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凳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09520发布日期:2021-02-09 17:20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凳桌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具,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凳桌。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凳子和桌子均需要连接件进行连接,如螺丝、螺钉等,组装拆卸不够方便,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可以快速装拆的凳子和桌子,但为了考虑到结构的稳定性,其用于支撑的板均为竖直设计,结构造型较为单一,并且现有的凳子和桌子在不需要使用时分开放置,较为占用室内体积,使用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凳桌,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0005]
一种组合式凳桌,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左侧设置有左支撑件,所述左支撑件包括上支撑板、中支撑板、下支撑板与下加强板,所述上支撑板的顶侧设置有上卡柱,所述顶板的底侧设置有上卡槽,所述上卡柱与所述上卡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中支撑板的顶侧设置有中卡柱,所述上支撑板的底侧设置有中卡槽,所述中卡柱与所述中卡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下支撑板的顶侧设置有下卡柱,所述中支撑板的底侧设置有下卡槽,所述下卡柱与所述下卡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上支撑板由上至下向右倾斜设置,所述下支撑板由上至下向左倾斜设置,所述上支撑板的左侧面设置有上限位槽,所述上限位槽延伸至上支撑板的底侧,所述下支撑板的左侧面设置有下限位槽,所述下限位槽延伸至下支撑板的顶侧,所述下加强板的顶侧插入所述上限位槽内,所述下加强板的底侧插入所述下限位槽内,所述下加强板的右侧面与所述中支撑板的左侧面相抵,所述顶板的底侧设置有上加强板,所述顶板的底面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上加强板的顶侧插入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上支撑板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延伸至所述上支撑板的顶侧,所述上加强板的左侧插入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顶板的右侧设置有右支撑件,所述右支撑件与所述左支撑件互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上加强板的右侧配合连接于所述右支撑件上,所述左支撑件与所述右支撑件之间形成一个收纳空间,所述收纳空间内沿前后方向排列设置有若干个凳体。
[0006]
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顶板、左支撑件、右支撑件、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共同组成了一个桌子,并且每块板材结构之间均为可拆卸连接,不需要连接件,具体的,顶板与上支撑板通过上卡柱与上卡槽相互配合连接,中支撑板与上支撑板通过中卡柱与中卡槽相互配合连接,下支撑板与中支撑板通过下卡柱与下卡槽相互配合连接,为了加强结构的稳定性,在顶板与上支撑板之间加入上加强板,并利用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对上加强板的位置进行限定,由于右支撑件与左支撑件互为左右对称结构,因此右支撑件上同样具有与第二卡槽相同的槽结构与上加强板的右侧相配合,在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之间加
入下加强板,并利用上限位槽与下限位槽对下加强板的位置进行限定,当顶板受到压力时,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可卸去部分压力,降低顶板、上支撑板、中支撑板与下支撑板之间连接结构受到的力,整体结构更加稳固,在左支撑件与右支撑件形成的收纳空间内可放置若干个凳体,当需要使用时可从收纳空间内拉出,因此,本实用新型拆装非常方便,不需要使用连接件,并且可将凳体收纳到桌子内,减少空间的占用。
[0007]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凳体包括第一坐板、第一左侧板、第一右侧板与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左侧板的左侧面与所述下支撑板的右侧面相抵,所述第一左侧板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坐板的底面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顶侧插入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左侧插入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左侧板的底面共面,所述第一左侧板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坐板的左侧面设置有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一卡块与所述第三定位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右侧板与所述第一左侧板为左右对称结构。在使用时,第一连接板与地面相接触,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整体拆装非常方便,不需要使用螺丝、螺栓等连接件,并且结构稳固。
[000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凳体还包括垫高盒,所述垫高盒的底面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第一坐板的顶面设置有第四定位槽,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四定位槽相互配合连接。针对不同的使用需求,如需要坐高一点时,可将垫高盒装在顶板上,提高使用舒适度。
[0009]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垫高盒内设置有储存腔体,所述垫高盒的顶面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储存腔体相互连通。垫高盒内具有可储物的储存腔体,从开口处可往储存腔体内放置物品。
[001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凳体还包括第二坐板、第二左侧板、第二右侧板、第二连接板与底板,底板的底面与所述垫高盒的顶面相抵,所述第二左侧板的左侧面与所述上支撑板的右侧面相抵,所述第二左侧板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五定位槽,所述第一坐板的底面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有第六定位槽,所述底板的顶面沿左右方向设置有第七定位槽,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顶侧插入所述第六定位槽内,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左侧插入所述第五定位槽内,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底侧插入所述第七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左侧板的顶面设置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坐板的左侧面设置有第八定位槽,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第八定位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左侧板的底面设置有第三卡块,所述第二坐板的底板的左侧面设置有第九定位槽,所述第三卡块与所述第九定位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右侧板与所述第二左侧板为左右对称结构。第二坐板、第二左侧板、第二右侧板、第二连接板与底板共同组成了另一个可作为座椅使用的凳子,同样的整体拆装非常方便,结构稳固,并且在不需要使用时可直接放置在垫高盒上,减少空间的占用。
[001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的底面均匀排列设置有若干条凸条,所述垫高盒的顶面均匀排列设置有若干条直槽,所有的所述凸条与所有的所述直槽一对一地配合连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如需要将再坐高一点时,可直接将底板放置在垫高盒上,并通过凸条与直槽的配合对垫高盒上的凳子位置进行限定,使用体验更好。
附图说明
[001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001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0014]
附图中:110-顶板、120-上支撑板、130-中支撑板、140-下支撑板、150-上加强板、160-下加强板、210-第一坐板、220-第一左侧板、230-第一右侧板、240-第一连接板、310-垫高盒、410-第二坐板、420-第二左侧板、430-第二右侧板、440-第二连接板、450-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0016]
参照图1,一种组合式凳桌,包括顶板110,所述顶板110的左侧设置有左支撑件,所述左支撑件包括上支撑板120、中支撑板130、下支撑板140与下加强板160,所述上支撑板120的顶侧设置有上卡柱,所述顶板110的底侧设置有上卡槽,所述上卡柱与所述上卡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中支撑板130的顶侧设置有中卡柱,所述上支撑板120的底侧设置有中卡槽,所述中卡柱与所述中卡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下支撑板140的顶侧设置有下卡柱,所述中支撑板130的底侧设置有下卡槽,所述下卡柱与所述下卡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上支撑板120由上至下向右倾斜设置,所述下支撑板140由上至下向左倾斜设置,所述上支撑板120的左侧面设置有上限位槽,所述上限位槽延伸至上支撑板120的底侧,所述下支撑板140的左侧面设置有下限位槽,所述下限位槽延伸至下支撑板140的顶侧,所述下加强板160的顶侧插入所述上限位槽内,所述下加强板160的底侧插入所述下限位槽内,所述下加强板160的右侧面与所述中支撑板130的左侧面相抵,所述顶板110的底侧设置有上加强板150,所述顶板110的底面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上加强板150的顶侧插入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上支撑板120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延伸至所述上支撑板120的顶侧,所述上加强板150的左侧插入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顶板110的右侧设置有右支撑件,所述右支撑件与所述左支撑件互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上加强板150的右侧配合连接于所述右支撑件上,所述左支撑件与所述右支撑件之间形成一个收纳空间,所述收纳空间内沿前后方向排列设置有若干个凳体。
[0017]
由上述可知,顶板110、左支撑件、右支撑件、上加强板150与下加强板160共同组成了一个桌子,并且每块板材结构之间均为可拆卸连接,不需要连接件,具体的,顶板110与上支撑板120通过上卡柱与上卡槽相互配合连接,中支撑板130与上支撑板120通过中卡柱与中卡槽相互配合连接,下支撑板140与中支撑板130通过下卡柱与下卡槽相互配合连接,为
了加强结构的稳定性,在顶板110与上支撑板120之间加入上加强板150,并利用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对上加强板150的位置进行限定,由于右支撑件与左支撑件互为左右对称结构,因此右支撑件上同样具有与第二卡槽相同的槽结构与上加强板150的右侧相配合,在上支撑板120与下支撑板140之间加入下加强板160,并利用上限位槽与下限位槽对下加强板160的位置进行限定,当顶板110受到压力时,上加强板150与下加强板160可卸去部分压力,降低顶板110、上支撑板120、中支撑板130与下支撑板140之间连接结构受到的力,整体结构更加稳固,在左支撑件与右支撑件形成的收纳空间内可放置若干个凳体,当需要使用时可从收纳空间内拉出,因此,本实用新型拆装非常方便,不需要使用连接件,并且可将凳体收纳到桌子内,减少空间的占用。
[001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凳体包括第一坐板210、第一左侧板220、第一右侧板230与第一连接板240,所述第一左侧板220的左侧面与所述下支撑板140的右侧面相抵,所述第一左侧板220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坐板210的底面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连接板240的顶侧插入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板240的左侧插入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板240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左侧板220的底面共面,所述第一左侧板220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坐板210的左侧面设置有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一卡块与所述第三定位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右侧板230与所述第一左侧板220为左右对称结构。在使用时,第一连接板240与地面相接触,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整体拆装非常方便,不需要使用螺丝、螺栓等连接件,并且结构稳固。
[001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凳体还包括垫高盒310,所述垫高盒310的底面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第一坐板210的顶面设置有第四定位槽,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四定位槽相互配合连接。针对不同的使用需求,如需要坐高一点时,可将垫高盒310装在顶板110上,提高使用舒适度。
[00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垫高盒310内设置有储存腔体,所述垫高盒310的顶面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储存腔体相互连通。垫高盒310内具有可储物的储存腔体,从开口处可往储存腔体内放置物品。
[002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凳体还包括第二坐板410、第二左侧板420、第二右侧板430、第二连接板440与底板450,底板450的底面与所述垫高盒310的顶面相抵,所述第二左侧板420的左侧面与所述上支撑板120的右侧面相抵,所述第二左侧板420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五定位槽,所述第一坐板210的底面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有第六定位槽,所述底板450的顶面沿左右方向设置有第七定位槽,所述第二连接板440的顶侧插入所述第六定位槽内,所述第二连接板440的左侧插入所述第五定位槽内,所述第二连接板440的底侧插入所述第七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左侧板420的顶面设置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坐板410的左侧面设置有第八定位槽,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第八定位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左侧板420的底面设置有第三卡块,所述第二坐板410的底板450的左侧面设置有第九定位槽,所述第三卡块与所述第九定位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右侧板430与所述第二左侧板420为左右对称结构。第二坐板410、第二左侧板420、第二右侧板430、第二连接板440与底板450共同组成了另一个可作为座椅使用的凳子,同样的整体拆装非常方便,结构稳固,并且在不需要使用时可直接放置在垫高盒310上,减少空间的占用。
[002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450的底面均匀排列设置有若干条凸条,所述垫高盒
310的顶面均匀排列设置有若干条直槽,所有的所述凸条与所有的所述直槽一对一地配合连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如需要将再坐高一点时,可直接将底板450放置在垫高盒310上,并通过凸条与直槽的配合对垫高盒310上的凳子位置进行限定,使用体验更好。
[0023]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