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57992发布日期:2021-03-30 19:48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清洁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水箱和自动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手持吸尘器通常自带电池作为动力,体型小巧,携带及使用非常方便,是一种介于普通家用吸尘器与便携式吸尘器之间的家庭清洁类产品,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使用手持吸尘器。现有的手持吸尘器存在的缺陷有:1)电池在安装后则不能从抽吸单元内部取出,这样就造成在电池电量耗尽时,手持吸尘器不能再继续进行清洁作业,只能等待至电池充满电能后才能再继续工作,从而限制了用户的使用;2)手持吸尘器的手柄还存在握持效果差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手持吸尘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手持吸尘器,有效降低了供电单元的续航对用户使用的影响,且提高了用户在使用时的握持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手持吸尘器,包括:抽吸单元,用于形成负压,以吸取尘气;手柄,其与所述抽吸单元相连接;所述手柄的内部中空设置,以形成中空腔;以及供电单元,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手柄的所述中空腔;其中,机身长度与所述手柄长度的比值范围为1.4~1.6;在所述供电单元安装至所述手柄后,所述供电单元能够与所述手柄形成一个完整的柱状体。

优选的,还包括尘气分离单元,所述尘气分离单元和所述手柄分别位于所述抽吸单元的相向两端,其中,所述尘气分离单元、所述抽吸单元和所述手柄同轴设置,所述抽吸单元和所述尘气分离单元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之和为所述的手持吸尘器的机身长度。

优选的,所述手柄在垂直于其轴向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圆弧跑道形。

优选的,所述手柄包括内部中空的手柄本体,所述手柄本体上设置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配置为将所述供电单元放入手柄本体或是从所述手柄本体中取出。

优选的,所述供电单元能够沿所述手柄的轴向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手柄内;所述供电单元包括安装后位于所述手柄本体的中空腔内的电池包、与所述电池包连接且与所述手柄本体可拆卸连接的端盖以及设置于所述电池包的充电电极;其中,所述端盖位于所述连接口处且与所述手柄本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柱状体。

优选的,所述手柄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按钮和通孔,所述通孔构造为使得位于所述手柄内的所述充电电极外露;其中,所述圆弧跑道形具有长轴和短轴,所述长轴形成了所述手柄的长轴区,所述短轴形成了所述手柄的短轴区,所述按钮设置于所述长轴区的一侧,所述通孔位于所述长轴区的另一侧。

优选的,所述端盖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手柄本体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端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之间的配置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手柄本体。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端盖上的推卡件和压簧,所述推卡件通过所述压簧伸缩式地设置于所述端盖,其中,所述端盖内部中空,以形成用于容置所述推卡件和所述压簧的安装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固设于所述手柄本体的连接口处且延伸至所述端盖的安装腔内的筋板;其中,所述端盖上设置有以使所述筋板延伸至所述端盖的安装腔内的第二贯穿口,所述筋板上设有插口,所述插口用于与所述推卡件相卡合。

优选的,所述推卡件包括能够插设至所述插口的卡板和成型于所述卡板的推块,其中,所述端盖上设置有一用于供所述推块外露的第一贯穿口,所述推块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贯穿口;所述端盖的安装腔的腔壁上固设有一第一限位柱,所述推卡件上还成型有一与所述卡板固连且位于所述推块下方的第二限位柱,所述压簧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一限位柱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柱上。

优选的,所述圆弧跑道形包括能够围设形成一封闭圈的一对圆弧边沿和一对直线边沿,所述一对圆弧边沿对称设置于所述一对直线边沿的相向两侧;其中,所述圆弧边沿的半径为r,所述直线边沿的长度为l,r与l满足:r>l。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供的手持吸尘器,其通过将供电单元与手柄之间可拆卸连接,从而降低了供电单元的续航对用户使用的影响,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进一步,其手柄在垂直于其轴向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弧跑道形,从而提高了用户在使用时的握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中手持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手持吸尘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手持吸尘器在一方向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圈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第一卡钩与挡块的配合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中出风过滤单元与抽吸单元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圈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海帕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中手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中供电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中手柄本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中端盖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中端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中手持吸尘器在手柄端部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有更明确的规定与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更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申请中出现“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手持吸尘器,体型小巧,携带及使用非常方便,是一种介于普通家用吸尘器与便携式吸尘器之间的家庭清洁类产品,比较适合用来清洁较小的空间。现有的手持吸尘器的电池在安装后则不能从抽吸单元内部取出,这样就造成在电池电量耗尽时,手持吸尘器不能再继续进行清洁作业,只能等待至电池充满电能后才能再继续工作,从而限制了用户的使用。手持吸尘器的手柄还存在握持效果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手持吸尘器,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中手持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手持吸尘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手持吸尘器在一方向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中,该手持吸尘器可以包括同轴设置的抽吸单元10、尘气分离单元20、手柄30和出风过滤单元40。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并结合图14,图14是本申请中手持吸尘器在手柄端部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中的“同轴设置”是指:抽吸单元10具有一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中心轴线,尘气分离单元20具有一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二中心轴线,手柄30具有一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三中心轴线,第一中心轴线、第二中心轴线和第三中心轴线共线设置,共同的轴为轴z,即尘气分离单元20、抽吸单元10及手柄30沿水平方向前后设置且位于同一轴线上。

具体地,沿抽吸单元10的轴向,尘气分离单元20与手柄30分别位于抽吸单元10的相向两端,尘气分离单元20设置于抽吸单元10的一端且自抽吸单元10前端向前延伸,手柄30设置于抽吸单元10的另一端且自抽吸单元10后端向后延伸。抽吸单元用于形成负压,以吸取尘气;抽吸单元10包括风机12,手柄30贯穿出风过滤单元40,使得出风过滤单元40能够设置在抽吸单元10的出风端,且出风过滤单元40与尘气分离单元20和抽吸单元10连通,从而使得尘气在被抽吸单元10的风机12吸取后,能够依次经过尘气分离单元20和抽吸单元10,并最终在通过出风过滤单元40过滤灰尘后排出。

进一步,风机12的进风口处还设置有进风海帕13,风机12的出风路径的下游设置有出风过滤单元40,进风海帕13设置于抽吸单元10内部,出风过滤单元40设置于抽吸单元10的外侧且位于抽吸单元10的出风端处。其中,进风海帕13主要用于过滤尘气中的大型异物,如颗粒、纸屑或毛发等,并将异物阻隔在尘气分离单元20中;出风过滤单元40能够对风机12排出的空气进行有效地二次净化,可以过滤风机12排出空气中的大部分细微颗粒,以使通过吸尘器的空气净化后排除,进而减少二次污染。

在一实施例中,尘气分离单元20可以包括尘杯21和尘杯盖22,尘杯盖22枢接于尘杯21的杯口;尘杯盖22上设有进气管221,进气管221用于形成手持吸尘器的抽风端口。尘杯21内部中空且在其端部敞开以形成位于前端的第一端口211和位于后端的第二端口212,第一端口211为尘杯21的杯口,尘杯盖22以枢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端口211处,以打开和关闭第一端口211;第二端口212用于与抽吸单元10配合,以形成导通的抽风回路。

在一实施例中,尘杯盖22与尘杯21的第一端口211之间以及尘杯21的第二端口212与抽吸单元1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密封圈,以提高尘气分离单元20的气密性。

进一步,考虑到用户在倾倒灰尘时的便捷性,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抽吸单元10可分离地连接于尘气分离单元20,抽吸单元10可以在其自身轴向上与尘气分离单元20滑动连接。其中,抽吸单元10可以包括内部中空且可拆卸地与尘杯21的第二端口212相对接的外壳11,外壳11与第二端口212配合处成型有多个沿第二端口212周向分布的凸点119,用于与第二端口212相卡接,风机12设置于外壳11的中空腔内。外壳11和尘杯21之间设置有推钮滑槽结构,推钮滑槽结构配置为使得尘杯21能够在其自身轴向上与抽吸单元10滑动连接,以使尘杯盖22与尘杯21之间以及尘杯21与抽吸单元10之间同步解锁;当然,该推钮滑槽结构也用于实现尘杯盖22与尘杯21、尘杯21与外壳11之间的同步锁合。当推钮滑槽结构处于锁合状态时,尘杯盖22不能打开第一端口211,同时尘杯21与外壳11不能分离,在此状态下,尘气分离单元20不能实施倒灰作业;当推扭滑槽结构处于解锁状态时,尘杯盖22能够打开第一端口211,且尘气分离单元10可以相对抽吸单元20滑动。

在一实施例中,推钮滑槽结构包括能够使得尘杯21沿其自身轴向方向滑动的滑动子结构以及连接尘杯盖22和外壳11的卡钩子结构。滑动子结构包括成型于尘杯21外圆周壁上且沿其轴向延伸的隆起部213、成型于外壳11且延伸进隆起部213的弧面型导向条111以及滑动设置于导向条111上的推钮112。导向条111上开设有沿尘杯21的轴向延伸且与推钮112相卡接的滑槽1111,推钮112能够在滑槽1111滑动。隆起部213呈内部中空、且相向两端部敞开设置,以形成贯穿其的容置腔;隆起部213的前端与第一端口211齐平,隆起部213的容置腔与尘杯21的中空腔相互独立。隆起部213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推钮112的推钮孔2131,推钮孔2131配置为当在推钮112上施加一向前或是向后的推力时,推钮112能够带动隆起部213,进而带动尘杯21相对于外壳11滑动,具体地,推钮112能够带动尘杯21一起沿其轴向向前或是向后运动,从而实现尘杯21与外壳11的解锁或是锁合。

在一实施例中,隆起部213上设有凸起的按钮结构(图为示),按钮被按压解锁时,隆起部213与导向条111可相对滑动。

进一步,卡钩子结构包括以枢转的方式连接至导向条111前端面上且位于隆起部213内的第一卡钩113和固设于尘杯盖22上且能够延伸进隆起部213的容置腔后与第一卡钩113相卡接的第二卡钩222。导向条111和第二卡钩222能够分别从后端和前端延伸进上述容置腔其中。

具体地,请结合图2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图3中a圈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第一卡钩与挡块114的配合示意图。其中,第一卡钩113通过枢接基座115枢接于导向条111的前端面上,枢接基座115固设于导向条111的前端面上,枢接基座115与第一卡钩113之间的枢接轴上还套设有能够使得第一卡钩113复位的扭簧。第一卡钩113的钩部上设有在解锁时便于第二卡钩222脱离的第一导向面1131和在锁合时便于第二卡钩222卡入的第二导向面1132。第一导向面1131和第二导向面1132均与水平面之间存在锐角夹角,该夹角的取值范围为:22°~68°,可以取25°、30°、35°、40°、45°、50°、55°、60°和65°,以使第一卡钩113和第二卡钩222更好地脱离或是卡合。第二卡钩222上设置有第三导向面2221和第四导向面2222,第三导向面2221与第一导向面1131相配合,第四导向面2222与第二导向面1132相配合。

进一步,导向条111的前端面上还固定有一挡块114,挡块114与第一卡钩113成型有钩部的一侧面相抵靠;挡块114用于限定第一卡钩113的卡接位置,以便于第一卡钩113与第二卡钩222顺利卡接。

上述已经充分描述了推钮滑槽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如下的解锁或是锁合过程:

a,同步解锁过程:在推钮112上施加一向前的推力,推钮112带动尘杯21一起向前运动,在此过程中,尘杯21与外壳11实现解锁,同时,由于尘杯盖22的一侧与尘杯21枢接、相向的另一侧与外壳11卡接,尘杯盖22势必会与尘杯21一起向前运动,当施加的推力大于扭簧的弹性扭转恢复力时,第二卡钩222迫使第一卡钩113向远离第二卡钩222侧转动,进而实现尘杯21与尘杯盖22地解锁,即实现尘杯21与尘杯盖22、尘杯21与外壳11的同步解锁。

b,同步锁合过程:在尘杯盖22上施加一向后的推力,使得尘杯盖22抵紧第一端口211,以使尘杯盖22的第二卡钩222延伸进隆起部213内后与第一卡钩113卡接,在此过程中,尘杯21复位至与外壳11卡接的状态,推钮112亦在尘杯21的带动下复位至初始状态,从而实现尘杯21与尘杯盖22、尘杯21与外壳11的同步锁合。在上述整个运动过程中,推钮112与尘杯21始终保持卡接状态,推钮112运动时带动尘杯21运动;同样的,尘杯21运动时也能够带动推钮112运动。

通过上述方式,在对手持吸尘器进行灰尘倾倒时,用户只需操作推扭112推动尘气分离单元20远离抽吸单元10运动,即可使得尘杯盖22枢转并打开尘杯21,从而简化了清灰的操作步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考虑到出风过滤单元40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从抽吸单元10上拆卸下来进行清洗。为了便于拆卸,将出风过滤单元40沿手柄30的轴向可分离地设置于抽吸单元10的外侧,出风过滤单元40与手柄30在手柄30的轴向方向上相邻而设。抽吸单元10上设有出风端,出风过滤单元40设于出风端且与抽吸单元10同轴而设,出风过滤单元40构造为对经由出风端排出的气流进行过滤。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中出风过滤单元与抽吸单元的装配示意图。其中,出风过滤单元40可以包括出风海帕41和海帕保护壳42,出风海帕41套设在外壳11的外圆周壁上且靠近手柄30设置。海帕保护壳42罩设在出风海帕41的外周且与抽吸单元10的外壳11可拆卸连接,以形成一用于容纳出风海帕41的周向环形空间。由此,当需要更换出风海帕41时,只需将海帕保护壳42从抽吸单元10上拆下就能更换出风海帕41,具有拆装方便的优点。

具体地,抽吸单元10的外壳11在其轴向方向上形成有相邻而设的第一圆柱段和第二圆柱段1171,其中,第二圆柱段1171的外径小于第一圆柱段的外径、手柄30的外径小于第二圆柱段1171的外径,以使出风过滤单元40能够从手柄30侧并沿手柄30的轴向套设至第二圆柱段1171上,第二圆柱段1171上设置有出风端。可以理解地,第一圆柱段和第二圆柱段1171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轴肩116,所述第二圆柱段1171和所述手柄30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二轴肩1161。第二圆柱段1171上套设有出风海帕41,轴肩116用于轴向限位出风海帕41。第二圆柱段1171的圆周壁面上设有多个内、外贯通的第一出风孔117,以形成能够径向出风的出风端;第一出风孔117沿抽吸单元10的径向设置,使得本申请中的手持吸尘器能够径向出风,其中,第一出风孔117以圆形阵列的方式分布于第二圆柱段1171的圆周壁面上,以达到出风均匀的目的。

进一步,海帕保护壳42大体呈套筒状,包括围设于出风海帕41外周的圆柱壳421和成型于圆柱壳421后端部处且沿其径向延伸的圆环状凸沿422,圆柱壳421和凸沿422连接处设有圆弧导角424,凸沿422用于包覆住出风海帕41的后端部,出风海帕41的前端部与轴肩116相抵靠,于此,能够有效的将出风海帕41限制在第二圆柱段的外周。

进一步,圆柱壳421上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孔4211,第一出风孔117和第二出风孔4211分别位于出风海帕41的内外两侧,且多个第二出风孔4211与多个出风孔117相互对应设置,从而避免出风海帕41影响出风速率。外形上,圆柱壳421的外圆周面与第一圆柱段的外圆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上,凸沿422的内径与第二圆柱段的外径相等,凸沿422与第二圆柱段1171的后端齐平。由此,本申请中的海帕保护壳42与外壳11形成一个完整的柱状体,具有美观大方的优点。

进一步,海帕保护壳42与抽吸单元10的外壳11之间可以卡接或是螺纹连接。当海帕保护壳42与抽吸单元10的外壳11之间采用卡接的方式连接时,轴肩116处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118,海帕保护壳42前端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接结构118相配合的第二卡接结构423,海帕保护壳42通过第二卡接结构423与第一卡接结构118之间的配合实现与外壳11相卡接。

请结合图6参阅图7和图8,图7是图6中b圈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海帕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海帕保护壳42与外壳11之间的卡接方式可以为旋扣或是卡扣,当海帕保护壳42与外壳11通过旋扣连接时,第一卡接结构118为呈“一”字型的第一筋条,第二卡接结构423为呈“l”型且与第一筋条相配合的第二筋条;当海帕保护壳42与外壳11通过卡扣连接时,第一卡接结构118为卡口,第二卡接结构423为扣体。

进一步,请结合图1至2并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中手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其中,手柄30的内部中空设置,手柄30设于抽吸单元10远离尘气分离单元20的一端,具体可以包括内部中空、且两端部开口的手柄本体31,手柄本体31的前端开口与抽吸单元10的外壳11的后端固接且相连通。手柄本体31上设置有按键32,用于启闭风机12;按键32靠近外壳11的后端设置。

进一步,考虑到手持吸尘器使用的便携性,请参阅图9,在一实施例中,手持吸尘器还可以包括供电单元50,供电单元50可拆卸地设置于手柄30的中空腔,用于向位于抽吸单元10内部的风机12(见图3)供电。由此,用户在使用时,可以实现无线使用;且由于供电单元50与手柄30可拆卸连接,用户可以在供电单元50需要充电时,更换供电单元50,从而降低由于供电单元50的续航问题影响用户使用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和图10,图10是本申请中供电单元的分解示意图。其中,供电单元50能够沿手柄30的轴向可拆卸设置于手柄30内,在供电单元50安装至手柄30后,供电单元50的后端暴露于手柄30的外部且与手柄30形成一个完整的柱状体。手柄本体31上设置有连接口,连接口配置为将供电单元50放入手柄本体31或是从手柄本体31中取出,本申请中,上述连接口为手柄本体31的后端开口。本申请中,供电单元50可以作为一独立整体,即,充电单元50整体从手柄本体31的中空腔内取出,也可整体安装至手柄本体31的中空腔内,从而实现供电单元50的两种充电方式,分别为内部充电和外部充电。内部充电是指供电单元50安装在手柄本体31上时的充电方式;外部充电是指供电单元50从手柄本体31内取出后的充电方式。

具体地,供电单元50可以包括安装完成后位于手柄本体31的中空腔内的电池包51、设置于电池包51后端且与手柄本体31的后端可拆卸连接的端盖52、设置于电池包51前端的线路板54以及可拆卸设置于线路板54上的充电电极53,端盖52位于连接口处且与手柄本体31形成一个完整的柱状体。充电电极53通过线路板54设置于电池包51,电池包51与线路板54之间电连接,充电电极53与线路板54之间电连接;电池包51包括多个电池511和用于将多个电池511包覆为一个整体的支架512,支架512呈两半式设置的薄壳镂空状。在供电单元50安装至手柄本体31后,供电单元50的端盖52形成了手柄30的后部端盖,线路板54和充电电极53均位于手柄本体31的中空腔内。手柄本体31上设置有通孔311,通孔311用于使得位于手柄本体31内的充电电极53外露,以便于充电。本申请中,供电单元50安装入手柄30与按键32形成电性连接,同时充电电极53自通孔311暴露于外侧,以便于供电单元50的内部充电。当供电单元50从手柄本体31取出后,供电单元50可通过自带的充电电极53对电池包51进行外部充电。由此,本申请中的手持吸尘器可以具有供电单元50可更换以及内外部充电的特点,极大地避免因为续航问题而影响正常使用的问题。

进一步,为了实现供电单元50与手臂30的可拆卸连接,端盖5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手柄本体31的后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端盖52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之间的配置可拆卸连接至手柄本体31的后端。

具体地,请参阅图12和图13,图12是本申请中端盖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3是本申请中端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端盖52上的推卡件55和压簧56,压簧56用于向推卡件55提供一弹性恢复力,推卡件55通过压簧56伸缩式地设置于端盖52。端盖52内部中空,以形成用于容置推卡件55和压簧56的安装腔。推卡件55包括一水平设置的卡板551和一成型于卡板551上方的推块552,端盖52的后端面上设置有一供推块552外露的第一贯穿口521,推块552能够在第一贯穿口521内滑动。

进一步,端盖52的安装腔的腔壁上固设有一第一限位柱523,推卡件55上还成型有一与卡板551固连且位于推块552下方的第二限位柱553,第一限位柱523与第二限位柱553共线设置,压簧56的一端套设在第一限位柱523上、另一端抵靠在第二限位柱553上。

请接合图3并参阅图13,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固设于手柄本体31的后端开口且向后延伸至端盖52的安装腔内的筋板33,端盖52的前端面上设置有能使筋板33延伸至端盖52的安装腔内的第二贯穿口522,筋板33上设有插口331,插口331用于与卡板551的端部相卡合,卡板551与插口331共线设置,卡板551能够插设至插口331。

可以理解地,端盖52与电池包51之间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优选的,端盖52与电池包51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具有拆装方便的优点。

上述已经充分描述了供电单元50,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如下操作过程:

拆卸供电单元50时,请参阅图3并结合图12,横向推动推块552,上述横向是指垂直于其轴向的方向,即沿垂直于其轴向的方向推动推块552,使得推块552在端盖52的第一贯穿口521内滑动,从而带动卡板551退出手柄本体31顶部的插口331,与此同时,在端盖52上施加一沿其轴向的拉力,进而实现将供电单元50整体从手柄30内取出。

安装供电单元50时,请参阅图3并结合图12,沿垂直于其轴向的方向推动推块552,使得卡板551处于缩入端盖52内部的状态,此时,将供电单元50整体插入手柄30,以使供电单元50与按键32形成电性连接,同时充电电极53自通孔311暴露于外侧,接着,松开推块552,使得卡板551在压簧56的作用下插入插口331,从而完成供电单元50地安装。

可以理解地,本申请仅仅示例性地给出了供电单元50沿手柄30的轴向装配进入手柄30内部的实现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供电单元50还可以沿手柄30的径向装配进入手柄30的内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在此不一一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3,考虑到手持吸尘器的重心问题和使用时的握持感,对机身长度m和手柄长度n之间的比值进行了限定。首先,这里的长度是指轴向方向上的距离值;手柄长度n是指手柄30的前端至后端的轴向间距,机身长度为抽吸单元10和尘气分离单元20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之和,需要注意的是,尘气分离单元20的轴向长度不包括与其连接的进气管221的轴向长度。本申请中,机身长度m与手柄长度n的比值范围为1.4~1.6,可以取1.45、1.50和1.55。由此,能够使手持吸尘器的重心更稳,且具有较佳的握持感,有效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进一步,结合图3并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中手柄本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用户握持和提升手感,本申请将手柄本体31在垂直于其轴向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圆弧跑道形。

具体地,上述截面形状包括一对圆弧边沿301和一对直线边沿302,一对直线边沿302相互平行,一对圆弧边沿301对称设置于一对直线边沿302的相向两侧。一圆弧边沿连接一对直线边沿302的一端部,另一圆弧边沿连接一对直线边沿的另一端部,以形成一封闭圈。圆弧边沿301的半径为r,直线边沿302的长度为l,r与l满足:r>l。由此,便于用户握持。

具体地,圆弧跑道形具有长轴和短轴,长轴形成了手柄30的长轴区,短轴形成了手柄30的短轴区,按键32设置于长轴区的一侧,通孔311位于长轴区的另一侧。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手持吸尘器,该手持吸尘器通过在尘气分离单元与抽吸单元之间设置了推扭滑槽结构,实现二者分离以及尘杯该同步开合的动作,从而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步骤;进一步,本申请通过在抽吸单元的出风端设置了出风过滤单元,可以提高对出风端的过滤效果;再进一步,本申请还通过将供电单元与手柄之间可拆卸连接,从而降低了供电单元的续航对用户使用的影响;再进一步,本申请中通过将手柄设置为圆弧跑道形,且将手柄与机身长度的比例设置为1.4~1.6,从而提高了用户在使用时的握持效果,并使得手持吸尘器的中心更稳。

尽管本申请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申请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申请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