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液体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33201发布日期:2021-01-26 11:00阅读:73来源:国知局
智能液体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加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智能液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液体加热设备,如水壶、茶壶、药煲等,一般会设置滤网,在浸泡完茶叶或药材之后,通过人手取出滤网,进而取出茶叶或药材,停止浸泡,又或者把壶内的液体倒出,停止浸泡;茶叶和药材通常可重复浸泡数次,但通过上述方式停止浸泡十分麻烦,需要人手参与,在取出滤网或倒出壶内液体时,容易出现烫伤手部、漏液,人工清洗繁琐等情况,消费者体验并不好,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靠的智能液体加热器。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和不足,提供智能液体加热器。
[0004]
智能液体加热器,包括壳体、滤渣件、转轴、连接软条、驱动源和发热装置;所述壳体内设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滤渣件设置在储液腔内;所述壳体内竖向设有容腔,所述转轴转动设置在容腔内;所述连接软条的第一端与滤渣件连接,连接软条的第二端穿过储液腔上部与转轴顶部连接;所述驱动源的输出端与转轴的底部联接;所述发热装置设置在储液腔的底部下方,用于加热所述储液腔。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智能液体加热器,通过转动转轴,使连接软条在转轴上缠绕,进而可带动滤渣件在储液腔内的上下升降,实现了滤渣件与液体的自动分离,无需将手伸进储液腔内部取出滤渣件,避免出现烫伤手部、漏液等情况;本实用新型结构具有容易实现,结构紧凑的特点。
[0006]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软条为链条;还包括链轮,所述链轮设置在转轴顶部,并与链条的第二端连接。
[0007]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链条缠绕在链轮上,使链条扣在链轮的齿上,使得滤渣件的升降过程更稳定。
[0008]
进一步地,还包括超声波震子装置;所述超声波震子装置设置在储液腔的底部的凹陷处下方。
[0009]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超声波震子装置自动清洗储液腔内部,更安全,更便捷,节省用户的清洗时间和劳动力。
[0010]
进一步地,所述滤渣件包括筒体和盖体;所述筒体顶部设有开口,筒体侧壁设有若干通孔;盖体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筒体顶部,且所述连接软条的第一端与盖体顶部连接。
[0011]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滤渣件设置成筒体,便于摆放茶叶等浸泡物,通过设置盖体,可避免浸泡物散落到容器其他地方,提高滤渣效果。
[0012]
进一步地,还包括电路板、均与电路板电连接的低水位感应探头、最高水位感应探头、保险水位感应探头;所述电路板设置在壳体内;所述低水位感应探头、最高水位感应探
头、保险水位感应探头依次自下往上设置在所述储液腔的内壁上。
[0013]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低水位感应探头和最高水位探头,可根据容器内的实际水位控制水源的通断,进而实现自动加水功能;通过设置保险水位感应探头,可在其他水位感应探头失灵后,自动断电,进而使水源停止进水。
[0014]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顶部设有可拆卸的顶盖。
[0015]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顶盖,可便于取出滤渣件,也便于人工加水。
[0016]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的输出口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通道的输入口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0017]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可便于接入外部水源进行自动加水,也可便于倒水排水。
[0018]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通道的输入口通过电磁阀与外部水源装置连接;所述出水通道的输入口通过电磁阀与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水通道的输出口设置在壳体的外侧。
[0019]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电磁阀与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连接,实现液体加热器的一体式智能化管理,实现了液体加热器的自动加水放水。
[0020]
进一步地,还包括底座,该底座与壳体可拆卸连接;
[0021]
所述驱动源设置在底座内,驱动源的输出端设有第一连接件,该第一连接件外露在底座上表面;所述转轴的底部穿过壳体底部,转轴的底部设有第二连接件;底座与壳体组合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可相互结合,并带动第二连接件转动;
[0022]
所述底座上设有通电插片;所述壳体底部设有与通电插片对应的通电插孔,该通电插孔与发热装置电连接;
[0023]
所述底座上还设有第一水管接头,该第一水管接头的输入端与外部水源装置连接;所述壳体底部还设有可与第一水管接头对应连通的第二水管接头。该第二水管接头的输出端与进水通道的输入口连接;第一水管接头和第二水管接头相互对应的连接端口均设有反向密封硅胶。
[0024]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底座,实现了液体加热器的分体式结构,增加了用户体验。
[002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底座,第一底座的一端面设置在驱动源的输出端上,另一端面绕其周向均匀等分地设有若干第一凸台,相邻的第一凸台之间形成卡槽;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底座,第二底座的一端面设置在转轴底部,另一端面绕其周向均匀等分地设有若干第二凸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之间的接触面均为拔模面;当壳体和底座组合时,第二凸台可插入到对应的卡槽内。
[0026]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以及将接触面设置成拔模面,有利于转轴与驱动源输出端的快速结合传动,且该结构容易实现,结合稳定。
[0027]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实施例一的智能液体加热器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为实施例一的智能液体加热器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30]
图3为实施例二的智能液体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4为实施例二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5为实施例二的转轴、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中:10、壳体;11、储液腔;111、进水口;112、出水口;12、容腔;13、顶盖;14、进水通道;15、出水通道;21、筒体;22、盖体;30、转轴;31、链轮;40、连接软条;51、驱动源;52、发热装置;53、超声波震子装置;54、电路板;55、低水位感应探头;56、最高水位感应探头;57、保险水位感应探头;58、电磁阀;60、底座;61、通电插片;62、第一水管接头;63、第二水管接头;71、第一连接件;711、第一底座;712、第一凸台;713、卡槽;72、第二连接件;721、第二底座;722、第二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实施例一:
[0035]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智能液体加热器为一体式结构,具体包括壳体10、滤渣件、转轴30、连接软条40、驱动源51、发热装置52、超声波震子装置53、电路板54、均与电路板54电连接的低水位感应探头55、最高水位感应探头56、保险水位感应探头57;所述驱动源51优选为马达,所述发热装置52优选为发热管;
[0036]
具体的,所述壳体10顶部设有可拆卸的顶盖13;所述壳体10内设有储液腔11,所述储液腔11设有进水口111和出水口112;所述壳体10内设有进水通道14和出水通道15;所述进水通道14的输出口与所述进水口111连通,所述进水通道14的输入口通过电磁阀58与外部水源装置(图未示)连接;所述出水通道15的输入口通过电磁阀58与出水口112连通,所述出水通道15的输出口设置在壳体10的外侧;所述壳体10内还设有废水排出通道(图未示),废水排出通道的一端通过电磁阀58与储液腔11连通,另一端设置在壳体10的外侧;
[0037]
具体的,所述滤渣件设置在储液腔11内;所述滤渣件包括筒体21和盖体22;所述筒体21顶部设有开口,筒体21侧壁设有若干通孔;盖体22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筒体21顶部;
[0038]
具体的,所述壳体10内竖向设有容腔12,所述转轴30转动设置在容腔12内,转轴30的顶部同轴设有链轮31;所述连接软条40优选为链条;所述链条的第一端与滤渣件的盖体22顶部连接,链条的第二端穿过储液腔11上部与转轴30顶部的链轮31连接;所述马达的输出端与转轴30的底部联接;
[0039]
具体的,所述发热管设置在储液腔11的底部下方,用于加热所述储液腔11内的液体;所述储液腔的底部设有凹陷处,所述超声波震子装置53设置在储液腔11的底部的凹陷处的下方;
[0040]
具体的,所述电路板54设置在壳体10内;所述低水位感应探头55、最高水位感应探头56、保险水位感应探头57依次自下往上设置在所述储液腔11的内壁上。
[0041]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0042]
自动加水过程:通电开机后,电路板54控制电磁阀58开关将外部水源装置的液体通过进水通道14注入储液腔11内,当水位到最高水位探头位置时,电路板54控制电磁阀58停止加水,如果最高水位探头失效,继续加水到保险水位探头时,电路板54随即强制断电,电磁阀58停止加水,实现双重水位控制保险;当容器里的水位低于低水位控制探头时,电路
板54控制自动加水。
[0043]
自动升降过程:通电后,电路板54给马达指令,马达转动后带动转轴30转动,进而带动链轮31转动,进而链条缠绕链轮31,从而实现滤渣件的升降,进而实现了滤渣件与液体的自动分离。
[0044]
自动清洗过程:超声波震子装置53启动,通过超声波震荡实现储液腔11的清洁,然后通过电磁阀58打开废水排出通道,将废水自动排出到储液腔11外。
[0045]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转轴,使连接软条在转轴上缠绕,进而可带动滤渣件在储液腔内的上下升降,实现了滤渣件与液体的自动分离,无需将手伸进储液腔内部取出滤渣件,避免出现烫伤手部、漏液等情况;本实用新型结构具有容易实现,结构紧凑的特点。
[0046]
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链条缠绕在链轮上,使链条扣在链轮的齿上,使得滤渣件的升降过程更稳定;通过超声波震子装置清洗储液腔内部,更安全,更便捷,节省用户的清洗时间和劳动力。
[0047]
实施例二:
[0048]
请参阅图3至图5,本实施例的智能液体加热器为分体式结构,具体包括壳体10、滤渣件、转轴30、连接软条40、驱动源51、发热装置52、超声波震子装置53和底座60;所述底座60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所述驱动源51优选为马达,所述发热装置52优选为发热管;
[0049]
具体的,所述壳体10顶部设有可拆卸的顶盖13;所述壳体10内设有储液腔11,所述储液腔11设有进水口111和出水口112;所述壳体10上设有手柄,所述壳体10内设有进水通道14和出水通道15,该进水通道14设置在手柄内;所述进水通道14的输出口与所述进水口111连通;所述出水通道15的输入口与所述出水口112连通;所述底座60上设有第一水管接头62,该第一水管接头62的输入端与外部水源装置(图未示)连接;所述壳体10底部还设有可与第一水管接头62对应连通的第二水管接头63,该第二水管接头63的输出端与进水通道14的输入口连接;第一水管接头62和第二水管接头63相互对应的连接端口均设有反向密封硅胶(图未示);当底座60与壳体10组合时,第一水管接头62与第二水管接头63连通;
[0050]
具体的,所述马达设置在底座60内,马达的输出端设有第一连接件71,该第一连接件71外露在底座60上表面;所述壳体10内竖向设有容腔12,所述转轴30转动设置在容腔12内;所述转轴30的底部穿过壳体10底部,转轴30的底部设有第二连接件72;当底座60与壳体10组合时,第一连接件71与第二连接件72可相互结合,并带动第二连接件72转动;更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件71包括第一底座711,第一底座711的一端面设置在马达的输出端上,另一端面绕其周向均匀等分地设有三个第一凸台712,相邻的第一凸台712之间形成卡槽713;第二连接件72包括第二底座721,第二底座721的一端面设置在转轴30底部,另一端面绕其周向均匀等分地设有三个第二凸台722;第一凸台712和第二凸台722之间的接触面均为拔模面;当壳体10和底座60组合时,第二凸台722可插入到对应的卡槽713内;
[0051]
具体的,所述滤渣件设置在储液腔11内;所述滤渣件包括筒体21和盖体22;所述筒体21顶部设有开口,筒体21侧壁设有若干通孔;盖体22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筒体21顶部;所述连接软条40为链条;还包括链轮31,所述链轮31设置在转轴30顶部;所述链条的第一端与滤渣件的盖体22顶部连接,链条的第二端穿过储液腔11上部与转轴30顶部的链轮31连接;
[0052]
具体的,所述发热管设置在储液腔11的底部下方,用于加热所述储液腔11;所述储液腔的底部设有凹陷处,所述超声波震子装置53设置在储液腔11的底部的凹陷处的下方;所述底座60上设有通电插片61,所述壳体10底部设有与通电插片61对应的通电插孔(图未示),该通电插孔同时与发热装置52、超声波震子装置53电连接。
[0053]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0054]
用户可在滤渣件内放入茶叶等浸泡物,进而把壳体10放置到底座60上,使第一水管接头62和第二水管接头63连通,同时通电插片61与通电插孔连接,同时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结合;进而通过打开顶盖13直接往储液腔11倒水,或控制外部水源装置,使水从进水通道14进入储液腔11内;进而给底座60通电,使发热管工作并加热储液腔11;进而根据个人口感,控制马达,使第一连接件71依次带动第二连接件72、转轴30、链轮31转动,进而使链条缠绕链轮31,进而带动滤渣件上下升降,使滤渣件内的浸泡物置于水外,停止浸泡,实现茶和水的分离;
[0055]
进而用户可取出壳体10,倒出储液腔11内的液体进行饮用;由于第一水管接头62和第二水管接头63上设有反向密封硅胶,水不会从往外流出,实现了密封的效果。
[0056]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通过转动转轴,使连接软条在转轴上缠绕,进而可带动滤渣件在储液腔内的上下升降,实现了滤渣件与液体的自动分离,无需将手伸进储液腔内部取出滤渣件,避免出现烫伤手部、漏液等情况;本实用新型结构具有容易实现,结构紧凑的特点。
[0057]
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底座,实现了液体加热器的分体式结构,增加了用户体验;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以及将接触面设置成拔模面,有利于转轴与驱动源输出端的快速结合传动,且该结构容易实现,结合稳定。
[005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例如,将链条替换成绳索等软条物,将链轮替换成其他功能相同的轮轴,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