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清洁设备及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6299发布日期:2020-10-09 18:17阅读:82来源:国知局
手持式清洁设备及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持式清洁设备的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手持式吸尘器因体积小、总重轻、携带及使用方便的优点被用于家庭清洁作业中。

工作时,通过吸尘电机使集盒内部生成负压而产生吸力,从而通过吸嘴将包含有灰尘或异物的空气吸入,并通过伸入集盒内部内的空气过滤装置将灰尘杂质、与空气分离,而后将处理过的空气通过设置在出风口排出。

吸尘器的吸尘效果受气流线速度大小影响,而气流线速度大小往往与气流路径上的阻力有关。

公布号为cn110558897a的随手吸尘器,气流从进气端口进入后都是直接抛向集尘筒内的过滤组件,过滤组件承载的过滤负荷大,且滤网表面容易被尘屑占据,导致气流阻力较大,风机抽风的效率降低。

而有些吸尘器气流进入尘盒经过转弯,使得气体的流通路径过长,使得电机产生的负压吸力受到损耗,最终导致吸尘器的吸力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风道结构,进一步地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风道结构的吸尘器,以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气流直接抛向过滤组件导致风机抽风的效率降低的同时保证气流直接顺畅地进入尘盒,减少负压吸力在传导过程中的损耗。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风道结构,用于手持式清洁设备,依次包括设有进气通道的进气部、尘盒组件和吸风部件;外部空气自所述的进气部进入尘盒组件后从吸风部件的出气口排出;所述尘盒组件的气流腔的后段部向上扩展以在盒体上表面形成凸部,进气部的下表面设有与凸部相契合的凹腔,凸部前端的迎风面设有第一进风口,凹腔对应进风面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的进气通道、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位于同一轴线上,以使外部空气沿直线进入尘盒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的迎风面为朝后向上倾斜的平面,对应的进风面为朝后向下倾斜的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的尘盒组件的后端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的吸风部件前端设有第二进风口,第二出风口与第二进风口对接且位于同一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的凹腔设有围绕第一出风口的周围的密封圈,所述的凸部上设有围绕第一进风口的进气嘴,所述的进气嘴与密封圈相配合以避免接口处的漏风。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的尘盒组件的第一进风口处设有气流进入时可单向掀起的密封片,用以挡住大块的杂质进入尘盒组件的气流腔。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的进气部为扁型体,所述的扁型体的下表面设有一凹陷区域,尘盒组件的上表面嵌合在该所述的凹陷区域内且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相连,尘盒组件与吸风部件之间通过锁定组件锁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的尘盒组件和吸风部件为沿同一轴线延伸的圆柱形结构所述的出气口位于吸风部件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的尘盒组件包括盒体和筒状过滤组件,所述的过滤组件自第二出风口伸入盒体。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的扁型体与吸风部件联接,且上表面处于同一弧面上,所述的尘盒组件被装配在所述的扁型体上后与所述的吸风部件的轮廓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主题为:手持式清洁设备,包括所述的风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进气通道、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位于同一直线上,进风流道呈直线分布,以使外部空气沿直线进入尘盒组件的气流腔内。从而降低风阻,保证气流直接顺畅地进入尘盒组件,减少负压吸力在传导过程中的损耗,改善设备的吸尘能力。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风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壳体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壳体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尘盒组件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尘盒组件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尘盒组件的爆炸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锁定组件锁定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锁定组件解锁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6所示,手持式清洁设备,包括壳体100、内置有过滤组件203的尘盒组件200、吸风电机300和给吸风电机300供电的充电电池400,所述的壳体100由前往后依次为进气部、吸风部102和手柄部103。

如图1-6所示,进气部优选为扁型体101。扁型体101的前段部为吸嘴部101a,尘盒组件200被安装于扁型体101的后段部的下表面。应当被理解的是,扁型体101内设置有直线延伸的进气通道2,该进气通道2延伸至扁型体101的最前端,从而在吸嘴部101a的前端形成吸尘口1。

并且,吸风电机300被装配在吸风部102内,充电电池400位于手柄部103内腔中,扁型体101、吸风部102和手柄部103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弧面上。如此设置,一方面,使得外观更加美观整洁;一方面,吸风电机300和充电电池400位置较分散,避免中间段体积过大,重量过重,内部结构布局更为合理;而且,另一方面,使得重心靠近用户,以使用户使用操作更加轻松便捷。

优选地,手柄部103的截面呈一类椭圆形状,且手柄部103的竖向长度大于横向长度。此形状更适宜用户长时间握持该设备。

优选地,手柄部103前侧的壳体100上表面设有控制吸风电机300的档位开关d和启闭开关b,以方便用户单手握持该手持式清洁设备时,拇指可以按压到档位开关d和启闭开关b,实现边清洁边控制,使得操作更加方便轻松,体验感更好。此外,优选地,吸风部102的下侧面设有与充电电池400连接的充电接口c。

如图5-6所示,壳体100的吸风部102内沿前后方向固定安置有吸风电机300,形成设备的吸风部件003。

如图9-11所示,尘盒组件200包括盒体201和盖体202,盒体201和盖体202围合形成气流腔02。盒体201上表面为安装底部20,尘盒组件200通过安装底部20以可拆卸结构安装在扁型体101上,且对接吸风部件003的前侧。

具体地,如图6所示,扁型体101设有与进气通道2联通的第一出风口3,尘盒组件200的上表面的安装底部20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出风口3对接的第一进风口4。吸尘口1、进气通道2、第一出风口3及第一进风口4构成手持式清洁设备的进风流道,外部空气经进风流道进入尘盒组件200。

进一步地,过滤组件203设于盒体201的后端部位,尘盒组件200的后端设有第二出风口5,过滤组件203自第二出风口5伸入气流腔02。吸风部件003的前端设有与第二出风口5对接的第二进风口6。过滤组件203、第二出风口5及第二进风口6形成手持式清洁设备的抽风流道,吸风电机300运行在尘盒组件200的气流腔02形成负压,使气流腔02内的空气通过抽风流道向后抽入到吸风部件003中。

更进一步地,壳体100的吸风部102具有气流过渡腔01,吸风电机300位于气流过渡腔01中,气流过渡腔01的壳体100两侧壁设有吸风部件的出气口30。气流过渡腔01和出气口30形成手持式清洁设备的排风流道,吸风电机300内的空气经排风流道排出设备之外。

进风流道、抽风流道和排风流道共同构成整个设备的风道结构。在手持式清洁设备工作时,吸风电机300运行使其前面的进风流道、抽风流道生成负压而产生吸力,将包含有灰尘或异物的空气自进风流道吸入,经尘盒组件200内的过滤组件203过滤,灰尘、杂质被集中在尘盒组件200内,而净化的空气经抽风流道后通过排风流道排出。

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如图6-10所示,尘盒组件200的气流腔02的后段部向上扩展以在盒体上表面形成凸部21,扁型体101后段部的下表面设有与凸部21相契合的凹腔11。凸部21前端的迎风面22上设有第一进风口4,与迎风面22对接的凹腔11前端的进风面12上设有第一出风口3,第一出风口3与进气通道2联通,且进气通道2、第一进风口4和第一出风口3位于同一直线上,进风流道呈直线分布,以使外部空气沿直线进入尘盒组件200的气流腔02内。从而降低风阻,保证气流直接顺畅地进入尘盒组件200,减少负压吸力在传导过程中的损耗,改善设备的吸尘能力。

优选地,第一出风口3的周围设有密封圈13,安装底部20上设有围绕第一进风口4的进气嘴23,进气嘴23与密封圈13相配合以避免接口处的漏风。设置第一进风口4的迎风面22为朝后向上倾斜的平面,对应的进风面12为朝后向下倾斜的平面,迎风面22和进风面12对接。

并且,第一进风口4处的盒体201内设有气流进入时可单向掀起的密封片24,用以挡住大块的杂质进入盒体201。

进一步地,如图6、11所示,尘盒组件200内的过滤组件203为筒状体,其位于第一进风口4后侧下方位置,且其与第二进风口6和第二出风口5位于同一直线上,即抽风流道呈直线分布,且抽风流道平行于进风流道。从而避免进风流道内的含有灰尘或异物的空气直接抛向过滤组件203,减小过滤组件203承载的过滤负荷,使滤网表面不容易被尘屑占据,即改善吸尘效果,又降低清洁负担。

如图1-8所示,优选地,扁型体101的下表面设有一凹陷区域10,凹腔11位于该凹陷区域10,尘盒组件200的上表面的安装底部20嵌合在该凹陷区域10内。凹陷区域10将尘盒组件200的安装底部20容纳在其中,不仅使结构紧凑,外观整洁美观,而且对尘盒组件200起到支撑作用,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地,尘盒组件200下表面与吸风部102的下表面基本吻合接壤,且呈一圆柱结构。尘盒组件200被装配在扁型体101上后与吸风部件003的轮廓一致,以进一步增强设备的美观度。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壳体100由上壳体100a和下壳体100b组成,且上壳体100a和下壳体100b之间通过多个紧固件连接。上述的紧固件可以为螺钉或卡扣结构。

如图1-2所示,尘盒组件200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在扁型体101的凹陷区域10内,尘盒组件200与吸风部件003之间通过锁定组件40锁定。从而,当锁定组件40解锁时,尘盒组件200可被方便轻松地从壳体100上分离,进行单独地清理。

如图7-10所示,连接结构包括被设置在凹陷区域10的前端的至少一个定位孔14和被设置在尘盒组件200的前端的向前延伸的定位件25,定位件25插入定位孔14中以将尘盒组件200的前端与扁型体101相连接。优选地,盒体201包括与凹陷区域10相配合的安装底部20,定位件25从安装底部20前端向前延伸。

如图12-13所示,锁定组件40包括尘盒组件200的后端的定位槽26及受布置在吸风部件003上的开关控制的插入件15,插入件15插入定位槽26以将尘盒组件200的后端与吸风部件003相连。

应当被理解的是,通过连接结构和锁定组件40可将尘盒组件200两端固定在壳体100上,保证了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而当锁定组件40解锁后,用户向后移动尘盒组件200,定位件25从定位孔14中脱出,尘盒组件200可被轻松地从壳体100上分离。

如图9-11所示,作为尘盒组件200的实施例,盒体201前端部位设有倒尘灰的开口27,盖体202一端部铰接在盒体201的开口27处;盖体202的另一端通过锁紧组件50锁定在盒体201上以封闭开口27,锁紧组件50解锁以使盖体202可从盒体201前端打开以便倒出盒体201内的尘灰。这样,在不将尘盒组件200从设备上拆卸下来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除尘清理作业,以使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优选地,锁紧组件50为按压式或滑动式的锁扣结构。进一步地,盖体202的下表面设有解锁锁紧组件50的按钮。

优选地,盖体202的底部铰接在盒体201的底边上,锁紧组件50布置在盒体201的下表面。盖体202在盒体201上的铰接处设有扭力弹簧n以保持盖体202封闭在盒体201上。

优选地,盒体201前端的开口27倾斜,封闭时的盖体202与安装底部20所处平面呈一夹角,该角度优选45-80度。此设置增大了开口27面积,方便盒体201内的灰尘和杂质倒出。

优选地,盖体和盒体之间设有密封部件m,以使封闭时的尘盒组件200保持良好的气密性,同时避免扬灰。

优选地,盒体201的底边具有自安装底部20向上延伸的连接部29,连接部29上设有第一连接耳r1,盖体202上设有第二连接耳r2,第一连接耳r1与第二连接耳r2之间通过轴销z连接,上述的扭力弹簧n套装于轴销z上。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及风道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