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套宽度可调节型金属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72032发布日期:2020-10-28 12:23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门套宽度可调节型金属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尤其是涉及一种门套宽度可调节型金属门。



背景技术:

门,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是分割有限空间的一种实体,可以连接和阻断两个或多个空间的出入口。现有的门大都包括门洞、门扇和门套,门套设置在门洞的内侧壁上,门扇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在门洞的一侧立边侧壁上,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采用推拉的方式实现对门扇的启闭。

目前,公开号为cn10111365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改进的门套,它由横截面形状相同的一小门套顶板和两个门套侧板对接而成,所述门套顶板与所述门套侧板的对接处设有插接装置;所述门套顶板和门套侧板的横截面为槽形,所述槽形截面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相向弯折的翻边,这两个翻边之间的距离与门洞的墙壁厚度相当,所述门套顶板翻边的角部对接处开设有填料灌注口。所述门套顶板与所述门套侧板角部对接处的内侧表面设有螺纹连接件,螺纹连接件的安装位置与所述填料灌注口位置相应。

上述门套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门套所适用的宽度具有限制,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墙的厚度制作不同的门套,因此使用范围上具有较大的限制,降低了安装的便捷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门套宽度可调节型金属门,能够适应不同立边宽度的门洞。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门套宽度可调节型金属门,包括分别设置在门洞两立边内侧壁上的门套组件和铰接在门套组之间的门扇,所述门套组件包括沿着门洞内侧壁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固定门套、加宽调节门套、边侧调节门套,所述固定门套呈l型,其l形区域内用于开合门扇,所述固定门套朝向加宽调节门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延长侧板,所述加宽调节门套朝向固定门套的一侧开有供延长侧板插入的插接口,所述加宽调节门套朝向边侧调节门套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插接侧板,所述边侧调节门套上开有供插接侧板插入的固定口,所述固定门套、加宽调节门套和边侧调节门套固定连接于门洞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门套组件的安装时,工作人员依次安装固定门套、加宽调节门套、边侧调节门套,工作人员通过调整延长侧板进入插接口的深度以及插接侧板进入固定口内的深度,实现微调门套组件的宽度,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门套组件能够适应不同立边宽度的门洞。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门套的“l”形拐角处设有“l”型的角支撑板,所述角支撑板上一体成型有缓冲橡胶圈,所述缓冲橡胶圈位于角支撑板垂直于门洞立边侧壁的侧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门扇的开合时,缓冲橡胶圈能够减缓来自于门扇的撞击力,以此使得门扇的开合过程更加柔顺。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门套的“l”形拐角处分别开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互相远离的一侧开有限制口,所述角支撑板的两侧分别位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的设置使得角支撑板为可拆卸的结构,在长时间使用后,当缓冲橡胶圈长时间使用后而失效时,工作人员能够拆下角支撑板,以此实现对缓冲橡胶圈的更换。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插接口的内侧壁呈齿牙状,所述延长侧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啮合于插接口内侧壁的啮合齿槽,所述插接侧板的外侧壁呈齿牙状,所述固定口的内侧壁设有啮合于插接侧板的咬合齿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完成时,齿牙与啮合齿槽之间、齿牙与咬合齿槽之间互相啮合,以此实现了固定门套、加宽调节门套、边侧调节门套之间的稳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插接口的宽度与固定口的宽度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宽调节门套能够依次叠加,加宽调节门套起到粗调作用,工作人员能够根据门洞的厚度对加宽调节门套的数量进行增减,以此使得门套组件的宽度调节范围进一步扩大,适用于更多种厚度的门洞。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沿着门套组件的长度方向开有若干减重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重口降低了门套组件的质量,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加轻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宽调节门套、边侧调节门套远离门洞立边侧壁的侧面所组成的侧面呈平面,该平面平行于门洞的立边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宽调节门套和边侧调节门套安装完成后,两者的内侧面呈齐平状,具有美观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工作人员在安装门套组件时,通过调整延长侧板进入插接口的深度以及插接侧板进入固定口内的深度,实现微调门套组件的宽度,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门套组件能够适应不同立边宽度的门洞。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体现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用于体现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门套组件;11、固定门套;111、延长侧板;1111、啮合齿槽;12、加宽调节门套;121、插接口;122、插接侧板;13、边侧调节门套;131、固定口;1311、咬合齿槽;2、门扇;3、角支撑板;31、缓冲橡胶圈;32、第一限位槽;33、第二限位槽;34、限制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门套宽度可调节型金属门,参照图1,包括分别设置在门洞两立边内侧壁上的门套组件1和设置在两门套组件1之间的门扇2,其中门套组件1由铝制成,门扇2由钢材制成。门套组件1包括固定门套11、加宽调节门套12、边侧调节门套13,固定门套11、加宽调节门套12、边侧调节门套13沿着门洞立边内侧壁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固定门套11的横截面呈“l”型,该“l”型的区域内用于开合门扇2。门扇2的一侧立边通过铰链连接于一侧的固定门套11,门扇2的另一侧立边通过门锁连接于另一侧的固定门套11。

参照图1,在固定门套11朝向加宽调节门套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延长侧板111,加宽调节门套12朝向固定门套11的一侧开有供延长侧板111插入的插接口121。加宽调节门套12朝向边侧调节门套13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插接侧板122,边侧调节门套13上开有供插接侧板122插入的固定口131。

参照图1,在进行门套组件1的安装时,工作人员依次安装固定门套11、加宽调节门套12、边侧调节门套13,工作人员通过调整延长侧板111进入插接口121的深度以及插接侧板122进入固定口131内的深度,实现微调门套组件1的宽度,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门套组件1能够适应不同立边宽度的门洞。

参照图1,另外,为了使得门套组件1的调整范围变大,在制作固定门套11和加宽调节门套12时,插接口121的宽度与固定口131的宽度相等。在进行调整时,由于插接口121的宽度与固定口131的宽度相等,因此工作人员能够将多个加宽调节门套12依次叠加,使得其中一个加宽调节门套12的插接侧板122插入另一个加宽调节门套12的插接口121内,以此实现对门套组件1的延长。

参照图1,在门套组件1的宽度调整完成后,工作人员在门洞的立边侧壁上涂抹混凝土砂浆,固定门套11、加宽调节门套12和边侧调节门套13通过混凝土砂浆固定连接于门洞侧壁。同时,为了减轻本实用新型的整体重量,沿着门套组件1的长度方向开有若干减重口。

参照图1,插接口121的内侧壁呈齿牙状,延长侧板111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啮合于插接口121内侧壁的啮合齿槽1111。插接侧板122的外侧壁呈齿牙状,固定口131的内侧壁设有啮合于插接侧板122的咬合齿槽1311。在调整过程中,啮合齿槽1111和咬合齿槽1311能够咬紧延长侧板111和插接侧板122,以此使得固定门套11、加宽调节门套12和边侧调节门套13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参照图1,加宽调节门套12、边侧调节门套13远离门洞立边侧壁的侧面所组成的侧面呈平面,该平面平行于门洞的立边侧壁,在安装完成门套组件1后,平面状更加整齐,提高了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美观性。

参照图1和图2,在固定门套11的“l”形拐角处设有“l”型的角支撑板3,角支撑板3由橡胶制成。角支撑板3上一体成型有缓冲橡胶圈31,缓冲橡胶圈31位于角支撑板3垂直于门洞立边侧壁的侧面上。在开合门扇2的过程中,缓冲橡胶圈31能够减缓来自于门扇2的冲击力,从而使得门扇2更加柔和地贴合于固定门套11的“l”型区域内。

参照图1和图2,在固定门套11的“l”形拐角处分别开有相通的第一限位槽32和第二限位槽33,第一限位槽32和第二限位槽33贯通固定门套11的纵深方向。在第一限位槽32和第二限位槽33互相远离的侧壁上分别开有限制口34,角支撑板3的两侧分别位于第一限位槽32和第二限位槽33内。

参照图1和图2,第一限位槽32和第二限位槽33的设置使得角支撑板3可拆,在长时间使用后,当角支撑板3或缓冲橡胶圈31产生老化时,工作人员能够快速从第一限位槽32和第二限位槽33中抽出角支撑板3,以此使得缓冲橡胶圈31和角支撑板3实现更换。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在进行门-门套的安装时,工作人员首先根据门洞的的立边宽度调整门套组件1的宽度,调整过程中,工作人员调整延长侧板111进入插接口121的深度以及插接侧板122进入固定口131内的深度,由此使得门套组件1的宽度实现调整。

当门洞的的立边宽度过宽时,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增减加宽调节门套12的数量,以此适应不同宽度的立边宽度的门洞。

门套组件1安装完成后,工作人员利用铰链将门扇2安装在一侧的门套组件1上,同时,在另一侧门套组件1内安装门锁,以此实现门扇2在门套组件1之间的开合。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