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壶类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41438发布日期:2020-12-29 09:40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壶类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容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壶类容器。



背景技术:

壶、杯常用来泡茶、泡酒或者熬制汤药,传统壶、杯结构具有如下缺点:1、当壶和杯作为泡茶壶、杯、煎药壶使用时:在倒出壶内的液体时,壶内的固形物总是漂浮在上面,所以,总是有固形物从壶内一起倒出,造成实际使用中的不便;

2、作为煎药壶使用时:由于干枯的药材往往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在往煎药壶内加水时,本来可以只用加一碗水就能把壶里面的药材给覆盖住,由于漂浮的药材影响使用者对水量的观察,使用者在加水时往往会误认为水加的不够,而过多的加水,结果是在煎药时,煎出的中药浓度受水量的影响难以控制;

3、作为泡茶壶、杯、煎药壶使用时:由于壶的温度较高,需要倒出壶内的刚煮好的液体时,只能用毛巾包裹否则无法及时倒出;

4、作为泡酒壶使用时,由于泡酒的壶容积一般很大,泡酒壶需要抱起来才能倒出壶内的液体,导致壶内的液体不容易倒出,而且沉重的壶体在抱起倾倒液体时容易摔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壶类容器,以达到能够提高对壶内的固形物的过滤效果、便于观察壶体的液体的体积和便于使用者使用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壶类容器,其包括:

壶体,其具有第一储水腔;

壶盖,其盖合连接于所述壶体的上方;

壶嘴,其设于所述壶体的上方,且所述壶嘴与所述壶体的第一储水腔连通;

过滤组件,其包括第一固定装置和过滤装置,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固定于所述壶体的内侧壁,所述过滤装置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所述过滤装置用于过滤杂质。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壶类容器还包括缸体、推杆装置和第一过滤网;

所述缸体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壶体和所述壶嘴一体化连接,且所述缸体具有第二储水腔,所述壶体的底端设有进液口,所述第二储水腔的底端通过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壶体的第一储水腔连通,所述第二储水腔的顶端与所述壶嘴连通;

所述推杆装置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二储水腔上,以控制所述缸体向所述壶嘴出水/停止出水;

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覆盖于进液口,且所述第一过滤网设有若干第一过滤通孔。

可选的,所述推杆装置包括:

推杆,其通过第一盖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缸体,且其插设于所述第二储水腔内;

阀座,其固定于所述推杆的下部,且其设有若干通孔;

密封件,其活动连接于所述推杆上,且其位于所述阀座的上方;

当所述推杆在流动于所述第二储水腔中的液体向下移动时,所述密封件与各所述通孔分离;当所述推杆向上移动时,所述密封件密封贴合于若干所述通孔的上端面。

可选的,所述壶体在所述进液口处设有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一过滤网卡设于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中。

可选的,所述壶体的底部朝向所述进液口向下倾斜设置。

可选的,所述壶嘴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二盖体。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壶类容器包括若干所述过滤组件,若干所述过滤组件沿所述壶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的,所述过滤装置为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设有若干第二过滤通孔,所述第二过滤网卡设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呈上下布置的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周向设置于所述壶体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形成用于卡设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卡槽。

可选的,所述壶体的外侧壁设有握把。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装置沿着所述壶体的内壁水平设置或者螺旋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壶类容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壶类容器,通过设置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装置和过滤装置,第一固定装置能对过滤装置进行固定,以实现过滤装置的稳定设置;过滤组件覆盖壶嘴,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壶用作泡茶时,使用者可先将茶叶放置于茶壶的底端,然后将过滤装置安装于第一固定装置中,即茶叶始终位于过滤装置的下方,过滤装置对茶叶起到阻挡的作用,在倒茶水时,茶叶无法通过过滤装置倒出至壶嘴处,从而使得茶叶和茶水能够有效地分离,进而使得茶叶不会随茶水倒出;

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壶类容器用作煎药壶时,使用者可先将药物放置于茶壶的底端,然后将过滤装置安装于第一固定装置中,即药物始终位于过滤装置的下方,过滤装置对药物起到阻挡的作用,当使用者观察壶体的水面高度时,药物不会漂浮在水面上,从而便于使用者观察壶体的水面高度,提高使用者对壶使用的体验感和精准添加与药物的用量相适配的水量;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壶类容器具有能提高对壶内的固定物的过滤效果、便于观察壶体的液体的体积和便于使用者使用的目的,从而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壶类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壶类容器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壶类容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一过滤网和握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推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推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壶类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在b处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壶类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壶体;2、壶盖;3、壶嘴;4、第一储水腔;5、过滤组件;51、第一固定装置;511、第一固定架;512、第二固定架;52、过滤装置;6、缸体;7、推杆装置;71、推杆;72、阀座;73、密封件;74、通孔;75、手柄;76、第一盖体;8、第一过滤网;9、进液口;10、第二储水腔;11、第二固定装置;12、第一卡槽;13、第二卡槽;14、握把;15、第二盖体;16、握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壶类容器,其包括:

壶体1,其具有第一储水腔4;

壶盖2,其盖合于壶体1的上方;

壶嘴3,其设于壶体1的上方,且壶嘴3与壶体1的第一储水腔4连通;

过滤组件5,其包括第一固定装置51和过滤装置52,第一固定装置51固定于壶体1的内侧壁,过滤装置52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固定装置51,过滤装置52用于过滤固形物。

基于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壶类容器,通过设置过滤组件5,过滤组件5包括第一固定装置51和过滤装置52,第一固定装置51能对过滤装置52进行固定,以实现过滤装置52的稳定设置;过滤组件5覆盖壶嘴3,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壶用作泡茶时,使用者可先将茶叶放置于茶壶的底端,然后将过滤装置52安装于第一固定装置51中,即茶叶始终位于过滤装置52的下方,过滤装置52对茶叶起到阻挡的作用,在倒茶水时,茶叶无法通过过滤装置52倒出至壶嘴3处,从而使得茶叶和茶水能够有效地分离,进而使得茶叶不会随茶水倒出;

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壶类容器用作煎药壶时,使用者可先将药物放置于茶壶的底端,然后将过滤装置52安装于第一固定装置51中,即药物始终位于过滤装置52的下方,过滤装置52对药物起到阻挡的作用,当使用者观察壶体1的水面高度时,药物不会漂浮在水面上,从而便于使用者观察壶体1的水面高度,提高使用者对壶使用的体验感和精准添加与药物的用量相适配的水量;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壶类容器具有能提高对壶内的固定物的过滤效果、便于观察壶体1的液体的体积和便于使用者使用的目的,从而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壶类容器还包括缸体6、推杆装置7和第一过滤网8;

缸体6的两侧分别与壶体1和壶嘴3一体化连接,且缸体6具有第二储水腔10,壶体1的底端设有进液口9,第二储水腔10的底端通过进液口9与壶体1的第一储水腔4连通,第二储水腔10的顶端与壶嘴3连通;

推杆装置7可移动地设在第二储水腔10中,以控制缸体6向壶嘴3出水/停止出水;

第一过滤网8,第一过滤网8覆盖于进液口9,且第一过滤网8设有若干第一过滤通孔74,其中,通过设置第一过滤网8,第一过滤网8能对放置于壶体1底端的固形物进行有效的隔离,防止壶体1底端的固定物从进液口9进入至缸体6;

通过设置缸体6,缸体6具有第二储水腔10,从而使得液体在第一储水腔4和第二储水腔10之间流通;

通过设置推杆装置7,由于流通于第一储水腔4的液体经过第一过滤网8过滤后进入至第二储水腔10,当推杆装置7向上提起时,即推杆装置7从缸体6的底端向上提起时,推杆装置7能为流通于第二储水腔10中的液体提供方向为向上的作用力,液体在方向为向上的作用力的驱动下从缸体6的下部向上流动至壶嘴3,直至液体从壶嘴3泵出至壶嘴3的外部;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缸体6、推杆装置7和第一过滤网8,能便于液体的泵出,尤其适用于需要将高温液体倒出的壶或者泡酒壶,当用于需要将高温液体倒出的壶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壶能保护使用者的双手,避免使用者的双手烫伤;当用于泡酒壶时,只需要通过推杆装置7将酒液泵出至壶嘴3外,从而具有便于使用者使用和实用的优点,避免现有技术中需要将泡酒壶抱起来才能倒出酒液,以避免出现酒液不容易倒出和泡酒壶容易摔碎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如图2、3和6所示,为了便于控制缸体6向壶嘴3出水/停止出水,推杆装置7包括:

推杆71,其通过第一盖体可拆卸安装于缸体,且其插设于第二储水腔10内;

阀座72,其固定于推杆71的下部,且其设有若干通孔74;

密封件73,其活动连接于推杆71上,且其位于阀座72的上方;

当推杆71在流动于第二储水腔10中的液体向下移动时,密封件73与各通孔74分离;当推杆71向上移动时,密封件73密封贴合于若干通孔74的上端面,其中,通过设置推杆71,推杆71能带动阀座72向上移动或者向下移动,从而便于密封件73与若干通孔74之间的分离与密封贴合,优选地,推杆71的顶端连接有手柄75,从而便于使用者手握推杆71;通过在阀座72设置若干通孔74,从而便于位于阀座72下方的液体从通孔74流出至阀座72的上方;

当阀座72从缸体6的底部向上移动至壶嘴3时,由于阀座72具有向上的拉力,流动于缸体6内的液体会对密封件73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从而使得密封件73密封贴合于若干通孔74的上端面,位于密封件73上方的液体在向上的作用力的驱动下从缸体6的下部向上流动至壶嘴3,最后从壶嘴3中流出至壶嘴3的外部;

当阀座72从缸体6的顶部向下移动至壶嘴3时,由于阀座72具有向下的推力,流动于缸体6内的液体会对密封件73施加向上的作用力,从而使得密封件73不密封贴合于若干通孔74的上端面,即密封件73与各通孔74分离,密封件73与若干通孔74之间具有间隙,位于阀座72下方的液体从各通孔74流出至阀座72的上方,进而为将液体泵送至壶嘴3作储液的准备。

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4所示,壶体1在进液口9处设有第二固定装置11,第一过滤网8卡设于第二固定装置11中,从而便于第一过滤网8稳固地覆盖于进液口9中;

其中,第二固定装置11为呈u型的固定块,固定块的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过滤网8相匹配的第一卡槽12,当第一过滤网8完全卡设于第一卡槽12时,第一过滤网8稳固地覆盖进液口9,以避免固形物从进液口9流动至缸体6内;

第一过滤网8连接有握把16,从而便于对第一过滤网8的握持。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壶体1的底部朝向进液口9向下倾斜设置,从而使得液体能往进液口9处流动,以便于液体流入缸体6内。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壶嘴3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二盖体15,在不需要将壶内的液体倒出时,使用者只需要将第一壶盖2安装于壶嘴3上,从而能保证壶内液体的清洁。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缸体6的顶端螺纹连接有第一盖体76,第一盖体76设有允许推杆71穿过的穿孔,第一盖体76的穿孔内设有与推杆71接触的密封圈,提高第一盖体76的密封性,避免液体从第一盖体的通孔74中溢出;

此外,当需要将推杆71从缸体6中拔出时,使用者将第一盖体76从缸体6中旋出,最后将推杆71从缸体6中拔出即可;当需要将推杆71安装于缸体6时,使用者将推杆71插设于缸体6中,最后将第一盖体76旋紧于缸体6中,从而便于推杆71的安装和拆卸。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壶体1的外侧壁设有握把14,从而便于对壶体1的握持。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8~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壶类容器包括若干过滤组件5,若干过滤组件5沿壶体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固定装置51水平设置于壶体1的内壁,若干过滤组件5能提高对固形物的阻挡效果,从而避免固形物随着液体从壶嘴3倒出。

过滤装置52为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设有若干第二过滤通孔74,第二过滤网卡设于第一固定装置51,第二过滤网能阻挡固定物,从而避免固形物随着液体从壶嘴3倒出;

根据不同的用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二过滤网的数量可以设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二过滤网的数量能有效地对固形物进行隔绝即可,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二过滤网的数量为两个,一方面,两个第二过滤网能有效地对固形物进行隔绝,另一方面,便于使用者将两个过滤网卡入第一固定装置51和将两个过滤网从第一固定装置51拔出;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过滤网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或者木或者竹或者不锈钢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二过滤网的材质不以为限,不仅限于上述提及到的第二过滤网所采用到的材质。

第一固定装置51包括呈上下布置的第一固定架511和第二固定架512,第一固定架511和第二固定架512周向设置于壶体1的内侧壁,第一固定架511和第二固定架512之间形成用于卡设第二过滤网的第二卡槽13,第一固定架511和第二固定架512作为固定第二过滤网的固定结构,通过第二卡槽13就能有效地对第二过滤网进行固定,使得第二过滤网难以从第二卡槽13中滑出,其中,由于第二过滤网的部分外轮廓形状与壶体1的内侧壁相适配,在将第二过滤网卡入第二卡槽13时,使用者可以直接将第二过滤网插入,使得第二过滤网的部分外轮廓直接与壶体1的内侧壁抵接,或者使用者先以便于插入的角度插入第二卡槽13中,然后再在第二卡槽13中转动第二过滤网,直至第二过滤网的部分外轮廓与壶体1的内侧壁抵接;使用者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选择第二过滤网卡入第二卡槽13的方法;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一固定架511的数量和第二固定架512的数量均为两个,从而能很好地与两个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二过滤网匹配;

需要说明的是,当壶体1、第一固定架511和第二固定架512的材质为不锈钢或者铁时,第一固定架511和第二固定架512焊接于壶体1;当壶体1、第一固定架511和第二固定架512的材质为玻璃时,第二固定架512和第二固定架512一体化连接于壶体1。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11所示,为了扩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壶类容器的适用范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第一固定装置51螺旋设置于壶体1的内侧壁,第一固定装置51设有螺旋设置的第二卡槽13,第二过滤网卡设于部分第二卡槽13中,优选地,第二过滤网的截面为圆形,第二过滤网通过转动卡入第二卡槽13中,从而第二过滤网能够对位于其下方的固形物进行较好地过滤。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壶具有能提高对壶内的固定物的过滤效果、便于观察壶体1的液体的体积和便于使用者使用的目的,从而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