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离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罩体负压隔离门装置。
背景技术:
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飞沫一般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散播,它在空气当中的传播距离有限,从人体出来后很快沉降,不会在空气中漂浮,但在空调工作状态下,飞沫活动范围就会明显增大。当疫情发生时,由于舰船所有的舱室公用一个中央空调,带有病毒的空气可以通过舰船舱室的进出风口传播,很有可能出现“一人生病,全船感染”的情况。因此,当疫情发生时,对舰船上收治病人的隔离舱室进行有效隔离,对防止病毒的传播至关重要。
目前,医院为控制病毒的传播,防止救治过程中发生交叉感染,对传染病病房多采用负压隔离病房的设计。一是采用压差控制技术严格控制气流流向,使空气在有效压力梯度驱动下,从清洁区流向污染区,绝对避免气流倒流现象的发生;另一个是进行“三区两通道”的设置。三区即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两通道即医护人员、医护用品等均从清洁的医务人员工作通道进入传染病病房,患者从污染的患者通道进入传染病病房,另设有独立的污物出口供医疗废弃物转运。医护人员从清洁通道,通过缓冲间才能进入病房对患者进行医治。当医治结束后,需穿过病房到半污染区通道,到达消毒室区域进行脱防护服→清洗消毒→更衣一套洗消流程,达到洁净的标准后才能再次返回到清洁通道。相比之下,目前舰船舱室都不是采用负压隔离舱室设计,无法在疫情发生期间形成有效的空气压力梯度,严格控制气流流向,确保气体从清洁区流向污染区。另一方面则是舰船舱室空间狭小,也无法在疫情发生期间实现传染病病房“三区两通道”的设置,确保舰船人员不受病毒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双罩体负压隔离门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根据医院传染病病房设计的基本理念并结合舰艇舱室特征设计并制作了一种由屏蔽罩、缓冲罩、负压发生器和控制器四部分组成的双罩体负压隔离门装置。该实用新型通过负压发生器抽取缓冲罩内空气形成缓冲罩-屏蔽罩-舱室外通道的负压梯度的同时,在外门通气孔和中门通气孔安装高效空气过滤模块,对输入空气进行病毒、粉尘等颗粒物进行有效隔离,从而确保了输入空气的洁净以及单向流动特性。此外,所述双罩体负压隔离门装置使医护人员能够在同一位置穿越清洁区与污染区,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隔离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罩体负压隔离门装置,其特点在于,包括屏蔽罩、缓冲罩、负压发生器和控制器四部分。所述屏蔽罩的外侧上开设有外门帘和外门通气孔,所述屏蔽罩的内侧同时作为缓冲罩的外侧,所述屏蔽罩的内侧(缓冲罩的外侧)上开设有中门帘和中门通气孔,所述缓冲罩的内侧上开设有内门帘;所述缓冲罩的侧面设有连通缓冲罩内部的负压发生器,所述缓冲罩内壁设有紫外线消毒灯,所述缓冲罩内设有负压检测单元,所述负压检测单元和负压发生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负压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缓冲罩内压力值是否稳定在设定阈值,并将检测结果传输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判定出缓冲罩内检测压力值低于设定阈值时,控制负压发生器工作;检测压力值高于设定阈值时,停止负压发生器工作。
所述外门通气孔和中门通气孔加装高效过滤模块,一是用于过滤病毒、粉尘等颗粒物,确保隔离门内空气的洁净;二是用于形成缓冲罩、屏蔽罩及外通道之间的负压梯度。
所述负压隔离门通过外门外侧围粘贴于舱室或普通病房门框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研制的双罩体负压隔离门安装于舰船隔离舱室或普通病房内侧,通过其缓冲罩内负压发生器、中门和外门通气孔高效过滤装置,可有效形成隔离舱室外通道-屏蔽罩-缓冲罩空气负压梯度并确保空气的洁净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阻止舰船隔离舱室内病毒污染空气扩散到隔离舱室外清洁区域,并能够对空气起到过滤并部分杀灭病毒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双罩体负压隔离门结构折叠收纳后较小,体积在0.4立方米,重量也较轻,质量在40至45千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双罩体负压隔离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罩体负压隔离门装置,包括缓冲罩1、屏蔽罩2、负压发生器3和控制器(集成在负压发生器内),所述缓冲罩1的内侧上开设有内门帘4,所述缓冲罩1的外侧上开设有中门帘5和中门通气孔6,所述屏蔽罩2的内侧同时作为缓冲罩1的外侧。所述屏蔽罩2的外侧上开设有外门帘7和外门通气孔,所述屏蔽罩2的外侧外边缘围设有密封帘8,所述缓冲罩1的侧面设置有连通缓冲罩1内部的负压发生器3,所述负压发生器3上设置有控制器,所述缓冲罩1内设置有负压检测单元,其中,所述内门帘4、中门帘5和外门帘7均采用拉链式u型门帘。
所述负压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缓冲罩内压力值是否稳定在设定阈值,并将检测结果传输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判定出缓冲罩内检测压力值低于设定阈值时,控制负压发生器3工作;检测压力值高于设定阈值时,停止负压发生器3工作。
下面具体介绍双罩体负压隔离门的使用过程:
医护人员进入隔离舱室:完成防护的医护人员想进入隔离舱室首先拉开屏蔽罩2的外侧上的外门帘7;外门帘7被打开后,医护人员进入屏蔽罩2内后关闭外门帘7。然后医护人员拉开中门帘5,进入缓冲罩1后关闭中门帘5。在医护人员通过双罩体负压隔离门进入缓冲罩的过程中,会导致外界洁净空气进入屏蔽罩2及缓冲罩1内,但持续工作的负压发生器3会通过抽换缓冲罩1内空气以及中门通气孔6而形成持续负压,确保缓冲罩1和屏蔽罩2内空气的洁净。
随后,医护人员再拉开缓冲罩1内侧的内门帘4,内门帘4被打开后,医护人员进入隔离舱室后关闭内门帘4。在医护人员从缓冲罩1中进入隔离舱室的过程中,会导致带有病毒的隔离舱室内空气通过内门帘4进入缓冲罩1,造成缓冲罩1内短暂失压,但因为中门通气孔6上安装有高效过滤模块,因失压导致微量通过中门通气孔6进入屏蔽罩2的空气得到过滤,确保隔离舱室内病毒污染的空气仅能到达缓冲罩1内,屏蔽罩2中的空气是洁净的。进入缓冲罩1内的隔离舱室内病毒污染的空气通过负压发生器持续抽取过滤与消毒后去除病毒,从而确保隔离舱室内病毒污染的空气被屏蔽于舱室内而不会逃逸到舱室外环境。
医护人员出隔离区:医护人员想出隔离区时,首先拉开缓冲罩1内侧的内门帘4,内门帘4被打开后,医护人员进入缓冲罩1,关闭内门帘4,等待负压检测单元显示缓冲罩内的压力达到压力设定阈值时,医护人员进行喷洒消毒,脱防护服。之后医护人员再拉开屏蔽罩2内侧的中门帘5,中门帘5被打开后,医护人员进入屏蔽罩2内后关闭中门帘5,医护人员进行手部消毒。最后,医护人员拉开屏蔽罩2的外侧上的外门帘7,医护人员出屏蔽罩后,关闭外门帘7。通过负压发生器3上的控制开关启动缓冲罩内的紫外消毒灯,进行一个时间周期的缓冲罩内壁消毒。
本实用新型的双罩体负压隔离门为可折叠式的,当不需要使用双罩体负压隔离门时,可将双罩体负压隔离门折叠收起,放置于一个箱体内,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空间。双罩体负压隔离门结构收纳后较小,体积在0.4立方米,也较轻,质量在40至45千克,便于携带或在舰船上预置,也便于应急情况下将医院的普通病房改造为临时收治传染病人的隔离病房。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