小于下螺旋片332的横向截面长度,上螺旋片331的横向截面长度小于或等于内套管31的内径,上螺旋片331尺寸与内套管31内径尺寸相匹配,使得外套管32下移过程中上螺旋片331不易对外套管32的下移造成阻碍,上螺旋片331和下螺旋片332的设置为将经出液口流出的液体经上螺旋片331和下螺旋片332导流后再经下螺旋片332的下端部流出。

下螺旋片332的下端面延伸出外套管32外,使液体经下螺旋片332的下端面流出时不易受到外套管32内壁的阻挡。

驱动结构4设于出液按钮2与导流结构3之间,驱动结构4可做旋转运动用于驱动导流结构3纵向高度改变并驱动出液按钮2逐渐下压出液,驱动结构4包括固设于外套管32靠近上侧的外壁的旋转杆41、固设于旋转杆41前后两侧端的连接部42和固设于两个连接部42上端之间的限位部43,限位部43底端与限位槽21上表面相接触,两个连接部42关于出液按钮2呈对称分布,转动旋转杆41时,连接部42和限位部43驱动出液按钮2绕水龙头1发生转动,转动一定程度后,外套管32开始相对内套管31下移,带动旋转杆41、连接部42、限位部43下移,限位部43带动出液按钮2下压,重复上述过程,出液按钮2下压的过程中逐渐出液。

出液按钮2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21,限位部43套接于限位槽21内,使限位部43下移的过程中不易在出液按钮2表面随意滑动,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使得限位部43能够更好的带动出液按钮2下压。

限位槽21的横向截面长度大于限位部43的宽度,出液按钮2初始状态下为倾斜状态,限位部43下移带动出液按钮2下压的过程中,限位槽21的横向截面长度大于限位部43的宽度的设置使得限位部43在限位槽21内有移动的空间。

接液时,将盛液容器对准水龙头1的出液口放置好,逆时针推动旋转杆41,旋转杆41带动外套管32转动,同时带动出液按钮2绕水龙头1上部转动,旋转杆41带动外套管32转动一定程度时,外套管32开始相对内套管31下移,出液按钮2在限位部43的作用下逐渐被下压,使液体逐渐经出液口流出,再经导流部33流至盛液容器中,当外套管32转动至与内套管31的最底侧之间的连接位置后,外套管32与内套管31之间仅发生转动,不发生外套管32相对内套管31的下移运动,此状态下出液按钮2被下压至水平状态,出水量最大,继续推动旋转杆41的过程中,导流部33跟随外套管32转动,使得外套管32相对位置呈圆周式发生改变,进而可改变出液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