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暖炉溢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41874发布日期:2020-12-29 09:40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暖炉溢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暖炉溢流装置。



背景技术:

电暖壶,又称电水壶或电热水壶,电水壶在1891年诞生于芝加哥。随着科技的发展,快捷、安全、便利、充分利用能源日渐成为了水壶的主要特点,嗜茶的英国人从此便爱上它了;到了二十一世纪便成为全球的畅销品。电水壶采用的是蒸气智能感应控温,具有水沸腾后自动断电、防干烧断电的功能。随着生活的需要,现在的电水壶也正在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如防漏、防烫、锁水等。电水壶具有加热速度快,保温效果好,过滤功能强,式样多等优点。

电暖壶在使用时,壶盖的底面上会凝结很多水珠,当使用者打开壶盖时,壶盖上的水珠可能会顺着壶体表面流到底端的壶座上,若接触到底端的电源接头,会有安全隐患;除此之外,有时当水装的过满时,在水烧开时会发生溢流,若溢出的水接触到壶体或者底座的电源接头处,会发生短路故障,也会对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电暖炉溢流装置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技术实现要素: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暖炉溢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现有设计壶盖打开时水易滴落到下方座体以及未设置防溢流装置,易发生短路故障、触电危险的问题。

2、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暖炉溢流装置,包括壶体、壶嘴、壶盖和连接块,所述壶嘴固定连接在壶体顶端边缘处,所述壶盖设置在壶体的开口处,所述连接块也固定连接在壶体顶端边缘上,所述壶盖转动连接在连接块上,所述连接块下方设置有开盖防滴流机构,所述开盖防滴流机构连接在壶体和连接块上,所述壶体的底端连接有壶体连接座,所述壶体连接座的下方设置有接电座,所述接电座与壶体连接座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开盖防滴流机构包括有把手和导流槽,所述把手与壶体侧壁和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槽设置在连接块上,所述把手的内部设置有储水空腔,所述把手的底端连接有塞体。

优选的,所述壶体连接座包括有连接座体,所述连接座体固定连接在壶体的底端,所述连接座体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防滑凸起,所述连接座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壶体电源接头。

优选的,所述接电座包括有接电座体,所述接电座体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定连接有座体电源接头,所述座体电源接头与壶体电源接头相匹配,所述接电座体上还固定连接有电源线,所述电源线与座体电源接头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接电座体的边缘处设置有溢流集水槽,所述接电座体的安装槽内还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槽底面上,所述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活动座上,所述活动座上固定连接有吸水层,所述活动座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接触式开关。

3、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开盖防滴流机构,使用者在烧完水后打开壶盖时,壶盖底面上凝结的水珠能够由于重力,会沿着壶盖向下滴落到连接块上,通过连接块上设置的导流槽,能够将滴落下来的水导流至把手内部的储水空腔中,利用此设计,使用者在打开壶盖时,水就不会沿着壶体表面滴落到下方的接电座上了,大大降低了短路故障和触电危险的发生,有效解决了现有设计壶盖打开时水易滴落到下方座体的问题;同时在把手的底端连接有塞体,当储水空腔内的水快要装满时,使用者可以将把手下端的塞体拔掉,将储水空腔中水排出,操作十分方便。

(2)本实用新型壶体底端连接的壶体连接座和下方接电座二者相匹配,在接电座的周围设置有溢流集水槽,而壶体底面直径大于溢流集水槽的内径同时又小于溢流集水槽的外径,万一由于装水过满,水烧开时壶体内的水发生溢出,顺着壶体表面能够顺利滴落到溢流集水槽中,不会与接电座体上的座体电源接头相接触;同时在连接座体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防滑凸起,可以保证壶体更为稳定的放置在活动座上,在活动座上还固定连接有吸水层,能够用于吸附装水时壶体底面不小心沾附上的水;除此之外,壶体连接座的底面中心位置设置有凹槽,壶体电源接头安装在凹槽的中心位置,通过此设计,会使得壶体电源接头更不易接触到水,使用时更为安全,发生短路的几率更小,而活动座是通过弹簧连接在安装槽内的,使用时,将壶体的连接座体放置在活动座上,由于重量将活动座向下压,压缩弹簧,使得安装槽内的座体电源接头露出,完成与连接座体的壶体电源接头的连接,而在活动座的底面上安装有接触式开关,只有当壶体放置在活动座上时,才会压缩活动座,使得接触开关通电,当不使用壶体烧水时,接电座是处于断电状态的,使用时更为安全,利用上述设计,有效解决了现有设计未设置防溢流装置,易发生短路故障、触电危险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开盖防滴流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壶体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接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壶体;2、壶嘴;3、壶盖;4、连接块;5、开盖防滴流机构;501、把手;502、导流槽;503、储水空腔;504、塞体;6、壶体连接座;601、连接座体;602、防滑凸起;603、凹槽;604、壶体电源接头;7、接电座;701、接电座体;702、座体电源接头;703、电源线;704、溢流集水槽;705、弹簧;706、活动座;707、吸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一种电暖炉溢流装置,包括壶体1、壶嘴2、壶盖3和连接块4,壶嘴2固定连接在壶体1顶端边缘处,壶盖3设置在壶体1的开口处,连接块4也固定连接在壶体1顶端边缘上,壶盖3转动连接在连接块4上,连接块4下方设置有开盖防滴流机构5,开盖防滴流机构5连接在壶体1和连接块4上,壶体1的底端连接有壶体连接座6,壶体连接座6的下方设置有接电座7,接电座7与壶体连接座6相匹配。

开盖防滴流机构5包括有把手501和导流槽502,把手501与壶体1侧壁和连接块4固定连接,导流槽502设置在连接块4上,把手501的内部设置有储水空腔503,把手501的底端连接有塞体504。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开盖防滴流机构5,使用者在烧完水后打开壶盖3时,壶盖3底面上凝结的水珠能够由于重力,会沿着壶盖3向下滴落到连接块4上,通过连接块4上设置的导流槽502,能够将滴落下来的水导流至把手501内部的储水空腔503中,利用此设计,使用者在打开壶盖3时,水就不会沿着壶体1表面滴落到下方的接电座7上了,大大降低了短路故障和触电危险的发生,有效解决了现有设计壶盖3打开时水易滴落到下方座体的问题;同时在把手501的底端连接有塞体504,当储水空腔503内的水快要装满时,使用者可以将把手下端的塞体504拔掉,将储水空腔503中水排出,操作十分方便。

实施例2:

请参阅图4-5,结合实施例1的基础有所不同之处在于,壶体连接座6包括有连接座体601,连接座体601固定连接在壶体1的底端,连接座体601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防滑凸起602,连接座体601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凹槽603,凹槽603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壶体电源接头604。

接电座7包括有接电座体701,接电座体701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固定连接有座体电源接头702,座体电源接头702与壶体电源接头604相匹配,接电座体701上还固定连接有电源线703,电源线703与座体电源接头702电性连接。

接电座体701的边缘处设置有溢流集水槽704,接电座体701的安装槽内还设置有弹簧705,弹簧70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槽底面上,弹簧705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活动座706上,活动座706上固定连接有吸水层707,活动座706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接触式开关。

本实用新型壶体1底端连接的壶体连接座6和下方接电座7二者相匹配,在接电座7的周围设置有溢流集水槽704,而壶体1底面直径大于溢流集水槽704的内径同时又小于溢流集水槽704的外径,万一由于装水过满,水烧开时壶体1内的水发生溢出,顺着壶体1表面能够顺利滴落到溢流集水槽704中,不会与接电座体701上的座体电源接头702相接触;同时在连接座体601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防滑凸起602,可以保证壶体1更为稳定的放置在活动座706上,在活动座706上还固定连接有吸水层707,能够用于吸附装水时壶体1底面不小心沾附上的水;除此之外,壶体连接座6的底面中心位置设置有凹槽603,壶体电源接头604安装在凹槽603的中心位置,通过此设计,会使得壶体电源接头604更不易接触到水,使用时更为安全,发生短路的几率更小,而活动座706是通过弹簧705连接在安装槽内的,使用时,将壶体1的连接座体601放置在活动座706上,由于重量将活动座706向下压,压缩弹簧705,使得安装槽内的座体电源接头702露出,完成与连接座体601的壶体电源接头604的连接,而在活动座706的底面上安装有接触式开关,只有当壶体1放置在活动座706上时,才会压缩活动座706,使得接触开关通电,当不使用壶体1烧水时,接电座7是处于断电状态的,使用时更为安全,利用上述设计,有效解决了现有设计未设置防溢流装置,易发生短路故障、触电危险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