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强片以及带有加强片的型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32326发布日期:2020-12-18 13:22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强片以及带有加强片的型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型材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强片以及带有加强片的型材。



背景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门窗成为家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家装之一,在装修过程中往往就会涉及到门窗的安装。在进行门窗的安装时,往往是采用角码连接件来连接门窗,现有的角码连接件往往包括用螺钉连接的两个角码连接件,安装时,将两个角码连接件分别安装在两段门窗型材上,再用螺钉将两个角码连接件连接在一起,从而将两段门窗型材连接在一起。

现有的可参考公告号为cn201321802y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具有角部加强结构的窗框,所述窗框角部的外沿内侧压入卡紧式安装一与该窗框角部外沿内侧形状相匹配的定位密封钢角片,所述定位密封钢角片一角边卡在窗框型材的悬臂胶条槽口下端的卡槽上,另一角边卡在窗框型材的悬臂根部的定位卡槽上。通过采用不锈钢定位密封钢角片对窗框角部进行加强定位密封,在安装不锈钢角片的过程自动对角部连接的平整度进行了调整,同时可预先在根部涂好密封胶,大大提高角部型材的平整度、密封效果和连接强度。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定位密封钢角片在使用时,是直接插入窗框型材的角部对应的卡槽内,其与窗框型材的接触面均为平面,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松动,导致加强稳定性容易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强片以及带有加强片的型材,达到提高窗框型材的加强稳定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加强片,包括互相垂直固接的第一型片和第二型片,第一型片以及第二型片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凸出的加强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型片以及第二型片的一侧表面设置凸出的加强凸起,使得加强片在插入型材本体的对应位置处时,加强凸起能够与型材本体的内壁面抵接接触,从而使得加强片与型材本体装配后的紧固性更高,加强片自身在装配好后不会轻易松动,因此加强片对于两块拼接后的型材本体的加强加固效果更高,大大提高了窗框型材的加强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凸起呈长条状设置于第一型片的中部以及第二型片的中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凸起呈长条状设置,使得加强凸起与型材本体的内壁面接触面积较大,因此间接提高了加强片与型材本体之间的连接牢固程度,并且加强凸起设置于第一型片以及第二型片的中部,使得加强片在起到抵接作用时牢固程度更高,进而使得型材本体装配后的稳定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型片和第二型片的连接弯折位置处设置有与加强凸起同侧的辅助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辅助凸起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大加强片与型材本体之间的抵接紧密度,使得型材本体装配后牢固度以及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凸起以及辅助凸起均为第一型片和第二型片自一侧向另一侧挤压凸出而形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凸起和辅助凸起均为第一型片和第二型片自一侧向另一侧挤压凸出而形成,使得加强凸起以及辅助凸起能够与第一型片或第二型片一体成型,从而使得加强片对于型材本体的装配紧固度大大提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辅助凸起与第一型片以及第二型片均呈45°角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辅助凸起与第一型片以及第二型片均呈45°角设置,因此加强片与型材本体的内壁之间的抵接接触位置较为全面,加强片对于型材本体拼接后的牢固度帮助更可靠,且型材本体安装后得到的稳定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型片的端部以及第二型片的端部均呈斜切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型片以及第二型片的端部均呈斜切状,因此使得第一型片、第二型片插入型材本体的对应位置内时顺畅度更高,提高加强片的安装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型片以及第二型片连接的内侧弯折位置处开设有弧形嵌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嵌槽的设置使得两块型材本体相互拼接时,第一型片以及第二型片的连接处内侧不会对型材本体的装配造成干涉,进一步提高型材本体的装配顺畅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一种加强片的型材,包括型材本体,所述型材本体的端部呈45°斜切状,型材本体包括内型材、外型材以及隔热条,隔热条位于内型材和外型材之间且与内型材和外型材固定连接,内型材和外型材的端部均开设有用于插设角码的固定孔,内型材在固定孔垂直于内型材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c字形的加强槽,加强槽内插设加强片,且加强片上的加强凸起以及辅助凸起均与内型材的内壁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型材本体的端部呈45°斜切状,因此在将两个型材本体呈垂直拼接时,能够保证较高的稳定性,拼接时,角码插入固定孔使得两个型材本体得以定位,并且将加强片插入加强槽内,加强片的加强凸起以及辅助凸起与内型材的内壁面抵接,使得加强片与型材本体的装配牢固度大大提高,进而提高了型材本体装配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加强片上设置加强凸起,使得加强片插入加强槽内之后,加强片与型材本体直接的接触摩擦力增大,使得型材本体的装配强度被稳定提升;

2.通过在第一型片和第二型片的连接弯折位置处设置有与加强凸起同侧的辅助凸起,进一步提高了型材本体装配时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3.通过将第一型片的端部以及第二型片的端部设置为斜切状,使得利用加强片安装型材本体的顺畅性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导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加强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型材本体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型材本体爆炸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型材本体的端面正视图;

图6是型材本体与角码、加强片以及导胶片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型材本体;11、内型材;111、内延伸条;112、加强槽;12、外型材;121、外延伸条;122、安装槽;13、隔热条;2、固定孔;21、角码;3、导胶片;31、第一阻断板;32、第二阻断板;321、导胶槽;322、导胶孔;323、引导槽;324、卡紧凸起;325、弧状装配槽;4、加强片;41、第一型片;42、第二型片;421、加强凸起;422、辅助凸起;423、弧形嵌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导胶片3,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阻断板31和第二阻断板32,第一阻断板31和第二阻断板32相互垂直呈l形,且第一阻断板31和第二阻断板32一体成型,第一阻断板31和第二阻断板32的连接位置处开设有导胶槽321,导胶槽321与第一阻断板31以及第二阻断板32均呈45°角设置,导胶槽321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贯穿的导胶孔322,在使用该导胶片3时,可以直接通过导胶孔322朝导胶槽321内注入组角胶,使得注胶过程更加简单、便利。

第一阻断板31以及第二阻断板32在与导胶槽321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卡紧凸起324,卡紧凸起324为长条状,且卡紧凸起324为在与导胶槽321同侧的位置向着背离导胶槽321的一侧挤压凸出形成,因此卡紧凸起324与第一阻断板31以及第二阻断板32能够一体成型,大大提高了卡紧凸起324与整个导胶片3的强度,并且卡紧凸起324的设置,使得导胶片3能够与型材本体1卡接的更紧密,进而提高型材本体1装配的稳定性(具体的装配结构在实施例3中说明)。

导胶槽321内开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引导槽323,且引导槽323与导胶槽321平行,通过导胶孔322进入导胶槽321内的组角胶,能够顺着引导槽323进一步滑动,从而使得组角胶对于型材本体1的粘接更可靠,减少组角胶的浪费。

第一阻断板31和第二阻断板32连接的内拐角位置处设置有弧状装配槽325,弧状装配槽325的设置使得导胶片3安装受到的干涉较少,导胶片3安装更加便利。

实施例2

一种加强片4,如图2所示,包括第一型片41和第二型片42,第一型片41和第二型片42相互垂直呈l形,且第一型片41以及第二型片42上均设置有加强凸起421,加强凸起421为在第一型片41以及第二型片42的一侧表面向另一侧挤压凸出形成,加强凸起421的设置使得两块型材本体1装配拼接时,加强片4能够与型材本体1的插接位置形成紧密贴合,从而提高了型材本体1装配的强度以及稳定性。

第一型片41和第二型片42连接位置的拐角处设置有与加强凸起421同侧的辅助凸起422,辅助凸起422也为自加强片4的一侧面向另一侧面挤压成型,辅助凸起422配合着加强凸起421,能够使得加强片4对于型材本体1装配强度以及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第一型片41和第二型片42的连接位置的拐角内侧设置有圆弧状的弧形嵌槽423,弧形嵌槽423的设置使得加强片4安装过程中不会存在干涉,提高加强片4与装配的型材本体1之间的装配紧密程度。

实施例3

一种带有导胶片3以及加强片4的型材,结合图3和图4,包括型材本体1,型材本体1包括内型材11、外型材12以及隔热条13,其中,隔热条13位于内型材11和外型材12之间,且隔热条13的两端分别与内型材11和外型材12卡接形成固定,型材本体1在拼接位置的一端设置为45°斜切状,内型材11的端部以及外型材12的端部均开设有贯通的固定孔2,固定孔2内插设有l形的角码21,且两个固定孔2一大一小,插设角码21后使得两个相互垂直的型材本体1能够被定位固定,从而使得两块型材本体1能够保持相对位置的稳定性以及拼接装配后的牢固程度。

结合图5和图6,内型材11背离隔热条13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内延伸条111,外型材12背离隔热条13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外延伸条121,且内延伸条111和外延伸条121相互平行、延伸方向相反,具体地,内延伸条111向着由型材本体1拼接后形成的窗框中心方向延伸,外延伸条121向着背离最终形成的窗框中心方向延伸,内延伸条111朝向隔热条13的侧面设置有呈c字形开口的加强槽112,外延伸条121朝向隔热条13的侧面设置有呈c字形开口的安装槽122,安装槽122内插设有导胶片3,且导胶片3的卡紧凸起324与外延伸条121的内壁抵接,并且导胶槽321朝向外延伸条121的一侧,加强槽112内插设有加强片4,加强片4上的加强凸起421以及辅助凸起422与内延伸条111的内壁面抵接,从而使得加强片4与内延伸条111之间能够卡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安装过程中,首先将角码21插入固定孔2内,然后将导胶片3沿着安装槽122插入,导胶片3上的卡紧凸起324与外延伸条121的内壁抵接,并且导胶槽321朝向外延伸条121的一侧;再将加强片4顺着加强槽112滑入,加强片4上的加强凸起421以及辅助凸起422与内延伸条111的内壁面抵接,从而使得加强片4与内延伸条111之间能够卡紧。将角码21、导胶片3以及加强片4按照上述要求安装好之后,再将另一块型材本体1的固定孔2对准角码21继续插入,插入过程中,导胶片3竖直插入安装槽122内,加强片4竖直插入加强槽112内,从而使得两块型材本体1能够相互垂直并且被全面限位和加强,大大提高了两块型材本体1安装后的牢固程度。另一方面,将两块型材本体1装配好之后,由于内延伸条111是在内型材11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因此可以在型材本体1的内侧对准导胶孔322注入组角胶,组角胶从导胶孔322进入导胶槽321内,并且顺着引导槽323流动,从而能够引导组角胶流动至两块型材本体1的拼接位置处进行粘接,注胶时两块型材本体1之间不必再次打开,可以在型材本体1安装紧密状态下进行注胶操作,从而提高了注胶操作的便利性,并且注胶后能够有效提高两块型材本体1安装的牢固程度以及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